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单元三 皮肤寄生虫病

一、猪疥螨病

疥螨病是由疥螨科疥螨属的猪疥螨寄生于猪皮肤内所引起的皮肤寄生虫病。又称为“疥癣”、“癞”,是一种接触传染的寄生虫病,主要特征为剧痒、脱毛、皮肤发生红点、脓疱、结痂、龟裂,患部逐渐向周围扩展和具有高度传染性等。该病分布很广,是猪最常见的一种体外寄生虫病。

(一)病原

成虫呈圆形,似龟状,微黄白色,背面隆起,腹面扁平。雌螨体长0.33~0.45mm,雄螨体长0.2~0.23mm。口器呈蹄铁形,为咀嚼式。躯体腹面有四对足,较短而粗。第三、四对不突出体缘,雄虫的第一、二、四对肢末端有吸盘,第三对肢末端有刚毛。雌虫第一、二对肢端有吸盘,第三、四对肢有刚毛。吸盘柄长,不分节。幼蜱有三对足(图2-8)。卵呈椭圆形,黄白色,长约150μm,初产卵未完全发育,后期卵透过卵壳可看到发育的幼虫。

图2-8 疥螨(邱汉辉.家畜寄生虫图谱.1983)

(1)雌性疥螨(背面观) (2)雄性疥螨(腹面观)

疥螨属于不完全变态发育,其发育过程有卵、幼虫、若虫和成虫四个阶段。疥螨一生都寄生在动物体上,并能世代相继生活在同一宿主体上。雄螨有1个若虫期,雌螨有2个若虫期。雌螨与雄螨交配后,雌螨在宿主表皮内挖掘隧道,以角质层组织和渗出的淋巴液为食,并在此发育和繁殖。隧道每隔一段距离,即有小孔与外界相通,以进入空气和成为幼虫出入的通道。雌虫一生可产卵40~50个,卵孵化出幼虫,幼虫蜕皮变为若虫,再蜕皮变为成虫。

雌虫产卵数量虽然较少,但发育速度很快,在适宜的条件下1~3周即可完成1个世代。条件不利时停止繁殖,但长期不死,常为疾病复发的原因。

每个阶段发育期为3~8d,完成1代发育需8~22d,平均为15d。

雄虫交配后不久死亡。雌虫产卵期为4~5周,产完卵后的寿命为4~5周。

螨在宿主体上遇到不利条件时可进入休眠状态,休眠期长达5~6个月,此时对各种理化因素的抵抗力强。离开宿主后可生存2~3周,并保持侵袭力。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

各种年龄、品种的猪均可感染该病,仔猪更易感,且病情严重。

2.传染源

感染来源主要为带虫猪和其他带虫动物。

3.传播途径

该病主要通过动物直接接触传染,如患病母猪传染哺乳仔猪;病猪传染同圈健康猪;受污染的栏圈传染新转入的猪。此外还可以间接接触传播,如通过被污染的物品、工作人员、看守犬等间接接触传染。

4.流行特点

本病在秋冬季节,尤其是阴雨天气,蔓延最快,发病强烈。幼龄动物易患螨病且病情较重,成年动物有一定的抵抗力,但往往成为感染来源。

(三)临床症状

该病的临床表现可分为两种类型:皮肤过敏反应型和皮肤角质过渡型。

1.皮肤过敏反应型

该型病变最为常见,又容易被忽视,主要感染乳猪和保育猪;猪疥螨病通常起始于头部、眼下窝、颊及耳部,以后蔓延至背部、躯干两侧及后肢内侧,出现红斑、丘疹、黑色痂皮,并引起迟发型和速发型过敏反应,造成强烈痒感。由于发痒,影响猪的正常采食和休息,并使消化、吸收机能降低。病猪常在墙壁、猪栏、圈槽等处摩擦病变部位,造成局部脱毛。感染严重时,造成出血,结缔组织增生和皮肤增厚,造成猪皮肤的损坏,容易引起金黄色葡萄球菌综合感染,造成猪发生湿疹性渗出性皮炎,患部迅速向周围扩展至全身,并具有高度传染性,最终造成猪体质严重下降,衰竭而死。

2.皮肤角质过渡型

主要常见于经产母猪、种公猪和成年猪。随着猪感染疥螨病程的发展和过敏反应的消退(一般是几个月后),出现皮肤过度角质化和结缔组织增生,可见猪皮肤变厚,形成大的皮肤皱褶、龟裂、脱毛,被毛粗糙多屑,常见于成年猪耳廓内侧、颈部周围、四肢下部,尤其是踝关节处形成灰色、松动的厚痂,经常用蹄子搔痒或在墙壁、栏栅上摩擦皮肤,造成脱毛和皮肤损坏开裂、出血。经产母猪及种公猪皮肤过度角化的耳部,是猪场内螨虫的主要传染源,仔猪常常在吃奶时受到母猪感染。

(四)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可做出初步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主要感染仔猪,成年猪多为带虫体,秋冬季节,特别是阴雨天气,该病蔓延最快,都为直接接触传播,也可间接接触传播。临床症状分为皮肤过敏反应型和皮肤角质过渡型两型。

3.实验室诊断

对有临床症状表现的猪只,刮取病健交界处的新鲜痂皮直接检查,或放入培养皿中,置于灯光下照射后检查。虫体较少时,可将刮取的皮屑放入试管中,加入10%氢氧化钠(或氢氧化钾)溶液,浸泡2h,或煮沸数分钟,然后离心沉淀,取沉渣镜检虫体。

