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宗金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134章

[注]火泻者,皆因脏腑积热,或外伤暑气,故泻时暴注下迫,肚腹疼痛,心烦口渴,泻多黄水,小便赤色也,先用玉露散清其热,再用四苓汤利其水,庶得其要矣。

(玉露散) 寒水石 石膏各一两 甘草三钱 以上为细末,量儿大小,温汤无时调服。

(四苓汤) 茯苓 白术土炒 猪苓 泽泻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火泻小便不利通,利水除湿用四苓,茯苓白术猪苓泽,灯心为引共煎成。

惊泻

惊泻因惊成泄泻,夜卧不安昼惕惊,粪稠若胶带青色,镇惊养脾服通灵。

[注]惊泻者,因气弱受惊,致成此证,其候夜卧不安,昼则惊惕,粪稠若胶,色青如苔,治宜镇心抑肝,先以益脾镇惊散定其惊,次以养脾丸理其脾,庶可愈矣。

(益脾镇惊散) 人参钱半 自术土炒 茯苓各三钱 朱砂八分 囗藤二钱甘草五分炙 以上为细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服。

(养脾丸) 人参 白术土炒 当归 川芎各三钱 青皮醋炒 木香煨 黄连姜炒陈皮各二钱 神麴炒 山查 缩砂仁 麦芽各一钱炒 以上研细末,神麴糊为丸,如麻子大,每服二十丸,陈仓米饮下。

脐寒泻

剪脐失护受寒冷,粪包青白腹痛呜,散寒和气饮极效,温补调中汤最灵。

[注]脐寒泻者,多因断脐失护,风冷乘人,传于大肠,遂成寒泻之证,其候粪包青白,腹痛肠鸣,先用和气饮温散之,再以调中汤温补之,庶治得其要矣。

(和气饮) 苍术 紫苏 防风 赤苓 豆豉 藿香 陈皮 厚朴姜炒 炙甘草引用生姜灯心水煎服。

(方歌)和气饮具温散功,苍术紫苏共防风 赤苓豆豉藿香叶,陈皮厚朴甘草同。

(调中汤) 人参 茯苓 藿香 白术土炒 炙甘草 木香煨 香附制 缩砂仁引用煨姜水煎服。

(方歌)脐寒泻用调中汤,人参白术煨木香 藿香茯苓同香附,缩砂炙草引煨姜。

脾虚泻

脾虚食后即作泻,腹满不渴少精神,面黄懒食肌消瘦,参苓白术奏奇勋。

[注]脾虚泻者,多因脾不健运,故每逢食后作泻腹满不渴,精神短少,面黄懒食,肌肉消瘦也,宜用参苓白术散以补脾,其泻自止。

(参苓白术散) 方见脾疳。

飧泻

清气下陷失健运,完谷不化飧泻名,补中益气汤升补,久泻肠滑用四神。

[注]飧泻者,或因春伤风邪,清气下陷,脾失健运,以致完谷不化也,治者须补养脾土,用补中益气汤升其中气,若泄泻日久,肠滑不禁者,用四神丸治之。

(补中益气汤) 人参 黄耆蜜炙 当归土炒 白术土炒 炙甘草陈皮 升麻土炒 柴胡醋炒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飧泻多因清阳陷,补中益气汤最验,参耆归术草陈皮,升麻柴胡功无限。

(四神丸) 补骨脂四两 五味子 肉豆蔻各二两面裹煨 吴茱萸一两水浸炒以上为细末,生姜枣肉为丸,每服一钱,米饮下。

水泻

脾胃湿盛成水泻,懒食溏泻色多黄,清浊不分溺短涩,胃苓升阳除湿汤。

[注]水泻者,皆因脾胃湿盛,以致清浊不分,变成水泻之证,其候小便短涩,懒食溏泻色黄,宜用胃苓汤以除湿,若泻久不止,则用升阳除湿汤治之,其证自愈。

(胃苓汤) 苍术炒 陈皮 厚朴姜炒 白术土炒 茯苓 炙甘草 肉桂 泽泻 猪苓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湿泻胃苓汤堪行,苍术陈皮厚朴同,白术茯苓炙甘草,肉桂泽泻共猪苓。

(升阳除湿汤)苍术炒 陈皮 防风 神麴炒 麦芽炒 泽泻 炙甘草 升麻 羌活 柴胡猪苓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升阳除湿泻不停,苍术陈皮共防风,神麴麦芽泽甘草,升麻羌活柴猪苓。

