概述
大水坑镇位于盐池县南部,距县城60千米,东与陕西省定边县红柳沟镇接壤,南靠麻黄山乡,西邻惠安堡镇,北连青山乡、冯记沟乡。镇人民政府位于兴盛东街,距吴忠市88千米,距银川市138千米,是一个以农业为主的建置镇。南北长约46千米、东西宽约54千米,总面积1458.5平方千米,耕地24.9万亩,草原123万亩。共辖1个社区3个居委会,15个村民委员会106个自然村,总户数11412户、总人口35408人。其中以回族为主的少数民族有38户,127人。大水坑镇建制历史悠久,地理形势险要,古代为边陲用武之地,近代为陕甘宁边区要邑,屏革命根据地区西部门户,现在又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在西部大开发新潮中进行商贸活动的旱码头,国家石油开采基地;大水坑镇农耕、游牧文化交融,远古、现代文明沉积,边而不荒,蔚茂彬雅;大水坑镇经过改革开放的春风沐浴,经济建设快速发展,社会事业开放进步,人们物质条件、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大水坑镇土地、牧草、矿产资源丰富,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条件优越,是块亟待开发的宝地。
一
大水坑镇地处鄂尔多斯台地向黄土高原衔接地带,地势东南高西北低,平均海拔l600米,东南部为粘性黄土丘地带,沟壑纵横,起伏连绵,钱记山为境内最高山,主峰1921.2米。西北部为荒漠草原地带,地势开阔平缓。镇内无险峰峻岭,无大河流,天高野阔,地广人稀。
大水坑属于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其特点是四季少雨多风、气候干燥、长冬严寒、短夏温凉、春迟秋早,每日早凉、午热、夜寒,有“早穿皮袄午穿纱,晚上围炉吃西瓜”之说。年均降水量不足300毫米,且多集中在夏末秋初。蒸发量大于降水量,年均蒸发量高于2000毫米,约为降水量的7倍。旱灾常有发生,且冬季最为严重。年均日照2901小时,日照资源丰富,利于作物生长。冬季盛行偏北风,夏季盛行偏南风,风力资源丰富,风力发电发展迅速,但风多力猛,风强雨弱,常有沙尘暴等灾害发生,也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之说。由于干旱、风沙等自然灾害的影响,加之垦荒、过度放牧,20世纪六七十年代沙漠化严重,生态环境恶化,改革开放以后,特别是实行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封山禁牧以来,大力种草种树,禁止滥垦乱牧、采挖甘草,生态逐步得到恢复,如今环境优美,生态、农业、牧业协调发展,保护环境、和谐发展蔚然成风。
二
大水坑历史悠久,夏、商至春秋战国时期,盐池县为北方少数民族游牧之地。西周有猃狁,亦称戎或西戎,东周居住着晌衍戎族。
秦统一后,盐池属北地郡昫衍县。大水坑当在朐衍县范围内。西汉因之。东汉废朐衍县。
三国、两晋时期,盐池一带(含大水坑)为匈奴、羌和汉族杂居地区。十六国时期,盐池先后属赵、后赵、前秦、后秦及赫连大夏。北魏统一黄河流域,盐池(含大水坑)属西安州。西魏在州下置五原郡,后改大兴郡。大水坑先属五原郡管辖,后属大兴郡管辖。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西安州为盐州。盐池县(包括大水坑等)大部地区属之。
隋代先后废五原郡、普乐郡,又改置盐川郡。大水坑属盐川郡管辖。
唐改盐川郡为盐州,领五原、兴宁两县,大水坑应属五原县管辖。武德四年(621年)废兴宁入五原,贞观元年(627年)废盐州,五原县(含大水坑)入灵州。次年复于旧城置盐州及五原、兴宁两县隶夏州。大水坑仍在五原县管辖内。寻改盐州隶灵州,大水坑又属灵州管辖。天宝元年(742年)更名五原郡。乾元元年(758年)复为盐州,辖五原、白池两县。大水坑属五原县管。神龙元年(705年),在今惠安堡附近设置温池县,亦属灵州,现大水坑镇以西部分地区属温池县管辖。贞元三年(787年)盐州城为吐蕃所据,九年,吐蕃离去,分属灵州、盐州,均属关内道。大水坑东部地区在盐州范围内,西部在灵州范围内。
五代盐池分属灵州温池县、盐州五原县,先后为后梁、后唐、后晋所据。大水坑东部在五原县境内,西部在温池县境内。
北宋初盐池(含大水坑)属北宋,后属西夏。
元代盐州并入环州。大水坑在其范围内。
明代置花马池营,后改称宁夏后卫,又设兴武营千户所。今盐池县全境分属花马池、兴武营、灵州三个守御千户所。大水坑镇大部地区属灵州守御千户所管辖。
清初盐池置花马池营、兴武营,废宁夏后卫,置花马池分州,属灵州。大水坑全境在花马池分州范围内。
1913年(民国2年)设盐池县,隶朔方道,大水坑全境属盐池县管辖。l929年盐池县归属宁夏省。
三
大水坑资源丰富,除广袤的土地,品种繁多的牧草外,矿产资源有石油、石膏、石英砂、砂砾石等。大水坑镇是盐池著名的滩羊产区和甘草产区之一。滩羊裘皮、滩羊肉、山羊绒毛产品远销国内外,备受用户青睐。甘草、荞麦、小米、白豌豆、马铃薯淀粉、老瓜头蜂蜜、胡麻油等小杂粮、油料等农副产品,独具地方特色。
