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临证经验集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27章 妇科类(1)

吴竺天临床经验方应用

业师吴竺天先生,为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曙光医院副主任医师,浙江余姚人,早岁毕业于丁甘仁先生创办之“中国医科大学”。先生擅长妇科,精研医理,娴熟临诊,因而名播遐迩,求诊者门庭若市,日无虚夕。行医数十年来治愈妇科疑难杂病及不育症不可胜数,《解放日报》曾以“孩子满天下”为题予以报道。七十年代以后,多种报刊报道先生事迹甚多,此处不遑列举。先生因诊务繁忙而无暇著述,乘此拙作梓行之机,选辑先生经验方七首以广流传.并借以了先生“为杏林耕作,为病家造福”之芳德夙愿。

一、当归补血汤

功能:益气养血、固崩止漏。

主治:妇人经行过期不止,经血淋漓,崩中漏下。

药物组成:党参12g当归9g炒白芍12g木香4.5g制香附6g生地炭12g藕节炭12g川断12g狗脊12g玫瑰花1.2g震灵丹12g(包)

加减法:出血严重者可加入阿胶烊化后冲服,腹不痛者木香、香附亦可酌减,腰不酸者川断、狗脊可去。

孟城按:先生使用此方时,极少不用木香、香附、川断、狗脊,盖因妇女多见腰脊酸软一症,故常用川断、狗脊。至于木香、香附,先生曾曰:“人身血贵流通,调经当以行气为主,古人云‘气为血帅,气行则血行,’即是固经止漏之剂,亦不能一味收敛止血,必兼行气方是正法,始不至有经止瘀留之弊。”师治崩漏用以止血者常为生地炭,藕节炭而不用他炭。生地补而性凉,藕节涩而兼通,此二味常与震灵丹同用。妇人经行将净,经血淋漓不断者,用震灵丹(12g)布包入煎,止血净经颇具卓效,然经行伊始者无效,是谓“避其锐气,击其堕归”者也。

先生于妇科方中恒用玫瑰花,余举以问焉,师曰:“玫瑰花不仅疏气,而且行血,妇科病以凋气血为先,故常用此品也。如病妇素来大便不通者,则易以月季花,因月季花破血通经,兼能通便,常用量为4.5g。”

二、加减桃红汤

功能:行气活血,调经止痛。

主治:月经不调,经前腰酸腹痛,经行不畅,或瘀滞内阻之经水淋漓不止。

药物组成:川断12g狗脊12g当归9g川芎9g桃仁12g红花6g木香4.5g制香附6g丹参12g鸡血藤12g玫瑰花1.2g

加减法:月经闭阻者,三棱、莪术(各用15~30g)、留行子、茺蔚子、赤芍等可加入。胞宫不温者仙灵脾、阳起石、紫石英等又可选用。若下元虚寒较甚者,肉桂、干姜更宜益人。腹中胀满者,须兼乌药、娑噜子。

孟城按:方中川芎一味乃先生极为善用之品,曾谓余曰:“此物少用则升散行血,能治头目疼痛,常用量为2.4~4.5g。用其一般剂量(9g)则善能调经,行气活血两兼其功。重用(15g)则反能收缩子宫,减少出血量。”又先生常重用川芎以治孕妇胎位不正,加入安胎方中,每收良效:

三、加昧舒肝汤

功能:行气活血、舒肝凋经、清热通络、化瘀消癥。

主治:经前乳胀、腹胀,输卵管阻塞或积水,附件炎,卵巢囊肿等。

药物组成:柴胡9g川楝子9g木香4.5g制香附6g红藤30g麦芽15g败酱草30g炙鳖甲12g炙山甲12g桃仁12g苡仁12g玫瑰花1.2g

加减法:宫寒加仙灵脾、阳起石、紫石英、仙茅等,大便不通加生大黄4.5~9g(后下),腰酸酌加川断、狗脊、仙茅、仙灵脾、补骨脂、杜仲等,腹中有块加三棱、莪术。

孟城按:先生以此方加减治愈卵巢囊肿者甚多,余曾以本方随证化裁治愈一例子宫肌瘤。患者姓夏干部,年近四十,B超示2cm×3cm,4cmx4cm子宫肌瘤各一枚,平素月经不调,经行胸乳胀痛。以上方加减服用二月余,复查肌瘤消失,经行正常而愈。

先生曾为余论述卵巢囊肿之成因、发病机制及治疗法则:“此病之得,多在经期行房或房事后不慎受凉,下焦阳气被郁而不运,遂至气滞、瘀凝,结成瘕块。本病以祛瘀消炎为治则大要,佐以舒肝和气、发育子宫。阳起石、仙灵脾、紫石英等俱为发育子宫之品。如方中加入当归、怀牛膝温补肝肾而流畅血分,其效更速。至于山甲、牡蛎等软坚通络之品,可根据病情选用。方中败酱草如若缺货,可以紫花地丁代用,但地丁之功效不如败酱为优。治本病须注意大便通畅否,便秘不通者以通便为要着,便畅则肠中积垢俱去,经络易于畅达而癥块易除也。故方中每用蒌仁、生大黄,如饯以枳壳则更好。治此病时不能强行攻破,只可因势利导。每当月经临行之时,须重用行气破血之品,经血以多行为佳,血通则瘀去,瘀去则病消。”

