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多方法阅读
学前导引
从申论实战角度出发,为了帮助广大考生在阅读能力不是很强的情况下提高成绩,这里重点介绍三种阅读材料的针对性、有效性方法——“语段阅读法”、“主体阅读法”和“角度阅读法”,既着眼于把握宏观知识点,又注重细节阅读,全方位、多层次、无缝隙阅读申论给定资料,实现申论题目的完美作答。
第一节 语段阅读法
研究历年申论真题会发现,申论给定资料的特点就是以语段为主要形式组合的文本形式。解答好申论题目,必须把语段作为阅读理解的突破口,必须把对整篇文章的阅读转化为对各语段的阅读,方能在材料解读中取得成功。
一、首段
首段有两个基本含义,一是指整个申论材料的给定资料1,二是指每个语段的第1小段。首段中往往会提示考生申论问题中有关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话题”等社会生活现象和相应的看法、评价与解说等,对于申论材料信息梳理、题目解答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广大考生一定要把首段这个可能体现材料要旨所在的内容深入理解分析和把握。
二、段旨
段旨指的是一个段落或一个语段所包含的中心意思、主要观点,有的时候也称之为主旨、主题或论点。而整个段落或语段都是为这个段旨服务或者是阐述这个段旨的。如果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可称之为段中主句或主题句。广大考生在阅读材料时必须注意寻找段中主句,这是申论材料阅读、把握有效信息点的最有效方式。
段中主句从材料的组织形式看,分为有主旨句的和没有主旨句、需要考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去提炼主旨句的。主旨句的表达要极具概括性,要以短句的形式十分鲜明地把段旨揭示出来。但是在实战操作中,如果没有主旨句,还需要一句话去准确概括的话难度较大,可以先以一句话概括全段或语段的要点,然后再写一个补充句,对全段的中心意思进行详细的解释说明,把中心意思阐释清楚即可。
(一)首句
首句是个非常醒目的位置,在实战中也是最能引起广大考生关注的一个位置,如果把段中主句放在首句,以领句的形式呈现,领起下文,基本上就限定了“段旨”,全段也就是围绕这个主旨展开了。因此,广大考生在考试阅读过程中,一定要有强烈的“首句”意识,在阅读之始,处理把握好首句,从而了解把握全段中心,最终才能全面清晰地把握全段的主要内容。
(二)尾句
相较于首句,尾句不是那么引人关注,但是考生绝对不能主观上忽视。申论材料有的时候会以这种形式出现,即先列举案例型材料,然后概括、归纳得出结论,这种段落的组成方式尤其需要注意尾句。
(三)“腰句”
这点考生最容易忽视,当段中主句是上半段的结论,又是下半段的前提时,就出现了段中主句的“腰句”,这种情况较为少见,但是也应当引起广大考生的注意。
(四)兼置于段首和段尾
这种情况经常出现于申论材料的长段落中,段首出现主旨句,段尾再次呈现,首尾前后照应,反复申说该段的中心意思。
三、“段联”
“段联”指的是段与段之间的逻辑关系、合并同类等。寻求“段联”是解答申论的关键之举,也是考生在整合分类信息时感觉难度最大的一个环节,必须实现突破,否则无法做到对整篇材料内在逻辑性和结构性的整体把握,难以实现申论答题的高分突破。
寻求“段联”的主要方法和技巧应该是以“作答要求”中的几个题目为线索,分类整合给定资料中的各段信息,实现内在逻辑性的把握。
通过语段阅读法,考生基本上可以把握申论给定资料的宏观信息,但是仅仅把握宏观信息可能还不能有效实现申论题目的作答,我们还需要再运用主体阅读法和角度阅读法,有效实现宏观信息和微观信息的整合。
第二节 主体阅读法
“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同样在申论材料中,“人”也是阅读、理解、整合材料有效信息的关键线索。不了解“人”的意识与行为,就无法从根本上了解材料中出现的各类事情以及“人”与“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所以广大考生在申论阅读答题中必须重点关注各类“人”的意识与行为。
申论给定资料中出现的“人”按照类别来划分的话,大致可以分为党政机关、企业、社会组织、民众与个人四类主体,每类主体的地位和作用各有不同,考生应当从理论和实战双向去掌握运用。
一、党政机关:主导者
党政机关在材料中一般会以三种形式出现:领导干部、职能部门、职能部门普通工作人员。
(一)领导干部
领导干部的观点言论在材料中出现时,一般会当作“材料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观点”、“中心对策”使用,但有时领导干部观点言论也暗含着材料中需要考生发现并解决的问题或者强调的影响(积极性或消极性),这点最应该引起考生们的注意。
(二)职能部门=领导干部
“=”说明:职能部门、领导干部的地位和作用是一样的。
(三)职能部门普通工作人员
这个群体有其特殊性,可能代表职能部门的立场在讲话,也可能是作为一个普通工作人员在讲话,对考生来讲需要注意的是,他们的观点一般表示问题所在或者是能够解决问题的对策。
二、企业:微观主体
企业一般是指以营利为目的,运用各种生产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向市场提供商品或服务,实行自主经营、自负盈亏、独立核算的具有法人资格的社会经济组织。它是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的微观主体,在申论材料中出现时必须高度重视,是高效精准发现有效信息点的关键线索。
三、社会组织:配合者、协调者
社会组织的内涵,从广义看,是指人们为了实现特定目标而建立的共同活动的群体,在国外主要涉及非营利性组织、非政府组织、第三部门等。从狭义看,在我国有特定的界定,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在“健全社会组织”中明确提出:“发展和规范律师、公正、会计、资产评估等机构,鼓励社会力量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社会福利等领域兴办民办非企业单位。发挥行业协会、学会、商会等社会团体的社会功能,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发展和规范各类基金会,促进公益事业发展。引导各类社会组织加强自身建设,提高自律性和诚信度。”
