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行政职业能力测验(2016最新版)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七节 态度观点

态度观点题要求考生通过阅读一段文字把握作者的态度观点、倾向或者对某事的评价。态度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提问方式多由“观点”“态度”“是否同意”“有无道理”等来表示,如“可知作者的态度……”“作者是否同意……”“作者认为上述有无道理……”“作者对×××的看法是……”等。

根据提问和选项设置的区别,态度观点考点可以细分为立场判断、语气推断、观点分析三种类型。其中观点分析与主旨概括及意图判断的考点具有相通性,只是此考点的观点分析更直接、更客观,而主旨概括和意图判断需要概括理解,甚至需要引申理解。

一 立场判断类

立场判断是指需要考生根据提问的要求,通过理解作者的语气来把握作者的态度立场,态度的立场就是指作者在文中所表现的思想倾向和感情倾向,包括肯定与否定、爱与憎、褒与贬,以及某种程度的保留等。

考生要在理解材料的语意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词语、标点符号的引导。如“遗憾的是”“有趣的是”“未免”“何等”“难道”“实在是”等语气词,往往是作者态度立场的评判标准;如“正如”“如同”“像……一样”等正面援引词,作者是支持态度;如“有一种”“有一些”“所谓的”等反面援引词,作者态度往往与之相反;感叹号、问号、双引号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都可以表示作者不同的态度立场。做此类题目时换位思考,不要有过多情感投射,而要站在作者的立场上理解材料,把握作者的情感倾向

例1 许多关于不借助外力能够漂浮起来的断言,几百年前就已经有了。但是,那些作此断言的人,只要不是在欺骗的条件下,从来就没有达到过十五英尺的高度。如果漂浮起来是可能的,那么,其科学意义,甚至更广泛地说,它对人类的意义将是极其巨大的。然而,那些不加批判的观察,或提出不诚实主张的人,会把人们引入歧途,并使我们偏离理解世界这一人类的主要目标。

这段话中,作者对于“关于人不借助外力能够漂浮起来的断言”的态度是( )。

A. 肯定

B. 否定

C. 欣赏

D. 赞美

解析:文段先引用了一个观点,即“人不借助外力就能漂浮起来”,然后用“但是”引导,提出与前面观点相反的论断,可见作者对这个断言的态度是否定的,只有B项符合。故选B。

二 语气推断类

语气推断题指根据材料中作者的语气态度,来推断作者的身份、作者的情感、材料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材料本身的所属或者作用等。语气推断题是很新颖的题目,在某些地方省考中零星出现,解答这种题目,需要把握几点:

(1)理解材料的意思,据此判断人物之间的关系、人物身份、人物情感、材料所属等。

(2)通过理解材料的语气词、态度词,感受作者的行文口吻

(3)照顾逻辑,不要违背情理

例2 数字化阅读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已经成为重要的阅读方式之一,也成为当下很多人尤其是年轻人学习知识和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然而,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数字化阅读华丽的外表下面,却有一种触手可知的冰冷感。古人讲开卷有益,但当开卷变成了开机,当纸张变成了按键,当厚重的二十四史变成了电脑里一个小小文档,我们又该何处寻找开卷阅读的乐趣呢?

作者对数字化阅读的态度是( )。

A. 肯定性

B. 否定性

C. 批判性

D. 怀疑性

解析:文段中有明显的转折关联词“然而”,其后的内容为作者提出的个人观点。从“然而”之后的观点可看出,作者将数字化阅读与传统阅读方式相比较,认为数字化阅读无法得到阅读乐趣,可见作者对数字化阅读是持批判态度的。因此,本题答案为C选项。本题前面的文字对有肯定,并没有完全的否定,B项过于绝对,不选。

例3 在拉面馆,一个顾客对小二说:“小二,来碗面。”“好!”

“拉细点。”“好!”

“多放香菜。”“好!”

“香菜多放叶少放杆。”“好!”

“牛肉切片别切块。”“好!”

“面多煮会儿。”“好,还有别的要求吗?”“没了。”“好,一共八块,谢谢!”

顾客给了钱后,小二冲后厨大声喊了一句:“一碗牛肉面!”然后就去招呼别的客人了……

从上段文字可知,小二对顾客的态度是( )。

A. 傲慢

B. 敷衍

C. 恭敬

D. 蔑视

解析:通过顾客与小二的对话我们可以发现顾客有很多要求,小二也一一承诺了,但在小二把顾客的要求传达给厨师的时候并未告知厨师顾客对面的要求。这说明小二并未认真履行其对顾客的承诺,态度是敷衍的。故正确答案为B。

三 观点分析类

观点分析是要求考生分辨材料中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根据提问要求提取出作者所持的观点或是判断出哪些不是作者的观点。

考生首先要通读材料,把握不同主体的不同观点,判断作者有无观点。若是没有观点,就选择没有表态意思的选项;若是有观点再进一步分析观点的内容。做此类题目时学会区分作者的观点、他人态度及自我态度,务必以作者的观点为重

