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网络背景下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与应用存在的问题
企业信息资源建设取得的这些成就主要归功于信息技术的成熟应用,但是企业采用信息技术的水平并不代表信息化的水平。在投资、开发到再投资、再开发的循环往复中,虽然技术与装备不断得到升级,效果却不能同步提高。目前网络背景下信息资源建设管理与应用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一些方面。
1.3.1 信息系统集成和共享水平低
企业在开发或引进各种应用软件时,侧重于各种信息系统的独立开发应用。系统建设在管理上无统一的领导组织机构,缺乏全局规划的观念;在数据的使用与维护上无统一的协调管理机构,缺少有效的指挥与协调,直接造成建设管理上的无序。各信息系统没有遵循统一的标准规范,硬件与数据平台不统一,各系统之间的连通性和互操作性很差,大量的基础数据需要系统各自维护,大量的管理信息难以被其他系统及其管理人员及时利用,已建成的各系统之间难以实现数据的快速流通,形成了“信息孤岛”,这造成现有系统的相互割裂和信息利用的低效,给系统维护和软件推广工作带来很大困难。
“信息孤岛”的不良影响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点。
(1)数据的一致性无法保证。由于信息定义与采集过程彼此独立,企业的同一数据在不同的应用中可能不一致。
(2)信息不能及时共享、反馈。导致集团无法适应快速多变的市场环境,集团的生存和发展将面临极大的挑战。
(3)企业数据中存在很多冗余及大量的垃圾信息。
(4)同一信息需要重复多次地输入。对信息的多次采集不仅是额外的劳动,数据失真也是重复输入的恶果之一。
现代大中型企业呈现出集团化、多元化的发展趋势,其跨区域的经营范围需要及时了解各地分公司的运营情况,同一企业内不同地区、不同部门的员工也需要及时共享、交流大量的企业内部信息。企业对信息资源的需求,已经从部门应用发展到了全公司应用的阶段,信息应用将进入高级阶段。公司信息系统产生的数据具有数量巨大、种类繁多、内容庞杂、分布广泛等特点。随着信息技术的普及,来自采购、生产、营销、财务、人力等不同部门,反映不同时间、不同地点的数据沉积在各级部门的数据库中。大量的数据以原始形态保存,或被加工成半成品储存起来。各企业的员工往往仅能了解到一些和自己部门或业务有关的信息,而对一些综合决策需要的其他部门信息一无所知,其他部门也不会提供有关的信息;另外,由于信息交流手段的落后,各地区、各部门不能及时了解到内部的各种新闻、近期发展战略、市场行情、部门经营情况、库存情况及人力资源变动情况等,这些都严重影响了管理人员的开创性工作积极性,分散的数据直接导致信息需求的不足,难以被其他系统及其管理人员及时利用。对于将信息加工成更高形态的知识,进而成为决策的力量也只处于理论上的探索阶段。造成数据分散的原因有多种,如事务处理应用分散;“蜘蛛网”问题(数据相当数量的重复建设、数据冗余)增加了维护数据的难度和成本数据缺乏完整性和一致性,外部数据和非结构化数据则增加了实现系统之间数据共享和系统互操作的难度。
随着企业信息化的深入、网络技术的不断成熟及企业管理信息系统的进一步发展,各企业均面临“系统整合”(Integration)和“系统重建”(Reengineering)两大基本问题。搞好总体规划设计、提高信息系统集成和共享水平、避免“信息孤岛”再度出现是高起点、高效率地建设高效益的现代企业信息系统的关键。
1.3.2 信息资源分布混乱
在网络技术和存储技术成熟之前,大中型企业采用分布式的管理方式是最佳选择。大中型企业业务流程复杂,产生海量数据,传递范围跨区域、跨时区,它们在不同地区、不同部门选用的软件版本可能不同,数据标准不统一,为信息资源的充分共享和快速、高质、安全传递设置了一定的障碍。对于企业来说,软件应用需要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安装,信息资源不分层次地保存在各自的部门或分公司内,每个地区各自为政,沟通存在着严重的滞后现象。
网络技术和数据存储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带宽和数据安全的不断升级,使得数据大集中成为了可能。例如,中国工商银行从1999年9月起开始了两个阶段的数据大集中,第一阶段是省级的大集中,就是把所有的数据先集中到全国的36个中心,每个省和直辖市分行作为一个中心;第二阶段就是把36个省级中心的数据全部集中到北京、上海这两个全国的数据中心,从而最终实现数据大集中工程。在第一个阶段的省级数据集中完成后,很多分行的业务部门都从中尝到了甜头。例如,从软件应用系统的管理成本来看,原来一个省内每个地区各自为政,现在全省用一套软件就行了,可以在一夜之间让这个省的所有分支机构具有同样的业务功能。原来软件应用需要一个地区、一个地区地安装,现在在省行就能完成全部软件系统应用的升级工作。整个工行对外服务的窗口将会变得毫无差异,同时还会有更多的业务在全国范围内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