方中用桃、米仁之意,先生曾释曰:“卵巢囊肿必有瘀血留体,用桃仁意在通瘀消肿。而卵巢既有囊肿,必至阻塞不通,体内分泌物(多为粘液)必积滞其间,故用米仁以消之。”

四、舒肝调经汤

功能:舒肝解郁、活血调经。

主治:月经不调,经行乳房胀痛,婚后不育。

药物组成:柴胡9g川楝子9g木香4.5g制香附6g麦芽15g当归9g丹参12g淮牛膝12g炙鳖甲9g炙山甲9g赤芍9g玫瑰花1.2g

加减法:输卵管积水或有囊肿者加红藤、败酱草;大便不畅加生军,能一日便下二、二次更佳。其余加减悉同加味舒肝汤方。

孟城按:本方与加减桃红汤为姐妹方,同为治疗月经不调之主方。本方侧重疏肝解郁,而加减桃红汤则侧重活血祛瘀。此两方及当归补血汤为先生临证时使用频率最高之方剂。先生曾谓其临证时所诊最多之证为经前乳房胀痛而有块,少腹两侧作痛不舒,经净则诸症如失。患者多婚后八、九年仍不育,治以逍遥散合调经之品加减(即本方),肝舒经调则自能受孕。

临床亦可见到血热瘀滞型月经不调,证见经行先期,经前或经后腹痛,按之痛甚,经行量多色赤或紫,唇红口干,心烦失眠,尿黄便秘,脉象弦数,舌红苔黄。治当凉血活血以调经,先生常以生地、赤芍、丹皮、元胡、当归、川芎、红花、制香附、炙甘草等出入为剂,但先生未拟定处方,因而附志于此。

五、止带方

功能:清热凉血、化湿止带。

主治:白带

药物组成:白薇12g藕节12g扁豆花9g玫瑰花1.2g

加减法:黄带加椿根皮9g、粉萆薢12g;赤带加银花炭12g、生地炭12g或加茜草炭、贯众炭。腰酸加川断、狗脊。纳差加焦六曲。预防子宫癌加土茯苓30g、鬼臼12g、龙牡各30g。

孟城按:本方为先生临证治疗带下之方,不论证之寒热虚实,随证加减,皆可应用。据先生经验,患者如见带净则经至,经净则带下现象,宜认真检查,须防宫颈癌。先生平素并不单独为病人治疗带下,而常于治疗其他妇科病之对症处方中,合入本方,病愈带净,一举两得。

侍诊时余曾就方中使用扁豆花,举以请益。师谓扁豆花不仅善清湿热,且有收敛作用,故白带频下者用之多效。

六、安胎方

功能:补肾清热,安胎保胎。

主治:妊娠胎动不安。

药物组成:川断12g狗脊12g菟丝子12g钩藤15g(后入)

加减法:习惯性流产孕妇,可用本方合补中益气汤同用。羊水过多者加黄芩、白术、焦六曲、茯苓、冬瓜皮、赤小豆、藿苏梗等品。先兆流产可以本方加党参12g,当归6g,白芍12g,生地炭12g,藕节炭12g,玫瑰花1.2g,以益气养血、安胎、止红,红止则胎自保。

孟城按:先生曰:“孕妇补腰最为重要,补腰即所以安胎保胎,故安胎方用川断、狗脊、菟丝子以补肾壮腰。安胎须兼清热,故加钩藤清肝热,不仅安胎,还防子痫。”“若妊娠五月后,胎全不动者,可于上述安胎药中加入川芎9g,可以动胎气,且使生产时顺利。”

胎动不安除外界客观环境、生活起居及诸病理因素造成之外,孕妇妊娠期内服药不当,亦是重要原因。故孕妇有病,服药宜慎。师屡曰:“胎前破气之药不能用,祛风活血之品如桂枝、羌独活、牛膝、木瓜、络石藤等均不能用。如有痹症疼痛,可用丝瓜络、桑枝、秦艽之属。师且一再叮咛:“孕妇不妨用行气之品,然不可用香附,用之不慎易致堕胎。”

七、妊娠恶阻方

功能:芳香化浊,和胃止呕,

主治:妊娠反应,恶心泛漾、呕吐不食。

药物组成:姜半夏9g陈皮6g木香3g焦六曲9g藿香9g苏梗9g佛手4.5g

加减法:吐重者加吴萸、川连。

以上七方为先生临证习用之方,诸方用药看似平淡无奇,苟能辨证正确、化裁得宜,可收立竿见影之效。孟城用之近三十年,获益良多,正有不及以言语表达者。上述各方及先生经验之谈,乃从余早年随师侍诊时所记之《随师笔记》中录出,一仍原貌,皆用当日先生口语,不作文字修饰渲染,更不加分析以参己见,盖存其朴而葆其真也。其中奥义,读者触类旁通自能明了,毋须赘言也。

