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章 第三次变革(3)
其二是销售维度,通过超级店、旗舰店、社区店、乡镇店进行品类经营,建立专业化的营销队伍,积累经验,提高零售终端的运营效率。
苏宁相信零售能力建立在资源的基础上,既有的渠道、物流、服务应该被作为优势资源不断地优化与升级。以这些优势为基础,从商品研究到顾客研究再到采销互动,苏宁要建立自己的直营体系。
营销变革的战略路线图在众人眼里一下子变得清晰起来。
第三张王牌
张近东在会上还特别强调:“现在提倡和谐发展,我们不应该片面追求利润最大化,而应该追求利润长远化,只有企业社会价值最大化,企业利益才能长远化。”
这个观念并非出于张近东一时的心血来潮,而是他在创业以来不断的反思中固化下来的。
早在创业初期,苏宁就不同于很多同行企业在销售时依赖“以广告轰炸树立品牌”和“用价格促销推广终端”的做法,而将服务作为自身的第三张王牌,坚持“服务是苏宁唯一的产品”。
同时,作为整个家电行业的亲历者,苏宁和上游厂家也结成了同甘共苦的战友联盟。
苏宁倡导的营销变革,符合现代大生产、大流通的发展趋势。它作为一个组织者和建设者,将在更高的层面、更广的范围构建一个商业生态系统,制造商、代理商、零售商和消费者构成一个完整的供需链,利益协同,价值共享,实现规模化的相容性增长。从长远看,这是真正意义上的零售企业价值回归,它必将导致全产业链专业分工的新型竞合模式出现。
可以看到,这个时候的苏宁发展战略开始从以公司为经营重心的成本、规模的利益追求,转向以价值链为经营重心的服务、速度及顾客的价值追求。
实践出真知。
将变革写入基因
变革者的思维
一般来看,在发展壮大的同时,企业的专业化程度会越来越高,但其适应和变通的能力则可能相应变低。如果企业的业务效率接近或者达到巅峰,而周边的环境又在变化,那就只有对企业的根本结构进行调整,以期让企业重新适应环境。通用电气前CEO杰克·韦尔奇曾说,如果外部的变化比内部的变化快,那么,企业离死期就不远了。
在南京索菲特钟山高尔夫酒店里,张近东向得力干将们解释了转型的背景,他希望苏宁的变革比外部的变化快,但他胸中积淀已久的一个词却藏而不露——引领行业。这个词,只有那些早期就开始打拼的人,才明白“带头大哥”的心迹。
张近东的“引领行业”,不是在同行已有的基础上,或弯道超车,或奋力赶超,而是在没有参照样板可循的情形下,摸着石头过河的开拓性行业实验。
长久以来,业界对苏宁的关注,往往局限于“苏美争霸”,加之苏宁具有张近东内敛含蓄不张扬的风格,外界对其商业运作套路的认识少之又少。
苏宁从小米加步枪到飞机大炮,从小舢板到巨型航空母舰,有一股自发性的内生驱动力,这是一种企业外在量变、内在质变后的水到渠成,这种不断积聚的势能,引领着行业“不断从一个战略高地转向另一个战略高地”。
一家企业从追随者成长为领导者,关键在于是否具有重塑产业价值链的格局与能力。随着苏宁的变革进程,张近东更上一层楼,他的构想是要构建一张生态开放与分享的价值网。
在这一点上,跟随张近东风里来雨里去打拼多年的孙为民感受最深。他认为在企业发展基因上,苏宁和一般企业有很大不同。
“苏宁已经被检验、破解过的基因片段,是不断追求企业的持续发展,不断追求企业发展过程中按照市场的趋势去创新。”
苏宁从专业零售到连锁零售,继而走向互联网零售,这些都证明,苏宁在每一次营销模式升级的背后,都有着大量的技术创新、管理创新、思维演变的积累作为支撑。苏宁大量的创新影响了行业的发展。
前些年,互联网开始全面重构零售业格局。面对挑战,一批传统零售的有识之士曾评价认为,不是阿里巴巴等电商太强,而是中国商业的基础设施太差,给了“跨界野蛮人”太多的机会;如果零售业多一些像苏宁这样的引领者,实实在在地围绕零售业本质练好内功,不是去简单地收租当地主,就不会被互联网企业打得七零八落。
张近东曾在一次战略变革会议上对苏宁高管说,过去的20年,苏宁由小到大,由区域到全国,始终面临激烈竞争。他深刻地感受到,“竞争是永恒的,不断变换的是对手和竞争手段。新的10年,不是同行的成了同行,不是对手的成了对手”。电商不仅只是针对苏宁的挑战和竞争,而是针对整个零售业的挑战,是面向所有零售企业的竞争。
苏宁25年的发展史,实为引领零售行业变革的历史。
“谁再说要搞批发,就开掉谁”
苏宁的第一次变革出现在1999年9月,那时苏宁召开了其发展史上的“遵义会议”。张近东做出战略转型决策:从“批发重心”转为“零售重心”,尝试连锁经营。早在1996年3月28日,苏宁第一家异地子公司——扬州苏宁交家电公司成立,苏宁由此走向江苏省内的连锁经营之路。
因为销售模式的变革,张近东成了行业里“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他做出的是一个让苏宁人十分痛苦的决定,那就是主动放弃占整个业务80%的批发业务。
当时在苏宁内部,特别是高层中,反对声音特别大。道理很简单:批发业务,四五个人一年就能完成几亿元人民币;零售业务,上百人忙活一整年,销售额最多1亿元人民币。
张近东是一位具有战略眼光并能果断决策的企业家,他知道,苏宁不能永远吃老本,批发的好日子没有几年可过,最主要的是,坚持批发还会激化和供应商之间的矛盾。而对于家电零售企业来讲,零售终端才是未来的发展价值所在。
面对大多数管理人员的看不懂、想不通,张近东第一次在会议上拍桌子、放狠话:“谁再说要搞批发,就开掉谁。”[5]
1998年,东南亚发生区域性金融危机,中国市场形势大变。依据常规,企业应该停止扩张,实施战略收缩,但张近东凭借8年来的经验积累和思考,毅然反其道而行,坚持原定扩张战略不动摇。
在外界看来,张近东的胆大妄为无异于对传统经验的蔑视。1999年,位于南京新街口的苏宁电器大厦落户的时候,很多供应商、金融界的朋友都替这位年轻后生着急,有些人甚至追着问:“南京的中央商场这么大,新街口百货这么大,你怎么跟他们竞争?”