数据大集中对于信息资源分布混乱的问题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也提出了很多更加现实的问题,如数据管理的策略应该采取集中式还是分散式,信息资源是否应按某种规则划分出不同层次从而按照不同的管理策略进行管理,如果采取集中式策略,应该建立几级数据中心,每级数据中心含有几个数据中心,每个数据中心建在何处,存储、处理哪一级别的信息等一系列问题。可以看出,信息资源的分布问题成为新的研究热点。
1.3.3 企业管理观念和制度相对落后
企业信息化必须与企业管理理念相结合,真正融入企业管理的实践中,才能发挥最大的作用。首先,我国多数企业长期以来处于技术落后、管理落后的状态,生产和管理过程尚未合理化、规范化,缺乏内部增值动力和外部竞争压力,没有把开发和利用信息资源作为企业自我发展的内在需求和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在这种旧的管理模式基础差而新的管理模式一时难以建立的情况下,空谈企业信息资源建设是毫无意义的。其次,小部分企业虽然自建或引进了先进的管理信息系统,但管理观念还停留在之前的阶段,管理制度也没有得到相应的更新换代,致使企业的管理活动存在很多障碍,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秩序井然地进行,其整体效应也就很难发挥。再次,没有全体员工的热情参与和支持,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是不可能取得成功的。随着信息化浪潮的冲击,员工对信息工作的认识一般会有所提高,但不一定会很深刻、具体。企业员工在认识上不重视、行动上不配合、信息化技能不高,这是企业信息化工作未能取得预期效果的一个重要原因。
资源的开发与利用,说到底是一种经济现象。首先,从经济人假设和利益最大化原理的适用性看,受现行体制下的利益分配关系驱使,企业中一些部门共享意识较落后,信息共享性较差,认为拥有信息越多,权力就越大,不愿把信息共享,致使信息资源分布不能得到优化。其次,从资源短缺假设与供求平衡原理的适用性看,信息资源相对于人们无限多样的需求而言是稀缺的。在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上,同样存在着供给与需求间的均衡问题。在信息市场机制没有建立起来的时候,没有制度、机制对市场需求进行引导,不能用经济手段鼓励社会各方面建设信息数据库,开发信息资源就不会有供求关系的均衡发展。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滞后,表层现象是开发者积极性不高,实质上与没有建立利益补偿机制有关,缺少组织开发与利用信息资源的原动力。解决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滞后的关键是平衡各方的利益关系。最后,从保护个人产权假设与等价交换原理适用性看,信息资源的保护问题相当敏感,其中最突出的是版权保护。尤其在网络环境下,信息资源开发和增值作为无形资产,加强保护意识对促进信息的加工、开发、流通、保护的意义非常重大。
1.3.4 信息化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
一方面,由于没有统一的标准,信息资源在企业各部门之间的流通存在障碍,而且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应有的中文说明缺乏强制性措施,影响企业对引进的信息技术和产品的应用与管理。对计算机和网路犯罪缺乏有效的法律和技术防范手段,使许多企业特别是一些中小企业“谈网色变”。
另一方面,企业的信息资源应用解决方案多由国内外IT厂商提供,虽然这些提供商一般会征求企业有关人员的意见或吸收企业信息部门参加,而且设计的解决方案也比较专业,但往往对企业原本就复杂多变的需求理解不透,容易同企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脱节,最终无法实现企业的期望和目标。
