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另眼看世界——创造性思维(1)
尽管我们在浩渺的宇宙中是微不足道的,但我们的思想却能囊括整个宇宙。培养创造性思维就是摆脱惯有的思维模式,让我们的思维独辟蹊径,让我们的智慧遍地开花。
创新思维:神奇的第四只眼
随着我们个头的不断长高,我们的思维也在不断地发展。现在的我们不再像爸爸妈妈那个时代的少年——我们知道的事情更多,思想更开放、更活跃。
步入青春期的我们,不再仅凭着表象去判断事物,而是已经有了一些“小心眼儿”——不仅会考虑如何解决问题,还能形成自己的思维方法。遇到问题的时候,我们还能不断提出新的假设、新的想法和创见来。
与童年时期相比,处于青少年时期的我们更喜欢与人辩论,有时还会钻牛角尖,甚至会打破砂锅问到底,开始敢于挑战老师和家长了,真的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这就是叛逆的青春啊!其实,这也是我们的思维所展现出来的魅力。
我们都知道,这个时代是一个处处追求创新的时代,而在我们的体内就蛰伏着一头伺机出击的创新“猛兽”。青春期正是培养我们创新思维的黄金时期,怎么能错过呢?遗憾的是,因为某些因素,我们一直封存着自己的创新思维。事实上一旦有契机,我们每个人的创新思维都能得到发挥。
那么,我们要如何激发出自身创新思维的威力呢?关键在于培养我们的创造性思维。
记得印度有一位学者曾写过一本讲述创造学的书,名为《第四只眼》。在书中,他有这样一个观点:“人有两只眼,神有三只眼,如果通过创造力开发,那么人就会比神还聪明,人就会有第四只眼。”显然,这里他所说的人的“第四只眼”,就是创造力。
而创造力得益于我们的创造性思维。那么,到底什么是创造性思维呢?我们的创造性思维就是不受常规思路的约束,寻求对问题的全新的、独特性的解答和方法的思维过程。它与其他思维方式的最大区别在于:它是一种提供新颖、独特产物的思维活动,它难以在现有的知识仓库里找到现成的答案,相反,它要求人们摆脱习惯的思维方式,充分利用已有的信息进行重新组合,以探索出一种新的途径来。
很多青少年朋友对创新有一个很大的误解,总认为创造是科学家、发明家的专利。其实不然,创造力是每个人与生俱来的能力,与贫富、年龄等没有关系,关键在于大家是否善于开发自己的创造性思维。
上海有一位中学生,他有一件风衣,这件风衣上有一根带绳,绳的两头从风衣内穿出来,可以把衣服扎紧。有时,他不小心会将绳从一头拉出来,但要将绳的一头沿细窄的穿绳洞穿回去可太难了。每次他都要找妈妈,妈妈用一根别针连在绳头上,由于别针是硬的,可以用它来“牵引”带绳。
有一天,带绳又“逃”出来了,可家里一时却找不到别针。他只好把风衣收进衣柜,很长时间都不能穿。有一天,他从冰箱中拿雪糕吃时,突然想到可以先把这根绳弄湿了放进冰箱里,把它冻成马蹄形,然后就能轻而易举地把已冻硬的“冰绳”穿过风衣上的穿绳洞了。
这里,这位同学就运用了“第四只眼”解决了问题。虽然这算不上什么大不了的事,但他的设想却有独创性。大家是否也会想到“把绳子也像雪糕一样冻硬”呢?
这种独创性思维恰恰是构成创新的基础。其实,在我们身边有很多同龄人都运用“第四只眼”做出了很多的发明和创造呢!
有一位名叫刘旭的同学,他的小姨是一位经理,经常为丢掉记事本而苦恼。刘旭便用音乐门铃的元件、小磁块、塑料皮笔记本、女式手袋,发明了一种防丢笔记本。
它的原理是以小磁块为开关,把它装配在女式手袋中,塑料皮笔记本内安装上音乐门铃的线路,当人们从手袋中拿出塑料皮笔记本时,塑料皮笔记本就开始发出音乐声,直至当使用者将塑料皮笔记本放入手袋中时,音乐声才停止。
刘旭把它送给小姨,小姨很高兴,夸刘旭肯动脑筋。可不久,小姨把它又还给了刘旭。小姨说丢是不会丢,可写字的时候音乐吵人;另外,笔记本体积也较大,不便于携带。刘旭没有泄气,又继续进行探索,边观察边思考。
一天,刘旭看见小姨梳头时,扯下了一个漂亮的大发卡。梳好头后,她又赶紧把它别在头发上。这时刘旭想,小姨特别爱戴漂亮的发卡,设计一种能记事的发卡不就解决问题了吗?刘旭高兴极了。从此,他便悄悄地干起来。通过一个假期的努力,一个新颖别致的记事发卡便在刘旭的手中诞生了。
本来,发卡与笔、笔记本是毫不相干的事物,为了某种需要,刘旭硬是把它们联系起来,并获得了成功。他的创造能力真是太强了。这样的发明创造实在太多了,令众多专家学者都叹为观止!