是啊,不要说全国,光是在上海、杭州和南京等江浙一带,品类众多、功能齐全、装修时尚的传统大型连锁百货商场,拔一根汗毛都比苏宁的腰粗,大腿拧不过胳膊,张近东怎么去和别人竞争?
这些问题,张近东不是没有考虑过,但他对行业发展趋势有自己的认知。
苏宁的体量在整个零售业态中不算大,但竞争是一段长跑,东南亚金融危机就像是横亘在长跑路上的长江黄河,领先者们到了面前被迫停下来,等桥梁搭好再走,这相当于给了苏宁赶超的时间。果然,没过两年,苏宁就把这些领先者都甩在了后面。
也许当时连张近东也没意识到,他迈出的这一小步,竟然成了中国家电连锁时代迈出的第一个大步。借由此次变革,苏宁也走上了开创品牌之路。
“我做不过你,就送给你”
2000年,苏宁从专注于江苏市场的区域连锁转为全国连锁。
在这一年12月底苏宁10周年庆的前几天,张近东正式宣告其跨世纪的全国连锁宏伟蓝图:3至5年时间内,用4.2亿元在全国建立1500家门店,年销售额达到300亿~500亿元,拿下全国电器销售7%的市场份额。就在几天前,国美电器负责人曾宣布,国美计划未来5年内在全国新建250家大型家电连锁商城,争取成为中国最大的连锁家电企业。
按照苏宁的规划做粗略计算,用4.2亿元开1500家店,每家店的平均投入不过28万元,仅为国美的6.8%;平均每2天就要开3家店。
这一全国连锁计划顿时招致业界非议和诟病,很多人认为苏宁在“放卫星”,搞“大跃进”。国美电器企划部一位负责人就对苏宁“一统天下”的计划表示不屑:“2天开3个店,太夸张了!”[6]
2001年12月,中国加入WTO,中国经济再次迎来腾飞,苏宁电器坐在了快速起飞的风口。让人没想到的是,张近东抛出的激进扩张计划,居然把国美电器引向了消耗战的漩涡。
和苏宁电器的自主内生式全国连锁扩张之路不同,时任国美电器董事长黄光裕采取的主要策略是对外并购,他甚至动了收购苏宁电器的心思。
2006年,风头正劲的黄光裕包机直奔南京,目标只有一个:收购苏宁。
张近东在钟山高尔夫球场上迎接了这位有些年轻气盛的同行,张近东不卑不亢地说:“你不要买苏宁,我做不过你就送给你。买,你是买不起的。”
当时,支撑张近东的,除了骨子里的强势性格,更有苏宁坚实的后台系统和强有力的管理平台。张近东断然拒绝了黄光裕的要求。他还认为,苏宁超过国美,根本就不是问题,只是时间长短而已。
在苏宁这里碰了软钉子,黄光裕把目光投向其他家电连锁企业,先在2006年收购了永乐电器,后在2007年收购大中电器,大大小小加在一起收购了三四十家企业,数量规模上比苏宁高出1倍。
张近东没有进退失据,他沉着冷静地分析棋局变幻。苏宁选择向内夯实基础,联合IBM、SAP上了ERP系统,将企业的所有行为一律标准化,包括门店装修标准化、物流体系标准化、售后服务体系标准化。他对高管们说:“坚持把我们的内功练好,完善物流和IT系统,让我们未来的经营效率更高,成本更低,管理更精细。”
在2006年年底中央电视台的年度经济人物评选现场,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看到张近东上台时走得慢腾腾,意味深长地问了一句:“张总,您怎么走得这么慢?”此话一语双关,有暗指苏宁比国美扩张步伐慢之意。
张近东以玩笑的口吻回应说:“中央电视台的广告收费太贵,我就走慢一点,多留一点镜头给观众。”张近东虽然在央视舞台上走得慢,但开店的速度可一点都不慢。
后来的事实不仅证明2天开3家店完全有可能,苏宁甚至创造了1天开52家店的行业纪录。张近东再次向业界展现了他的精明和胆识。
数据统计,在2006年,苏宁新开店136家,2007年达到632家,两年净增311家。而国美在2006年7月以52.68亿港元收购永乐电器、2007年12月以36亿港元收购大中电器后,并购来的门店加在一起也不过300家。黄光裕两年耗费89亿港元巨资布下的局,张近东在一年内就轻松完成了。
不仅如此,在2008年,一场耐力型选手与爆发力型选手的较量在进入途中跑之后,苏宁跟国美的销售利润呈现出截然不同的态势,苏宁净利润开始取得大幅领先。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苏宁先后台建设、再门店扩张的模式,成为苏宁引领行业发展史上的浓重一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