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幸福人生的五堂经济课(2)
老马的笑容中显出智者的从容,他问小张:“你明明带着伞,为什么却淋湿了呢?”小张说:“我想提前达到目的地,而当大雨来临的时候,我因为有伞就没有找地方避雨,继续在雨中行走,因此衣服就淋湿了。”
老马又问小李:“你明明带着拐杖,怎么反而摔伤了呢?”小李回答:“我也想早点赶过去,因为带着拐杖,就不害怕泥泞和坎坷的道路,不想却数次在泥泞的道路滑倒了。”
两个年轻人的目光中充满了疑惑:“老马,你有什么秘诀呢?”
老马笑着说:“你们的遭遇,就是我安然无恙的原因啊。我只想正常时间到达就行,因为没有伞,所以下雨的时候我就及时找地方避雨了,等雨完全停下来了才继续行走,所以没有被雨淋湿;又因为没有拐杖,所以不敢走坎坷泥泞的道路,专门挑好走的地方走,比平时更加小心翼翼,所以就没有摔倒。而你们之所以失误,正是因为你们的急躁和你们手中的优势啊。”
这个故事正如老马所讲的那样,我们的缺陷常常给我们提醒,而我们曾经的优势却总是让我们走入生命的泥潭,所以,很多时候正是我们具有的优势害了自己。
人在什么时候最脆弱、最容易被击倒呢?那就是在自己有所凭借、有所依靠的时候,特别是当这些凭借、依靠在表面上看起来是那么地强大、有力量,此时由于无法控制自己,往往产生一种虚骄的心态,进而盲目自大、忘乎所以,错误地估计形势,犯下事后连自己都不敢相信的一系列错误。
所以要警惕你所谓的优势,不要让它在一个转身之后成为拉你下水的罪魁祸首,要始终地处于谦虚谨慎、戒骄戒躁的状态之中。
唐武德三年(公元620年),24岁的李世民出征王世充,经过数月苦战,唐军已经攻取了洛阳四周的几乎所有郑军据点,双方在洛阳城下形成了僵持局面。此时,能够决定战争胜负的窦建德出场了。他出场得恰到好处,李世民和王世充都已经筋疲力尽,而他带了十万大军,比唐军的总兵力还多。在这种背景下,窦军短时间内连克数城,兵锋直指虎牢关。
李世民闻讯后,亲自带领三千五百骑兵前去迎战。
窦建德有充分的理由冷笑,唐军只是他的军队的一个零头,而且已经是强弩之末。在普通人眼里,此时的他是如此地强大、有力量。
抵达虎牢关扎营安寨后一天,李世民亲率五百骑兵出关试探,斩杀大量夏军。第一战就使夏军一听到秦王二字就感到心惊胆战。之后,两军几次试探性的交战,夏军多败。前有虎牢关阻塞难行,作战又不利,窦建德的军心开始不稳,人心思归。此时又传来粮道被唐将王君廓截断的消息,真是雪上加霜,祸不单行,窦建德进有疑,退又不甘,犹豫难决。
此时,谋臣凌敬大胆提议,夏军渡过黄河,越过太行山,进入上党,夺取唐朝的河东之地。河东是当前唐军的薄弱环节,但又是唐朝起兵之地,且十分富庶。夺取河东,一可以摧毁敌人的经济基础,二可以拓土得兵,三可以解洛阳之围。这是一出“围魏救赵”的好计,直捣李唐根基,李世民将不得不退兵回救。洛阳之围当不攻而解。
窦建德武断地拒绝了这个建议。面对王世充不绝于道且痛哭流涕的使者,他怕失信于天下,同时一想到自己兵力占绝对优势,就觉得不可一世。他决定与李世民在虎牢关前决一死战。
李世民得知夏军情势后,便决定以诱敌之法歼灭夏军。
五月初一,李世民渡河,在黄河北岸牧马,并留下战马千匹,给窦建德一种粮草已尽的假象,他本人则潜回虎牢谋划备战。第二天早晨,窦建德果然中计,觉得有机可乘,他全军出动,击鼓而进,想用气势吓倒唐军。李世民避战不出。
李世民对部下说:“窦建德过险关鼓噪而进,毫无纪律;临城列阵,是在轻视我军。我们如果按兵不动,他们的勇气必然渐渐衰退,列阵久了将士就会饥饿疲劳,不攻自退,等那时我们再乘势追击,将战无不胜。”
果然不出所料,到了中午,窦建德的军队因为没有开战,士卒又饥又渴,开始争着喝水,还有士兵出营洗马洗澡,很多人坐在地上,阵型全乱了,一副败相。窦建德宽厚有余,治军不严的特点暴露无遗。
李世民见战机已到,一声令下,三千精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向夏军,势如倒海,锐不可当。彼时,窦建德还在和文武百官在大帐中议事呢,还未回过神来,唐军铁骑已冲进大帐,一时夏军乱成一团,军士马匹横冲直撞,无头苍蝇似的,狼奔豕突,四处奔逃。十万大军顷刻间溃不成军,特别是新收降的徐元朗、孟海公部更是直顾逃命,投降就有五万之多。而窦建德也受伤,在牛口渚被擒。
在这场决定三股割据势力生死存亡的战役中,窦建德的优势——压倒性的兵力优势,成为他最大的心理负担,也是他一败涂地的最大原因。
面对只有自己零头的唐军,他的优势使他没有了战场上应该有的那种紧张感,而正是这种紧张感、肃杀的氛围才是克敌制胜的重要法宝。于是全军上下都沉浸在一股虚骄的气氛之中。
他的优势使他懒得整饬自己军队的军纪、阵型。他可能会想,反正自己具有兵力上的压倒性优势,军纪、阵型还用得着再强调吗?