看了上面的故事,大家是不是对自己很有信心呢?现在的社会讲求创新,青少年需要将自己培养成创新型人才,如果大家能够积极地开发和利用自己的“第四只眼”来学习和生活,那么创新能力必将迅速提升。
风光无限:有创意才会有机会
所谓“创新”,就是要有与常人大不一样的想法,有的甚至要叫人大吃一惊。在餐馆的一旁开一个窗口做外卖,有人想到过吗?有人敢这么尝试吗?然而恰恰是这个想法促成了麦当劳首家免下车餐馆的诞生。
在美国,有一个人在某空军基地附近经营一家麦当劳餐馆。按理说,这些军人是他最大的客源,然而令他困惑不解的是,这些军人似乎在抵制他的餐馆。
这是怎么回事呢?后来他发现,军人在值勤或身着制服时,是不能下车的,自然就没办法买吃的了。怎么办呢?送饭菜上门吗?不,他想了一个更妙的主意:在餐馆的一旁设立一个窗口,这样当人们开车过来后,不必下车就可以买到吃的了。毫无疑问,他的餐馆营业额剧增,由此,麦当劳的首家免下车餐馆正式诞生了。
如今,全球各地的快餐店中越来越多地提供免下车服务了。可见这主意真是妙不可言了。事实证明,创意是解决难题的前提。所以,我们要敢想敢做,敢于有不同于常人的想法,使创意结合自身特点,出奇制胜解决问题。
在英国有一个16岁的男孩,暑假的时候,他对父亲说他想找一份工作。然而当时很多成年人都找不到工作,一个16岁的孩子能行吗?他的父亲对他的想法并不抱太大的希望。
但男孩却笑着说:“有些人总是可以找到工作的。”“哪些人?”父亲带着怀疑问。
“那些会动脑筋的人。”男孩回答。男孩在广告栏上仔细寻找,找到了一个很适合他专长的工作。他按照广告上的要求,准备第二天去面试。广告上说面试8点开始,男孩想早点去,好排在靠前点的位置。结果,到面试地点后,发现已有20个人排在那里,他只是队伍中的第二十一名。
怎样才能引起注意而竞争成功呢?男孩就开始动脑筋了。他想出了一个办法:拿出一张纸,在上面写了一些东西,然后折得整整齐齐,走向秘书小姐,恭敬地对她说:“小姐,请您马上把这张纸条转交给你的老板,这非常重要。”
秘书本想拒绝,但她被男孩的自信和诚恳打动了,于是她收下纸条,起身走进老板的办公室,把纸条放在老板的桌上。老板疑惑地打开纸条看后却大笑起来,因为纸条上写着:“先生,我排在队伍中第二十一位,在你没有看到我之前,请不要作决定。”
这个男孩是否得到了工作呢?答案当然是肯定的。因为他学会了动脑筋。一个会动脑筋思考的人总能抓住问题的关键,然后顺利解决它。我们要养成遇事多动脑的习惯,开动脑筋进行创新,寻找创意,有了创意便有了优势,有了优势,机会自然就属于自己了。
然而,创意的出现不是轻而易举的。一般人的创意,大都潜伏在脑海深处,不太容易被发觉,所以,必须有意识地激发自己的创意,并为创意的出现做好准备。
追梦之旅:梦想让创意开花
人人都有梦想,不管这个梦想是大是小,只要有了梦想,人们就等于拥有了希望之源,生命之柱。梦想的力量是巨大的。
创新天才乔布斯很早的时候就有一个梦想,就是改变世界,“我生来就是改变世界的”这句话已成为尽人皆知的名言。在这个梦想的牵引下,乔布斯说服斯蒂夫·沃兹尼亚克合伙成立了苹果电脑公司,并领导苹果公司开发出了一系列引领潮流的产品,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工作方式。可以说,如果没有梦想的指引,乔布斯就不可能有这么多的创新了。
可见,当一个人有了梦想,并为之努力的时候,大脑的潜能就会被激发出来,让这个人产生无数的创意去实现梦想。
用80美元完成周游世界的梦想,有人能做得到吗?有一位叫罗伯特·克里斯托弗的美国男孩就做到了。来看看他是怎么做的吧!
