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 基本概念的界定
1.4.1 信息
对于“信息”这个概念,不同的学科有不同的解释。本文认为,信息是关于客观事实的可通信的知识。
首先,信息是客观世界各种事物的特征的反映。客观世界中任何事物都在不停地运动和变化,呈现出不同的特征。这些特征包括事物的有关属性状态,如时间、地点、程度和方式等。其次,信息是可以通信的。信息是构成事物联系的基础。由于人们通过感官直接获得的周围信息极为有限,因此,大量的信息需要通过传输工具获得。最后,信息形成知识。所谓知识,就是反映各种事物的信息进入人们大脑,对神经细胞产生作用后留下的痕迹,人们正是通过获得信息来认识事物、区别事物和改造世界的。
信息的概念不同于数据。数据是对客观事物记录下来的可以鉴别的符号。这些符号不仅指数字,还包括字符、文字、图形等。数据经过处理仍然是数据。处理数据是为了便于更好地解释。只有经过解释,数据才有意义,才能称为信息。可以说,信息是经过加工以后、对客观世界产生影响的数据。同一数据,每个人的解释可能不同,其对决策的影响可能不同。决策者利用经过处理的数据做出决策,可能取得成功,也可能得到相反的结果,关键在于对数据的解释是否正确,因为不同的解释往往来自不同的背景和目的。
信息具有以下性质。
(1)事实性。“事实是信息的中心价值,不符合事实的信息不仅没有价值,而且可能价值为负,既害别人,也害自己。”
(2)时效性。信息的时效指从信息源发送信息,经过接收、加工、传递、利用的时间间隔及其效率。时间间隔越短,使用信息越及时,适用程度越高,时效性越强。
(3)不完全性。关于客观事实的信息是不可能全部得到的,这与人们认识事物的程度有关系。因此数据收集或信息转换要有主观思路,要运用已有的知识,要进行分析和判断,只有正确地舍弃无用和次要的信息,才能正确地使用信息。
(4)等级性。管理系统是分等级的(如公司级、工厂级、车间级等),处在不同级别的管理者有不同的职责,处理的决策类型不同,需要的信息也不同。因而信息也是分级的。通常把管理信息分为以下三级:战略级、战术级和作业级。
(5)变换性。信息是可变换的,它可以由不同的方法和不同的载体来载荷。这一特性在多媒体时代尤为重要。
(6)价值性。管理信息是经过加工并对生产经营活动产生影响的数据,是由劳动创造的,是一种资源,因而是有价值的。
1.4.2 信息资源
国外对信息资源的描述、解释、定义有很多种,其中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下列几种。
1979 年,美国信息管理专家霍顿(F.W.Horton)认为信息资源具有两层意思:① 当资源为单数(resource)时,信息资源指某种内容的来源,即包含在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② 当资源为复数(resources)时,信息资源指支持工具,包括供给、设备、环境、人员、资金等。1982 年,列维坦(K.B.Levitan)提出了著名的信息生产寿命周期说,并对信息资源进行了定义。他认为“从字面上讲,信息资源就是已经建立的、能够一再使用的信息源。换句话说,它是一系列已经制度化了的、被一个或多个用户集团反复使用的信息。”1986年,霍顿与马尔香(D.A.Marchand)认为信息资源的含义包括:① 拥有信息技能的个人;② 信息技术及其硬件与软件;③ 诸如图书馆、计算机中心、传播中心、信息中心等信息设施;④ 信息操作和处理人员。
国内对信息资源概念及其有关问题的研究始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其后也有一些学者对“信息资源”进行定义,比较有代表性的有以下向个。
乌家培(1996)撰文指出:“对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一种是效益的理解,即指信息内容本身。另一种是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马大川认为:“广义的信息资源指信息和它的生产者及信息技术的集合。即广义的信息资源由3部分组成:① 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的各类有用信息;② 为某种目的而生产有用信息的信息生产者;③ 加工、处理和传递有用信息的技术。狭义的信息资源则仅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它包括科学技术信息、政策法规信息、社会发展信息、经济信息、市场信息、金融信息等多方面内容。”朱立文阐释为:“信息资源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信息的总称,也是各种信息的集合体。”汪华明、杨绍武则认为:“信息资源是将信息通过在生产、流通、加工、存储、转换、分配等过程中,作用于信宿(用户)进行开发和利用,为人类社会创造出一定财富而形成的一种社会资源。”
邱均平(1997)对信息资源的含义进行了概括,指出:“归纳起来,无外乎两种:一是狭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文献资源或数据资源,抑或各种媒介和形式的信息的集合,包括文字、声像、印刷品、电子信息、数据库等,这些都限于信息本身;二是广义的理解,认为信息资源是信息活动中各种要素的总称,这既包含了信息本身,又包含了与信息相关的人员、设备、技术和资金等各种资源”。