妊娠早期脉解

本文所云妊娠早期,乃受孕后从末次经净起算两月之间.此时胎气初结,诸征未显,为痫勾孕尚难分辨,以脉象为主,结合症状体征加以推断,有较重要之临床意义。然结胎伊始,气血方凝,形质未成,虽“脉为血派,气血之先。”可随时显示机体五脏六腑、阴阳气血运行之内在规律及发展变化之情况,迅速、传递机体内部之各种生理病理信息,然在停经后一月内,胎气甚弱,脉上尚难测知,往往须足一月后脉象始显,故早期孕脉之诊察时期,实为经停后第二个月内,仅一个月时间。因妊娠三月以后,孕脉渐渐明显,恶阻、腹征等亦渐出现,诊断已不为难。故本篇仅就早期孕脉稍加辨析。

先哲对于早期孕脉之论述虽多,大要不越二条,均为《黄帝内经》之经文。

其一,《素问·阴阳别论》曰:“阴搏阳别,谓之有子。”

何谓“阴搏阳别”?王冰注曰:“阴,谓尺中也。搏谓搏触于手也。尺脉搏击,与寸脉殊别,阳气挺然,则为有妊之兆。”王注中明谓“尺脉搏击”,而与寸脉作何殊别,尚未有说。

而王宏翰之注则更为详尽:“细释《内经》,并诸家之论,谓阴搏阳别,则尺脉搏击于手者,乃滑数有力。而寸脉来微,有别异于尺。则是寸脉来微,殊别于尺脉之滑数,是有子之象也。”又曰:“但孕子之脉,原有寸关尺俱数之脉,而此节之经文,乃寸微尺数之旨也。”王氏之注为多数医家所采纳,如戴同父《脉诀刊误》亦主寸微尺数之说。陈自明《校注妇人良方》亦曰:“寸微关滑尺带数,流利往来并雀啄,小儿之脉已见形,数月怀耽犹未觉。”

虽王氏之论为较多医家所赞同,然“寸脉来微”一语,尚欠理论及实践依据。盖脉以尺寸分阴阳,阳寸阴尺之说见于《难经》而《内经》则无也。故张介宾曰:“阴,如前手少阴也,或足少阴而言亦可。盖心主血,肾主子宫,皆胎孕之所主也。搏,搏击于手也。阳别者,言阴脉搏手,似乎阳邪,然其鼓动滑利,本非邪脉,盖以阴中见阳而别有和调之象,是谓阴搏阳别也。”初观文义,张注自较王注为优,将“阳别”之“阳”释为“阴脉搏手”,“别有和调之象”,确有见地。

通观“阴阳别论”原文,篇中“阴阳”两字之含义非一,皆具相对性,此处阴阳两字,当指阴经阳经而言。人身十二经脉,手足各三阴三阳,六阴经中,惟心肝肾三经为阴血之经,而三经中仅足少阴肾与胎孕最为相关,故约而言之。“阴搏”之“阴”,当指肾经,其相应之脉位在于两手尺部。此则景岳之注甚是。妇人怀妊之后,六脉皆现缓滑流利,不惟尺脉为然。而阴脉(当以尺部足少阴肾经脉为主体)之搏动,与三阳经脉象之搏动同中有别,尚须区分,足为“阳别”。

关于此点,余早岁侍诊于业师吴竺天先生,曾请师示妊娠脉法。师诲余曰:“三部脉缓滑冲和,转展流利,寸关浮沉正等,尺部稍俯,即是妊娠早期之脉。若尺脉不俯,即有疑问,当须仔细辨察,以免鱼目混珠。尺脉何以稍俯?盖受孕之初,男精女血凝于胞宫,肾气引全身之气血精华,集注至阴之地沉潜于里,以发育胎儿,是以尺脉当稍稍见沉。俯者略低之谓,亦即稍沉之意焉。”仲景《金匮要略》“妇人妊娠病脉证并治”篇指出妊娠之诊断:“妇人得平脉,阴脉小弱,其人渴,不能食,无寒热,名妊娠。”“渴,不能食,无寒热”为妊妇之症状,姑置不论。而其脉象“得平脉,阴脉小弱”,余之理解为:此处所说之“平脉”,并非常人脉法中之“平脉”,而是妊娠妇女之“平脉”。亦即缓滑冲和,转展流利之脉象。于此脉象基础之上,复见少阴肾脉较寸关略见“小弱”,弱脉之体状为沉而细,故“阴脉小弱”并非尺部见小脉与弱脉,当是滑利之孕脉至尺部略小而略俯,正与吴师数十年之经验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