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尔兰神话故事·译言古登堡计划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5章 图安·马克·凯瑞尔的故事(4)

[7]即图安·马克·凯瑞尔(Tuan mac Cairill),爱尔兰神话故事中的一位隐士,他带着前世化身的记忆回到灭世洪水降临之前的时代,成为了帕苏隆(Partholón,传说中爱尔兰第二批居民的领导者)的追随者。后来,一场瘟疫(一说灭世洪水)使他的族人全部殒命,只有他一人幸免于难。接着,他先后变化成几种动物,最终来到了基督教盛行的年代,并把自己的经历讲给圣徒芬尼安听。在古爱尔兰语中,“马克”(Mac)意为“……之子”,类似阿拉伯语中的ibn和北欧语言中位于词尾的son,所以图安·马克·凯瑞尔的原意为“图安,凯瑞尔之子”;但为了方便阅读,本文将“Mac”统一音译为“马克”。(译注)

[8]相传帕苏隆(Partholón)率领其手下来到爱尔兰之后,便把爱尔兰划分为5个地区,即北部的阿尔斯特(Ulster),西部的康诺特(Connacht),东部的伦斯特(Leinster),南部的芒斯特(Munster),以及中部的米斯(Meath)。下文中图安自称伦斯特人,即指东部的伦斯特。(译注)

[9]《福音书》(Gospel)是以记述耶稣生平与复活事迹为主的文件、书信与书籍。在基督教中,广义的《福音书》通常指《圣经·新约》中的内容;狭义上则是专指四福音书:《马太福音》、《马可福音》、《路加福音》、《约翰福音》。(译注)

[10]德鲁伊教(Druidism)是西方世界最古老的信仰之一,信徒崇拜大自然,并将橡树视作至高神祇的象征,他们把寄生在橡树上的槲寄生看作一种万灵丹,认为它具有神圣的疗效。在凯尔特神话中,德鲁伊信徒(druid)具有与众神对话的超能力。凯撒大帝在征服高卢地区的凯尔特部落后曾说:“凯尔特人只有两种重要阶级:战士与德鲁伊教士。”德鲁伊教士不仅是僧侣,还扮演着医生、教师、先知与法官等角色。罗马时代以后,由于基督教的控制,人们逐渐淡忘了德鲁伊教。但是到了公元1717年,一名自称德鲁伊大祭司的威廉·史度克里和约翰·托兰又重建了德鲁伊教,而后的亨利·荷力恢复了其古代教条,使其成为类似于共济会的慈善团。近代的新德鲁伊教组织则大多以德鲁伊教为载体,传达一些更现代的观念,例如信仰自由、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等。但是这里的“新德鲁伊教徒”指的却是信奉基督教的芬尼安;德鲁伊教教徒以忠诚著称,其信仰很难根除,所以图安的仆人便以德鲁伊教教徒作比喻,讽刺固执的芬尼安。(译注)

[11]玛盖恩(Mugain),塔拉国王迪亚梅特·马克·塞贝尔(Diarmait mac Cerbaill)的妻子。两人婚后无子,芬尼安便拿来圣水给玛盖恩服下。玛盖恩先后诞下一只小羊和一条鲑鱼,最后生下了埃迪·斯莱恩(Aed Sláine),爱尔兰早期历史中富有传奇色彩的国王之一。(译注)

[12]科尔姆·西尔(Colm Cille,521–597),爱尔兰传教士,修道院院长,圣徒芬尼安最出名的弟子。据说科尔姆曾偷偷在芬尼安的缮写室中抄下一段诗篇,并想要保留它,但是芬尼安认为他没有权力这样做,双方便吵了起来;这场争执最终导致科尔姆被流放到爱奥那岛。(译注)

[13]根据9世纪的南尼厄斯(Nennius)编纂的《历史上的不列颠》(Historia Brittonum),帕苏隆(Partholón)率领1000名追随者来到爱尔兰定居繁衍,直到人口增加至4000,却在一周之内全部死于瘟疫。这是现存资料中,关于帕苏隆定居爱尔兰的最早记录;而根据11世纪的诗歌散文集《爱尔兰入侵记》(Lebor Gabála Erenn)中记载,帕苏隆是诺亚之孙玛各(Magog)的后代,他从中东地区出发,途径安纳托利亚、希腊、西西里岛等地,最终于灭世洪水结束300年(一说312年)之后抵达爱尔兰。(译注)

[14]灭世洪水(the Flood),据《圣经·创世纪》第6至7章记载,上帝见人类道德败坏,无恶不作,便降下灭世洪水,意在灭除方舟中的挪亚一家外自己所创造的一切活物。(译注)