大水坑镇内共有油田6处,分布在大水坑、摆宴井、红井子、马坊、新桥、王新庄等处,累计探明储量3443.34万吨,均为小型油田。同时伴有天然气矿源,近年探明天然气储量大,已着手开采。随着石油工业开采技术不断更新,勘探、开采石油技术水平的提高,近年来进一步探明大水坑地区深层石油储量巨大。现建成年产原油产能58.5万吨,年产原油量23万吨左右。大水坑、红井子地区石油已大量开采,开采时间达40多年之久。
大水坑镇有丰富的石膏矿。属零星分散矿产,主要分布在宋堡子的北王场,大部分矿床地表外露,品质良好。大水坑镇建筑用砂地质储量4000万吨,品质良好,为小型矿,主要分布在大水坑村、红井子村。大水坑镇还有砖瓦粘土,分布在宋堡子的谢记梁,现已大部分开采利用。
四
在盐池近代史上,大水坑地处南部要地,“历代王朝为巩固北防,多次征丁起夫,修长城,建城堡、筑墩堠”,大水坑人民出丁夫、修长城、经战乱、供粮草,为之付出良多。
近百年来,大水坑人民反侵略、反压迫,为争自由浴血奋斗,如1911年,盐池县狼洞沟高登云领导农民起义,响应反帝反封建的辛亥革命。
1936年6月19日,韩先楚、崔田民帅红军七十八师连以上干部骑马前往盐池勘察地形,侦察敌情,大部队随之向盐池城外云集。6月19日晚,红军发起进攻,6月21日凌晨3时攻克盐池县城。
在红军七十八师攻打盐池之前,西征红军七十三师、七十五师已经定边之红柳沟、盐池之二道沟、苏堡子(今新桥)、麻黄山、大水坑等地向西挺进,先后在毛儿庄、青山等地击溃阻敌,1936年6月下旬,盐池除惠安堡外,大片土地解放。盐池县苏维埃政府成立,属陕甘宁边区政府,民国盐池县政府移治惠安堡。大水坑东北部地区属于解放区,西南部地区在国民党盐池县政府管辖内。
陕甘宁边区时期,大水坑人民开展了打土豪、分田地,发展党、团组织,建立革命政权,出人出力,支援抗日。之后,又开展了轰轰烈烈的大生产运动,建立互助组、合作社发展生产,反奸防特,支援陕甘宁边区和宁夏解放。大水坑镇是红色陕甘宁边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占有重要的地位。1937年,豫旺县苏维埃政府机关驻地设在王家寺(今属大水坑镇),豫旺县游击队驻井记沟(今属大水坑镇谷山塘村),1945年中共三边地委决定成立宁夏河东工作组,组长赵文献、副组长梁大均、成员何广宽。领导余庄子、红井子、三段地3个据点,据点对内称“工委”、对外称“统战部”,开展对国民党统治区的统战工作。1946年冬,红井子工委领导的游击队60多人,在何广宽带领下,两次深入敌占区里山区的保、甲组织及国民党区分部,在狼布掌解救出被国民党强行抓捕而进行训练的“国民兵”新兵数百人,俘获马部派来的军事教官3人。这一行动对国民党统治区震慑很大。延安《解放日报》在显著位置以《何广宽部向下马关一带出击》为题作了报道。大水坑曾是宁夏国民党统治区人民了解、向往边区的窗口之一。1947年8至9月,盐池第二次失陷,盐池县委撤往定边姬原一带,遂转入盐池南部山区,组织游击队、武工队,以五区的李原畔、苏堡子为据点,坚持游击战争。
大水坑人民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中做出了贡献,他们将自己的优秀子女和大批物资送上前线,许多人为保家卫国、解放全中国献出了鲜血和生命。
1947年盐池县城失陷,国民党盐池县政府复迁县城。l949年8月,中国人民解放军光复盐池,大水坑西南部地区全部解放。
1937年春,建立区、乡地方苏维埃政权,南部的井沟、二道沟、红井子、大水坑、苏堡子(今新桥)、李原畔等地,因解放早,在定边县建立区乡政权时,划入定边县的二区范围,至1937年7月重新划归盐池县,称五区。1958年,五区改为星火公社(大水坑)。人民公社为政社合一的组织,原来的区、乡的行政建置和高级合作社一并废止。
五
新中国成立前,大水坑地区农、牧业生产落后,人民生活困难。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虽然积极发展生产,改善人民生活,但由于主要采取畜力耕种,生产工具落后,加之人民公社体制的弊病,20世纪80年代以前生产一直徘徊不前,人民生活没有根本改变,有“吃粮靠回销,花钱靠救济”之说。
改革开放以后,大水坑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改革开放,带领全镇各族人民充分发扬“艰苦奋斗,奋发图强”的盐池精神,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科学技术进步,农业机械化快速发展,加快了经济建设发展的步伐。新千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大水坑镇党委、政府团结带领全镇广大干部群众,紧扣发展第一要务,坚持“生态立镇、农业稳镇、工业强镇、商贸活镇、城建靓镇”的发展思路、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开拓创新,务实苦干,各项工作有效推进,全镇上下呈现出经济发展繁荣、人民生活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2013年,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5.92亿元,是1988年工农业总产值1337.46万元的44.26倍(含红井子乡),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709元,是1980年的103.69倍。
