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章 理念探索(5)
抓管理促质量上水平
观念就是人的思维习惯,也是一个人的思想意识。教育观影响着教育的全过程和教育活动的各个方面,对教育目标的制定、课程的设置、教学方法的选择也有影响,从而影响到管理风格和师生关系的类型,影响到学校与整个社会的关系。
创建教育强县,加快教育发展,是县委、县政府根据全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的一项重大举措,身为全区示范高中、全县龙头学校的彭阳一中,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学校目前处在谋发展、上台阶的关键时期,一松劲退千里,前有六盘山、育才、固原一中,后有硬件设施齐全、师资队伍精锐的兄弟学校。主观上存在思想观念落后、敬业和开拓创新不够等问题,客观上存在校园面积狭小、负债过多、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基础建设滞后等问题。
如何牢牢抓住教育强县这个千载难逢的大好机遇,谋求学校长远发展,这是我们的当务之急。观念创新是校长创新的前提。为此,我们将紧密联系学校实际,重点解决影响和制约我校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方面的突出问题。
一、加强管理,努力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强化教学常规落实。认真落实《固原市教学常规》,从教案备写、课堂教学、考试测验、课外辅导、作业批改等环节狠抓教学管理,以“三清一测”为模式,狠抓过程管理,强化教学常规的落实。学习过程倡导学生实现“三清”,即“堂堂清,日日清,周周清”,促使学生将所学知识在当堂、当天、当周消化,避免学习中的问题积累。抓好教案备写,教案备写必须做到“三有”“六备”,“三有”即学期教学有计划、单元教学有目标、课时有统一的教案和学案“;六备”即备课标、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具、备教法、备训练。随时对作业、教案进行检查和抽查,使问题及时发现,及时纠正,确保过程管理的有效性。实行过关课、推门课和示范课制度,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
开展学法研究和学法指导。教会学生自主支配,自主学习,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理清知识结构,把握内在联系,倡导灵活运用,切忌死记硬背。按学生学法形成的各个阶段,教师有针对性地进行指导,并在教学中予以渗透。高一阶段是学法形成阶段,主要是学生学会看书,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高二阶段是学法探索阶段,主要使学生自己去研究知识的联系,构建知识网络。高三阶段是学法个性化阶段,引导学生发挥自身特长,形成学法个性,总结知识的内在规律,灵活运用。
真正优秀的教师必须具备师德高尚、业务精良、具有现代教育思想、扎实专业知识、良好教学方法、较强科研能力之素质。坚持教学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抓两头促中间的做法,实施分层次教学及转差培优制度。培养特长,张扬个性,努力实现“两全”目标。利用自修课、辅导课进行定时间、定内容、定人员、定地点培优,努力提高教学质量。通过设立音、体、美特长班和兴趣小组,数、理、化尖子生和竞赛小组等形式及开设研究性学习课程,培养学生的特长,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实行学困生转化责任制,将其纳入考核评估内容。一方面,要注重抓好班主任队伍的建设,让工作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班主任工作,加强对班主任的督促检查和综合考评,调动班主任工作的积极性和责任感。定期举办班主任经验交流会,大力推广班主任的典型经验和成功做法,提高班主任的工作能力和水平。另一方面,要高度重视高考工作,坚持“三个到位”(即学校毕业班领导小组各成员联系班级到位;班主任与本班科任教师互通学生情况到位;教研组长组织本学科教师集体备课到位),突出“四抓”(即抓尖子、抓临界生、抓月考、抓辅导),做好“五导”(即目标诱导,开发不竭动力;学法指导,掌握科学方法;心理疏导,养成平常心态;学科督导,促成有效达标;班风引导,形成良好氛围)。每年组织毕业班学生进行至少4次心理辅导、4次月考、5次模拟考试。想办法提高高考录取率,力争高考升学率、录取率双双实现全市“保三争二”的目标。