感冒门

感冒风寒总括

小儿肌肤最柔脆,偶触风寒病荣卫,轻为感冒病易痊,重为伤寒证难退,夹食夹热或夹惊,疏散和解宜体会。

[注]小儿气血末充,肌肤柔脆,风寒所触,邪气入于腠理,荣卫受病,轻者为感冒,易痊,重者为伤寒,难治,又有夹食夹热夹惊等证或宜疏散,或宜和解,临证时细为体察焉。

伤风

肺主皮毛感邪风,发热憎寒头痛疼,有汗嚏涕脉浮缓,鼻塞声重咳嗽频,杏苏饮同金沸散,疏风解表莫从容。

[注]伤风者,风邪伤卫也,卫主皮毛,内合于肺,故令身体发热憎寒,头疼有汗,嚏涕鼻塞声重,不时咳嗽也,脉浮缓宜杏苏饮解散外邪,继用金沸草散开通气逆则愈。

(杏苏饮) 杏仁炒去皮尖 紫苏 前胡 桔梗 枳壳麸炒 桑皮炒黄芩 甘草生 麦冬去心 浙贝母去心 橘红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杏苏饮治风伤肺,杏仁,紫苏前桔同,枳壳桑皮黄芩草,麦冬贝母合橘红。

(金沸草散)细辛 荆芥 半夏姜制 旋覆花 前胡 甘草 赤苓 引用姜枣水煎服。

(方歌)金沸草散微伤风,细辛荆芥半夏同,旋覆前胡生甘草,生姜红枣赤茯苓。

伤寒

小儿伤寒表感寒,发热无汗而恶寒,头痛身痛脉浮紧,呕逆烦渴病邪传,初用羌活热通盛,邪传柴葛大柴煎。

[注]伤寒者,乃寒邪伤表荣分也,其证身体发热,恶寒无汗,头痛身痛,而脉浮紧,若呕逆烦渴者,则为邪盛欲传经也,此证初宜九味羌活汤,如热盛者,以双解通圣汤治之,服此药后已,汗下不解而传经者,用柴葛解肌汤兼裹证者,用大柴胡汤以解表通里,因证施治,庶不致误。

(九味羌活汤) 苍术炒 白芷 川芎 细辛 羌活 防风 生地 黄芩甘草生 引用生姜葱白水煎服,大便秘者,加大黄。

(方歌)伤寒初起羌活汤,苍芷芎细合羌防,生地芩草姜葱入,便秘之时加大黄。

(双解通圣汤) 麻黄 朴硝 大黄 当归 赤芍 川芎 白术土炒 石膏滑石 桔梗 栀子 连翘去心 黄芩 薄荷 甘草生 荆芥 防风引用生姜葱白水煎服。

(方歌)伤寒热盛通圣汤,表裹两解麻硝黄,归芍芎术膏滑桔,栀翘芩薄草荆防。

(柴葛解肌汤) 葛根 柴胡 白芷 羌活 桔梗 石膏 黄芩 赤芍药 甘草生引用生姜红枣 水煎服。

(方歌)柴葛解肌解三阳,葛根柴胡白芷羌,桔梗石膏芩赤芍,甘草煎服自安康。

(大柴胡汤)柴胡 黄芩 赤芍药 半夏姜制 枳实麸炒 大黄 引用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大柴胡治邪传经,少阳阳明表裹通,柴胡黄芩赤芍药,半夏枳实大黄同。

感冒夹食

内伤饮食感寒风,发热憎寒头痛疼,恶食嗳臭吐酸物,便柲尿涩腹热膨,双解藿香正气饮,化滞平胃斟酌行。

[注]小儿平日饮食无节,内伤停滞,外复为风寒所袭,故成是证也,其候发热憎寒,头痛恶食,嗳臭吐酸,便柲尿涩,腹热膨胀也,热盛者,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内无热者,用藿香正气汤和解之,表邪即解,然后调理其脾,用平胃散消导之,庶几外无余邪,内无滞热,而病自愈矣。

(双解通圣汤) 方见伤寒。

(藿香正气汤)苏叶 白芷 藿香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大腹皮 甘草生厚朴姜炒 桔梗 引用生姜红枣水煎服。

