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宁大:2013 :记者眼中的宁夏大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2章 数学宁大(1)

办学实力增强与社会影响力提升的“亮丽名片”

宁夏大学“本科生生源结构优化”效应综述

2010年,首次实现在区外所有招生省份一本招生,与上海交通大学联合培养本科生实现首次招生。2011年,区外招生省份增至28个,覆盖全国82.4%的省级行政区域。2012年,外省招生计划突破总计划的30%,一本招生专业占学校总招生专业的74%、线上录取率达72%,二本专业线上录取率达100%,本科报到率达97.6%;现有来自区外的在校本科生3400余名,占在校本科生总数的23%。自2004年成为兰州军区签约高校至今,已向部队输送600余名军政素质良好的毕业国防生。作为全国少数民族教育基地,代培少数民族预科生涉及近19个省(自治区、市)、39个民族、43所高校,代培学生由2009年的500多名增至目前的2000余名。

貌似枯燥却又鲜明生动的数字,充分彰显了宁夏大学进入“211工程”高校建设行列以来生源结构优化所产生的一系列良好效应。

学校社会影响力大幅度提升。区外招生省份的扩大和招生比例的提高,有力地扩大了宁夏大学在全国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特别是随着更多考生第一志愿选报宁夏大学,更多的学生、家长和社会力量也将关注的目光投向了这所塞上名校。对此,学校视压力为动力,抢抓机遇,真抓实干,大刀阔斧地开展了一系列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增强科学研究能力、提升社会服务水平和发挥文化引领功能的改革与探索,大大加快了开放办学、联合办学的发展步伐,正逐步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心和对外宣传宁夏的重要窗口。在宁夏大学第六次党代会上,学校确定将建设“一所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作为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它已成为凝聚和引领全校师生为之不懈奋斗的精神动力。

“海纳百川”的办学氛围初步形成。省外生源的大幅度增加,在有效防止地方大学生源本土化倾向过大的同时,更有利于来自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下的各地学生在宁夏大学这个大家庭中通过思维的碰撞、文化的交流、学习的互补、习惯的融合等途径与方式,使宁夏大学这所地方高校真正呈现出“学生主体多元化、校园文化多彩化、社会影响多角化”的良好发展态势,与一所“211工程”高校相适应的“海纳百川”的办学氛围初步形成。

人才培养模式实现新的突破。随着与上海交通大学这所百年名校联合培养本科生的持续性开展,宁夏大学也注定会受到更多的社会关注。因为这种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突破,使宁夏大学真正走出了一条“扬我所长,谋借外力,加快发展”的现代化新型办学道路。实践表明,这一人才培养模式极大地吸引了那些无缘“985高校”但又渴望共享“985高校”办学实力的相当部分高分考生的视野,从而为借此改变和优化宁夏大学的生源结构提供了更好的助力与平台。

为实现民族团结和民族和谐做出了突出贡献。学校充分发挥少数民族自治区的地域与政策优势,依托民族预科教育学院这一平台,在办学模式、教学资源、物力保障等方面给予积极支持和政策倾斜,使民族预科教育学院成为全国高校少数民族预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基地,为落实党和国家的少数民族政策做出了积极贡献,也由此大大提高了宁夏大学在全国高等教育领域的社会地位和办学声誉。

服务国防建设打造出办学新特色。作为军队签约高校,宁夏大学坚持以部队人才需求为牵引,以提高国防生培养质量为核心,根据兰州军区的总体部署,针对国防生特殊需求设计教学模块,配备师资力量,健全训练体系,在“国防生实践锻炼、理想信念教育、校园军营文化”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优异成绩,受到《解放军报》《人民军报》、中央电视台军事频道等重要媒体的多次报道,也屡次受到兰州军区的嘉奖。仅2012年中,113名毕业国防生在兰州军区的毕业联考中全部通过,合格率达100%、优秀率达96.5%,涌现出16名国防生标兵。而伴随着这一系列重大荣誉,宁夏大学在为军队现代化建设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方面的影响力也持续攀升,这已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与人才培养亮点被社会各界广为传播。

(作者学生处原载宁夏大学新闻网2013年4月18日)

破茧成蝶展翅翩翩舞—宁夏大学研究生教育发展掠影

2010年,成功获批民族学等5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哲学等25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现有“5个一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23个二级学科博士授权专业,26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153个二级学科硕士授权专业”构成的学位点布局,覆盖哲学等10大学科门类。第一志愿报考宁夏大学的研究生年均增长率为10%,2013年更增长至19%,达2100余人。在校研究生规模由2009年的1700余名增加至2013年的3300余名,年平均增长率达21%。博(硕)士研究生导师由2009年的230余名增加至2013年的410余名,年平均增长率12%。外省生源增加幅度明显加快,在校研究生中来自东部地区160余名、中部地区540余名、西部地区(不含宁夏)700余名,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42%。在校研究生中来自“985高校”的110余名、来自“211高校”(不含宁夏大学)的320余名、来自其他高校的1100余名,占在校研究生总数的46%。在连续两届宁夏高校研究生创新学术论坛中,共有87人获奖,占全区获奖人数的48%以上,参与各类科研课题330余项。

2008年9月进入“211工程”建设行列以来,宁夏大学的研究生教育得到快速发展,规模由小到大、由弱到强,地位不断提升,影响不断扩大,对学校加快发展、科学发展、跨越式发展做出了有力的诠释。