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升教师队伍素质
一是加强学习。健全学习制度,明确学习任务,细化学习内容。通过为教职工发放购书卡、指定阅读书目、展评读书笔记等方式,有效促进教职工政治理论素养和业务水平的提升。二是注重培训。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组织相关教师到陕西师范大学等著名高校、教师培训基地参加学术研讨会、新课程培训会、高考研讨会等,实行高位对接,加大培训力度,及时了解相关信息,学习借鉴先进经验,转变教育观念,更新教学理念,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三是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采取结对帮扶、文化知识考试、演讲比赛、三笔字比赛、多媒体运用比赛等多种方式,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提出“一年站稳讲台,三年成为合格教师,六年成为校级骨干教师,九年成为县级名师”的发展目标,鼓励年轻教师不断进取。建立青年教师考试题库和青年教师考评激励机制,鼓励青年教师尽快成长为职业道德高、业务能力强的教育教学骨干。四是全面优化教师结构。优化学历结构,使学校具有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占教师总数的100%,引进不低于5%的有研究生学历的教师;优化年龄结构,使中青年教师人数达到教师总数的70%以上。五是追求一种好精神。近期随县学习考察团赴毗邻县考察教育教学工作,最大的收获就是“没有高楼大厦”照样能办好教育、办成教育,靠的就是“三苦”精神,即教师苦教,学生苦学,领导苦抓。
目前,我校的条件还不好,基础设施还不先进,所以,干事创业仍要吃苦,苦是一种拼搏的精神,是一种不怕困难、不怕落后、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一种舍得奉献、追求卓越的人生境界。奋战在教育战线上的同仁们,我们要发扬“三苦”精神,只要拼搏了,就没有过不去的坎儿。
三、狠抓落实,全面提升教研水平
抓好教研活动落实。强化教研活动的“三落实”(即落实人员考勤,落实活动时间,落实活动内容)、“三个有”(组织活动有准备,设计有目的,过程有记录),开展每次教研活动抽评一个教案、每个教师每周听一节课和骨干教师专题讲座活动,实行每个年级、每个班级每周推出一节精彩课制度,坚持以年级组为单位的学科集体备课制度,进一步提升课堂教学水平。积极做好学校科研课题的申报、研发和校本教材的开发工作,逐步建立起适合我校学生实际的校本课程。
积极开展校际教研交流活动。采取“引进来、走出去”的办法,与县内外、区内外兄弟学校积极开展校际教研交流,学习他们先进的管理、教学经验。同时,加强与宁夏师范学院、宁夏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区内外高校开展合作交流,使学校成为各高校的教育教学实习基地,尤其要高度重视与陕西师范大学的“高位对接”,从理论到实践,再由实践上升到理论,为教师的培训,教育观念的更新,人才的引进等建立一个长效机制,真正实现科研兴校的目标。
四、齐抓共管,不断创新德育工作方式
实行“分层次教育、全方位育人”的德育制度。高一起始阶段,着重抓好学生行为规范和学习规范,以行为规范养成为主要目标的“为生”教育;高二中间阶段,着重抓好学生法律意识、公民意识、道德教育,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使命感,以培养社会合格公民为主要目标的“为民”教育;高三阶段,着重抓好学生理想、职业道德教育,以培养学生成为社会有用人才为主要目标的“成才”教育。充分发挥环境育人的功能,努力创建以“人文校园、艺术校园、书香校园、文化校园”为主要内容的校园文化,把校园打造成师生的“精神家园”。
总之,我们将坚持“学生发展是学校工作的目的,教学是学校工作的核心,制度是学校管理的保证,质量是学校立校之本,教师是学校的发展之本,科研是学校强校之本,竞赛是学校成名之本”的办学思路,抓管理、促质量、上水平。
(载《学习导刊》2010年第9期)
登蓬莱
山东半岛最北端,渤、黄二海交汇处的蓬莱向来被誉为“人间仙境”,来这里的人大多是奔蓬莱城北一公里地坐落于丹崖山巅的蓬莱阁而来的,登阁者不止是访仙踪寻仙药过把“神仙”隐,还会升腾起一种崇敬的感情。
