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调做人的智慧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上篇:低调为人,智者之道(2)

“跟上来?我们凭什么要跟在你后面?”有高粱反驳道。

那株出头的高粱没办法,只好说:“那……你们就慢慢长吧!”

“慢慢长!你想永远高我们一头?”又有高粱反驳道。

出头的高粱明白了,无论自己说什么、做什么,弟兄们也不会谅解它,因为自己的存在就是对它们的讽刺和威胁。

于是,出头的高粱陷入了烦恼之中,最后在恍惚中被一阵狂风卷过,硕大的穗子被折断了。

不强出头,自然可以减少损伤,与旁人维持和谐的关系。通过冷静的观察掌握大环境的脉动,等各方面的条件皆已成熟,自然便可出头!

其实,人只要有能力,又能与他人维持良好的关系,别人自然乐意支持你,让你出头。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但出头要讲究实力、机会和环境,力不从心时不可勉强,时机不到时不可勉强,环境不佳时不可勉强,否则不但会给自己造成烦恼,还会给他人造成困惑,这是做事的大忌,也是做人的大忌。

秀林之木,必遭风摧美丽的花朵虽然为人艳羡,但是也常常为人所摧折。人也是一样,如果太突出了就容易被人伤害。

战国时期,魏王向楚怀王赠送了一名美女。这名美女生得国色天香,楚怀王对她十分宠爱,给她取了个名字叫珍珠。

由于楚怀王整天与珍珠在一起,因此冷落了其他妃子。一个叫郑袖的爱妃对怀王的移情别恋十分恼火,对珍珠更是嫉妒得几乎发狂。但是,郑袖没有大吵大闹,反而对珍珠百般疼爱。

有一天,郑袖偷偷地对珍珠说:“大王很宠爱你,只是他对你的鼻子好像有点看不惯,他曾经多次对我说起这个事。”

珍珠听了,信以为真。

从此,她在怀王面前总是用一只手捂住鼻子。怀王莫名其妙,以为珍珠不情愿,便暗自有些懊恼。

郑袖看到楚怀王不高兴的样子,便问:“大王有什么心事,臣妾可否为您分担?”

楚怀王便对她说:“我正有一个问题要问你,你和珍珠那么熟,知道她为什么总是在我面前捂住鼻子,摆出一副不情愿的样子吗?”

郑袖故意装出一副迟疑的样子,欲言又止。

“别害怕,有什么就说出来!”怀王说道。

郑袖看楚怀王上了钩,便说:“她跟我说,大王有体臭,很难闻,因此她就捂住自己的鼻子。”

楚怀王一听,不由地大怒,立刻将珍珠处以劓刑。

一个人的才能太突出了就难免会惹人嫉恨,如果表现得太显眼就很容易遭到别人的打击。而智慧的人懂得隐藏自己的实力,不让自己太刺眼。所谓“财不可露白”,“才”也一样不可轻易露白,一旦表现得过分优秀,得到的赞美过多,就会引来别人的妒忌和打击。

春秋战国时期,著名军事家吴起在魏国为魏武侯效劳,镇守河西,立了大功。吴起为人正直廉洁、治军有方、才能出众,一时之间深受魏武侯的器重。

魏国选相,很多人都看好吴起,但是,到了最后,魏武侯却起用了田文为相。对此,吴起很不高兴,他对田文说:“请你和我比一比功劳可以吗?”

田文听了,微笑地说:“可以。”

吴起说:“统领三军,使士卒乐于为国牺牲,敌国不敢图谋进攻我们,你比我怎样?”

田文摇摇头说:“我不如你。”

吴起说:“那么,管理各级官员,亲附人民,使财力充裕,你比我怎样?”

田文又摇了摇头,说:“我还是不如你。”

吴起说:“镇守河西,使秦军不敢向东扩张,韩国和赵国都遵从我们,你比我怎样?”

田文依然说:“我不如你。”

吴起听完田文三个相同的答案,便说:“这三方面你都不如我,而你的职位却比我高,这是为什么?”

田文笑着说:“国君年少,全国忧虑,大臣没有亲附,百姓还不信赖,在这个时候,是由你来任相合适呢?还是由我来任相合适呢?”

吴起沉默了很久,然后说:“应该由你来任相。”

田文说:“这就是我职位比你高的原因。”

田文死后,公孙叔得以继任为相,还是没有轮上吴起。事实上,无论从才能还是功劳方面说,公孙叔都不及吴起,因此很嫉妒吴起的才能。当公孙叔看到吴起依然受到武侯的器重,内心便如火烧一般。思忖了很久,他想了一个计策。

公孙叔故意接近吴起,并邀请他到家里摆宴喝酒。对于公孙叔的邀请,吴起虽然有些意外,但没有拒绝。谁料到,当天二人正值酒酣耳热之际,公孙叔的夫人突然对公孙叔大骂起来,公孙叔则是一副唯唯诺诺的样子,一声不吭。看到别人的家事,吴起也不好插嘴,更何况公孙叔的夫人还是魏国公主,于是他连忙起身告辞。

不久之后,公孙叔对武侯说:“吴起是一个很有才华的人,应该让他长期为魏国效力,但是魏国小,而秦国强大,这样,吴起就可能背魏而去秦国,实在令人担心。”

武侯一听,连忙问:“你有什么主意可以知道他是否忠心?”