例4 日前,IBM公司研发的电脑沃森战胜了美国电视智力节目《危险边缘》的两名人类常胜将军,一时间,很多网友担心,电脑越来越像人了,将会超越人类智慧。从深蓝到沃森,人工智能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电脑会代替人脑吗?近几年,每次有电脑战胜人脑的事发生,都会有“终结者”之类的担忧。甚至有人认为,电脑的计算速度正变得越来越快,不久的将来电脑将能够模拟人脑、产生意识,并最终替代人类。

作者对于“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的态度( )。

A. 作者认为人工智能技术有可能实现电脑模拟人脑

B. 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电脑替代人脑”这种观点

C. 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工智能技术不断超越人类智慧

D. 不认同这种观点,因为人类是人工智能技术的主宰者

解析:文段中并没有体现作者的观点,从“网友担心”“有人认为”这样的表述中可以看出,作者只是在客观地陈述,一些人认为电脑将代替人脑。而作者对此观点是否赞同,从文段中体现不出。故选B。

片段阅读实战技法之十——排同求异法

单项选择题要求正确答案唯一,因此可从选项入手,既可“排同”,也可“求异”。

1.排同法

四个选项中几个选项若表述意思相同或十分相近,则均予以排除。这样可以使表达意思相同的选项一一排除。

2.求异法

在讨论话题与原文一致的前提下,答案很有可能在一对相互矛盾的选项中。根据逻辑学中的“矛盾律”可知:矛盾中必然存在一真一假,因此可以将这一原理运用在“求异”中。

听莫扎特的音乐能够提高智商,这被称为“莫扎特效应”。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效果,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上的作用正在逐渐显现出来。人类离不开音乐也是显而易见的事实。

通过这段话可以知道作者的观点是( )。

A. 作者认同“莫扎特效应”

B. 作者认为音乐能提高智商

C. 看不出作者是否认同“莫扎特效应”

D. 音乐在大脑的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

解析:文中提到“无论‘莫扎特效应’有无这样的神奇效果,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上的作正在逐渐显现出来”。说明作者对于“莫扎特效应”有没有效果是没有表达观点的。根据文段,A、B项意思相同,利用排同法可以排除。文段只肯定了音乐在“陶冶情操、抚慰心灵上的作用”,没有提到“在大脑开发方面起关键作用”,故D项错误。本题选择C。

典型真题

例1 (上海2015A)我觉得倘若苦闷而不致陷入悲观厌世,有矛盾而能解决,那么苦闷与矛盾并不可怕。所要避免的乃是因苦闷而致身心失常或者玩世不恭,变作游戏人生的态度。由此得出一个结论,我们不怕经常苦闷,经常矛盾,但必须不让这苦闷与矛盾妨碍我们愉快的心情。

作者认为我们对苦闷和矛盾应该抱有的态度是( )。

A. 逃避退缩

B. 迎难而上

C. 视而不见

D. 坦然面对

解析:“由此”是结论性引导词,引导作者的观点,且强调的内容在表示转折关系的“但”之后,即“必须不让这苦闷与矛盾妨碍我们愉快的心情”,由此可知,作者的观点是要正确地去面对苦闷、矛盾,文段并没有说去克服苦闷、矛盾,所以不用“迎难而上”。故本题选择D。

例2 (上海2014A)设想用以下的方式来教授孩子关于花的结构:在黑板上画一株植物,标明其各个部分:雄蕊、雌蕊、茎柄等,解释每个名词术语。让孩子们都写在本子上,直到把他们都记住后,孩子们才能观察和接触真正的植物。没有人会容忍这种愚蠢的教授生物学的方法。但是几百年来,学习外语运用的恰恰是这种方法———至今,这种方法还未结束呢!

从上文看,作者认为不恰当的外语学习方法是( )。

A. 边学语法边说话

B. 先学语法再学说话

C. 先学说话再学语法

D. 只学语法不学说话

解析:文段中作者运用类比的手法,用“先学习名词术语并记在本子上,再接触真正的花来认识花的结构”来类比“学外语时先学语法再学说话”这种不恰当的方法。故选B。

例3 (上海2013B)我们不论描写什么事物,要表现它,唯有一个名词;要赋予它运动,唯有一个动词;要得到它的性质,唯有一个形容词。我们必须持续不断地苦心思索,非发现这个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仅仅发现与这些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相类似的词句是不行的,也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

这段话描写的作家的写作态度是( )。

A. 语不惊人死不休

B. 无一字无来历

C. 敬畏文字推敲琢磨

D. 创作要追求真实

解析:文段由必要条件词“必须”引出作者观点“非发现这唯一的名词、动词和形容词不可”,再根据其后的“不能因为思索困难,就用类似的词句敷衍了事”可知,作者认为作家写作的态度是使用词句要最大限度追求精准,即推敲文字,C项概括最为准确。A项谈到的是创作时语言的锤炼,它侧重从结果上来说,言语必须能够惊人,而文段探讨的是选择描写词语的过程应该下苦功夫,并非结果;B项强调每个字词都应该有来历,强调的同样是描写词语的效果并非筛选过程;而D项的真实在原文中并无表现。故选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