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数学宁大(2)
打造就业创业品牌。深入推进《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1+2”全程化大学生职业发展课程体系,在积极创建区、校级就业指导课精品课程和示范课程的同时,针对大学生差异化的职业发展需求,建立职业发展咨询室和工作坊,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咨询指导。依托“宁夏大学就业创业大讲堂”这一平台优势,建立起了一支“校内+校外”,以“校外”为主的大学生就业创业专家服务团,主动邀请自治区、银川市公共就业和人才服务机构的负责人、企业家、人力资源专家、校友进校园举办报告会、主题沙龙等特色品牌活动。
(作者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原载宁夏大学新闻网2013年5月6日)
攘袂引领绘蓝图“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成就回眸
7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共承担国家级科研项目180余项,获授权专利57项,出版的《中国藏黑水城汉文文献》和已经公布的英藏、俄藏黑水城汉文文献相互补充,成为西夏历史文化等研究领域具有重大学术价值的原始资料;改良盐碱地约13.31万亩,指导、推广渔业养殖面积25.4万亩,建成各类旱区节水灌溉示范区3.1万亩、累计推广面积267万亩,示范区与辐射推广区平均每亩增产率达60.9%、平均每亩节水率达22%、单方水生产效率提高达20%、农业生产效益提高20%以上;首创黄河鲶鱼繁殖群体性腺发育提前、高效人工授精与人工孵化、仔幼鱼转食驯化、人工饵料大规模苗种培育等15项技术;形成专用马铃薯优质高产标准化栽培技术规范4个、贮藏保鲜技术规程2个、获软件著作权1个,解决了制约宁夏马铃薯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制定、发布了与压砂地西甜瓜水肥高效利用关键技术及其专用设备研发与示范密切相关的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12套;指导建设各类马铃薯贮藏设施3万余座,新增马铃薯贮藏能力50万吨;共培训各类产业农民3万余人,培训全区各级各类骨干教师2000余人;各类科技成果转化及专利应用直接产生的经济效益约14.23亿元。
2008年9月以来,宁夏大学“211工程”重点学科充分发挥在人才汇聚、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方面的引领、示范、带动与创新优势,密切结合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需求,产生了一系列重要研究成果,成为展示学校建设发展成就的重要窗口。
服务地方成效显著。7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充分发挥人才与科研优势,积极参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热点领域,以强有力的科技成果及应用为建设小康宁夏、生态宁夏做出了突出贡献。半干旱黄土丘陵区生态型草业技术体系建设及产业化开发科技成果带来直接经济效益达4000万元;为宁夏茂盛草业公司、盐池县绿海草业公司等5个国家和自治区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建设提供了有力的技术支持;“马铃薯专用品种选育与配套栽培及贮藏技术”筛选出适宜宁夏马铃薯主产区种植的高产优质专用新品种7个,研究设计出马铃薯贮藏窖型5种、获国家专利3项;“水资源与节水农业关键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提出了宁夏虚拟水节水战略,建立了包括“精准灌溉技术集成标准体系、宁夏绿洲节水农业区生态安全3S 监测技术”等在内的重要技术体系,提出了适合引黄灌区的节水改造技术集成模式;“电石渣浆高效脱硫技术稳定控制与工艺优化研究”实现了生产装置上渣浆脱水效率和烟气脱硫效率双达标的目标,该技术的应用使宁夏英力特化工集团公司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8.92万吨、二氧化硫排放约20万吨、电石废渣排放25万吨,每年可节约33.78万吨的石灰石资源,可直接实现环保经济效益1375万元/年。
