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上篇:低调为人,智者之道(1)
很多人认为,要开拓事业,坐稳位置,稳固自己的根基,就要突出自己的能力,折服对手。因此,大多数人往往喜欢争强好胜。但是,他们没有想到“欲速则不达”、“过犹不及”,锋芒毕露只能引起他人的反感,甚至引来他人的群起而攻。
有位著名的商界巨贾曾给自己的儿子开出了一条训词:树大招风,低调做人。可见,低调不仅是做人的训诫,也是成功的原则。
正所谓:“树大招风,名大招嫉。”一个人不管取得了多大的成功,也不管名有多显、位有多高、钱有多丰,面对纷繁复杂的社会,也应该保持做人的低调。
与高调相比,低调有着明显的不同。高调给人的印象深刻、鲜明,但往往难以持久,且易让人看不起;低调给人的印象虽然平淡,甚至不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但时间长了,尤其当人们了解了主体的真实实力时,又常常会肃然起敬。
低调之人往往能够在不声不响中成长,在不知不觉中进步。低调的人不容易树敌,因此更容易保证自己的安全。而且,低调为人更容易保持心情的平静,能够处变不惊因而一定会做成大事。
有道是:“地低成海,人低成王。”无论在官场、商场还是政治军事斗争中,保持低调都是一种进可攻、退可守,看似平淡,实则高深的做人原则。
第一节 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
俗话说,“枪打出头鸟。”高调的结果往往不是威风八面,而是祸端四起。一个高调的人,就好像出头鸟一样,很容易受到别人的打击。一来,如果出头鸟的出头损害了其他鸟的利益的话,就会遭到其他鸟的打击;二来,出头鸟站得高,目标明显,很容易被猎人打中。由此可见,无论如何,做出头鸟的下场都不会太好。枪打出头鸟,高调惹祸端在当今之世,为了某些追求,人们往往喜欢充分地表现自己,以获得他人的赏识,这本来是无可厚非的。只不过,尽管张扬个性、高调展示自我有利于推销自己,但事实上,对于张扬的声音与行动,人们在思想上和心理上都很难接受。一般来说,行为高调的人多数都不为人所喜欢。
隋炀帝在位时,立了杨暕做太子。在立太子前,隋炀帝觉得杨暕要强、有冲劲,但是立了太子后,杨暕过去的优点就成了缺点。原来,杨暕不懂得收敛自己的锋芒,一直都没有改变“处处好表现”的习惯。
有一次,隋炀帝父子同猎,隋炀帝一无所获,太子却满载而归。隋炀帝本来就感到太子对自己不够尊重,这一次更被儿子比得抬不起头来。不久,隋炀帝就寻了个罪名,把杨暕的太子名号给废了。
在古代,皇子有能力、服人心自然是顺利当上太子的一个条件,但是,如果成了太子却不知道收敛自己,而以展示自己为能事,就会成为别人的眼中钉,不要说其他的皇子难以接受,即便是皇帝也不愿意接受。
唐顺宗刚刚做了太子后不久就豪言壮语,慨然以天下为己任。他曾经对东宫僚属说:“我要竭尽全力向父皇进言革除弊政的计划!”
他的幕僚听了,便告诫他:“作为太子,首先要尽的是孝道,你应该多向父皇请安,问些起居、饮食、冷暖方面的事情,而不应该过多地理会国事,尤其是改革这类敏感的问题就更加不能提了。如果太子过分热心,别人就会以为你邀名邀利,招揽人心。如果陛下因此而猜忌你,你将如何证明自己呢?”
