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握王庫刀之真形。撫脩羅琴之正韻。
涅槃經中。況眾生佛性。昧者不見。如王庫中。有真寶刀。羣臣無能識者。又經云。阿脩羅王琴。不撫而韻。此況眾生心。恒轉根本法輪。未嘗間斷。如華嚴經云。剎說眾生說。三世一時說。
得趣而幽途大闢。胡用多求。了一而萬事齊休。但生深信。
信心銘云。一即一切。一切即一。若能如是。何慮不畢。華嚴經頌云。種種變化無量身。一切世界微塵等。欲悉了達從心起。菩薩以此初發心。
自在無礙。超古絕倫。荊棘變為行樹。梟獍啼或梵輪。
高僧傳云。釋智通云。若夫尋近大乘修正觀者。察微塵之本際。識一念之初原。便可荊棘播無常之音。梟獍說甚深之法。十方淨土。未必過此矣。凡言唯心淨土者。則一淨一切淨。可謂即塵勞而成佛國也。
似毛端之頭含於寶月。
龐居士偈云。毛頭含寶月。徹底見真源。
如瑠璃之內現出金身。
法華經偈云。如淨瑠璃中。內現真金像。
若暢斯宗。發明妙慧。剔摩訶衍之骨髓。摘優曇華之根蒂。
摩訶衍。即大乘心。優曇華。是靈瑞華。表說心時。難遇難解。
任聚須彌之筆。未寫纖毫。縱饒樂說之門。難敷一偈。
華嚴經云。聚須彌山為筆。未寫普眼經之一句一偈。
印同異。泯中邊。等來去。絕偏圓。
以自心之體。非同異中邊之見。如太虗空。更無異相。故經云。菩薩知一切法。即心自性。成就慧身。不由他悟。又起信論云。復次真如自體相者。一切凡夫聲聞緣覺菩薩佛。無有增減。非前際生。非後際滅。畢竟常恒。無始已來。本性具足一切功德。所謂自體有大智慧光明義。遍照法界義。真實識知義。自性清淨心義。常樂我淨義。清涼不變自在義。
水朝東而星拱北。
水朝東者。尚書云。江漢朝宗于海。宗者尊也。有似於朝。如心為萬法宗。未有一法而不歸心者。星拱北者。論語云。子曰。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拱之。為政以德者。無為之德也。猶北辰之不移。而眾星拱之。如一心不動。眾行歸之。
谷孕風而海納川。
斯皆法爾如是。道性自然。如寶藏論云。谷風無絕。泉水無竭。亦比道性無有間絕。則道不離心。心不離道。故先德云。至妙靈通。目之曰道。又楞嚴經云。汝之心靈。一切明了。豈非真道耶。
寂爾無聲。眾響羣音而吼地。蕩然無相。奇形異狀而參天。
即相無相。無相即相。以是一心之境界故。如華嚴經中。境界重重。佛身無盡。互相徹入。能同能別。全異全同。淨穢國土。無障無礙。不論有情無情之異。皆為一心真智之境界。
約理而分。稱真而說。蜜齊海內之甜。火均天下之熱。
一蜜甜。遍天下之蜜皆甜。一火熱。盡寰中之火皆熱。此況若此一法是心。則世出世間一切諸法。皆即是心矣。
當正位之發揚。因法性之施設。
此心賦者有二觀。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先觀唯心。次入真如。楞伽經云。自覺聖智者。令覺自心耳。攝論云。通達唯是意言分別。無有實法。即為入唯識方便。不取外相。即入唯心。占察經云。一唯心識觀。二真如實觀。唯心觀淺。真如觀深。能入法性。法性即真如異名。如起信論云。心若馳散。即當攝來。令住正念。其正念者。當知唯心。無外境界。此即唯心識觀。次云。即復此心。亦無自相。念念不可得。此即真如實觀。若了唯心。成唯心識觀。若了無性。成真如實觀。心境兩亡。則成無分別智。
弗從事而失體。非一非多。不守己而任緣。亦同亦別。
如前云正位發揚者。未曾有一法。出心之正位。如法華經云。是法住法位。世間相常住。又前云法性施設者。般若經云。未曾有一法。而出於法性。真如一心。不守自性。隨事建立。故云亦同亦別。雖隨事建立。不失自體。故云非一非多。
本迹雙舉。權實俱存。
肇論云。非本無以垂末。非末無以顯本。本迹雖殊。不思議一也。心即是本。法即是末。
言中而盡提綱要。指下而全見根源。
萬法雖殊。一言而無不該盡。千月不等。一指而各見根源。如錦冠云。一一事中。皆具如是無盡之德。如海一滴。即具百川。又一一事。不壞本相。不離本位。而圓融即入。謂欲言相用。即同體寂。欲謂之寂。相用紛然。故華嚴疏序云。超言思而迥出。匪但超言思。抑亦出於超言思。超與不超俱出。華嚴經云。雖復不依言語道。亦復不著無言說。但即言亡言。即思忘思。以契超出之旨。
如一金分眾器之形。不變隨緣之道。猶千波含溼性之理。隨緣不變之門。
金是不變。器是隨緣。波是隨緣。溼是不變。則一心門。具隨緣不變二義。如演義記云。由隨緣即不變故。奪差別令體空。則末寂也。由體空差別故。奪不變令隨緣。故本寂也。以全本為末。故本便隱。全末為本。故末便亡也。是則真如隨緣成眾生時。未曾失於真體。故令眾生非眾生也。眾生體空即法身時。未曾無眾生。故令法身非法身也。故二雙絕。二既互絕。則真妄平等。無可異也。
若達斯宗。無在不在。