注意与以下类似病症相鉴别:

(1)虱和毛虱,皮肤病变不如疥螨病严重,眼观检查体表可发现虱或毛虱。

(2)秃毛癣为界限明显的圆形或椭圆形病灶,覆盖易剥落的浅灰色痂,痒觉不明显,皮肤刮下物检查可有真菌。

(3)湿疹无传染性,在温暖环境中痒觉不加剧,皮屑中无疥螨。

(4)过敏性皮炎无传染性,病变从丘疹开始,以后形成散在的小干痂和圆形秃毛斑,病料中无疥螨。

(五)防治

1.预防措施

螨病的预防尤为重要,发病后再治疗,往往损失很大。要定期按计划驱虫。规模化养猪场,首先要对猪场全面用药,以后公猪每年至少用药两次,母猪产前1~2周应用伊维菌素、多拉菌素或阿维菌素进行驱虫。仔猪转群时用药一次,后备猪于配种前用药一次,新引进的猪用药后再和其他猪并群。分娩舍及其他猪舍在进猪前要进行彻底清扫和消毒;猪舍保持干燥,光线充足,通风良好;引进种猪要进行严格检查,疑似病猪应及早确诊并隔离治疗;被污染的圈舍及用具用杀螨剂处理;防止通过饲养人员或用具间接传播。

2.治疗

(1)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05mg,皮下注射,1次/周,连用2~3次。

(2)阿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5mg,内服一次量。

(3)二嗪农(螨净) 250mg/L 喷洒或擦洗猪体。

(4)敌百虫3%~5% 敌百虫溶液患部涂擦。此时,不可用碱水洗刷,否则会引起中毒。

患病动物较多时,应先进行少数动物试验,然后再大批使用。涂擦给药时,每次涂药面积不应超过体表面积的1/3,以免中毒。多数杀螨药对卵的作用较差,故应间隔5~7d重复用药。

3.发病时的防治措施

发现病猪,应及时隔离治疗。治疗同时,搞好猪舍环境卫生,可用有效消毒药彻底消毒猪舍及用具。

二、猪虱病

猪虱病是由猪虱寄生在猪的体表皮肤所引起的猪的寄生虫性皮肤病。

(一)病原

猪虱是各种畜禽虱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扁而平,灰黄色。雄虫长3.5~4mm,雌虫长4~6mm;身体由头、胸、腹三部分组成;头部狭长,前端是刺吸式口器;有触角1对,分5节;胸部稍宽,分3节,无明显界限,每一胸节的腹面有1对足,末端有坚强的爪;腹部卵圆形,比胸部宽,分为9节。虫体胸、腹每节两侧各有1个气孔(图2-9)。猪虱多寄生于猪的耳根、颈侧、内股及下腹部。成虫成交配后,雌虫产卵,经过卵、幼虫、稚虫和成虫四个发育阶段。从卵孵出幼虫约需半个月,再经2周左右变为成虫。一只成虫每天吮血约0.1~0.2mL,猪虱常为败血性传染病和猪痘的传播者。

图2-9 猪血虱(邱汉辉.家畜寄生虫图谱.1983)

(1)雌虫 (2)雄虫 (3)若虫 (4)若虫孵出 (5)呼吸系统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

各种年龄猪均易感,以仔猪感染后最严重。

2.传染源

感染源主要为带虫猪。

3.传播途径

直接接触传播或通过饲养人员和用具间接接触传播。

4.流行特点

猪虱以吸食猪血为生。各种年龄猪均易感,以仔猪感染后最严重。寒冷季节感染严重,与冬季舍饲、拥挤、运动少、褥草长期不换、空气湿度增加等因素有关。在温暖季节,由于日晒、干燥或洗澡而减少。

(三)临床症状

猪虱多寄生在猪耳根、颈下、体侧及后肢内侧。猪经常擦痒,烦躁不安,导致饮食减少,营养不良和消瘦。仔猪尤为明显。当毛囊、汗腺、皮肤腺遭受破坏时,导致皮肤粗糙落屑,机能损害,甚至形成皲裂。

(四)诊断

1.临床综合诊断

猪患部瘙痒,皮肤粗糙落屑,发现虫体即可诊断。

2.流行病学诊断

寒冷季节发病较多,温暖季节较少发病。虫体繁殖力较强。多通过直接接触和用具间接接触传播。

3.实验室诊断

在健康部位与病变部位刮去皮屑,镜下检测发现虫体即可诊断。

(五)防治

1.预防措施

经常打扫猪栏,勤换垫草,保持清洁卫生。

2.治疗

(1)生桃树叶捣碎,在猪皮毛上涂擦数遍。

(2)扁柏叶250g,研末,煮沸,候冷,对猪全身进行洗澡。每天1次,连用2~3d。

(3)4%~5%烟草水洗搽猪体每天1次,连用3~4d。

(4)百部50g、烧酒500g,将百部放入酒内浸1d后,滤去药渣,用滤液涂搽患部。

(5)煤油357mL,热水189mL,肥皂14g,先用热水把肥皂溶解,再加煤油,搅成乳剂,使用时加10倍清水冲淡,涂搽患部。

(6)1%敌百虫水溶液,用喷雾器对准患部喷洒,或直接取药液在患部涂搽。

3.发病时的防治措施

发现虱子寄生,应立即隔离治疗,以防传播。此外还要注意圈舍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