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中国宜宾这座古老的历史文化名城,位于川、滇、黔交界处,资源十分丰富,占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金沙江、岷江穿城而过汇成浩浩荡荡的万里长江。由此宜宾成为了水上交通枢纽,万里长江第一城。同时这里又是川滇黔的物资集散地,素有“搬不完的昭通,填不满的叙州”的美誉,人文资源和物资皆能通江达海。文人墨客和身怀绝技的武林义士皆在此汇集。诸葛亮南征屯兵宜宾,在观斗山上夜观星斗;黄庭坚流觞曲水,在流杯池狂饮豪书;石达开拥兵十万,在石城山依山靠水成功脱险。名人给此地留下了浓郁的文化,武林义士也为生门武术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由于有了地理上的重要性,成为历朝历代兵家必争之地。战国中期公元前329年。秦王(惠文)派大将司马错率军伐巴灭蜀,并多次“移秦民万家实之”。由此,大量的楚越文化、中原文化和武艺注入宜宾。
巴蜀武术无论在文学作品还是影视作品中皆给人以神秘的形象,这也为深处巴蜀腹地的宜宾武术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而生门武术正在慢慢地解开他神秘的面纱让世人了解。宜宾人杰地灵,物华天宝,五粮液美酒驰名中外。但相比之下,生门武术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让世人了解的并不多,本书旨在让读者了解宜宾本土门派生门武术。
生门武术初创于道光年间,形成于清末。生门传人马德胜、龙云、彭勤等人名震川、滇、黔。生门武术源流清晰,在理论、技法、攻防、功法上自成一体。清末民初生门武术在川、滇、黔影响较大,民国时期驻云南昆明的部队60军,把生门武术作为全军的军事体育教材内容,为全军将士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服务,这在全国属实少见,由此可见当时生门武术在社会上影响之大之深。自古以来宜宾武风盛行,门派林立,素有“小少林”之称。在生门武术发展和产生的过程中,同时也受到其他武术各门派的影响,在长期的练功习武过程中,相互交流切磋技艺,取长补短,才使生门武术逐渐脱颖而出,名震川、滇、黔。
参加本书武术套路及功法演练者为:“八卦拳1路”、“练步拳”“单鞭救主(一)”吴宗明;“八卦拳2—3路”梁崇富;“犀牛照角”丁建华;“单鞭救主(二)”刘仲书;“白鹤滚堂刀”曾及昌;“沥泉枪”、“虎头双钩”刘贵明;“生门功法”丁传云、罗模亮。
在本书编辑的过程中,为了得到更详实的资料,我们采访了何鹤林之妻99岁高龄的卢惠泉老人和他的家人,彭勤之子彭体强等生门传人,以及其他一些武术老拳师,他们为了生门的传承和发展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珍藏多年的照片、资料捐献出来。同时还查阅了宜宾市志、宜宾县志等一些文史资料,所到之处得到了相关人员的大力支持,在此向他们表示真诚的感谢!
武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之一,在中国体育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了继承和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满足广大武术爱好者的需要,为了使生门武术在原有的基础上更加系统,更加全面,我们在专著本书时本着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原则挽救生门武术这一文化遗产。
但是,由于我们在收集资料的过程中难免有些疏漏,加之年代久远,有些资料已流失,甚至有一些精华的传统武术套路和一些功法已经失传,各代主要传人及生门传奇亦不尽完善,这让我们感到很遗憾,加之时间仓促,编写者水平有限,在编写过程中难免有不妥之处,敬请各位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二0一0年九月二十二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