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节 语句衔接
语句衔接题要求考生选择语句进行衔接并使语意正确完整,它考查语句表达连贯得体的能力。
这种试题的典型提问方式是“填入横线处最恰当的是……”,选项往往是一句完整的话。不完整的材料中,横线的位置可能在中间,也可能是最后,也有可能在材料开头,前两者出现较多。此类试题,难度不高,需要比较选出最佳语句。
解答语句衔接题,考生需要综合考虑以下几个方面,以快速选出正确答案:
(1)快速定位横线前后的语境,分析前后逻辑语意的关系,根据语意的前后关系,断定横线处的语意可能性。
(2)注意横线前后语境关系的构成,常常会有几种,比如转折关系、并列关系、因果关系、递进关系、条件关系、顺承关系等。
(3)除了考虑语意,还需要注意逻辑连贯性。有些时候正确选项的句子放到横线处,整个材料有可能形成一种固定的结构层次,比如总—分—总结构。如果一段话属于总—分—总的格局,给出了前面的“总”与“分”,需选择的是后一个“总”,那么考生就应将适合做结束语的那一句作为正确选项选出来,填到横线处,从而使整段短文既有“总”(提出论点),又有“分”(展开解题),最后又是“总”(即结束语)。
例1 好的散文不会让读者感到与作者生疏。作者在描摹眼中世界的同时,也在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实际上,____________ ,无论作品本身是优是劣。“作者形象”并不等同于作家的自画像,它是作家灵魂的投影,是展现在文字中的一种人生境界,是写作视角和阅读视角综合的结果。
填入画横线处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写作是一种意味深长的印记
B. 作品传达的是作者独有的情感体验
C. 没有一部作品不在描绘着“作者形象”
D. 每一篇散文都是人文情怀与精神价值的融合
解析:横线后提到了“作者形象”和“作家的自画像”,可知在前文也应出现这两个概念。而前文只出现了“清晰地勾画着自身的影像”即“自画像”,未涉及“作者形象”,故横线处应填入与“作者形象”相关的内容,故可以判断C项正确。
例2 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埃利亚斯·卡内提的杰作《群众与权力》是一部分析不同族群特征的最具影响力的著作。该著作从不同角度解剖群众的形象,首先是按国别、地缘、族群来展开,并去分析每个国家特殊的文化背景。由于作者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在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因此,本文尝试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从经济层面来谈谈欧洲族群特征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B. 从文化层面来谈谈特殊文化背景对欧洲族群的影响
C. 从文化层面来谈谈欧洲文化背景对日本族群的影响
D. 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
解析:通过“因此”可知,横线处要填的句子要和前句构成因果关系。前面“由于”引导了两个方面———没有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国别分析中范围仅限于欧洲,照此推理,“本文”应该是对《群众与权力》进行补充的,因此针对前两个方面,横线处也要体现出两方面信息———从经济层面展开分析、国别范围不能是欧洲,D项“从经济层面来谈谈中国和日本的族群特征及其启示”,与前文衔接最紧密。故本题答案为D。
典型真题
例 (上海2014B)红杉树是地球上仅存的红木科树种之一。美国红杉树公园有一片高大挺拔的红杉,躯干通体绛红,冠上枝桠遮天蔽日,根部直径达到8米。据说世界上最高的红杉在澳大利亚,不幸其主干毁于雷电,最终定格在了75.2米。树木的生长也是竞争的过程,在成长中尽快长高、长大就能争取到更多的阳光,根部粗壮之后,从地下获得的水和养分也会增加。所以,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
A. 大树的长成也需要天时、地利
B. 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也就没有发展
C.万物生长靠太阳
D. 能生存下来的是最能够适应变化的物种
解析:“所以”表明最后一句话是对全文的总结,前文介绍红杉树长得很高大,再由“树木的生长也是竞争的过程,在成长中尽快长高、长大就能争取到更多的阳光”可知介绍红杉树是为了说明树木的成长也需要竞争,符合对前文总结的是B项“没有竞争,就没有生存,也没有发展”。故选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