(方歌)和解藿香正气汤,苏叶白芷共藿香,陈半茯苓大腹草,厚朴桔梗引枣姜。

(平胃散) 方见囗乳 加山查神麴麦芽。

感冒夹热

平素有热感风寒,面赤唇焦口鼻干,憎寒壮热频饮冷,心烦谵妄便多艰,泻热先宜用通圣,清热凉膈天水煎。

[注]小儿脏腑素禀多热,今复为风寒所伤,风热相搏,则火邪愈盛,故其现证有面赤唇焦,口鼻干燥,憎寒壮热,口渴饮冷心烦神燥,谵语狂妄,二便秘涩,治宜散其风寒,更宜兼泻其热,须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服药后汗出便利,病虽少减,热犹不退者,治宜清热为主,当以凉膈散合天水散治之,则表里清而病愈矣。

(双解通圣汤)方见伤寒(凉膈散)方见急惊风。

(天水散) 滑石六两飞 甘草一两生 共为细末,每服一钱,灯心汤调下。

感冒夹惊

感冒病时触惊异,心惊胆怯睡不安,身热烦躁面青赤,疏解散与凉惊丸,和以柴胡温胆剂,宁神定志效通仙.[注]小儿感冒邪气未解,复为惊异所触,故见心惊胆怯,睡卧不安,身热烦躁,面色青赤之证,先以疏解散疏散之,再以凉惊丸清镇之,如病虽退,尚觉心惊不寐者,宜用柴胡温胆汤和解之。

(疏解散)羌活 苏叶 防风 枳壳麸炒 桔梗 前胡 赤芍药 杏仁炒去皮尖 僵蚕炒甘草生 黄连酒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疏解散治感冒惊,羌活苏叶及防风,枳前胡黄连芍,杏仁僵蚕甘草同。

(凉惊丸) 方见急惊风(柴胡温胆汤)柴胡 陈皮 半夏姜制 茯苓 甘草生 竹茹 枳实麸炒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柴胡温胆感冒惊,病后余邪尚未宁,柴胡陈半茯芩草,竹茹枳实姜用生。

瘟疫门

瘟疫总括

瘟病伤寒传变同,感寒即病伤寒名,冬受寒邪春复感,因感而发瘟病成,至夏感发为热病,逐户相传乃天行,四时不正为时气,痧疹瘟囗要详明。

[注]瘟病之传变与伤寒无异,有冬感于寒而即病者,名曰伤寒,有冬伤于寒而末即病者,寒邪藏于肌肤之内,伏于荣卫之间,至春复感春风,发为瘟病,至夏复感暑热,发为热病,若逐户阖门老幼相传,乃天行瘟疫,其害更烈,或春夏应暖热而反寒,秋冬应寒凉而反热,此为四时不正之气,名曰时气,相感为病,亦与伤寒同其治也,其间或发囗发痧发疹,要当详明其证,治法在后。

瘟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复感春寒发名瘟,证同伤寒治双解,呕加生姜半夏均。

[注]瘟病一证,乃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春复感春风而发者也,现证与伤寒相同,用双解通圣汤两解之,若呕吐者,以生姜半夏入之,其呕自止。

