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朝经世文编_1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81章 治體八臣職(5)

竊惟設官必分之職。責實當循其名。使守官者先正其名。而後在公者各舉其職。查給事一官。自漢以來。相沿已久。以其有事殿廷。則曰給事中。以其出入瑣闥。則曰黃門給事。以其統於門下。領於待中。則與中書同謂之省。前代之中書門下。即今內閣大學士職。皆居禁垣。號曰兩省。而御史則謂之臺。臺省異地。故科道分曹。至今目科道曰兩衙門。明非一衙門官屬也。逮明初始分六科。以省知六部之事。而糾其弊誤。時罷門下省不設。而六科獨主封駁。以補闕拾遺。雖與御史同為言官。而御史職在監察百司。故居於外。六科職在宣行制敕。故居於內。所以重王言尊國體。內外秩然不可易也。國朝會典開載。該科所奉旨意。有灼見未便之處。許封還執奏。部院督撫本章。有情理未協者。俱得駁正題參。至於朝政得失。百官賢佞。或特疏。或公本奏聞。是立制之初。惟在慎重命令。別白是非。專責以言。不任他事。俾得從容謀議以殫其心。朝夕論思以盡其職。且天下民生休戚吏治臧否。皆得於退食之餘。廣咨博訪以便入告。而裨 廟堂耳目之所未及。此我 國家立制本意。參酌歷代而無弊者也。雍正元年。以六科內陞外轉一事。奉旨著歸都察院管。乃一時權宜之法。然自此以後。臺臣循照臺例。一切城倉漕鹽等差。與御史一體開列。於是六科各員。奔走內外。朝夕不遑。或遞相署理。至有本科衹一人者。本章到科。匆匆過目。即以付部。不及詳細審讀。又其甚不得已。則閭閻雀鼠之牘。雜進於 內朝。簿書期會之吏。接跡於禁。判署紛紜。輕重倒置。非所以欽崇 綸綍。整肅聯常也。臣請敕下在廷考正六科之制。一切悉還其舊。則臺自為臺。省自為省。給事中之名既正。而後專責以言。孰敢不職思其居。竭誠盡慎。以仰報 國家者乎。至於內陞外轉。會典舊例。各科將條陳參劾本章。造冊移送吏科。序俸開列。題請欽定。是則資之淺深。言之當否。御覽昭然。原無待他屬而後定也。且 國初以來。臺省未嘗合一。不聞差遣乏員。倘以城倉漕鹽等差。事屬緊要。人數未敷。則但當增置御史之員。不必更分給事之任。抑臣更有請者。會典開載。凡內閣交出密本。由各該科掛號。即將原封送各該部。取職名附簿備查。是從前密本未有從內閣徑下者。即前代中書門下兩省更互校驗之意也。今臣到任以來。見所發各科本章。祇有紅本。而密本並未一見。至皇上諭旨。徑由內閣發部者。臣等遲至浹旬。始得從邸抄一讀。如此。則雖欲有所論列。或已無及于事。似非設立科臣之初指也。嗣後請聽臣等派出本科筆帖式二員。每日輪班赴閣。恭抄諭旨。併所發各臣條奏密本。既省掛號轉發之煩。臣等亦可不待邸抄。即得預聞旨意。備見奏章。庶幾隨時論列。以仰贊高深之萬一。仰祈皇上睿鑒施行。

勸忠崇讓疏順治八年

吏部左待郎熊文舉

奏為欲勸臣忠。先崇禮讓事。臣蒙  聖恩。召起田間。又蒙  聖恩。簡補佐銓。循省髮膚。罔知所報。伏念臣乞假歸田。已經七載。疊遭大亂。生死流離。臣父老耄。風燭殘年。臣侍親闈。無心祿仕。止以  天恩浩蕩。懷中有草。未敢輒陳。然臣自荒江來。備知吏治窳。民生慘悴。竊有一二獻者。臣以為吏治不清。始于大臣無進退辭讓之大節。終于小臣無奉公守法之小心。夫大臣者小臣之標表也。古者大臣以其身先庶僚。于職無所不統。水旱不時則大臣引罪。今日在廷諸臣。固嘗有以此誼陳之  皇上者乎。舍是不圖。而但知以爵位崇高為得意。以陞封廕為感恩。臣未知其可也。夫大臣不能謙讓遜辭。或者以為 本朝無辭讓之例。臣聞人臣以堯舜之道事其君。未聞有拘于例而遂泯其辭讓之心者。夫大臣既無進退辭讓之大節。則小臣自無奉公守法之小心。無怪乎官常日壞。紀綱日頹。士氣陵夷。人心囂雜。數年之後。相習而靡。臣懼乎名節風義之掃地也。臣請  皇上敕勵大臣。共秉丹誠。各敦名節。務矢靖共之誼。常存退讓之心。實已頹病無能者。許其自陳。與以優禮致仕。實有至情當遂者。許其引請。予以歸養依親。使人曉然知進退出處之大閑。不但為身家妻子而祿仕。坊表既立。風紀屹然。內外小臣亦各顧名思義。知畏影衾。知愧清夜。庶幾吏治清而民困可甦。于以作忠猷而勵士氣。庶幾其不盡汨沒于風塵而濡染于勢利乎。孔子曰。能以禮讓為國乎何有。不能以禮讓為國。如禮何。在廷諸臣。驟聞此語。亦必有憬然悟而恍然媿者矣。臣言疏率。無所顧避。但舉私衷之耿耿者。不敢不入告。至臣自揣衰庸已極。百脈俱枯。老父支。呻吟入夢。揆于諸臣。尤為譾劣。讓賢求斥。臣實當先。則亦惟望皇上之早行放逐而已。

