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章
汾州無業禪師
商州上洛杜氏子。母李氏。聞空中言寄居得否。乃覺有娠。誕生之夕。神光滿室。甫及丱歲。行必直視。坐即跏趺。九歲依開元寺志本。受大乘經。五行俱下。諷誦無遺。十二落髮。二十受具戒於襄州幽律師。習四分律疏。纔終便能敷演。每為眾僧。講涅槃大部。冬夏無廢。後聞馬祖禪門鼎盛。特往瞻禮。祖覩其狀貌奇偉。語音如鐘。乃曰。巍巍佛堂。其中無佛。師禮跪而問曰。三乘文學。麤窮其旨。常聞禪門即心是佛。實未能了。祖曰。祇未了底心即是。更無別物。師曰。如何是祖師西來密傳心印。祖曰。大德正閙在。且去別時來。師纔出。祖召曰。大德。師回首。祖曰。是甚麼。師便領悟。乃禮拜。祖曰。這鈍漢。禮拜作麼。自得旨後。詣曹谿。禮祖墖。及廬嶽天台。徧尋聖迹。後住開元精舍。學者致問。多答之曰。莫妄想 唐憲宗。屢召師。皆辭疾不赴。暨穆宗即位。思一瞻禮。乃命兩街僧錄靈阜等。齎詔迎請。至彼作禮曰。皇上此度恩旨。不同常時。願和尚。且順天心。不可言疾也。師微笑曰。貧道何德。累煩世主。且請前行。吾從別道去矣。乃澡身剃髮。至中夜。告弟子惠愔等曰。汝等見聞覺知之性。與太虗同壽。不生不滅。一切境界。本自空寂。無一法可得。迷者不了。即為境惑。一為境惑。流轉不窮。汝等當知。心性本自有之。非因造作。猶如金剛。不可破壞。一切諸法。如影如響。無有實者。經云。唯此一事實。餘二則非真常。了一切空。無一物當情。是諸佛用心處。汝等勤而行之。言訖。跏趺而逝。茶毗日。祥雲五色。異香四徹。所獲舍利。璨若珠玉。弟子等貯人金缾。葬於石墖。當長慶癸卯臘月二十一日壽六十二臘四十二勑諡大達國師。墖曰靈源。
澧州大同廣澄禪師
僧問。如何得六根滅去。師曰。輪劒擲空。無傷於物 問。如何是本來人。師曰。共坐不相識。曰恁麼則學人禮謝去也。師曰。暗寫愁膓寄與誰。
信州鵞湖大義禪師
衢州須江徐氏子。唐憲宗。甞詔入內。於麟德殿論義。有座主問。如何是四諦。師曰。聖上一帝三帝何在。又問。欲界無禪。禪居色界。此土憑何而立。禪。師曰。法師。祇知欲界無禪。不知禪界無欲。曰如何是禪。師以手點空。法師無對。帝曰。法師講無窮經論。祗這一點。尚不奈何 師却問諸碩德曰。行住坐臥。畢竟以何為道。有對知者是道。師曰。不可以智知。不可以識識。安得知者是乎。有對無分別者是。師曰。善能分別諸法相。於第一義而不動安得無分別是乎。有對四禪八定是。師曰。佛身無為。不墮諸數。安在四禪八定耶。眾皆杜口。師却舉順宗問尸利禪師。大地眾生。如何得見性成佛。利曰。佛性猶如水中月。可見不可取。因謂帝曰。佛性非見必見。水中月。如何攫取。帝乃問。何者是佛性。師對曰。不離陛下所問。帝默契。真宗益加欽重 有一。僧乞置。墖李翱尚書問曰。教中不許將屍墖下過。又作麼生。僧無對。僧却問師。師曰。他得大闡提。元和戊戌正月七日歸寂。壽七十四。諡慧覺禪師。見性之墖。
伊闕伏牛山自在禪師
