猪病防治技术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单元二 呼吸系统寄生虫病——猪后圆线虫病

后圆线虫病(metastrongylosis),又称为“肺线虫病”、“肺丝虫病”。该病是由后圆科后圆属的线虫寄生于猪的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所引起的寄生虫病,主要特征为支气管炎和支气管肺炎,严重时可造成大批死亡。本病分布于全世界,我国遍及各地。猪的感染率一般为20%~30%,高的可达50.4%,严重影响仔猪的生长发育和降低肉品质量,给养猪业带来一定的损失。

(一)病原

猪后圆线虫,又称猪肺线虫。虫体呈乳白色或灰色,口囊很小,口缘有1对分3叶的侧唇。卵胎生。雌虫两条子宫并列,至后部合为阴道,阴门紧靠肛门,前方覆角质盖,虫体后端有时弯向腹侧。雄虫交合伞一定程度地退化,有1对细长的交合刺。常见的病原体有:野猪后圆线虫、复阴后圆线虫和萨氏后圆线虫。

1.野猪后圆线虫

野猪后圆线虫又称长刺后圆线虫。雄虫长11~25mm,交合伞较小,前侧肋大,顶端膨大,中侧肋和后侧肋融合在一起,背肋极小,交合刺长,呈丝状,末端有单钩,无引器。雌虫长20~50mm,阴道长,尾端稍弯向腹面。虫卵呈钝椭圆形,壳厚,表面不光滑,排出时已含有发育成形的幼虫盘曲在内。虫卵大小为(51~54)μm×(33~36)μm(图2-7)。

图2-7 长刺后圆线虫(邱汉辉.家畜寄生虫.1983)

(1)雄虫尾部 (2)虫体前端 (3)交合刺末端

2.复阴后圆线虫

雄虫长16~18mm,交合伞较大,交合刺末端有双钩,右引器。雌虫长22~35mm,阴道短,尾直,有较大的角质膨大覆盖肛门和阴门。虫卵大小为(57~63)μm×(39~42)μm。

3.萨氏后圆线虫

雄虫长17~18mm,交合刺长,末端有单钩。雌虫长30~45mm,阴道长,尾端稍弯向腹面。虫卵大小为(53~56)μm×(33~40)μm。

成虫寄生于终末宿主猪(偶见于羊、鹿、牛和其他反刍兽,亦偶见于人)的支气管、细支气管和肺泡内,产生的虫卵随黏液转至口腔被咽下,再经消化道随粪便排到外界。虫卵在潮湿的土壤中,可因吸收水分,卵壳膨大而破裂,孵出第1期幼虫。中间宿主蚯蚓吞食了第1期幼虫或虫卵(第1期幼虫在其体内孵化),经2次蜕化变为感染性幼虫,随蚯蚓粪便排至土壤中。蚯蚓受伤时幼虫也可经伤口逸出。猪吞食了蚯蚓或土壤中的感染性幼虫而感染,幼虫在小肠逸出钻入肠壁,沿淋巴系统进入肠系膜淋巴结,在此蜕化变为第4期幼虫,然后沿淋巴进入循环系统,随血流至心脏和肺脏,穿过肺泡进入支气管,再蜕化变为第5期幼虫,进而发育为成虫。发育时间进入蚯蚓体内的第1期幼虫发育为感染性幼虫约需10d;进入猪体内的感染性幼虫发育为成虫需25~35d。成虫寿命一般可生存1年左右。