敬陳弭災修省疏康熙十一年

御史徐旭齡

伏見今年二月彗星見。太白經天。三月十九日。雨雪冰雹。臣書生不知占驗。竊聞和氣致祥。沴氣致異。彗者氣之尤沴者也。前此一見之後。災異洊臻。地震幾半天下。直省大水大旱。民不聊生。今妖彗再見。萬一復有水旱飢荒之應。則以極困之民。遘頻仍之患。其何以堪。大小臣工。不能仰體  睿懷。每多顧恤身家。瞻徇情面。莫肯擔當任事。為國為民。是災變之來。皆臣之咎也。竊思天下事權。皆總持于六部。而分寄于督撫。責成至重。乃部臣止期偷安。而不以天下之利弊為心。督撫止期免過。而不以全省之民生為念。因循推諉。習以成風。伏見六部事務。堂官不即決斷。而以查照說堂委之司屬。該司亦不皆熟諳條例。甚至以擬委之吏胥。或遇事關重大。每不肯定議。即結而仍推諉于督撫。如漕臣帥顏保議裁屯衛冗員。歲省俸銀六千餘兩。該督身在地方。豈無確見。何必又行江南督撫議覆。如直撫金世德條請曉諭旗莊築牆立柵。事關弭盜。自應速行通飭。何必俟其再奏。方始允行。又如河工虛報分數。錢糧亦多扣剋。經新任何臣題知。行舊督羅多回奏。始議處分。在先之估報。何無察核。至督撫膺全省重寄。地方之利弊未見興除。屬吏之賢否未必深悉。凡事轉行司道。據詳具題。亦多朦混草率因循委卸。錢糧宜清也。楚藩劉顯貴一案。缺至九萬餘兩。竟令優陞離任。何無覺察。盜賊宜獲也。夥盜流入信屬一案。浙江推之江西。江西推之福建。大盜至八十餘人。業入閩境。而閩撫尚以復往江西為辭。何為全不踹緝。官評宜核也。滇省知府李率祖。即經白成功告發。該撫何不從公察參。致煩平藩奏請。遣部員審理。懲貪至亟也。江南知縣陳恭一案。移取孔貞來口供。福建何為遲延不覆。致使江督屢催。懸案多年不結。略舉數端。內外諸臣之怠玩推諉可見。臣聞彗所以除舊布新。值今天象示儆。正宜大破懈弛之積習。而振作有為之氣。第思每遇災變。何常不特頒  上諭。戒飭臣工。而內外諸臣。當修省之時。其為殫心經畫興利除弊者何事也。其能洗心滌慮砥礪廉隅者幾人也。是從來之修省。止為虛文。而全無實事。請乞  嚴諭申飭內外大小臣工。務須兢惕精勤。力更故轍。外而督撫。宜屏絕餽遺。盡除陃例。潔[己](已)率屬。毋得瞻情面。容不職之員。隱藏失察之弊。  欽命事件。照限速結。地方利弊。諮訪悉陳。內而六部堂官。務將各衙門職掌。逐一講求。統天下之事勢情形。而為便國便民之長計。見行條例。倘有煩苛窒礙者。不必拘成法而憚更張。重大機宜。有關民生利病者。勿謂難懸議而希推諉。滿漢各司。皆宜熟諸部務。勤敏辦事。逐案當堂定。毋得假手吏胥。有庸闇懈怠不能稱職者。堂官立行參處。尤須嚴剔蠹弊。發覺奸私。其他各衙門有官守有言責者。皆當精白一心。矢圖報。計康熙十二年京察不遠。應即備查遵  諭修省以後。行過事蹟。是否實心任事。有無整刷更新。部院以是黜陟督撫。  皇上即以是甄別部院各衙門。庶心儆惕。百度澄清。吏治登而民生遂。可以化災召祥矣。