吳興李氏子。初依國一受具。後參馬祖。發明心地。祖令送書與忠國師。國師曰。馬大師以何法示徒。曰即心即佛。國師曰。是甚麼語話。良久。又問曰。此外更有何言教。師曰非心非佛。或曰。不是心。不是佛。不是物。國師曰。猶較些子。師曰。馬大師即恁麼。未審。和尚此間如何。國師曰。三點如流水。曲似刈禾鎌 師後居伏牛山。上堂。即心即佛。是無病求藥句。非心非佛。是藥病對治句。僧問。如何是脫灑底句。師曰。伏牛山下古今傳。示滅於隨州開元寺。
京兆興善寺惟寬禪師
衢州信安祝氏子。年十三。見殺生者。衋然不忍食。乃求出家。初習毗尼修止觀。後參大寂。乃得心要。唐貞元庚午。始行化於吳越間。八年至鄱陽山。神求受八戒。丁丑止嵩山少林 僧問。如何是道。師曰。大好山。曰學人問道。師何言好山。師曰。汝祇識好山。何曾達道 問。狗子還有佛性否。師曰。有曰。和尚還有否。師曰。我無。曰一切眾生皆有佛性。和尚因何獨無。師曰。我非一切眾生。曰既非眾生。莫是佛否。師曰。不是佛。曰究竟是何物。師曰。亦不是物。曰可見可思否。師曰。思之不及。議之不得。故曰。不可思議 元和己丑。憲宗詔至闕下。侍郎白居易。甞問曰。既曰禪師。何以說法。師曰。無上菩提者。被於身為律。說於口為法。行於心為禪。應用者三。其致一也。譬如江湖淮漢。在處立名。名雖不一。水性無二。律即是法。法不離禪。云何於中。妄起分別。曰既無分別。何以修心。師曰。心本無損傷。云何要修理。無論垢與淨。一切勿念起。曰垢即不可念。淨無念可乎。師曰。如人眼睛上一物不可住金屑雖珍。寶在眼亦為病。曰無修無念。又何異凡夫耶。師曰。凡夫無明。二乘執著。離此二病。是曰真修。真修者。不得勤不得忘。勤即近執著。忘即落無明。此為心要。云爾 問。道在何處。師曰。祇在目前。曰我何不見。師曰。汝有我故。所以不見。曰我有我故即不見。和尚還見否。師曰。有汝有我。展轉不見。曰無我無汝還見否。師曰。無我無汝。阿誰求見。 元和丁酉年二月晦日。陞堂說法。訖就化。壽六十三。臘三十九。墖於[灞-雨+襾]陵西原。勑諡大徹禪師。元和正真之墖。
鄂州無等禪師
尉氏人。姓李。出家於龔公山。密受心要。出住隨州土門。一日謁州牧王常侍。辭退將出門。故召曰。和尚。師回顧。牧敲柱三下。師以手作圓相。復三撥之便行 後住武昌大寂寺。晚參。師見人人上來。師前道。不審。迺謂眾曰。大眾適來。聲向甚麼處去也。有一僧。豎起指頭。師曰。珍重。其僧至來朝上參。師乃轉身面壁而臥。佯作呻吟聲曰。老僧三兩日來。不多安樂。大德身邊。有甚麼藥物。與老僧些小。僧以手拍淨瓶曰。這箇淨瓶。甚麼處得來。師曰。這箇是老僧底。大德底在甚麼處。曰亦是和尚底。亦是某甲底。師便打。唐文宗太和庚戌示寂。壽八十二。
潭州三角山總印禪師
僧問。如何是三寶。師曰。禾麥豆。曰學人不會。師曰。大眾欣然奉持 上堂。若論此事。眨上眉毛。早已蹉過也。麻谷便問。眨上眉毛。即不問。如何是此事。師曰。蹉過也。谷乃掀倒禪床。師便打。
池州魯祖山寶雲禪師