为了实现自己周游世界的梦想,罗伯特在一张纸上写下他为用80美元旅行应做的准备:
第一,设法领到一份可以上船当海员的文件。第二,去申领无犯罪证明。第三,考取一个国际驾驶执照,找来一套世界地图。第四,与一家大公司签订合同,为之提供所经国家和地区的土壤样品。
第五,同一家航空公司达成协议,可免费搭机,但要拍摄照片为该公司做宣传。
完成了上述的准备后,罗伯特在口袋里装好80美元,兴致勃勃地开始自己的旅行。而且,他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他是如何实现的呢?来看看他的一些经历:在加拿大的一个小镇用早餐,他不付分文,条件是为厨师拍照。
在爱尔兰,他花4.8美元买了四箱香烟,从巴黎到维也纳,费用是送司机一箱香烟。
从维也纳到瑞士,列车穿山越岭,他只付了四包香烟算作车费。
给伊拉克的某运输公司经理和职员摄影,免费搭车到了伊朗的德黑兰。
在泰国,他给酒店老板提供了某一地区的资料,受到了酒店贵宾式待遇。
……
罗伯特的故事中,每一步都显现出了创意的巨大作用。可以说,罗伯特的梦想成真几乎全都是其善于利用创新思维的成果。罗伯特的成功实践告诉大家:梦想还能让创意开花!
许多人抱怨自己没有创意,不懂得创新,原因可能就在于缺少一个梦想。树立一个梦想,竭尽全力去追求它、实现它,那么,创意的火花就会不断地闪现,成功也就指日可待了!
绝处逢生:创新就要敢于冒险
创新就是敢于冒险。一个人若总是安于现状,墨守成规,碰到事情总要瞻前顾后,然后依照他人的做法“依葫芦画瓢”,就谈不上创造。
事实上,善于创新者,都是敢于冒险、勇于破除传统的人,所以,他们往往更能抓住成功的机会。然而,每个人的天性中都有着喜爱安逸的惰性,比较容易受到环境的影响。
许多人在青少年时期都满怀壮志,而最后却一事无成,大部分原因就是因为在安逸的生活、学习环境中待久了,渐渐地失去了斗志,致使自己的思维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渐渐地迟钝,失去敏锐性,创新的勇气被渐渐消磨了。
任何创新都是有风险的,都有可能不成功的概率。如果拒绝冒险,虽然能获得一时的安逸,但代价往往是丧失自己成功的机会,甚至会失去生命。
1994年5月,一艘美国核动力潜水艇在波罗的海执行巡逻任务时,突然发生了意外故障,失去控制的潜水艇急速下沉,艇内的23名船员被沉入海底43米处。
海水压力太大了,他们根本就不能出去,即使能出去,强大的压力也会对人体造成巨大伤害。可是如果困守在艇内,用不了多久,就会因缺氧而死。
20多条人命都掌握在自己手里,船长感到压力倍增。但他还是镇静地发动大家动脑筋,想办法。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了,艇内氧气越来越少,却还是没有人想出什么逃生的好办法,甚至有人绝望了。
这时船长产生了一个大胆的想法:鱼雷可以从发射管发射出去,能不能把人当作鱼雷从发射管发射出去呢?当听到船长的设想后,船员们吓得目瞪口呆,把人当作“海底肉弹”从发射管发射出去,这能行吗?也太危险了吧!
这时候,船长镇静地说:“人和鱼雷粗细差不多,所以肯定能从鱼雷发射管中发射出去,我可以把射程控制在43米左右,使人安全地到达海面。”
“可是这样做安全吗?”一名船员胆战心惊地问。“与其坐以待毙,不如铤而走险。关键就要看我们的毅力和勇气了!胆小的在后面,胆大的先上!但有一点,每个人在被发射前,必须排空肺部的空气,再屏气半分钟,否则,在发射过程中人的肺部就会因剧烈扩张而爆炸,就像海底的鱼不小心蹿到海面上内脏爆炸一样。”
几分钟后,大家衡量了一下眼前的形势,决定冒险一试。最后的结果是怎样的呢?没错,艇内所有人都成功逃生了。
把活人当作鱼雷发射出去,这个做法真是前所未有,够大胆,也够危险了。按照常规手段逃生已经来不及了,怎么办?船长独辟蹊径,用发射鱼雷的方法将船员一个个发射到水面上,却成功地挽救了船上所有人的生命。可以说,是船长的创新思维救了大家。
由此可见,创新有时候需要冒险精神,需要魄力。有限度地承担风险,无非就是两种结果:成功或者失败。成功了,就有了新的出路。就算失败了,也会清楚为什么做错了,学会以后避免这么做,这也是一种成长啊!
其实,许多表面上看来不可能的事情,只要有胆量去做,并且付出自己的努力,就可能会给人们带来意想不到的成功。一位喜剧大师曾在他的自传中写道:“要记住,历史上所有伟大的成就,都是由于战胜了看来是不可能的事情而取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