从申论阅读材料的实战出发,材料中只要出现某一社会组织,考生就应该有个“目标”意识,这里一定是重要信息点或有后面某个题目所需要的答案要点。
【例】2012年国考(省部级)“给定资料2”第2段:
2010年6月召开的第二届中国食品安全高层论坛上,某市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的名誉会长P先生认为:食品行业是一个特殊的行业,如果不讲良心,任何环节都可能出问题。该市食品研究所技术总监M先生认为,食品企业应当将自律提到很高的位置,但在中国的现实环境中,不能把食品安全的“宝”,全部押在从业者的良心上,还应该强调“他律”,以真正实现食品安全。
该文本资料中提到的“食品添加剂行业协会”、“食品研究所”都是社会组织,他们共同指出了维护食品安全要自律和他律相结合,那这就是有效治理食品安全问题的有效对策点,考生可以“自律与他律”相结合为原点,对此进行拓展,写出一条有效对策。
四、民众与个人:利益诉求者
民众与个人的材料内容在给定资料中多以“案例式”材料出现,反映了民众或个人的利益诉求,一般是材料中出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所在,必须对这种“案例式”材料进行分析解读,而不能略读、粗读,甚至不读,那样的话就会导致问题点概括严重不全面,甚至还会影响对策提出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对考生来讲,最简单的操作方法就是,只要看到有关民众或个人的申论材料,就立即判定此处有需要发现解决的“问题”,对其进行分析总结,这个方法广大考生一定要记住并学会使用。
第三节 角度阅读法
语段阅读法能够有效把握各语段的宏观信息(总说),主体阅读法既能够发现材料微观信息(分说),又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把握宏观信息(总说),具有双重性。本节要重点讲解的角度阅读法,能在最大限度上对材料所涉及的有效信息点(微观信息)进行充分挖掘,丰富、充实答案内容,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完成相关题目。
一、意识与观点
意识是行为的先导,认知实践活动应当意识先行。从申论理论体系看,科学发展观是当前最大的“意识”和指导思想,从申论作答的实战来看,意识又具体可分为“观点、观念、理念、思路”四个小角度,当材料中出现这四个小角度时,广大考生应当注意,这里恰恰就是申论给定资料的有效信息点所在,也恰恰是后面某些题目所需要的答案要点所在,必须重视。下面我们就其中一个角度“观点”做一下重点分析。
1.权威性观点:领导干部、职能部门——“材料主题”、“中心思想”、“中心观点”、“中心对策”,前面已有分析,不再赘述。
2.专家、学者观点:专家、学者的观点、建议是最复杂的一类观点,它们既可以表示问题所在,也可能是在阐述问题的具体表现,也可能是在就问题产生的原因发表自己的见解,也可能是在就问题的影响(积极性或消极性)作出分析,还有可能是解决材料中问题的对策(注意:把专家、学者的建议作为对策使用时,要考量它的可行性,不能盲目使用)。
专家、学者的观点、建议,对考生作答申论试题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考生务必对此进行辩证分析,不要盲从、不要迷信,要根据自己的知识储备进行有效判断,得出结论,方为上策。
3.个人、民众观点:利益诉求,问题所在(可推导对策)。前有分析,不再赘述。
二、法律法规
当材料中出现明确的法律法规文件及其内容时,考生一定要给予关注,并在作答时准确使用,如材料中出现《土地管理法》、《村委会组织法》、《旅游法》等,考生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一定要使用法律法规的全称,不要省略,更不要以“相关/有关法律法规”等字眼代替,切记!但是如果材料中使用的就是“相关/有关法律法规”,考生在作答时就既可以用材料中的这些模糊词汇去分析作答,也可以把模糊词汇具体化(前提是你必须对这个模糊词汇的指代内容了解得非常准确)。
三、制度与机制
“制度”的内涵和外延非常丰富和广泛,一般是指要求大家共同遵守的办事规程和行动准则,也指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法令、礼俗等规范。“机制”一般是指组织内部的运行和变化的规律。
在申论实战中,广大考生不必纠结于制度和机制的内涵,关键是要掌握清楚,材料中一旦出现任何与“制度”、“机制”相关的字眼,如社会保障制度、激励机制、决策机制等,考生应当迅速锁定该内容,它们就是有效信息点,就可能是我们回答申论试题的答案要点。
四、投入
“投入”也称“生产要素”,简单来讲主要是指企业用于生产过程的商品和劳务,一般分为土地、劳动、资本三大范畴,在实战操作中又可具体划分为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管理、竞争6个微观角度,但不管材料中出现土地、劳动、资本范畴的具体内容,还是涉及资金、政策、技术、人才、管理和竞争的信息点,对考生而言,都意味着此处有重要信息点存在,有我们分析解决问题的答案要点所在。
五、监督
“监督”的本意是指察看并加以管理,即对现场或某一特定环节、过程进行监视、督促和管理,使其结果能够达到预定的目标。
从申论实战操作层面来看,行政问责制度、政府绩效管理、政绩观、行政监督、政府审计、法律监督、金融监管等内容出现的地方,通常会涉及关键信息点,需仔细阅读。
六、教育宣传
“教育宣传”是普及知识、思想、制度、法律等的一种方式,是达成共识、集中行动的必要步骤,是申论实战中考生不能忽略的一个寻找有效信息点的重要角度。
七、国内外经验、教训
“国内外经验、教训”的内容几乎在每年的申论命题中都会出现,它们的用途只有一个:在考生分析解答材料中出现的问题时,一般当作对策或者启示来使用。考生掌握这一作答的基本原则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