僧問。如何是諸佛師。師曰。頭上有寶冠者不是。曰如何即是。師曰。頭上無寶冠 洞山來參。禮拜起侍立。少頃而出。却再入來。師曰。祇恁麼。祇恁麼。所以如此。山曰。大有人不肯。師曰。作麼取汝口辯。山便禮拜 僧問。如何是不言言。師曰。汝口在甚麼處。曰無口。師曰。將甚麼喫飯。僧無對 師尋常。見僧來便面壁。南泉聞曰。我尋常向師僧道。向佛未出世時。會取尚不得一箇半箇。他恁麼驢年去。
常州芙蓉山太毓禪師
金陵范氏子。因行食到龐居士前。士擬接。師乃縮手曰。生心受施。淨名早訶去。此一機居士還甘否。士曰。當時善現。豈不作家。師曰。非關他事。士曰。食到口邊。被他奪却。師乃下食。士曰。不消一句 士又問。馬大師著實為人處。還分付吾師否。師曰。某甲尚未見。他作麼生。知他著實處。士曰。祇此見知也無討處。師曰。居士也不得一向言說。士曰。一向言說。師又失宗。若作兩向三向。師還開得口否。師曰。直是開口。不得可謂實也。師撫掌而出 寶曆中。歸齊雲入滅。壽八十。臘五十八。大和戊申。迎諡大寶禪師。楞伽之墖。
唐州紫玉山道通禪師
盧江何氏子。隨父守官泉南。因而出家。詣建陽。謁馬祖。祖尋遷龔公山。師亦隨之。祖將歸寂。謂師曰。夫玉石潤山秀麗。益汝道業。遇可居之。師不曉其言。是秋遊洛。回至唐州。西見一山。四面懸絕。峯巒秀異。因詢鄉人。曰紫玉山。師乃陟山頂。見石方正。瑩然紫色。歎曰。此其紫玉也。先師之言。懸記耳。遂剪茅構舍。而居焉。後學徒四集 僧問。如何出得三界去。師曰。汝在裏許得多少時也。曰如何出離師曰。青山不礙白雲飛 于頔相公問。如何是黑風。吹其船舫。漂墮羅剎鬼國。師曰。于頔客作漢。問恁麼事作麼。于公失色。師乃指曰。這箇便是漂墮羅剎鬼國。公又問。如何是佛。師喚相公。公應諾。師曰。更莫別求 藥山聞曰。噫。可惜于家漢。生埋向紫玉山中。公聞。乃謁見藥山。山問曰。聞相公在紫玉山中。大作佛事。是否。公曰。不敢。乃曰。承聞有語相救。今日特來。山曰。有疑但問。公曰。如何是佛。山呼于頔。公應諾。山曰。是甚麼。公於此有省 元和癸巳。弟子金藏。參百丈回。師曰。汝其來矣。此山有主也。於是囑付訖。策杖徑去。襄州道俗迎之。至七月十五日。無疾而終。壽八十有三。
五臺山隱峯禪師
邵武軍鄧氏子。幼若不慧。父母聽其出家。初遊馬祖之門。而未能覩奧。復來往石頭。雖兩番不捷(語見馬祖章)而後於馬祖言下相契。師問石頭。如何得合道去。頭曰。我亦不合道。師曰。畢竟如何。頭曰。汝被這箇得多少時耶 石頭剗草次師在左側。叉手而立。頭飛剗子向師前。剗一株草。師曰。和尚祇剗得這箇。不剗得那箇。頭提起剗子。師接得便作剗草勢。頭曰。汝祇剗得那箇。不解剗得這箇。師無對 師一日推車次。馬祖展脚在路上坐。師曰。請師收足。祖曰。已展不縮。師曰。已進不退。乃推車碾損祖脚。祖歸法堂。執斧子曰。適來碾損老僧脚底出來。師便出於祖前引頸。祖乃置斧 師到南泉。覩眾僧參次。泉指淨瓶曰。銅瓶是境。瓶中有水。不得動著境。與老僧將水來。師拈起淨瓶。向泉面前瀉。泉便休 師到溈山。便入堂。於上板頭。解放衣鉢。溈聞師叔到。先具威儀。下堂內相看。師見來。便作臥勢。溈便歸方丈。師乃發去。少間。溈山問侍者。