信息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前期工作准备充分十分重要,它会影响后续工程的质量与效益。不少企业的信息资源开发和利用工作常常由于调查研究不深入,找不准影响企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瓶颈制约,或者由于基础数据标准化工作太薄弱,组织结构调整过于草率,给日后的实施过程造成困难。因此,企业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首要任务是进行战略规划并且制定统一的实施标准。
1.3.5 企业整体工作效率偏低
各分公司、各部门及系统的信息资源的断流,使信息的流转不畅通、工作得不到相互支持,再加上应用先进技术的人才欠缺、能力限制,影响了企业整体工作效率。
网络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跨地域、跨车间、跨工种、跨科室、跨岗位的,而且很可能涉及某些部门或个人的具体利益,所以组织协调至关重要。我国企业大多尚未设置信息主管,也无独立的、专门的信息部门,因此很难协调各种复杂的关系,致使信息工作进程缓慢或停顿,影响最终效果。同时,我国的信息化领域专业队伍很小,人才短缺,这在企业里尤为明显。企业专业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决定了企业信息工作的水平与效益。如果企业专业队伍不稳定、流失严重,将导致企业信息工作处于瘫痪状态。
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但其性质并不同于一般的工业项目建设,我国企业却经常把它作为工业项目进行投资。在资金分配上,重建设、轻维护更新,重设备购置、轻信息资源。结果是信息工程或信息系统建成了却运作不起来。加上信息技术发展快,资金又难以到位,使建设周期拖得很长,项目还没有建成就已经过时了。
企业不可能完全依靠自己的技术力量和专业人员来进行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如果自己不善于选择适当的合作伙伴及信息技术产品提供商和信息网络服务提供者,那么系统集成、软件开发、设备购置、信息获取等难免价高质低,使信息化工作效果受到损害。
1.3.6 信息资源建设急于求成
随着市场经济的持续发展,企业所处的外部环境变化频率加快,振幅加大,如空间的扩大带来信息不够用;时间的缩短致使决策速度加快;面临国际大市场上的竞争对手,要想以小搏大,自然力量不够。另外还有顾客的多样性,由原来长时间对产品几乎不变的需求变成变批量的特殊要求、快速需求。
同行业同产品的全方位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对于内部需求,首先要求企业加强基础管理,不断优化重组管理流程,提高内部资源利用率;其次要求内部以生产为中心转化为以顾客为中心,按照顾客的需求安排管理和生产流程;再次要求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的工艺流程,稳固自己主导产品的竞争基础,优化营销环境,提升市场竞争力。这些都客观地要求企业重视自身的信息资源建设,以信息化的手段支撑企业本身的生存与发展。
众多企业已建立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还有很多企业接入互联网,建立了内部和局域网。企业已不同程度地在日常管理和决策环节中应用了信息技术,部分企业已经开始借助互联网开展商务活动。随着信息技术的升级和应用的普及、信息技术产品的更新和服务质量的提高、国产信息技术产品的崛起、公用数据交换网络的建立和电信资费的下调,企业信息化的宏观环境在不断改善。同时,企业自身的发展壮大为企业全面建设和管理信息资源提供了资金上的保障,各种咨询机构为企业信息化提供了支持服务。
企业受外部环境和内部需求的共同影响,从人力、物力、财力等多方面全力支持信息化,希望在短时间内达到理想的信息化水平。在此种环境下,多数企业信息化实施部门粗粗调研、匆忙规划、急速上马,OA、财务管理、人力资源、营销系统、外部网站等,硬/软件一同采购开发。在没有明确自身需求的情况下,企业生搬硬套,迷失方向,最终导致企业信息化的失败。
针对企业信息化取得的成就和目前存在的问题,可以看到技术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仅仅依靠技术难以使企业信息化获得更高层次的发展。现今存在的问题主要是:不同的系统、不同的应用软件、不同的技术平台,使企业出现信息难以全面流动的“信息孤岛”。如何冲出“孤岛”?在现有环境中,采用集成的技术及产品,将数据、系统或应用系统整合,是一种正在被重视的解决之道;但如果措施仅仅停留在表面,没有抓住形成“孤岛”的重要因素——数据信息混乱,或许会陷入另一困境,出现庞大的系统、低效的运行、决策的困难等。为解决这一问题,须采取“治本”之策,进行信息资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