成为自治区重点学科建设和高层次人才队伍汇聚的重要平台。宁夏大学现有的专门史、民族学、水利水电工程等13个自治区重点学科均为7个“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的主干学科或主要支撑学科,这些学科占全区重点学科总量的45%;借助“211工程”建设,学校具有博士学位教师的比例由2008年的7.93%增加到现在的近20%;已建成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9个自治区院士工作站、3个自治区人才高地;柔性引进院士17人,聘请知名专家13人,入选自治区、国家级各类高层次人才库约100余人;所引进的高层次人才已先后承担和完成了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重大基础研究前期专项课题、国家科技攻关计划项目、国家农业成果资金转化项目以及国家重点新产品计划等重大项目(计划)60余项;专职教学科研队伍中32%的人员深入基层提供技术咨询和服务,为自治区13个特色优势农业产业发展、40个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100余家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提供技术支持和服务,推广示范6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为实现宁夏教师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宁夏教师专业发展及培训模式创新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将参与教师培训的实践工作作为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立足点,探讨教师专业发展及教师教育的理论问题,提出的宁夏骨干教师“四五六六”培训模式为“国培计划”置换脱产研修宁夏项目的“三五六”培训模式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受到参训教师及其所在学校和当地教育主管部门的高度好评。在2011年全国“国培计划”总结会上,教育部副部长刘利民对此模式给予了充分肯定。挥毫泼墨,绘成“211工程”三期辉煌;再制蓝图,指点高水平大学未来风光。我们相信,在实现“宁大梦”的奋斗征程中,“211工程”建设必将继续谱写新的伟业,必将为实现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这一战略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发展规划与学科建设处原载宁夏大学新闻网2013年5月13日)
力促发展广开源高水准财务工作护航宁夏大学建设发展
2008年以来,促成了自治区财政拨款机制由“综合定额”转向“人员+公用”,奠定了学校财政拨款稳定增长的基础。2010年,力争硕士研究生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增至6000元、博士研究生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增至10000元,分别增长224%、440%。2012年,力争本科生生均公用经费拨款标准增至2000元,增长8.12%。财政补助收入2013年达到3.3亿元,比2008年增加2倍。学费收缴欠费率从13%降低到2%以下。获批中央各类项目资金6.5591亿元。2012年年底,经费收支总量达到9.9728亿元,是2008年的2.1倍。利用现有资源积极培育收入增长点,年均非税收入超过1亿元;积极配合扎实推进国家化解地方高校银行贷款债务工作,争取化债资金7.4亿元。
任何一个组织在经历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发展过程中,大都要经受经济基础的困扰而出现“凤凰涅槃”的阵痛,之后“浴火重生”。宁夏大学的发展也不例外。但直面曾经的财务寒冰,在国家和自治区的高度重视和一系列强有力政策的支持下,在校党委、行政的正确决策和坚强领导下,在全校师生众志成城的努力下,财务工作坚持以“开源为主,开源节流并举”为指导思想,成功构建了“以财政教育拨款各类资金为主体,以事业收入和国家项目资金为两翼”的财政支撑体系,逐步建立多元化的筹措资金渠道,形成了科学的绩效考核和分析评价管理体系,不断深化财务管理科学化精细化水平,从而促进了中央及自治区各类专项及政策支持花落宁大,实现了经费增长和事业发展的良性循环,为推动学校跨越式发展提供了坚强的财务保障。
保障学校日常运行的财务能力稳步增强。在保障教职工财政性工资收入的同时强化公用经费使用效率,合理安排年度预算,规范高效进行财务核算,加强组织非税收入,不断培育新的增长点。近年来,学校财务在保障日常运行的基础上,将目光更多地投向内涵建设,不断加大对“师资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学生实习实践、管理体制机制创新与完善、科研创新、服务地方经济以及校园文化”等建设的支持力度,学校资金运行呈现良好的态势。