師叔在否。曰已去。溈曰。去時有甚麼語。曰無語。溈曰。莫道無語。其聲如雷 師冬居衡嶽。夏止清涼。唐元和中薦登五臺。路出淮西。屬吳元濟阻兵違拒王命。官軍與賊軍交鋒。未決勝負。師曰。吾當去解其患。乃擲錫空中。飛身而過。兩軍將士仰觀。事符預夢。鬥心頓息。師既顯神異。慮成惑眾。遂入五臺。於金剛窟前。將示滅。先問眾曰。諸方遷化。坐去臥去。吾甞見之。還有立化也無。曰有。師曰。還有倒立者否。曰未甞見有。師乃倒立而化。亭亭然其衣順體。時眾議舁就茶毗。屹然不動。遠近瞻覩。驚嘆無已。師有妹為尼。時亦在彼。乃拊而咄曰。老兄。疇昔不循法律。死更熒惑於人。於是以手推之。僨然而踣。遂就闍維。收舍利建墖。
潭州石霜大善禪師
僧問。如何是佛法大意。師曰。春日雞鳴。曰學人不會。師曰。中秋犬吠 上堂。大眾出來。老漢有箇法要。百年後不累汝。眾曰。便請和尚說。師曰。不消一堆火。
泉州龜洋無了禪師
莆田沈氏子。年七歲。父攜入白重院。視之如家。因而捨愛。至十八剃度。受具於靈巖寺。後參大寂。了達祖乘。即還本院之北。樵采路絕。師一日策杖披榛而行。遇六眸巨龜。斯須而失。乃庵此峯。因號龜洋。一日有虎。逐鹿入庵。師以杖格虎。遂存鹿命。洎將示化。乃述偈曰。八十年來辨西東。如今不要白頭翁。非長非短非大小。還與諸人性相同。無來無去兼無住了。却本來自性空。偈畢儼然告寂。[療-(日/小)+土]於正堂。垂二十載。為山泉淹沒。門人發墖。見全身水中而浮。閩王聞之。遣使舁入府庭供養。忽臭氣遠聞。王焚香祝之曰。可還龜洋舊址建墖。言訖。異香普熏。傾城瞻禮。本道奏諡真寂大師。墖曰靈覺。後弟子慧忠塟於墖左。今龜洋二真身存焉。忠得法於草庵義和尚。
南嶽西園蘭若曇藏禪師
受心印於大寂。後謁石頭。瑩然明徹。出住西園。禪侶日盛。師一日自燒浴次。僧問。何不使沙彌。師撫掌三下 師養一犬。常夜經行時。其犬銜師衣。師即歸方丈。又常於門側伏守。忽一夜頻吠。奮身作猛噬之勢。詰旦。東廚有一大蟒。長數丈。張口呀氣。毒燄熾然。侍者請避之。師曰。死可逃乎。彼以毒來。我以慈受。毒無實性。激發則強。慈苟無緣。冤親一揆。言訖。其蟒按首徐行。倐然不見 復一夕有羣盜至。犬亦銜衣。師。語盜曰。茅舍有可意物。一任將去。終無所吝。盜感其言。皆稽首而散。
袁州楊岐山甄叔禪師
上堂。羣靈一源。假名為佛。體竭形銷。而不滅。金流朴散。而常存。性海無風。金波自涌。心靈絕非。萬象齊照。體斯理者。不言而徧歷沙界。不用而功益元化。如何背覺。反合塵勞。於陰界中。妄自囚執 禪月問。如何是祖師西來意。師呈起數珠。月罔措。師曰。會麼。曰不會。師曰。某甲參見石頭來。曰見石頭。得何意旨。師指庭前鹿曰。會麼。曰不會。師曰。渠儂得自由。唐元和庚子正月十三歸寂。茶毗獲舍利七百粒。於東峯下建墖。
磁州馬頭峯神藏禪師
上堂。知而無知。不是無知。而說無知。便下座(南泉云。恁麼依師道。始道得一半黃檗云。不是南泉駁他要圓前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