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武术技法的分析
武术运动中习惯将武术演练的技巧和方法称之为技法。武术技法对掌握不同拳、械动作的规格,运动风格以及劲力特点具有指导实践的意义。各门拳械的具体技法有其各自的技法特征。现将长拳、太极拳、刀、枪、剑、棍的技法分述如下。
第一节 长拳技法
一、手法要快捷
长拳对手法的要求是快速、清晰、敏捷、有力,达到拳如流星的要求。这里的拳是指手法,手法包括拳法、掌法、肘法、抡臂等多种上肢运动的方法。快捷不但是局部(拳、掌、肘、臂)动作的敏捷、快速、有力,更重要的是如何与身体其他部位的灵活运动协同起来,形成身促手动,步催身快、手快的整体效应。要达到这一点,就必须做到松肩活肘,肩不活则力不达于拳、形于手,抡绕型手法要与拧腰叠胯、活肩旋臂相合,旋转要有轴心。直线型手法要与蹬腿伸膝协调一致,手到步到,松活顺畅,手法线路简捷清楚,聚周身力于一点。总之,手法疾快有力,局部动作快速、敏捷,要体现在整个动作之中。方法正确才能做到快,各部位协调配合才能使力顺达。
二、眼法要敏锐
长拳对眼法的要求是明快、锐利,炯炯有神的目光既能明察秋毫、迅速地捕捉到敌人的信息,又能注于一点,令敌胆寒,做到“眼似电”。眼法,即运用眼神目光的方法。眼法的一般要求是:定势时团神聚目,眼不游离,目随势注;走势时眼随手动,表达攻防意识,手到眼到。长拳的眼法要符合技击意向表达的要求;长拳的手法若“流星”般迅速、敏捷,眼法就更应做出“闪电”般明快和锐利的反应。要做到“目似闪电”、手眼相随,颈部必须灵活,甩头变脸必须快速突然,一般的转头速度是不够的,头部位置的变化能产生条件反射从而引起上肢和躯于部分肌肉张力发生变化,所以不正确的头部运动能够影响和破坏身体姿态。眼法正确重要的一点是头正,这样眼法中的左顾右盼、上瞻下视、前后环视才能运转自如。
三、身法要灵活
长拳对身法的要求是既柔软又坚韧、既灵活又有力,表现出“腰如蛇行”。身法指运动中身躯变化的方法和规则。身躯包括胸、背、腰、腹、臀五个部位。身法的基本运动方式以胸的屈展挺含和腰的折叠拧转为主,体现出闪、转、展、缩、折、弯、俯、仰、冲、撞、挤、靠等不同身法变化。一般说来,由动入静身型要求挺胸、直背、塌腰、收腹、敛臀。运动中的身法则要求腰部灵活自如,体随势变,明阴阳,晓变化,根据不同的动作采用不同的身法,依靠胸、腰、肩、背等肌群的协调用力和四肢动作的配合,表现出蛇行般蜿蜒起伏和灵活多变的身法。因此,身法对胸腰椎的柔韧性要求较高,柔而不软,坚韧而不滞。
四、步法要稳固
长拳对步法的要求是快速、轻捷、清晰、稳固,做到“步赛粘”。步法即脚步移动变换的方法,是身、手、腿等各种技法赖以实现的关键,拳谚道:“步不稳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一般有进、退、行、击、垫、提、插、盖、跳、摆、扣、跟、踏、纵等,力求做到步动身随和身促步动。步动身随指一动步身体重心随之移动,步到身到;身促步动是指脚步欲动之际,上体要适度先向运动方向倾移,以此促使步法的快速移动。“步赛粘”指站定时的步型步法要像粘黏在地上般牢固,不掀脚、不拔跟、不晃动,为上肢和躯干运动做好保障。
五、精神要充沛