为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夯实了基础。建设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是“211工程”的必然要求。4年来,学校以此为目标,大力发展研究生教育,初步构建出符合教学研究型大学特点的办学模式;形成了较为齐全的学科专业和优势学科;具有了培养一定规模硕(博)士研究生的综合实力;拥有了一批较高水平的学者和专家;提高了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的能力;培养了一大批高层次创新人才,形成了一批高水平科研成果;积极广泛地开展了国内外学术交流与合作,大大提升了学校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建设了一支较高水平的导师队伍。导师队伍中汇聚了一批学术科研精英。他们中既有长江学者、国家级教学名师、何梁何利基金获得者、国务院特殊津贴享受者和国家百千万人才,也有自治区政府特殊津贴享受者、自治区“313人才”等等。导师队伍中教授的比例达到70%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达到85%以上,其中很多人都已成为地方各级政府或相关行业领域的知名咨询专家与智库成员。

优势学科群基本建成。以“草业科学(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少数民族史(国家重点培育学科)、西北特色生物资源保护与利用”等“211工程”重点学科为统领的优势学科群基本建成。它们已成为汇聚人才、创新科研、引领学术、培养研究生的重要平台,对促进学校学科建设起到了积极的引领、示范与带动作用,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了很好的支撑与辐射作用,为学校成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服务中心做出了突出贡献。

生源结构更加优化。研究生教育只有“海纳百川”,才能形成“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学术科研氛围。“211工程”建设大学这一品牌,吸引了全国各地的莘莘学子来到宁夏大学学习深造。目前,在校研究生中外省学生占42%。来自不同省区、不同高校的学子们带着不同的文化、开阔的视野、活跃的思想、丰富的信息汇聚宁大,为宁夏大学研究生教育的开放性、多元性注入了持久活力。

大力提升研究生科研创新能力。提倡以问题为中心的自由探索,注重根据“基础学科、人文社会科学、应用学科”的不同实际,分别实行不同模块的科研训练。积极鼓励导师吸收研究生共同申报国家及省部级课题,鼓励研究生进行合作研究,共同完成领域广泛、跨学科、综合性强的研究成果。实现了研究生教育“由封闭式转为开放式、由以教材为中心转为教材与前沿科研相结合、由单一培养方式转为分层次培养方式、由传统学术型人才培养转变为复合多样型人才培养”的目标,为培养科研创新型人才做出了积极探索,取得了累累硕果。在2010年第一届和2012年第二届全区研究生创新学术活动中,宁夏大学共获得4个特等奖、7个一等奖、11个二等奖、22个三等奖和43个优秀奖。

只有历经艰难磨炼,才能书写辉煌;只有付出辛劳汗水,才能收获硕果。宁夏大学研究生教育在经过“破茧成蝶展翅翩翩舞”之后,将会更加励精图治,锐意进取,为建设区域特色鲜明、服务地方能力较强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做出更大的贡献!

(作者研究生院原载宁夏大学新闻网2013年4月22日)

勇立潮头扬远帆“大学生就业创业”精彩纷呈

2010~2012年,年终就业率持续增长,分别为92.6%、93.4%和96.5%;进入宁夏100强企业、中国500强企业就业的大学生比重分别从47.6%、10.5%上升到52.9%、12.9%;考取公务员、特岗教师、大学生村官、三支一扶、西部计划等国家项目的大学生比重分别由4.1%、9.2%、1.1%、2.41%、0.45%上升到4.54%、9.91%、1.27%、2.54%、0.59%;自主创业的人数比例由0.91%上升到1.82%;人文社会科学类毕业生市场供求比例约为1∶3.36,工科类毕业生市场供求比例约为1∶5.13,农科类毕业生市场供求比例约为1∶5.64。

逆水行舟,不进则退。近年来,直面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严峻局面,本着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宁夏大学严把人才“出口关”,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为根本,以提高就业率和就业质量为目标,以提升就业创业指导服务水平、转变就业和择业观念,开拓就业市场、提升就业和创业能力为重点,遵循“全程化、信息化、专业化、个性化”的工作规程,不断完善工作机制,深化教学改革,规范管理制度,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建立人才“出口”导向机制。学校组织专门力量长期、动态地开展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信息统计、分析与研究,及时发布相关学科专业的就业创业信息,并对“传统专业、新兴专业、研究型专业、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市场供求情况进行解读。特别是注重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重点领域进行大学生就业创业工作的方向推介与引导,为宁夏“内陆开放型经济试验区”“、银川综合保税区”、沿黄城市区建设和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充分的人才支持。如,新成立的阿拉伯学院所新设的阿语专业2012年就业率就达到100%;即将开始招生的葡萄酒研究院将采取更加开放的、与国际标准对接的人才培养模式为宁夏及中国葡萄酒产业的发展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持。

拓宽大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路径。为培养大学生自信、务实、善干、吃苦、创新的优良品质,打造学校人才培养的社会品牌,宁夏大学以与用人单位建立“校地共建”战略合作伙伴关系为抓手,积极拓宽培养路径,构建起了由“教学实习基地—就业创业见习基地—科技服务示范基地—校企合作项目基地—校产合作实验基地”等组成的实践育人平台,从多方位、多角度增强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努力培养适应社会需求的拔尖创新型人才和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大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坚持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专业教学和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动员学生广泛参加“本科教学工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大学生创业意识普及教育和创业能力培训,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创新创业竞赛、模拟创业等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的创业意识、创新精神,提高创业能力。坚持推进体制改革。立足“挖掘自身优势、推进校地合作、培养学生科研兴趣、激发学生创新思维”,与银川市政府共同筹建“创业教育学院”,将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中心与大学科技园办公室合署办公,从而为大学生在校期间就能接受到接近于实际的创业创新教育,全过程了解科学技术的项目研发、成果转化与校企对接,在此基础努力为毕业生提供高质量的创业资讯、创业指导、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展示和项目对接服务,为疏通人才“出口关”创造最好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