請禁咨議停閣疏順治八年

給事中魏象樞

臣惟立政以寬舒為本。圖治以振作為先。我  皇上之仁政仁言。所仰體而奉行之者。在內六部等衙門。在外督撫等衙門。其切要者也。臣見順治八年以前。或一事而奉  旨下部。經年累月而不覆。或一事而行察在外。經年累月而不報。古來有此治體乎。即從前不必深論。今自正月十二日以後。伏見廟堂之上。雷厲風行。內外之間。官嚴吏肅。不復慮天下事之有稽滯矣。及見一切奉  旨章奏。並各衙門應行事宜。已覆已行者固多。而未覆未行者。尚自不少也。其中雖有行察咨議者。頗需時日。亦有不待行察咨議。而宜奏宜行者。一停閣。未知何故。似乎近日之鼓舞奮勵。又緩于  皇上親政之初。臣心竊惜之。夫臣子當遭逢  聖主之日。為 國為民。任勞任怨。滿漢同心。大小竭力。此其時矣。顧乃因循漸積。司官之塵者堂官不問。書吏之遲延者司官不察。諉事而虛責成。臣竊不取也。況督撫按奉行諸事。皆視各部之緩急以為遲速。若督限不嚴則在外之稽遲益甚。能保稽遲間無徼倖夤緣之情弊乎。臣愚以為事體有輕重。道里有遠近。限期有寬嚴。其咨行在外者。地近則限三月。地遠則限半年可覆也。如果事關重大。反覆詳慎者。或限至九月。或限至一年歸結。須將內外行咨咨到批駁申詳併咨覆案呈之年月日。咨內逐一註明。本內逐一開寫。則部院之稽遲參駁有據矣。至于在京各衙門。事之繁簡不一。官之多寡亦不一。但近在  輦轂。不過司議說堂而定。一月之內可覆也。如果事關重大。長慮熟籌者。或遲至一月半。或遲至兩月歸結。除軍國機密。原係密封者。自應密奏外。其餘諸事內。嘗有一二口奏之事。口傳之  旨。不經發抄者。臣思  綸言至重。恐有萬一之誤。以後悉當具本請  旨。與天下共見之。若行移發落。定期不過五日。則吏書之朦溷耽閣可杜矣。

請正人心疏順治十七年

御史蕭震

臣竊惟天下事所最可憂者。不在今日之盜賊水旱。而在今日之人心。蓋人心者古今治亂之所係。而世道污隆之所從出焉者也。我  皇上以貪吏害民。故重懲貪之法。然法愈重而貪吏行貪之心愈變而愈幻。如河南河內縣孫灝。福建古田縣吳來儀。皆奇貪異惡。敗露于事後者。而一則膺行取之選。一則濫卓異之例。臣誠不知舉者何心也。夫不肖之吏。何代蔑有。迺至以不肖為賢。則必以賢為不肖。由是而是非顛倒。毀譽有不可勝言者矣。此人心之壞在吏治者一也。臣聞宋臣岳飛之言曰。文臣不愛錢。武臣不惜死。則天下平。今武臣不特惜死。而又愛錢。除沿海情弊。已經臣另疏指陳外。加腹裏之將。則以剋餉為心。故營伍日虛。而盜賊日縱。臣聞大名遊擊有宜大明者。家蓄優伶數十人。晝夜酣歌。毋論其醉夢之精神。不能以申約束而討軍實。但即此數十人之鮮衣怒馬。不知出之私囊乎。抑取之軍中也。如調發之將。則以黷貨為心。故大兵所至。而田舍一空。臣查順治十五年七月內。有山西城守都司苗之秀等。統兵防浙。經過直隸清河縣。索該縣折車銀一千兩。經貢生顧民俊千總董奇俊交與把總郭志史東壁轉交與之秀等。隨將南宮縣車驢越站而去。夫以一都司一縣如此。則其餘又可類推矣。此人心之壞在封疆者二也。臣唯教化行。則禮義興而風俗美。我  皇上維新之治。已十七載。凡薄海內外。慮無不革面洗心者。乃近如韋成賢以子而逆其父。隨有韋述賢以弟而訐其兄。王大經等以僕而弒其主。復有王重以主而黨其僕。業經諸臣糾參在案。至于賤妨貴。少凌長。小加大。種種悖逆。皆相率成風。誠非盛世所宜有者。蓋澆薄之端。始自士大夫。而攻擊之禍。遂中于人心。臣蓋不勝有江河日下之感矣。此人心之壞在風俗者三也。雖天下事不盡此數端。然即此數端。已足見其大矣。伏惟 皇上敦教化以治之。而後敕法紀以整齊之。其大要在于得人以挽回之。倘內外臣工。能共洗偏私之肺腸。一遵蕩平之王道。則人心正而風俗。治安之象可立見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