他的优势使他面对一个高明的建议时,不想深入去思考,对“以迂为直”已经失去了耐心,懒得再去河东兜圈子。
他的优势还使他失去了最起码的对李世民这个年轻人的警惕性,在自己正在议事的时候被人家拿着刀追杀,直接导致了自己的被俘。
有一句俗话“淹死的都是会水的”,说的正是这个道理。一个不会游泳的人,是不会到大江大海里游泳的,敢于到大浪中搏击的人都是游泳好手。而也正是那些游泳好手,被自己的优势所蒙蔽,常常被汹涌的海浪所吞没。
所以,当我们具有某种优势的时候,切不可忘乎所以;相反,当我们存在明显的缺陷的时候,也不必自弃自馁。因为,优势和缺陷是随着自己的心意和外在环境相互转化的,优势有时变成了累赘,成了失败的诱因;而缺陷有时变成了优势,变成了成功的动力。
因此,警惕自己的优势吧,在掌握巨大的优势之后仍然以平常心来应对一切,不骄不躁,这样的人,胜利会一个接一个地到来。
3.转化自己的潜在优势
要善于把潜在的优势变成现实的优势。兔子能跑只是潜在的优势,第一次比赛它因为睡觉还是输了,就是因为没有将潜在的优势转化成现实的优势。企业不要津津乐道自己的潜在优势,关键在转化,不转化一点用都没有。
——厉以宁(知名经济学家、北大教授)
一个人只有一种命运。
但许多人在忙忙碌碌的生活中却找不到它,其实它一直未曾远离,它就是每个人都有的东西——潜在优势。它就在你的体内,一直都在,一旦感应到它的存在并能将它转化为现实的力量,你便拥有了无穷无尽的宇宙。
但转化它却并不是那么容易,因为它需要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更重要的是要有一颗永远炽热的心。
联想集团创始人柳传志,创业之前,在中科院计算机所外部设备研究室作了13年磁记录电路的研究。这种稳定、平实的生活对一般人来说可能是一个福音,但对柳传志来说,却是另一番滋味。
柳传志在长期的研究过程中“憋得不行”,据他自己的说法,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原因。
首先就是特殊的时代背景的影响。“我们这个年龄的人,大学毕业正赶上‘文化大革命’,有精力不知道干什么好,想做什么,都做不了,心里非常愤懑。”这种愤懑的心态与柳传志“胸怀大志”的特质分不开的。
其次是对研究项目社会价值的重新认识。柳传志说:“虽然也连续得过好几个奖,但做完以后,却什么用都没有,一点价值都没有。只是到最后,1980年,我们做了一个双密度磁带记录器,送到陕西省一个飞机试飞研究所,被使用了起来。我们心里特别高兴。但就在这时候,我们开始接触国外的东西,发现自己所做的东西,和国外差得太远。这使得我坚决地想跳出来。”
之后,终于在改革开放后,在柳传志40岁的时候,“突然来了个机会,特别想做事。科学院有些公司的总经理回首过去,总喜欢讲他们从前在科研上都多有成就,是领导硬让他们改行。我可不是,我是自己非改行不可”。
这就是柳传志认识自己潜在优势、转化自己潜在优势的过程。无疑,他的潜在优势就是他强烈的使命感和实干精神的综合体。但这个潜在优势却因为时代的原因,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无法发挥出来,一直到改革开放后才真正有了转化为现实的可能。
潜在优势是一个人命运的折射,它有一种不可逆转的强大力量,在它面前,只能随顺它、转化它,顺应自己命运的指引,完成自己的使命。如果不是这样的话,生命这种最宝贵的资源就将被浪费掉。
在转化自己的潜在优势时,人们可能要放弃之前的种种所得,同时要面对转化自己之后的种种不确定性。这种放弃和不确定性将会在心中形成一种常见的痛苦,许多人虽然知道自己的潜在优势,但就是因为无法抗拒这种痛苦,才放弃了把自己的潜在优势转化为现实优势的良机。因此,转化自己的潜在优势时,回到自己的内心深处,一遍遍重温自己的生命的立意,一遍遍重温自己对生命的信念就显得至关重要。也只有这种生命的立意和信念才能使我们战胜痛苦,走上成功的生命之路。