淨名經云。佛說一切法。皆無在無不在。約理實而隱。云無在。約相虗而現。云無不在。斯即一心隱顯。無礙自在也。
入聖體而靡高。居凡身而弗改。即狹而廣。毫端遍於十方。以短攝長。剎那包於劫海。
先德云。塵含法界。無虧大小。念包九世。延促同時。即是一心開合。以彰殊勝。如朝菌之類。夕死之徒。豈等大椿之歲耶。此是世間人物。延促之情見耳。如華嚴經。明毗目仙人執善財手。時經多劫。處歷無邊。故不可以長短思也。若顯超勝。一生頓圓。若約甚深。多劫莫究。延促不可定執。貴在入玄。即權機淺學。罔測津涯矣。如華嚴經頌云。始從一念終成劫。悉依眾生心想生。一切剎海劫無邊。以一方便皆清淨。釋曰。一方便者。即是自心。延促由心定量。若了一心。長短之劫自盡。故云皆清淨。華嚴經頌云。有數無數一切劫。菩薩了知即一念。於此善入菩提行。常勤修習不退轉。
一葉落時天下秋。一塵起處厚地收。向空門而及第。
龐居士偈云。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於禪苑而封侯。
世間以成功立德。以為封侯。出世悟心得記。以為封候。
敵生死軍之甲冑。戰煩惱陣之戈矛。
唯識疏云。心外有法。生死輪迴。心外無法。生死永絕。
得大總持。可作超塵之本。
心是總持都院。無法不收。
具王三昧。堪為入道之由。
能觀心性。名為上定。此心是真如三昧。一切三昧之根本。故心為三昧之王。名王三昧。是以悟心成道。萬行俱成。夫若了即心是佛者。自然謙下。何以故。信自心故。知一切眾生皆有心。悉即是佛故。既不自憍[怡-台+居]。亦不輕慢他。以知一心平等故。經云。柔和之行。以順法界。謙下是忍辱之本。周易云。謙亨君子有終。彖曰。謙亨。天道下濟而光明。地道卑而上行。天道虧盈而益謙。地道變盈而流謙。鬼神害盈而福謙。人道惡盈而好謙。是以於自於他。不讚不毀。若自讚非大人之相。是衒惑人。若自毀。是妖諂之人。若毀他。是讒賊之人。若讚他。是諂諛之人。是以傅大士云。見好見惡但低頭。有底因緣得成病。故知得地萬物皆生。得理萬行皆成。唯心之理。不可忘也。迄至成佛。無有增減。
學問宗師。菩提牓樣。功德叢林。真如庫藏。
一切眾生第八識心。名含藏識。亦名宅識。如華嚴經云。菩薩摩訶薩知善巧說法。示現涅槃。為度眾生所有方便。一切皆是心想建立。非是顛倒。亦非虗誑。何以故。菩薩了知一切諸法。三世平等。如如不動。實際無住。不見有一眾生已受化。今受化。當受化。亦自了知無所修行。無有少法若生若滅而可得者。而依於一切法。令所願不空。是為第九如實住。
縱橫幻境。在一性而融虗。寂滅靈空。寄千門而顯相。
一性是萬法之性。千門是萬法之相。性相分二。融之歸一。如涅槃經云。佛性者。名第一義空。第一義空。名為智慧。此二不二。以為佛性。然第一義空。是佛性。名為智慧。即佛性相。第一義空不在智慧。但名法性。由在智慧。故名佛性。以性從相。則唯眾生得有佛性。有智慧故。牆壁瓦礫無有智慧。故無佛性。若以相從性。第一義空無所不在。則牆壁等。皆是第一義空。如何非性。故經云。知一切法即心自性。論云。以色性即智性故。色體無形說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說名法身遍一切處。其體本均。今分性相。故分二義。
妙跡無等。寰中最親。
天下最親。莫過心也。以一切法從心所生。離心則無一法。所以華嚴經云。以從波羅蜜所生一切寶葢。於一切佛境界清淨解所生一切華帳。無生法忍所生一切衣。入金剛法無礙心所生一切鈴網。解一切法如幻心所生一切堅固香。周遍一切佛境界如來座心所生一切佛眾寶妙座。供養佛不懈心所生一切寶幢。解諸法如夢歡喜心所生佛所住一切寶宮殿。無著善根所生一切寶蓮華雲等。
小器出無邊之嘉饌。
華嚴經云。有具足優婆夷。得菩薩無盡福德藏解脫門。能於小器中。隨諸眾生種種欲樂。出生種種美味飲食。悉令充滿。以此小器。能於天中充足天食。乃至人中充足人食。諸佛聲聞羅漢及遍鬼趣等。乃至云。善男子。且待須臾。汝當自見。說是語時。善財則見無量眾生。從四門入。皆是優婆夷本願所請。既來集已。敷座令坐。隨其所須。給施飲食。悉皆充足。於小器中者。即是心器。心為無盡藏。隨念出生一切世出世間珍寶法門。有何窮盡。
仰空雨莫測之殊珍。
華嚴經中。明智居士云。我得隨意出生福德藏解脫門。凡有所須。悉滿其願。所謂衣服瓔珞。象馬車乘。華香幢葢。飲食湯藥等。乃至爾時居士知會眾普集。須臾繫念。仰視虗空。如其所須。悉從空下。一切眾會。普皆滿足。然後為說種種法。所謂為得美食而充足者。與說種種集福德行等。釋曰。空中雨物者。一是居士心中出。故云隨意出生。又云須臾繫念。二是所化眾生自心感現。機應冥合。非一非異。成就斯事。仰視虗空者。即是法空中現。故法句經云。菩薩於畢竟空中。熾然建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