公孙叔便向武侯献了一计说:“可以让他娶公主,如果他答应,他就是愿意长期在魏国效力,如果不答应,就说明他不够忠心。”

武侯听后,觉得这个办法很好,决定试一试。

可是,当武侯提出要把公主嫁给吴起时,吴起却拒绝了。原来,吴起那天看到作为一国之相的公孙叔窝窝囊囊地受公主老婆的气,而又不敢反抗,便想:“一国宰相尚且受气,何况自己还是外国人?”

然而,武侯并不知道其中就里,看到吴起拒绝了婚事,心中不爽,自此就疏远吴起,再也不相信他了。幸好吴起见机快,发觉自己处境不妙就立刻离开了魏国,去了楚国。不过,吴起在处世方面毕竟还是不够聪明,到了楚国后,依然突出表现自己的才能,最终惨死在楚国。

那些不起眼的小花朵往往能够开足花期,成熟为果,而那些美丽的花朵虽然为人艳羡,但是也常常为人所采摘,中途夭折,最终无所结果。人也是一样,突出者并不一定就是成功者,如果太突出了,就容易被人伤害,因此,为人处世适时地低调是必要的。

露锋芒于外,伤己身于内古今中外,一些过分张扬、锋芒毕露之人,不管功劳多大、官位多高,最终多数不得善终,这是尽人皆知的历史教训。自以为是,卖乖弄巧者,其前途便是自取灭亡。

吴王乘船游于长江之中,听说附近有一座猕猴山,便决定登山游玩。吴王登上那座山,看到一群又一群的猕猴聚在一起戏耍,就感叹猕猴山果然名不虚传。猕猴看到吴王前呼后拥地来了,立即一哄而散,躲到深林与荆棘丛中去了,只有一只猕猴没有迅速逃走。

那只猕猴一直在那里卖弄灵巧,它一会儿在地上得意地旋转,一会儿又纵身爬到树上,攀缘腾荡。

吴王看到猕猴肆无忌惮的样子,心里很不舒服,就弯弓搭箭射它,那只猕猴从容地躲开了。吴王接着射去第二支箭,猕猴又躲开了。吴王的脸都气红了,命令左右一齐动手,箭如风卷,猕猴无法逃脱,立即被射死了。

这时,吴王回头对那些陪同自己的大臣说:“这只猴子夸耀自己的聪明,倚仗自己的敏捷傲视本王,以为有几分能耐就肆无忌惮地卖弄,所以丢了性命完全是它咎由自取,你们也应该以此为戒。”

有人一旦被别人奉承就沾沾自喜,肆意卖弄,锋芒毕露就早晚会成为别人的靶子。

有句俗话说得好:“是虎得卧着,是龙得盘着。”才高不应自诩,位高不可自傲。才高而自诩自夸,只会自损其才,自伤其能;位高而自骄自傲,只会自贬其尊,自谪其位。人要像刀一样懂得静时收敛锋芒,战时锋芒毕露。

刘备死后,诸葛亮就似乎失去了原本拥有的才智,再也不像刘备在世时那样运筹帷幄,满腹经纶了。其实,他的才能并没有丢失,只是聪明的诸葛亮将过去的锋芒收敛了起来,因为他知道在刘备的开明下,不用担心受到猜忌,可以尽力发挥自己的才华。

然而,刘备死时当着群臣的面对诸葛亮说:“如果刘禅是块材料,你就好好扶助他;如果他不是当君主的材料,你就自立为君吧。”诸葛亮何其聪明,他知道刘备再仁义,也不会将国家让与外姓人,刘备这番话分明另有深意。

诸葛亮一听,不由地手足无措,虚汗淋漓,当即哭着跪拜于地说:“臣愿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说完,叩头流血。

刘备死后,诸葛亮一方面保持谨慎的行事作风,尽心尽力辅佐刘禅,另一方面则常年在外征战,以防止给人留下“挟天子”的把柄。他大敛锋芒,故意表示自己老而无用,从而减少他人的猜忌之心,以避祸患,这一收敛锋芒的韬晦之计正是诸葛亮的大智慧。

聪明不在于表现,也不在一时的能耐,那些口若悬河、高谈阔论、逞一时威风的人并非聪明人,他们也许富有才华,但不知道藏锋,易遭人嫉妒和暗算,因而难以取得成功。

常言道:“出头的椽子易烂。”一个人若不知收敛,一味卖弄,耍小聪明,甚至逞强斗勇,定会伤及周围的人,招致诋毁诽谤,最终落得个聪明反被聪明误的下场。如果大智若愚,藏巧于拙,如孙膑装疯卖傻、司马懿装傻充呆,不仅保全了身家性命,而且也为最后取得胜利奠定了基础。