曾国藩是近代中国一个著名的人物,在青年阶段,尽管仕途顺利,生活安逸,但他依然保持着书生本色,不断进德修业。
首先,他发愿要做一个真正的圣贤。30岁之后,曾国藩在京城的生活逐渐安定,开始从科举功名、八股文中解脱出来,专攻他感兴趣的领域。他曾给自己写过一个对子:“不为圣贤,便为禽兽;莫问收获,只问耕耘”,表明自己的心迹。圣贤在中国人的概念中是圣人和贤人的合称,一般为品德高尚、才智超凡的修行之人,而通往圣贤的路历来困难重重,需要自己和自己搏斗,所以古今中外的历史上能够称得上圣人和贤人的,往往屈指可数。
曾国藩立志之后,拜大儒唐鉴、倭仁为师,不断砥砺自己的品行,在日常生活、工作、学习中时刻观察自己的一言一行,这在他的日记中都有反映。
其次,他对经世致用的实学确实下了一番功夫。清朝学术界流行考据,但曾国藩关心国事,面对日渐严重的社会危机,曾国藩认为经世致用的学问更能解决问题,所以后来他的兴趣更多地放在了实际事务上面。
这说明曾国藩具有一种做大事的潜在优势,也可以说他具有独当一面、力挽狂澜的能力,并且在他的内心深处,他一直都盼望着有这么一天,让他的这种能力发挥出来。
太平天国起义爆发,曾国藩在老家为母亲守孝,咸丰皇帝下诏让他帮办湖南团练事务,这本来是曾国藩建功立业的良机,但他却经历了一番痛苦的心灵挣扎。尽管出山办理团练是一个机会,但蕴含着极大的风险,付出的甚至是自己的生命;相反,安安稳稳地继续原来的生活,基本上没有风险,但收益却极大,因为即便只是在朝中熬资历,曾国藩估计也能在未来的若干年里成为一品大员。
但重温生命的立意,再经过朋友的点拨之后,曾国藩很快就醒悟过来,放弃了以前在京师里风花雪月的美好生活,毅然决然地走上了书生领兵之路,从此再也不能回头,他也终将自己的潜在优势转为现实的优势。
当一个人的潜在优势被发现、被转化之后,他的生命才算真正地开始,造化所赋予他的使命才开始显示出来,但也仅仅是才显露出来而已。但之后,前方并非鲜花和掌声,反而是将有更大的苦难在等着他,而且是一个苦难接着一个苦难。此时,因为对生命有着崇高的立意,再加上潜在优势的强大冲击力,这些生命中的考验将被一一克服,最终成为生命中最美丽的点缀。
潜在优势实际上也是一种优势,只不过转化的因缘还没有到。实际上,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潜在优势,但在这种潜在优势还没有被转化的时候,许多人因为没有崇高的生命立意,以至于看不到人生的希望,进而自暴自弃、随波逐流,将这种优势放任自流,结果很多年了仍然在原地踏步,没有丝毫进步。这是非常可惜的。
当潜在优势转化的因缘还没有到的时候,我们要清楚地知道自己生命的立意。在这种立意的指引下,乐观积极地面对工作或生活中遇到的一切难题。更为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积累自己的知识、能力,让自己的优势更加明显。虽然它仍然是潜在的,但我们知道它早晚有被转化的一天,因为“天生我材必有用”。
春秋时期齐国一代名相管仲,在没有成为宰相之前是个有名的“失败王”,干啥啥不顺,光史书上记载的失败就有三次。
由于家庭十分贫困,为了维持生计,照顾老母亲,满腹经纶的管仲先是和他最好的朋友鲍叔牙合伙做些小生意。他整天忙碌地穿梭在街巷,却只能勉强糊口。而在当时的同行眼里,管仲却是个死脑筋,活该他做生意不成功,因为他既不会逃税,也不会掺假,更不会使用一些缺斤短两的手段,还满口礼义廉耻,同行的小贩们都耻笑他。
后来,管仲想通过军功来出人头地。他通过自己的本家亲戚管至父的关系,在军队中谋得了一份差事。结果在一次战争中,管仲看出齐军将败,提前带人撤退,成为跑得最快的“逃兵”,被人笑为胆小鬼,自然他无法继续当兵这条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