大水坑镇是盐池县的畜牧大镇,经济以农牧业为主,半农半牧。历届镇党委、政府全面贯彻落实党在农村的各项方针政策,始终坚持把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放在各项工作首位,下大力气狠抓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努力从根本上改变农民靠天吃饭的被动局面。1983年,盐池县被列入“三西”农业建设专项资金扶贫县,加之国家西部大开发政策的倾斜,加大了对大水坑的支持力度,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使农业和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l997年,盐池县在宁夏南部山区8县率先实现了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镇党委、政府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紧紧围绕增加农民收入这一核心,加大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力度,突出发展畜牧业,重点发展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保持了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一是种植业结构调整力度加大。经过多年的不断发展,种植业结构逐步由粮—经二元结构调整为粮—经—饲多元结构,突出发展经济作物和特色产品,已基本建成了小杂粮、油料、土豆等农产品生产基地。先后引进樱桃西红柿、甜瓜、独根红、油葵、蓖麻、人工甘草、黄花等多种名、特、优、新品种,加速了种植业结构调整步伐,提升了种植业的整体效益。二是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建设步伐加快。大水坑镇采取项目带动、银行贷款、群众自筹的办法,加快特色农业、设施农业建设步伐。2012年,全镇已建成“三位一体”生态温室1481座、日光温室86座,太阳能猪舍3.55万平方米。三是畜牧业在封山禁牧10年之后,仍发展势头强劲。在稳定羊只饲养量20万只的基础上,大力推行暖棚养殖、舍饲养殖,同时积极发展猪、鸡等养殖业,推动养殖业向新领域拓展。全镇畜牧业总产值已占农、林、牧、副、渔业总产值的60%左右,人均牧业收入占到总收入的50%左右。四是科技推广力度明显加大。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在农牧业生产中的作用,大力推广和应用适用于农业生产的先进科学技术,带动全镇整体农业生产水平的提高。以旱地节水,地膜覆盖等综合增产增效技术,以脱毒薯为主的马铃薯综合增产增效技术的推广应用,极大地提高了旱地农作物的产量和效益。“旱地宝”“保水剂”“ABT生根粉”等造林技术的大力推广和应用,提高了林木成活率。矿水淡化、节水灌溉、秸秆氨化、肉羊育肥以及畜禽品种改良等新技术的大面积推广和应用,进一步提高了农产品质量和档次。2013年,全镇良种覆盖率已达85.5%以上,农业科技进步对农村增产的贡献份额提高到47%。
大水坑镇乡镇企业对资源的开发利用尚处在初级加工阶段,产品附加值低,发展慢,企业利润少。1985年,全镇乡镇企业仅有465个,从业人员1046人,总产值418.4万元(均含红井子乡)。2013年,全镇乡镇企业已达到2634个,从业人员4895人,营业收入达到2.94亿元,总产值2.63亿元,总产值比l985年增加61倍。乡镇企业已成为全镇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镇农民收入的三分之一、工业增加值的80%都来自乡镇企业。在深化乡镇企业改革,加快非公有制经济发展中,采取租赁、承包、拍卖、购买等形式,对乡镇集体企业进行全面改制,成效显著。2013年,非公有制企业完成的收入和利税均占乡镇企业各项指标的80%以上。县属变性淀粉厂、金属镁厂等企业相继停产,仅有一些小加工企业在生产发展。2002年后,镇党委、政府积极招商引资,始终把工业作为全镇经济发展的核心和先导,以“两大任务”(争项目争资金,招商引资)为抓手,在充分发挥区位、资源优势的基础上,举全镇之力倾力打造良好投资发展环境。先后引进了荆门玉联石膏厂、宁夏长升建材制杆厂、西安中天石油公司、圣亚利工贸公司、宁夏嘉实石油化工公司、飞龙油田服务厂、宁夏振恒油气技术服务有限公司、盐池县运航特种车辆运输公司、耀兴彩钢加工厂等20多家企业投资入驻,2013年全镇工业总产值达到2.57万元。