太子听得如雷贯耳,此后就闭口不谈国事了。尽管父皇德宗晚年荒淫而又专制,作为太子的唐顺宗始终都没有发表意见,直到他自己真正继位后才开始了唐后期著名的“顺宗改革”。
正所谓:“枪打出头鸟。”高调的人总是为人所忌惮的。而出头鸟之所以挨打,一是因为容易遭嫉,二是因为目标明显。所以当一个人走向高调时,就等于把自己放在了风口浪尖上。
年羹尧是清代康熙、雍正年间人,进士出身,官至四川总督、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还被加封太保、一等公,高官显爵集于一身。他运筹帷幄,驰骋疆场,曾配合各军平定西藏乱事,率清军平息青海罗卜藏丹津,立下了赫赫战功。雍正二年入京时,他得到雍正帝的特殊荣宠,时人称之为“年大将军”。
然而,由于年羹尧恃功自傲、专权跋扈、乱劾贤吏和苛待部下,更严重的是,他任人唯亲,对全国的官员任命产生了极坏的影响。对于各地要职官员的委派,年羹尧常常用自己的想法影响雍正帝,当时人把这样的情况称为“年选”。
最糟糕的是,年羹尧在皇帝面前“无人臣礼”,藐视并进而威胁皇权。年羹尧在西安总督府时,令文武官员逢五、逢十在辕门做班,辕门、鼓厅画上四爪龙,吹鼓手身着蟒袍,与宫廷相似。他还令雍正帝派来的侍卫前引后随,牵马坠镫。按清朝制度,凡上谕到达的地方,地方大员须迎诏,行三跪九叩全礼,跪请圣安。但雍正帝恩诏两次到西宁,年羹尧竟然都不守规矩,直接“宣读晓谕”。他在与同级的督抚、将军往来的咨文中擅用令谕,语气模仿皇帝。更为严重的是,他曾向雍正帝进呈其出资刻印的《陆宣公奏议》,雍正帝欲为此亲撰序言,但年羹尧以不敢“上烦圣心”为借口,代雍正帝拟就序言,并要雍正帝颁布于天下。
如此僭越无度的行为令雍正皇帝寒心不已。最终,年羹尧被一再降职,并赐予自裁,结束了他风光无限的一生。
爱鸣叫和乱蹦乱跳的鸟,总是最容易被打下来。人也是一样,爱显山露水,抛头露面,就容易遭遇打击,而低调做人则是最好的手段。
兵强则灭,木强则折追求胜利是上进的表现,每个人都希望自己能够成为最后的胜利者,然而,事事求胜却不一定是好事。
老子说:“兵强则灭,木强则折。”军队越强大就越容易成为被攻击的焦点;越挺拔的树木就越容易被砍伐。
三国时期的曹操很注重接班人的选择。按照古礼,长子即位理所应当,但是,曹操对于次子曹植很偏爱,而且曹植才华横溢,因此,曹操更加倾向于立曹植为太子。
在曹植十几岁时,曹操看到曹植的文章就有点儿怀疑,认为是曹植请人代写的,而曹植请父亲当面测试,经过几番测试,曹植的确言出为论,下笔成章。若不是一些大臣的竭力反对,曹植就真的被立为世子了。
有一次,曹操拿一些政事来考量曹植时,发现曹植对答如流。曹操大喜,当时就奖励了曹植。
谁知,曹植的哥哥曹丕探听到,曹植之所以能够对政事对答如流,原来是他的老师杨修事先替他做好了答案。曹丕知道这个消息后,便买通曹植的手下把那些答案偷出来给了曹操。看到那些作弊的答案,曹操大怒,从此便不再喜欢曹植了。
老子说过:“强梁者不得其死。”这句话直接道出了好胜者必败的道理。无数事实都证明,老子的这句话堪称至理名言。
在社会生活中,事事争胜的人是不明智的。事先,你需要考虑:这个“胜利”对你来说意义如何?求胜就要承担求胜之后所产生的种种负作用,如果没必要求胜,还不如求败。
有时候,适当表现自己的无能,“让”别人一下,或许会给自己带来更多的好处。
一直以来,曹植出尽了风头。在太子争夺战中,曹丕也曾经为此而恐慌过,他向自己的老师贾诩讨教。贾诩说:“您只要兢兢业业,不违背做儿子的礼数就可以了,不必去想那些虚名。”
曹丕接受了贾诩的建议。
有一次,曹操亲征,曹植再一次展示了自己的才华,作了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来讨父亲欢心。曹丕却没有这样做,而是伏地而泣,跪拜不起,一句话也不说。
曹操看到曹丕这样,连忙问他:“怎么了?”
曹丕哽咽着说:“父王年事已高,还要挂帅亲征,做儿子的心里又担忧又难过,所以说不出话来。”
曹操听后,大为感动。最终,曹丕被立为太子,而曹植则因为风头过盛、才能过显丢了前途。
风头过盛只能成为众人围攻的靶子,而敛藏锋芒,低调处之,则往往可使人积蓄力量,厚积薄发,取得成功。
清朝康熙年间,皇帝一直都在为立太子一事头疼。
最初,康熙皇帝立了二皇子胤礽为太子,但是由于一些原因和事态变化,使得太子数度被废。
第一次废太子后,康熙皇帝不久就后悔了,又想重新立胤礽为太子,便以推举为名考察众臣。谁料到,众臣在明知康熙皇帝意旨的情况下,坚决摒弃暴戾的胤礽,一致推举八皇子胤禩为皇太子,这下大大地触怒了康熙皇帝。
原来,八皇子胤禩聪明能干,非常会笼络人心,在大臣中声誉甚佳,人称“贤王”,朝中不少大臣都与胤禩相交甚密。