坚持以“项目”为抓手着力提升综合实力。2008年以来先后组织争取实施了中央与地方共建高校优势特色实验室专项0.55亿元“、211工程”建设专项1.28亿元、中央支持地方高校建设专项0.6亿元、地方高校中央生均拨款奖补专项2.5791亿元、中央地方民族院校建设科技楼专项1.35亿元、高等教育专项0.2亿元等重大项目;已申报待批的“中西部高校提升综合实力”专项2013~2015年规划将得到约6亿元的中央财政资金支持。这些项目的实施,大幅提高了学校实验室建设水平,实现了从基础能力到特色优势的全面提升,有力地支持了重点学科建设、教学实验平台建设、科研平台和专业能力实践基地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建设以及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
—抓住机遇积极缩减银行贷款债务规模。2008年以来,在自治区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通过争取到约0.9亿元的财政贴息以及相关政策倾斜,有力缓解资金运行压力。2011年,积极配合扎实推进国家化解地方高校银行贷款债务工作,争取化债资金7.4亿元,从根本上减轻了学校的债务负担,降低了财务运行成本和风险,进一步提高了资产管理效益,增强了可持续发展能力。
多措并举支持提高民生保障能力。在保证教职工各项收入稳中有增的同时,通过绩效考评不断优化调整收入分配结构,建立社会保障各项基金调标制度,规范工伤和生育保险金制度,民生项目建设逐步走向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轨道。2009年以来共安排专项资金近1亿元集中进行了老校区基础设施维修改造,先后维修改造资环学院、物电学院楼、B 区逸夫楼、B 区研究生楼、C 区主楼,翻建拐角楼,建设节能监控体系,改造建设C 区风雨操场以及相当部分的水、电、路网;年均安排各类奖助学金1000万元,争取获批国家设置的研究生和本科生年均奖助学金2000万元,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各类奖励资助项目用于激励师生共同发展。
积极建设服务型财务。先后制定、修订了《宁夏大学财务信息公开办法》《宁夏大学公务卡管理办法(试行)》《宁夏大学科研项目经费管理暂行办法》《宁夏大学“211工程”建设项目专项资金财务管理办法》《宁夏大学学生收费管理办法》等一批规章制度,实现了财务管理的科学化与规范化;以利于各单位及全校师生通俗理解财务规程为出发点,整理编印《宁夏大学财务工作服务指南》,对“会计核算、资金结算、工资、公积金、医疗保险、信息查询”等做出了简单而明确的说明;和宁夏银行、建设银行等金融部门积极沟通,出资为全体教师办理了以突出“银行信息及时知”为导向的手机短信业务;进一步理顺管理岗位设置,改善服务环境,增加了报账窗口,实行“投递式”报账,持续推行财务信息化建设步伐,完成财务管理系统、指标控制系统、网上查询系统、票据打印系统及学生收费系统的建设,开通了宁夏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网上银行,全面实现无现金支付。
(作者计划财务处原载《宁夏大学报》2013年5月27日)
鹰击天风壮鹏飞海浪春科技创新实现强校强国梦
2008年以来,围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能源化工、新材料产业、生态文明、盐碱地改良、节水灌溉、设施农业、长枣加工、中卫硒砂瓜以及六盘山中药材”等特色优势产业领域共承担和完成国家级重大重点科研项目400余项,省级科研项目110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年度科研经费由2008年的624万元增加至2012年的6406万元,年均增长104%;建成自治区级以上科技示范基地39家,解决100余家企业生产技术问题,推广示范60多项先进实用技术;获批70项授权专利、88个自治区级以上技术标准;连续2年荣获全区高校科研院所“发明专利申请量、专利授权量和有效发明专利”3个第一;5年共获批科研总经费3.3亿元,仅2011年、2012年就获批科研经费达1.8亿元,占5年科研经费总量的64%;横向科研项目由2008年的50余项增至2012年的110余项,合作经费由2008年的430余万增至2012年的1600余万,年均增长达40%。
“宁夏有多大,宁大有多大;宁夏有多美,宁大有多美。”这是全体宁大人致力于把宁夏大学建设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中心的共同心声,是全体宁大人积极践行服务社会功能的庄重承诺,也是对学校“科技创新共筑强校强区梦”战略部署的最好诠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