通过以上的介绍和分析可以看到,关于“信息资源”的概念,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尚未形成统一的认识,说明“信息资源”还是一个正在发展着的新概念。本书选用广义的信息资源概念,意在研究信息如何增值才能为企业带来实实在在的绩效,从这一点上讲,无疑需要考虑与企业信息相关的各种要素的集合。选用广义信息资源概念只是为了更好地为本书的研究目标服务,而并不期望对信息资源究竟应为广义还是狭义做出判断。
1.4.3 信息资源管理
信息资源管理(Information Resource Management,IRM)指在对信息需求、信息供给进行统筹考虑的情况下,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与充分使用,使信息资源的分布和结构合理化,信息流动和运用高效化,从而使信息资源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不断得到提高。
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功能不断提高而体积不断缩小的信息装备大面积使用,这要求对分散的技术进行综合集成管理;另一方面,随着信息技术的广泛运用,硬件与软件之间、信息系统成本与效益之间、不同信息系统之间的矛盾、冲突与不协调问题日益突出,这要求对信息资源进行统筹规划与有序利用。因此信息资源的战略意义日益受到有关部门重视,企业对信息的开发需求由低层次上升到较高层次,由技术性问题上升到战略性问题。
信息资源管理必须遵循如下的基本原理。
(1)合理配置原理。即信息资源应在各个子系统之间进行合理配置,使得信息资源的效用达到最大;而其中的关键是要使整个系统的信息流畅通无阻,即信息在流动过程中不会由于某个子系统存在相对短缺的要素而形成瓶颈或死角。同时,要促使信息资源进行合理配置,又必须使信息资源具有一定的流动性,通过这种流动性使信息资源根据各子系统的需求及外部环境的变化而进行再配置。
(2)合理使用原理。即要尽量减少信息资源的闲置和浪费。就狭义的信息资源信息本身而言,如果闲置不用,信息便会失去其原有的价值;如果机构、设备、技术、人员等信息资源闲置不用或利用率不高,则形成了一种机会成本,并导致信息系统的投入产出效率低下。目前,我国信息资源利用率偏低的现象比较严重,特别是计算机资源闲置不用或“大材小用”的问题比较突出,因此提高信息资源的使用效率也是客观要求。
(3)及时更新原理。即信息资源中的各种要素必须根据外界环境的变化及内部状况的变化及时更新。就信息而言,随着时间变化,原有信息会不断老化,新的信息会不断出现,因而必须及时搜集新的信息以对原有信息不断进行更新和补充。就信息设备而言,其发展速度和技术变化可谓一日千里,因此要按经济上的可行性与技术上的合理性综合权衡的原则及时进行信息设备及其相应软件技术的更新。就信息人员和信息机构而言,也必须不断改善结构,提高素质,适时进行人员更新、知识更新和组织创新。
(4)规模经济原理。信息资源中的设备、人员、组织也像一般的经济活动要素(如劳动与资本)一样,具有一定的规模经济性,即在一定条件下,当资源投入量较少时,增加资源投入量可以提高信息产品的生产效率或降低成本而形成规模经济;而当资源投入量超过一定限度时,便会造成资源浪费而产生规模不经济。因此信息资源在投入上存在一个适度规模问题。
1.4.4 信息资源规划
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IRP)以企业(或组织)的业务数据为处理对象,主要实现对信息资源质量与信息资源分布的科学统筹规划,从而支持信息资源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为企业的业务处理与管理决策服务。其核心思想包括:建立在IT技术快速发展的基础上;站在企业(或组织)整体的角度对信息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充分考虑信息资源的分布与质量;目的是实现对信息资源的有效、充分利用。
企业信息资源规划的主要实施环节包括对企业信息资源的实施环境的详细调查、信息资源的采集、整理、共享、分布、存储、传递、应用、维护和评价进行全面规划,其特点如下。
(1)流程性。信息资源规划是一个体现在流程上的规划过程,包括从信息详细调查、信息采集到信息应用、维护和评价的完整流程。
(2)系统性。信息资源规划不是局限于对信息资源的某一应用的规划,而是全面的数据规划。
(3)基础性。信息资源规划是企业实现信息化的基础,只有搞好信息资源规划,才有可能搞好信息化。
(4)可扩展性。IRP是一项不断反复、不断改进的长期工作,因此应注重可扩展性,实现可持续发展。
(5)可测度性。IRP实施效果的好坏可以在数学模型的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参数指标进行测算、分析和评价,发现成功优势、找到欠缺之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