然而,风头正盛的胤禩不知道的是,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是不能容忍一个威信几乎与己相等的皇太子存在的,更何况众臣竟然无视自己的意愿来推举皇太子。对于康熙来说,这口气很难咽下去。
结果,康熙否定了推举,而将人心尽失的胤礽复位。经过此事,八皇子胤禩在康熙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
过了不久,太子第二次被废,胤禩以为自己的机会到了。聪明一世的胤禩竟然被一时的喜悦冲昏了头脑而密奏康熙,询问自己现在应担任什么职务。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他还在上书中表示,为了避免众臣再次推举,情愿卧床在家。
康熙皇帝看了胤禩暗示性的毛遂自荐之后更为反感,但他还是隐忍不发。
两年后的冬天,康熙皇帝率部分皇子出巡塞外,胤禩由于未随行,便派人去给康熙请安,并送去了礼物。然而,令人吃惊的是,太监带来的礼物居然是两只奄奄一息的海东青。康熙觉得此礼物的寓意很明显,那就是讥刺自己老弱多病,即将离世。
恼怒到极点的康熙几乎气晕了过去,他痛骂胤禩,斥责他是大奸大恶之徒。
照理来说,胤禩进献礼物目的是为了邀宠,绝不敢故意如此捉弄皇帝,很明显是有人陷害,但盛怒中的康熙皇帝已经对胤禩完全失望,并严厉谴责他。此后,胤禩大受刺激,一度病危。
与八皇子胤禩不同的是,四皇子胤禛为人就沉默多了。
胤禛极具心计,在储位之争中一直保持独行客的身份,对皇位继承问题表现得毫不关心,同政坛上敏感之人也刻意保持距离,而只与文友谈诗论文,给人以喜欢清闲的印象。胤禛还吃斋念佛,并自诩为“天下第一闲人”。
不过,这个表面上看起来十分悠闲的人其实一点都没有闲着,他暗地里早有夺位的策略。胤禛在谋臣的建议下,对康熙皇帝伪装诚孝,适当展露才华,这样既不让人觉得无能,又不会因锋芒毕露而引起康熙的嫉恨;对兄弟表示友爱,容忍为上,这样就使有才的人不嫉妒,无才的人把自己当靠山。
最关键的是,胤禛懂得拉拢一些举足轻重的人物,而不是像胤禩一样,对所有的大臣都施展魅力去折服。胤禛不显山、不露水,连康熙皇帝也觉得他诚实可用、不结党。最终,胤禛继承了皇位。
想要横渡江河,只有远离漩涡。若是自恃强大,即便有无敌舰队也难免亡命于海上。“强者周围多是非,胜利面前多陷阱。”要真正得到胜利,就应该避开陷阱。
烦恼皆因强出头在生活中,很多人都不甘于平凡,认为如果生活太平凡、太普通,日子太单调、太呆板,没有什么意思,总想在历史的长河中翻起几朵浪花。为此,人们便事事想争先,处处想位于人前,而不知退让。然而,那些总是想着成就非凡梦想、强出头的人,到头来往往给自己招来祸患,使自己处于无穷的烦恼之中。
有一次,齐庄公乘马车到郊外打猎。马车正在行进时,齐庄公忽然感觉眼前翠影一闪,他定神一瞧,只见路上落着一只绿色的小昆虫,它高举两只前脚,似乎要阻止马车行进。
齐庄公见这只小昆虫个头不大,竟然敢来阻挡巨大的车轮,感到很奇怪,就问车夫:“这是什么虫子,如此大胆?”
车夫也看到了地上的昆虫,便回答说:“这是螳螂呀,虽然身体很小,但天不怕、地不怕。您看,它现在又张牙舞爪地想挡住大马车,不让车前进呢!”
车夫说着,车轮继续滚滚向前,那只螳螂被碾得粉身碎骨。看到螳螂死亡,齐庄公若有所思,不由地说:“螳螂虽然神勇,然而它不知进退,更自不量力,根本就是自寻死路啊。”
回头再看那地面时,螳螂已经与泥土混在了一起,没了踪迹。
常言道:“烦恼皆因强出头。”一位作家曾说过,猴子爬得越高,屁股又红又脏的丑相就越加显眼。人要有自知之明,做人不可强出头,不可妄自尊大,不可过高地估计自己的能力,去做你无法胜任的事情,因为最终受到惩罚的将会是你自己。
即便有足够的能力,若是客观环境还未成熟,也不能强出头。所谓“客观环境”是指“大势”和“人势”,如果既没有大环境的条件,又没有周遭人对你的支持,便强行出头,必会遭到别人的打压排挤,还会伤害到别人。这就是“强出头”所造成的烦恼。
一株高粱长得特别粗壮,足足比它的弟兄们高出一头,硕大的穗子在阳光下像一团火焰。
不知为什么,满田的高粱都对它怒目而视,还不时说上几句风凉话。这株出头的高粱大惑不解,不知哪些地方得罪了弟兄们,便问其他的高粱到底是怎么回事。
只听左边的高粱说:“你眼睛朝天,看不起我们!”
“是啊,你总是高高在上,压制我们!”右边的高粱连忙搭腔。
“你能长这么高,一定是抢了我们的养料!”前边的高粱说。
“嗯,你挡住了我们的阳光!”后边的高粱说。
那株出头的高粱听了众高粱的话才知道,原来自己的过错就在于长得太高大了。
第二天,出头的高粱决定给弟兄们一些鼓励,希望能够改善它们之间的关系。
它恳切地说:“弟兄们!你们加油长呀,你们一定会跟上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