所以,为人处世要懂得谦恭,放低姿态,勤勉做事,做一个善于全身而退的人,收敛自己的锋芒和盛气,这不仅能让你免遭暗算,走上人生的坦途,还能为未来的成功一跃蓄势。

得意忘形,身败名裂一个人行走于社会之中,千万不可得意忘形。古人言:“乐不可极,乐极生悲。”因快乐过度而忘乎所以、头脑发热、动止失矩,结果只会发生意外,惹祸上身,化喜为悲。

有一只燕子飞往南方过冬,谁料在飞行途中,由于天气太冷了,燕子的身体冻僵了,从天上掉下来,跌在河边的草丛里。

燕子躺在草丛里,寒冷已经把它逼进了死亡的胡同里。

正在这时,一匹马儿经过,马儿拉了一泡屎在燕子身上,温暖的马粪把冻僵的燕子救了过来。

燕子从寒冷中解脱过来之后,心想:“自己大难不死,必有后福。”于是,它便开始高兴地唱起歌来。

谁知,旁边有一只猫正在觅食,听到燕子的歌声便走过来查个究竟。当猫发现了牛粪中的燕子后,敏捷地将它刨了出来,吞进了肚子里。

无论身陷困境,还是从失意变成得意,都不能得意忘形,闭上嘴才是安全之道。

当你有了得意之事,不管是升了官、发了财,还是一切都备感顺利时,都不应该忘记别人的感受而放言高谈阔论。一个真正低调的人定会体谅他人的心情,尤其会照顾到那些失意的人的感受。古语有云:“自满者,人损之;自谦者,人益之。”请记住,一时胜利后的浮躁,如果演绎成为“小人得志”的猖狂,最终将导致失败的人生。

秦孝公时,秦国迎来了一位强硬的铁血宰相——商鞅。为了最快速地提升秦国国力,商鞅开始了历史上著名的“商鞅变法”,他掌权20年令秦国国力大幅度提升。

然而,商鞅虽为治世之能臣,但是,由于制定了过于严苛的法治得罪了不少人。更为糟糕的是,功成名就的商鞅并没有想过自己的归宿。作为一个强势的超卓人物,商鞅也没有看破名利,而是为眼前国富兵强的业绩所陶醉,得意之余,他还问赵良:“你看我治理秦国,与五毂大夫百里奚相比,谁更贤?”赵良没有回答,而是述说了五毂大夫的事情,并分析了商鞅所处的情况,他劝商鞅见好就收,否则灾难就翘首可待了。可是,商鞅根本就听不进去。

秦孝公死后,太子秦惠王即位。秦惠王的老师公子虔为了报商鞅刖鼻之仇,便告商鞅意图谋反,并下令逮捕他。商鞅打算逃入魏国,谁料到,魏国人因为曾经中过商鞅的计策而打了败仗,就把商鞅当成了仇人,拒而不纳。商鞅没办法,只好再次回到秦国,最终被施以五马分尸之刑,家人也全部被杀。

俗话说“弓满则折,月满则缺”,得意而忘形者伤害的不仅仅是他人,更是自己。要保持谦卑的心态,虚心接受别人的指教,才能更进步,并得到别人的赞赏与支持。

春秋时,晏婴任齐国国相,一天乘车出门,只见车上遮着大伞,车夫赶着四匹马,驾着车子,意气扬扬,非常自得。

车夫的妻子从门缝里窥视自己的丈夫,看到了他趾高气扬的样子。

不久,车夫回家,妻子请求离去。

车夫问:“你为什么要走?”

妻子说:“晏子高不过六尺,而位居国相,名显诸侯。今天我看见他出去,却意志深沉,谦虚谨慎。而你身高八尺,只是给人驾车,却自以为了不起,所以我要离去。”

听了妻子的话,车夫惭愧不已,自此以后,车夫变得谦恭退让。

晏婴对于他的改变感到很奇怪,便问他为什么有这种变化,车夫如实相告,于是,晏婴举荐他做了大夫。

处于顺境和得意时,人最容易得意忘形,终致败象滋生,乐极生悲。因此,每个人都要注意随时随地、恰如其分地选择适合自己的位置,不可忘乎所以。

与强者争锋,只会自讨苦吃在社会中、职场上,不少人都喜欢与别人争锋,积极争做第一,然而,很少有人认识到,有的时候与人争锋往往会自讨苦吃。古往今来的事实证明,爱抢风头的人一般都不会有什么好下场,尤其是与强者争锋,其结果往往是得不偿失的。

萧何计诛韩信后,刘邦对他更加恩宠,除对萧何加封外,还派了一名都尉率500名兵士做相国的护卫。

众宾客纷纷道贺,喜气盈庭。萧何也非常高兴,在府中摆酒席庆贺,喜气洋洋。突然,有一个门客身着素衣白履,昂然进来吊丧。萧何见状,勃然大怒道:“你喝醉了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