大水坑镇第三产业发展比较缓慢,在全镇生产总值中占有比重较低。20世纪80年代,国营商业在流通领域发挥着主渠道作用,但渠道单一,流通欠畅,商品短缺,不能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20世纪90年代,随着改革不断深化,个体私营经济已成为全镇流通领域的重要力量。公有经济、非公有经济共同发展,商业活跃,商品丰富,满足市场需求。镇党委、政府高度重视第三产业的发展,采取有效措施,加快房地产、交通运输、服务业、娱乐业、信息、金融、石油开采服务、商贸流通等产业的发展。2012年全镇共有登记注册的个体工商户1209户,全镇集市贸易成交额达亿元,个体工商户、集市贸易成交额分别是1985年的2.7倍和55倍。逐步形成了大水坑镇功能完善,交通便利,市场繁荣,三产发展,服务齐全,和谐富裕的新集镇。
大水坑镇党委、政府紧紧抓住中央实施“东西部合作”和西部大开发的历史机遇,积极争取国家投资,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增强发展后劲,推动经济增长。一是水利设施建设成效明显。2013年累计打井窖7400眼,发展水浇地3071亩,建设基本农田20万亩,农业人口人均9.2 亩。建成扬黄二期人畜饮水工程,有64个自然村通水,占总自然村的60%,居住农村的6000户人家,通水的3750户,占应通水户的62.5%。二是生态建设步伐加快,兴林治沙,改善生态环境。1978年,盐池县被国家列为“三北”防护林体系重点县后,大水坑镇实施重点治理项目,掀起了大规模的种树种草活动。围绕南部山区“两杏一果”扶贫开发工程、全国生态重点县项目、治沙综合治理示范区、飞播造林等生态林业建设项目,退耕还林草项目,加快生态建设步伐。2013年,全镇有林面积发展到57.54万亩,林木覆盖率达26.1%。累计完成草原围栏 98万亩,人工种草7.6万亩,封育补播改良草场26万亩,小流域综合治理面积75平方千米。三是交通事业发展迅速。2013年,全镇公路总里程达300多千米,初步形成了四通八达的公路网络,全镇实现了村村通(村民委员会)公路的目标。四是供电、通讯实现“四通”目标。2013年,全镇架设农电线路10千伏线路6条、长度370.4千米;380伏线路369条,长度73.9千米;220伏线路596条、长度176.8千米。自然村和农户通电率分别达到100%。开通电话2000部,并连成数字网、移动、联通通信网,手机用户2万多个。广播电视覆盖率达100%。全镇实现了行政村村村通公路、通广播电视、通电话、通电“四通”目标。五是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就显著。2000年,宁夏回族自治区政府将大水坑镇列入全区20个重点小城镇建设项目之中,当年完成“大水坑镇总体规划”,社会集资170万元新建商品楼3401平方米,投资20万元铺设下水管道460米,投资13万元修通南环砾石路4千米。2001年新建兴盛东街排水工程1160米,投资80万元,争取南环路列入大(大水坑)—麻(麻黄山)公路改建项目中,投资65万元建成2000米柏油路。2002年按照大水坑镇总体规划,加快小城镇建设。投资327万元完成镇区排水工程1050米,新修和拓宽兴盛东西街1350米、裕民北街1200米,硬化人行道3.02万平方米,主街道油面铺设2.28千米。完成2.8千米供水管线铺设和2.2千米电信光缆入地工程。之后,陆续对小城镇进行了一些改造。2009年后,大水坑镇紧抓自治区中心集镇建设机遇,积极争取中央预算内资金,投入3900余万元用于小城镇基础设施改造建设。
改革开放后,大水坑镇城乡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城镇职工年平均工资由1980年的706元增加到2012年的46440元。农民人均年纯收入由1980年的l27元增加到2013年的5709元。城乡储蓄存款余额由1980年的321万元增加到2011年的1.82亿元,32年间增长了55.7倍。洗衣机、电视机、电冰箱、摩托车、汽车、拖拉机等已进入寻常人家,一些富裕户还拥有了高级轿车。住房条件逐步改善,城乡居民正离开土坯平房或窑洞,搬进宽敞亮丽的楼房或砖木结构的瓦房,人均居住面积已达到28平方米。
六
大水坑镇党委、政府大力推行“科教兴镇”战略,一批对全镇经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的科技成果大面积推广应用,科技在经济建设中的贡献份额明显提高。突出“教育优先”原则,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社会教育三教统筹,协调发展,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特别是l999年实施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和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两基”攻坚战略工作以来,全镇各级各类学校面貌焕然一新,教育教学条件明显改善,彻底消除了中小学校舍危房,全镇4所中小学全部实现了“一无两有六配套”(无危房,有教室、有课桌凳,操场、围墙、大门、厕所 )中小学教育体制改革不断深化,顺利通过了自治区“普九”和“教育强镇”验收。文化、体育、卫生、广播电视事业繁荣发展,城乡居民文化生活日益丰富、活跃。