(双解通圣汤) 方见伤寒瘟疫门

瘟疫门

风瘟

风瘟复感春风发,汗热身重睡鼾眠,汗少荆防败毒治,汗多桂枝白虎汤。

[注]风瘟,冬受寒邪复感春风而发为病也,其证身重睡憨,发热自汗,汗少者以荆防败毒散解,汗多者以桂枝合白虎汤清解之。

(荆防败毒散) 荆芥 防风 羌活 独活 柴胡 前胡 甘草生 川芎枳壳麸炒 桔梗 茯苓 引用生姜水煎服。

(方歌)荆防败毒宜时气,风瘟无汗用自灵,荆防羌独柴前草,川芎枳桔与茯苓。

(桂枝合白虎汤)桂枝 芍药 石膏煆 知母生 甘草生 粳米 引加生姜大枣水煎服。

(方歌)桂枝汤合白虎汤,壮热多汗服此方,桂芍石膏知母草,粳米大枣共生姜。

热病

冬受寒邪不即病,至夏复感暑热成,身不恶寒而多渴,证同瘟病治亦同。

[注]热病,乃冬受寒邪不即为病,至夏复感暑热而成,故名曰热病,现证与瘟病相类,但不恶寒,口干作渴为少异耳,治法亦与瘟病同。

瘟疫

天行厉气瘟疫病,为病挨门合境同,皆由邪自口鼻入,故此传染迅如风,当分表裹阴阳毒,因时取治审重轻,古法皆以攻为急,荆防普济救苦攻。

[注]瘟疫一证,乃天地之厉气流行,沿门阖户,无论老少强弱,触之者即病,盖邪气自口鼻而入,故传染之速迅如风火,但毒有在表在里在阴在阳之分,其或发或攻或清,当因春风夏热秋凉冬寒之四时各异,随人虚实,量乎轻重以施治也,古法皆以攻毒为急者,以邪自口鼻而入,在里之病多故也,发以荆防败毒散,清以普济消毒饮,攻以二圣救苦丹,则酌量合直审度医治,庶几临证时有得心应手之妙矣。

(荆防败毒散) 方见风瘟(普济消毒饮)黄芩酒炒 黄连酒炒 陈皮 桔梗 板蓝根 升麻 柴胡 薄荷连翘去心牛蒡子炒研 僵蚕炒 马勃 甘草生 元参 引用灯心水煎服。

(方歌)普济消毒清时瘟,芩连陈桔板蓝根,升柴薄荷翘牛蒡,僵蚕马勃草元参。

(二圣救苦丹)大黄四两 皂角二两 以上为末,水丸,每服一钱 量儿大小与之,用无根水下。

瘟囗疹痧

伤寒疹囗失汗下,时气初感即其然,表邪覆郁荣卫分,外泛皮脉痧疹囗,疳白疹红如肤粟,囗红如豆片连连,红轻赤重黑多死,淡红稀暗是阴囗,未透升麻消毒治,热盛三黄石膏煎,已透消囗青黛饮,痧疹表裹双解先。

[注]伤寒发囗疹痧,皆因汗下失宜,外邪覆郁,内热泛出而成也,惟时气传染,感而即出,亦犹疫之为病,烈而速也,发于卫分则为痧,卫主气,故色白如肤粟也,发于荣分则为疹囗,荣主血,故色红,肤浅为疹,深重为囗,囗形如豆,甚则成片连连,囗疹之色红者轻,赤者重,黑者死,此以色辨热之浅深验死生也,若其色淡红,稀暗者,皆因邪在三阳已成,囗疹由外入里,邪从阴化,或过服凉药所致,是为阴囗阴痧阴疹,法当从阴寒治也,囗出未透,表热轻者,宜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治之,表热重者,宜三黄石膏汤发之,已透者,用消囗青黛饮加减清之,疹痧初起,表裹不清,用双解通圣汤先通表里,余法同前。

(升麻葛根汤合消毒犀角饮) 升麻 葛根 芍药 甘草生 牛蒡子 荆芥防风 犀角 引用芫荽水煎服。

(方歌)升麻消毒表囗疹,升葛芍草蒡荆防,偣加犀角急煎服,表实热盛另有方。

(三黄石膏汤) 黄连 黄芩 栀子 黄蘖 豆豉 麻黄 石膏 引用生葱水煎服。

(方歌)三黄石膏发囗疹,表实热盛有奇功,连芩枙蘖与豆豉,麻黄石膏生用葱。

(消囗青黛饮)石膏煆 知母 犀角 甘草生 栀子生 川连生 青黛 元参 柴胡 生地人参 大黄 引用姜枣水煎,临服人苦酒一匙和服。

(方歌)消囗青黛消毒囗,石知犀角草栀连,青黛元参柴生地,人参大黄斟酌添。

(双解通圣汤) 方见伤寒。

暑证门

暑证总括

小儿暑病有四证,中暑阳邪伤暑阴,暑风攻肝抽搐见,暑厥攻心不识人。

[注]中暑,为阳邪单中暑热也,阳邪身热有汗,伤暑,为阴邪中暑复感寒也,阴邪身热无汗,中暑热极,攻肝则抽搐,攻心则厥冒不省人事,治者果能因证分别施治,自无难矣。

中暑

中暑汗出身壮热,头痛大渴烦不宁,气乏衶倦两足冷,加味人参白虎灵。

[注]中暑之证,身热有汗,因暑热熏蒸,故头痛口渴,烦躁不宁,甚则气乏神倦,足冷恶寒,须以加味人参白虎汤治之。

(加味人参白虎汤) 人参 石膏生 知母 粳米 甘草 苍术 水煎服。

(方歌)加味人参白虎汤,暑热伤气服最良,参膏知母粳米草,停饮呕水更加苍。

伤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