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章 我们内心让人牵着鼻子走的疯狂信条(1)
三种病态思维方式
我们回到B's吧!面对B处发生的任何状况,我们主要会想到四种应对方式。同样,既有好消息,又有坏消息。好消息是,仅有的四种方式都便于被识别、记忆。坏消息是,你会认为四种方式中的三种都糟透了。我们的意思是,如果你具备这三种思维方式中的任何一种,你就有可能反应过激,无法有效地摆平局势,并且会让他人他事牵着鼻子走。我们赢不了——我们是肉身凡胎,不能像机器那样运作,不能自始至终地保持纯功能性思考,但我们可以选择如何更好地思考、感受和行动——当在某些人面前或陷入某种被动的具体状况中时。做到这点需要两个步骤:首先理解你为何跟自己过不去,然后是如何改变你的过激反应。
B处主要有三种病态思维方式。第一种叫灾难性思维方式(catastrophic thinking)。这是一个10美元的词儿,意思仅仅是,我们把什么都看成灾难。我们把不是灾难的事情放大成灾难。许多灾难性思维从“万一……怎么办”(what if...)开始。比如,你在外间办公室等待一场重要的求职面试。你能想到多少“万一……怎么办”,以至于在面试中因紧张而丢盔卸甲?“万一我答不出他们的问题怎么办?万一我不够格怎么办?万一我是大材小用怎么办?万一他们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我的话不中听怎么办?万一我没得到这份工作怎么办?万一我得到了这份工作怎么办?”诸如此类。这些问题强烈表明,如果真是如此,这就不仅仅是值得关注的事,而是意味着真正的灾难——恐慌时刻到来了。带着这种思想去面试,你早已精神崩溃,不战而败。
青春期的青少年最善于用灾难性思维方式想问题。“万一心上人不喜欢我怎么办?万一考砸了怎么办?万一跟那帮人合不来怎么办?万一不受欢迎怎么办?万一朋友们发现……怎么办?万一他们认为我是书呆子怎么办?万一我丑或长相滑稽怎么办?”他们是从我们这儿学来的,我们只是流露出来时表现得更圆滑(更狡猾)一些,我们没那么坦率。
成年人在私生活和感情生活中也会误用灾难性思维方式。比如你和爱人或情人或两者的关系都出现了严重问题,你会开始想:“万一他不爱我了怎么办?万一我对她没有吸引力了怎么办?万一他移情别恋了怎么办?万一我将孤独终老怎么办?万一我保持这种关系但很不如意怎么办?万一他不像自己说的那样去改变怎么办?万一她厌倦了我怎么办?万一我对他来说太老或太年轻了怎么办?万一关系无法改善怎么办?万一我们老是吵个不停怎么办?万一我们始终都以工作为先怎么办?”这只是我们在具体情况中想到的一部分“万一……怎么办”,此类假设品种繁多,能叫我们沮丧无比。在你懂得改变和控制灾难性思维方式之前,理解什么是灾难性思维方式,什么不是,是有帮助的。
不是每一个“万一……怎么办”的念头都是灾难性的。比如等面试时,你会想:“万一他们问我的长处是什么怎么办?”你不傻,可能会在脑海里列出自己的长处作为回答。或者,青春期青少年会想:“万一我跟那帮人合不来怎么办?”并以一种决心作为回答:“我尽力,如果还不成,我或者多练练,下一次再来试,或者去别的团队或活动去试试。”也许,你遇到一个有吸引力、你想与之约会的人时会想:“万一我们没有共同语言怎么办?”你的结论性回答或许是:要么你们的不同之处不让人讨厌,要么没戏,但你也不会把自己赔进去。
所有这些考虑的第一个念头都以“万一……怎么办”开始,但都不是灾难性想法。把“万一……怎么办”念头变得灾难性的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万一我没得到这份工作怎么办?这太可怕了!”“万一我跟那帮人合不来怎么办?我绝对受不了!”“万一他对我不感兴趣怎么办?我难堪极了,我会去死!”对“万一……怎么办”的回答才是灾难性的。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把这种思维方式称为“把什么都恐怖化(awfulizing)”。如果你对“万一……怎么办”的回答是“太可怕了!”(诸如此类的反应),你可能就是把事情恐怖化。(我们倾向于用“恐怖化”这个词,而不是“灾难化”,因为前者更形象地描述了这种类型的过激反应。)
“万一……怎么办”不是把事情恐怖化的唯一形式。有人情绪激动起来,是因为他常这样想:“当……时,我会疯掉的。”“当……时,我绝对受不了。”“要是……的话,我死定了。”以及“当……时,我就恨死了。”一旦有了这些想法,你就容易被他人他事牵着鼻子走。
把事情恐怖化是让你陷入狼狈境地的绝妙方法。你把事情恐怖化,等真正发生时,并没有你想象的那样恐怖,这种情况你遇到过多少次?我们都时不时地遇到过。我甚至遇到过一个人愤愤然对我说:“那又怎样,最后不都摆平了吗?”我说,“没错,结果是好的,但你享受那过程吗?”