镇有文化馆、图书馆、村有文化室和15个农家书屋。文化市场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逐步壮大起来,形成了以文化娱乐、音像、演出等为主的多层次、多形式、多体制的综合性文化市场体系。大力实施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提前实现了村村通广播电视的目标。计划生育稳步推进,人口得到有效控制。2013年,全镇人口出生率为13.42‰,自然增长率为7.92‰,计划内生育率达到93.2%。医疗卫生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氟中毒、布氏杆菌病等地方病已得到防治,2000年已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目标,2008年实施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来,全镇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到81%以上,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明显改善。中共“十五大”确定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制国家的基本方略后,大水坑镇党委、政府按照县委工作部署,将普法工作与依法治镇融为一体,实现了从单一普法向全方位推进依法治理的转变。在广大农村通过广泛开展“依法建制、以制治村、民主管理”的依法治村活动和贯彻村民委员会组织法,使村民充分行使民主权利,文明村镇、文明家庭大量涌现。在城市推进街道社区依法治理,把法制宣传、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和人民调解工作结合起来,开展“法律进社区”“法律进家庭”活动,运用法律手段,及时解决改革发展进程中的社会矛盾。镇党委、政府重视民族宗教工作,认真贯彻民族宗教政策,维护了民族团结。
党委、政府不断加强社会养老工作,老有所养制度逐步完善。2013年,全镇参加新型社会养老保险的12698人,养老保险参保率达98%,养老金社会发放率达l00%。相继开展了各种形式的精神文明建设创建活动。围绕开展创建“文明乡镇”“文明村”“十星级文明户卫生乡镇”“卫生村”以及道德模范评比等活动。城市精神文明创建活动以社区建设为重点,开展社区服务和文化体育活动。在行业部门和窗口单位开展了以服务人民、奉献社会为宗旨,以端正行业风气,改善行业面貌,树立行业形象为标志,以完善社会承诺服务制、规范化服务为内容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农村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实现了新的跨越,普遍制订乡规民约、村规民约,文明创建活动逐步制度化、规范化。持续开展“三下乡”活动,把科技、卫生、文化送到千家万户。
七
今后五年,大水坑镇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任务及奋斗目标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全县十三次党代会精神,抢抓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机遇,牢固树立“求实、创新、争先”理念,坚持“立足优势抓特色,依托资源求突破,围绕民生促和谐”的总体思路,以项目建设和招商引资为抓手,着力抓好生态、石油、风电、滩羊、甘草、小杂粮产业发展,加快推进工业经济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新农村建设,深入实施教育、文化、卫生、社会保障等民生工程建设,全面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民主法制建设,努力打造盐池中南部商贸物流中心和石油风电能源大镇,为建设平安、和谐、富裕大水坑奠定坚实基础。力争实现社会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8%的目标,到2015年年底,全镇社会生产总值达到8.28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5898元。
继续坚持推进城镇化建设,2015年全镇镇区人口总计达到11689万人,约占全镇总人口的47%。坚持封山禁牧,大部分羊只实行舍饲养殖,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一半以上;继续大力植树造林,保护生态环境,林木植被率增加到30%以上。力争实现一产上台阶、二产上路子、三产上档次,基建上规模,城镇上品位,管理上水平,使全镇经济实力、人民生活水平和社会各项事业迈上一个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