我和友人相约登蓬莱阁,来到题写着“人间蓬莱”四个鎏金大字的牌坊前,轻轻一跃便进入了仙界,望山顶凌空飞翔之蓬莱,听导游恍惚诡异之讲述,观坊额“丹崖仙境”之题字,赏墙壁陈抟老祖之草“寿”,在古时与现今间变换时空,在传说与现实中移步换景,也在人文与历史的交替融合中拾级而上。
登到丹崖山的最高点,映入眼帘的是一座木质结构双层楼阁,丹窗朱户,飞檐列瓦,雕梁画栋,色彩绚丽。阁的上方正中悬清代大书法家铁保手书“蓬莱阁”匾额,三个绿色大字浑厚稳健,充满生机和力量。踏着楼梯,爬上二层,一阵清风徐徐吹来,凉爽宜人。这里四面回廊,三面木屏风,向北的一侧窗户敞开,视野宽阔,凭栏远眺,海面一碧万顷,茫茫无垠,水天一色;帆影点点,鸥鸟舒翼,鳞光闪闪……看着看着油然而生一种有天无地超尘脱世的感觉,正如杨朔所说“真可以把你的五脏六腑洗得干干净净”。
蓬莱有云雾缭绕,也有山海风光,有神话仙人,也有历史名流。
秦始皇五次出巡,三次到过蓬莱,甚至不惜以一代帝王之尊,亲自乘船下海求仙和寻找长生不老药;汉武帝八次出巡,七次来过蓬莱,多次想从登州渡海求仙,尤其是第五次出巡至登州时命人筑城一座并命名之“蓬莱”;秦皇汉武,还先后派遣大将徐福等入海采药寻仙,他们的海上活动为蓬莱之“人间仙境”起了重要作用。
我在苏公祠苏东坡肖像刻石拓本前,先静默三分钟,是为“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继尔毕恭毕敬的上香朝拜。这一拜却又拜出了另一个东坡老翁:《登州府志》中记载:“元丰八年,苏东坡由黄州调至登州,知军州事”。他在登州任上只待了五天,一纸调令便进京任礼部员外郎,就在这短短的五天内他了解民情,视察海防,连向皇帝上两道奏折,一是《登州召还议水军状》,分析了登州的战略地位及百余年来的防卫情况,陈述了加强蓬莱的海防措施;一是《乞罢登莱榷盐状》,建议罢登莱榷盐,依旧令灶户卖与百姓,官收其税,朝廷准奏后,登莱百姓得到了不食官盐的优惠,一直沿用至清代。匆匆五天,这位典型的“四角土都没踩到”就坐着“直升机”升迁的官吏,却在安民和保国两个方面留下了建树,无怪乎登莱百姓要为此在蓬莱阁修建苏公祠,至今在当地还流传着“五日知登州,千年苏公祠”的美谈,苏翁不虚此行,更不虚此任,蓬莱人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但我不知道蓬莱是因苏翁长生不老,还是苏翁因蓬莱长生不老?
边走边看,边看边想,又一次沉浸在一代文豪脍炙人口的诗文氛围中,却又被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所打动——戚继光。丹崖山脚下,有一座水城,水城的临海处,屹立着一尊高大的戚继光塑像,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一动不动的注视着海面的动静,看着手握长剑、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英雄雕像不由得叫人肃然起敬。走进雄伟的水城也就走近了抗倭的戚继光;参观戚继光纪念馆也就领略了一代名将的照人风采。戚继光,蓬莱人。从小就在忠心保国抗御外侮的熏陶下成长的将门之子,十七岁已担任登州卫指挥佥事,刚一上任便大力整饬营伍,整修卫所,清理钱粮,在水城大练其兵,严明军纪,造就了一支得力的抗倭军队,从此踏上了抗倭征程。在屡次征战中,他发现现有部队并非他想象中的能打硬战、战无不胜的精干队伍,于是他向皇帝上疏募兵,兵源不在军户和卫所,更不是父老乡亲。他自己亲赴义乌招兵买马,一支由异地他乡勇敢的农民和彪悍的矿工组成的“戚家军”诞生了。这支队伍的军纪不仅严明甚而严酷:“凡每甲一人当先,八人不救,致令阵亡者,八人俱斩”;“凡当先者,一甲被围,二甲不救,一哨被围,别哨不救,致令失陷者,俱军法斩其哨、队、甲长”。他训练士兵的时候,按照士兵的年龄、身高及体质的不同分别授予不同的武器;他又根据沿海的地形与敌人作战的特点,创制了“鸳鸯阵法”等,在抗倭斗争中显示出了无穷的力量。戚家军“冻死不拆屋,饿死不掳掠”的高尚品行,深受当地百姓的爱戴。戚继光戌马一生,抗击倭寇,九战九捷。他历经嘉靖、隆庆、万历三朝,史称“三朝重臣”,征战42年,声望誉满华夏,威震域外,功勋卓著。英雄的豪气和民族精神与日月同辉,与天地共存。正如赵朴初先生所说“真临仙阁凌虚地,来读苏公海市诗,不羡群仙浮海日,却思戚帅筑城时。”
蓬莱的水城出现不了海市却胜似海市,水城边屹立的英雄没能成仙却胜似神仙。
蓬莱,“八仙过海”从这里出发遨游瀚海,从此罩上了一层神秘缥缈的面纱,于是游人接踵而至;蓬莱,海市蜃楼从这里出现光怪陆离,从此演绎了一个魂牵梦绕的世界,于是凡人纷至沓来。
望着熙熙攘攘上山的人群,我一步三回头的下山过桥,告别蓬莱,总在不经意的回首间,带来诸多回味。
(载《固原日报》2009年11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