没错,把那个截止时间、那个决定、那种关系恐怖化,把自己搞得如丧考妣,你喜欢吗?把事情恐怖化,在某种情境里,自然被认为是唯一能做出的反应,但这绝不是真相!在某种情境中把事情恐怖化是正常的(几乎是自动的),但我们把事情恐怖化的次数比别人多得多。我们其实可以学会不放纵情绪上的反应过激。
除了把自己弄得凄凄惨惨之外,还有别的什么后果会让我们最好不要把事情恐怖化?当你把某事某人恐怖化时,你还能保持头脑清醒吗?当然不能!你有可能做出明智的决定吗?当然不能!如果你不过激反应,显然更有可能处理好人或事。更重要的是,你能照顾好自己,不让自己被人或事牵着鼻子走。关键是如何做到这一步。
我们不是说你应该冷漠寡情、完全没心没肺或像一个机器人。不可思议的是,这是过激反应的另一个极端。在拥有合理、适度情绪与极度沮丧之间还是有很大空间可以挖掘的。你没发现把事情恐怖化等于设了一个局,把你变成了提线木偶?我们将告诉你如何对抗和改变这些蠢念头,但首先,我们最好知道所有的“敌人”。
第二类病态思维方式(screw ball thinking)被称作绝对论者思维方式(absolutist thinking)。又是一个10美元的词儿。绝对论者思维倾向以下面几种形式出现:“我必须……”“我应该……”“我不得不……”“我只能……”“我一定得……”“我非……不可”诸如此类。我们中有些人整日纠结于自己的事。“我应该做这件事。我应该做那件事。我应该(should)把这事儿跟那人说的。我必须更那个一点。我应该思路更清楚一点。我应该更有吸引力、更聪明、更机智、更受欢迎、更具有行动力。我应该更坚定一点。我不应该那么咄咄逼人。我不得不(I've got to)无保留地说出来。我真的必须管好自己的嘴巴。”等等。
我们中有些人整日把“我应该”挂在嘴上!没错!我们都把“我应该”挂在嘴上,经常在自己的事务里纠结不已。但我们的“我应该”程度不同,理由不同,“我应该”的方式也有所不同。我们会自我苛责得不得了,这就是“应该”经的目的。我们把“我应该”看得比外貌还重:“我应该有短一些的……大一些的……牢固一些的……长一些的……”——你就想象吧。
我们向这些人看齐:辛迪·克劳馥、妮姬·泰勒、金·贝辛格、惠特尼·休斯敦、马特·狄龙、汤姆·克鲁斯、丹泽尔·华盛顿或帕特里克·斯威兹。毫无疑问,他们属于“最美的人”。可是,当我们无法与他们相提并论时,我们非得“我应该”不可吗?当然不!然而,我们就是这么去做了,而且是经常性的——不仅在外貌上。我们搞砸了,我们被拒绝了,我们不敢面对某人,事情没有朝我们希望的方式去发展,于是我们就“我应该”个不停。
我们告诉自己:“我应该更聪明、更成熟、更有创造性、更雄心勃勃、更稳定、更无拘束、自主性更强、更有逻辑性、直觉更强、说话更清晰、知识更丰富、更自信、更果断、更机智并且(或者)更幽默。”我们应该要么轻松对待,要么认真对待。我们应该迅速长大,从容变老或者永葆青春。我们应该安分守己、安居乐业。无论“这”是什么,我们肯定应该去做“这”。