[15]奈梅德(Nemed,现在写作Neimheadh或Neimhidh),《爱尔兰入侵记》(Lebor Gabála Erenn)中的爱尔兰神话人物,诺亚之子玛各(Magog)的后裔,是第三批定居爱尔兰之人的领导者。帕苏隆一族灭绝30年之后,奈梅德及其四个儿子率领一支由44艘船组成的舰队从里海出发,历时一年半,最终于公元前2350年(一说公元前1731年)抵达爱尔兰。(译注)

[16]里格(league),旧时长度单位,原指一人在一小时之内所走的路程。曾在欧洲及拉丁美洲被人长期普遍使用。在英语国家,1里格通常指3英里或3海里。(译注)

[17]据《爱尔兰入侵记》(Lebor Gabála Erenn),记载,奈梅德(Nemed)带人占领爱尔兰之后,曾遭到福摩雷人(Fomorians)的攻打,战争以奈梅德一方的胜利结束。但是在奈梅德死后,他的族人被福摩雷人的首领默克(Morc)和科南德(Conand)所俘虏,他们发动起义并打败了科南德,却在一场海战中与默克两败俱伤。后来,一场洪水席卷了爱尔兰,奈梅德的族人大多罹难,只有少数人生还并分散到世界各地。其中一部分人来到希腊,并为当地人所奴役。他们在奈梅德去世230年之后逃回了爱尔兰,并分裂为三个民族,即多姆楠人(Fir Domnann)、博尔格人(Fir Bolg)和盖留茵人(Fir Gálioin)。Fir在古爱尔兰语中意为“男人(men)”。(译注)

[18]先知亚邦奈尔(Iarbonel the Prophet),奈梅德(Nemed)之子。奈梅德一族战败后,他和两个兄弟逃出生天,并成了丹奴族(Tuatha dé Danann)的祖先。(译注)

[19]贝奥沙克(Beothach),亚邦奈尔(Iarbonel)之子。奈梅德一族被赶出爱尔兰之后,他带领一批人逃到了希腊北部的岛屿。后来,他们的子孙回到爱尔兰,成为丹奴族(Danaans)。

[20]根据《爱尔兰入侵记》(Lebor Gabála Erenn),丹奴族(Tuatha dé Danann)从博尔格族(Fir Bolg)手中夺走了爱尔兰,成为第五批入侵该岛的人。根据传说,丹奴一族拥有超群的智慧并熟知魔法,他们相当于爱尔兰神话中的神族,却与传统神话意义上的神灵不同。他们可以长生不死,但战争和疾病却能夺走他们的生命,因此他们通常被描述为“既神非神”(déocus andé),其中dé在古爱尔兰语中意为“神”,而andé意为“非神”。(译注)

[21]异界(Faery),即凯尔特神话研究中所谓的“另一个世界”(the Other world),本文统一翻译为“异界”。在凯尔特神话中,有时“异界”指的就是位于地下的“希德”(Sídhe)——当丹奴族被第六批入侵者、米尔之子(Milesians)击败后,便退居到地下;有时则被描绘成一座岛屿,类似亚瑟王传说中的阿瓦隆(Avalon)。但从严格意义上讲,该地既非仙境也非冥界,它与人类世界并存,根据不同的文献,其性质也不同:比如在8世纪爱尔兰叙事诗《布兰的远航》(Immram Brain)中,它是海外仙岛;而在中英语叙事诗《奥菲欧爵士》(Sir Orfeo)中,它是外表光鲜、实际黑暗的城池。“异界”与人类世界的界限并不绝对,而人类英雄进入“异界”完成一系列冒险也是中世纪爱尔兰文学中的主要题材之一。(译注)

[22]米尔(Míl Espáine,意为“伊比利亚的士兵”,其中Mil来自拉丁语miles,“士兵”),爱尔兰神话中最后一批定居该岛之人的祖先。米尔原本在塞西亚和埃及做士兵,他从预言中得知自己的后代将统治爱尔兰之后,便动身前往该岛,中途死于伊伯利亚半岛。后来,他的八个儿子带人(即sons of Míl或Milesians)登陆爱尔兰,并击败了丹奴族。双方在划分领地的时候,米尔一方的诗人阿莫金(Amergin)提出地面以上的部分尽归米尔之子,地下的部分才属于丹奴族,于是丹奴全族进入了“希德”(Sídhe,意为“山丘”),从那之后他们也被称为“居住在希德之人”(Síth,本文统一翻译为“希族人”)。(译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