虫卵和第1期幼虫抵抗力很强,在外界可生存6个月以上。感染性幼虫在蚯蚓体内可长期保存其生活力,已知在环毛蚓中可生活1年,11~20℃时生存4周。

(二)流行病学

1.易感性

该病主要感染猪,6~12月龄猪多发。除寄生于猪和野猪外,偶见于羊、鹿、牛等反刍兽,人也可感染。

2.传染源

患病或带虫猪,以及其他带虫动物,虫卵存在于粪便中。

3.传播途径

终末宿主经口感染。繁殖力猪感染后5~9周产卵最多,以后逐渐减少。1条蚯蚓最多含有4000条感染性幼虫。

4.流行特点

地理分布本病分布很广,尤其是野猪后圆线虫病遍布各地。季节动态温暖、多雨季节,最适于蚯蚓孳生繁殖,故夏季多发。

(三)临床症状

轻度感染时症状不明显,但影响猪的生长发育。严重感染时,小于6月龄的猪发育不良,阵发性咳嗽,尤其在早晚运动或遇冷空气刺激时,咳嗽尤为剧烈并出现呼吸困难的现象,特别在运动、采食和遇到冷空气时症状尤其严重;病猪被毛干燥、无光泽,消瘦,贫血,鼻孔内有脓性黏稠液体流,病程长者常形成僵猪。有的在胸下、四肢和眼睑部呈现浮肿。严重病例发生呕吐、腹泻,最后因极度衰竭而死亡。

此外,肺线虫移行时还可带入流感、猪瘟等病毒,从而引起严重的并发症。

(四)病理变化

病理变化主要在肺脏,眼观病变常不显著。病理剖检严重感染者时,在肺膈叶腹面边缘有楔状气肿区,支气管增厚、扩张,靠近气肿区有坚实的灰色小结,小支气管周围呈淋巴样组织增生和肌纤维状肥大,支气管内有虫体和黏液性物质,其中充满成虫和虫卵,虫体、黏液、组织碎片阻塞支气管和细支气管,引起阻塞性肺膨胀不全。

(五)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诊症状和粪便检查进行综合诊断。粪便检查用饱和硫酸镁溶液漂浮法或沉淀法检查虫卵。只有检出大量虫卵时才能确诊。

(1)临床综合诊断 根据临场症状,结合流行特点,病理剖检找出虫体而确诊。

(2)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主要感染猪和野猪,成年猪抵抗力强,6~12月龄猪多发,季节性明显多发于夏秋季节。

(3)实验室诊断 生前常用沉淀法或饱和硫酸镁溶液浮集法检查粪便中的虫卵。猪肺虫卵呈椭圆形,长40~60μm,宽30~40μm,卵壳厚,表面粗糙不平,卵内含一卷曲的幼虫。另外,还可用变态反应诊断法进行检测。

(六)防治

1.预防措施

预防定期驱虫,在流行地区猪群进行定期的预防性驱虫,春、秋季节各1次;猪实行圈养,防止采食蚯蚓;猪场应注意排水畅通,保持干燥,铺水泥地面,防止蚯蚓进入猪舍和运动场;墙角、墙边泥土要夯实,或换上沙质土,从而不利于蚯蚓的孳生繁殖;猪舍、运动场定期消毒(用1%火碱水或30%草木灰水喷洒),避免粪便堆积,应及时清除并发酵处理。

2.治疗

治疗可用丙硫咪唑、苯硫咪唑或伊维菌素等药物驱虫。对出现肺炎的猪,应采用抗生素治疗,防止继发感染。

(1)丙硫咪唑 每千克体重10~20mg,混入饲料喂服。

(2)左咪唑 每千克体重8~15mg,混入饲料喂服。

(3)阿维菌素或伊维菌素 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注射或口服。

(4)多拉菌素 每千克体重0.3mg,皮下或肌肉注射。

(5)氰乙酰肼 口服每千克体重17.5mg;皮下或肌肉注射每千克体重15mg,严重者可连用3d。

3.发病时的防治措施

发生本病,应即时隔离病猪,在治疗病猪的同时,对猪群中的所用猪进行药物预防,并对环境彻底消毒。流行区的猪群,春秋可用左旋咪唑(剂量为每千克体重8mg,混入饲料或饮水中给药)各进行1次预防性驱虫按时清除粪便,进行堆肥发酵;定期用1%烧碱溶液或30%草木灰溶液淋湿猪的运动场地,既能杀灭虫卵,又能促使蚯蚓爬出,以便将其杀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