当你已达到“我应该”的标准时,想知道接下来会是什么吗?首先,你脑子里又充满了“我应该”!有时候你不再“我应该”了,于是你就开始了“你应该”:“你知道你必须……”“你应该更多地……”“你非做不可的是……”“你就该……”我们中有些人特别善于说“你应该”。领导被人“你应该”了一通,立马把自己的下属“你应该”一通,下属再对下属念“你应该”经。这就是“你应该”的涓滴理论,一直往下滴,直到底层某个人回家踢了猫一脚,或把猫扔了出去,猫成了无助的出气筒。
然而,更坏的莫过于我们在心理上对自己念“我应该”经。这种形式的“应该化”会让我们陷入身不由己的境地。但我们是如何并从哪儿学会念这种经的?实际上,我们的大脑不停地被“应该化”狂轰滥炸,因而不停地被灌输。最典型的是在家中,父母是始作俑者。“你对弟弟应该好一点。”“你应该想要成为一名医生(或律师或印第安部落酋长)。”“你不应该自私。”“你应该成为我想要你成为的人。”“在学校,你应该是一名聪明学生,你应该是名让人叫好的运动员,中场休息时应该有你的单人表演。别忘了,你应该做一个受欢迎的角色。”
接着轮到我们的老师和宗教代表上场了:“你应该取得好成绩,守纪律、懂礼貌、讲道德,不出格、待人友善。”这些实际上往往都是美好的目标,但问题却出在传达方式上,那就是使用了“你应该”。
你可知道最具潜伏性的“应该化”渠道是什么?电视!我们指的不仅仅是电视节目,还有电视广告。有时候我们潜移默化地接收到电视微妙的“应该”经。“你应该买这款产品,因为不买的话,厄运将至。你会逊毙了,或遭人拒绝,或更糟。”
一则电视广告是这样展开的:一个帅哥下了商船。他穿着水手短外套和水手长裤、戴着水手帽、拎着水手袋走下跳板,上了码头。两个光彩照人的女子跑过来投怀送抱,跟他缠绵起来——就在电视上。他抬头看向船,还有一个帅哥(电视广告里总不乏帅哥)站在那儿,出于某些难以猜测的原因,一副神情落寞、郁郁寡欢的样子。码头上的帅哥立刻知道哪里不对劲了。他把手伸进水手袋,扔过去一款名牌须后护肤水。船上帅哥把护肤水拍到脸上,走下跳板,马上两位美女跑过来搂抱他。下一幕里,同一个帅哥在两个新朋友的左拥右抱下走到大路上,看见第三个男人坐在户外饭店里郁郁寡欢。这个水手经过时,扔给断肠人这款护肤水。不出片刻,另一个美艳靓女就坐到了他的桌边!他还没来得及使用产品呢!只要有这玩意儿傍身就大走桃花运!
你知道这都是胡扯。我们知道有个家伙用这玩意儿沐浴,连朵烂桃花都没摘到。但这条广告要表达的意思很明确:要想吸引女人,你应该(你必须,你不得不,你只能)用这款须后护肤水。
我们也喜欢这条牙膏广告。里面是一对少年恋人,男孩在女孩的门边道晚安,但他没用合适的牙膏刷牙。他俯身向前吻她,巨大的绿色烟雾从他嘴里冒出来,令她窒息,她往后一仰,倒地死了。他用呼吸谋杀了女友!接着,旁白出现了一些这样的话,“你应该拥有某某牙膏,否则在这类关键时刻你就会砸锅。”
接着,有这样一条广告,一个帅哥走在公交车通道上,看见一名可爱女子旁有空位。他寻思(通过旁白)着:“今天早上她又来了,也许我能坐在她身边!”她抬头一看,粲然一笑,明显带些期许,可就在他靠近她的最后一刻,她不经意地抓挠起头发来!这帅哥的想法在人类历史上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他想:“没错,她很漂亮,但她抓挠头发!”他直直从她身边走过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