长拳对精神的要求是充沛、饱满,显示出内在鼓荡的“怒”之气魄。这种“怒”是气势,是精神世界。来如雷霆,罢如江海,气势逼人,精神饱满,气宇轩昂。绝不是怒在脸上,更不是怒得横眉立目,龇牙咧嘴,一脸凶杀斗狠相。“怒”作为一种气质存于内,显现于外,是通过眼神将动作的意向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这种传神达意的意境要求“练时无人似有人”,以意设敌,从神态中表现出攻防格斗意识,把自身融入一种充满战斗的氛围之中。总之,精神充沛、饱满要体现在拳势上。
六、气要下沉
长拳运动中呼吸是否正确得法,关系到运动的持久性和气、力相合的整体性,长拳套路动作变化多、幅度大,拳势激烈,这一特点决定了长拳运动负荷大,对氧的需要量也大。如果不善于掌握和运用“气沉丹田”的腹式呼吸方法,就不能增大肺活量而使气息只在胸腔内呼吸,导致了气体交换率低、吸氧不足;氧不足则无力,无力就不能使运动持久,就会出现面色发白、头晕恶心、四肢无力、动作紊乱现象。因此,运动时必须遵循“沉气”和“蓄气”的要求,善于运用腹式呼吸,这样才能使运动持久和有力度,才能保持运动的平衡和稳定。
长拳的呼吸方法除了“沉”气外,还有提、托、聚三法,合谓“提、托、聚、沉”。一般由低势演进到高势静止性动作时,应该用“托”法;做跳跃动作时,应该用“提”法;在短促刚猛发力时,应用“聚”法。这些法规虽然随着动作的变化而运作,但要始终遵循“气宜沉”的基本要求,应顺乎自然地运用这些法则,不可教条。
七、劲力要顺达
长拳要求劲力顺达。劲力指结合武术动作的发力。用力顺达须从“三节”、“六合”入手:三节,就上肢而言,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就下肢而论,脚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就全身来说,上肢为梢节,躯干为中节,下肢为根节;六合指手、肘、肩、脚、膝、胯六个部位的协调配合。不同的动作,运动顺序也各不相同,如推掌或冲拳须从梢节起,中节随,根节催;弹腿等腿法则是“起于根,顺于中,达于梢”。有些整体动作,如“弓步冲拳”则需上、下肢协同配合,力依脚、膝、胯顺序上行,通过腰部的中介,再由送肩、顺肘、旋臂传递到拳,三节贯通。劲力是否正确不在于用力的大小,而在于顺与不顺,掌握好“三节”的用力顺序和“六合”的协调一致,动作才能豁达,劲力才能顺畅,才能达于梢,聚于一点。
八、功要纯
长拳对技术的要求是“功宜纯”。功指力量、速度、耐力、灵敏等身体素质在武术技术中的体现。“纯”是指纯正无杂。要使各种技术技巧达到炉火纯青的境地,就必须在技术规范化的前提下,长期实践,持之以恒,一步一个脚印地去精雕细刻,在全面提高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的基础上,使各项素质在正确的技术中发挥,达到功力的最高境界。
九、四击合法
“四击”是指武术中踢、打、摔、拿四种技击法则。长拳中的这四种技击法则又各有其具体内容和方法:踢法包括蹬、踹、弹、点、缠、摆、扫、挂等;打法有冲、撞、挤、靠、崩、劈、挑、砸等;摔法以扌朋、巩、揣、滑、倒、爬、拿、勾为主;拿法包含刁、拿、锁、扣、封、闭、错、截等。这些内容都有严格的要求和方法。如果不严格遵循各自的法规去练习,就不能表达出它们不同的真实涵义,也就失去了长拳动作中的技击意义,缺乏了武术意识。因此,在习练长拳时,首先要弄清并学会四击范畴的各种方法,做到循规蹈矩、方寸有别,进而究其意义,理象归一,四击合法。
十、以形喻势
长拳运动中有动、静、起、落、立、站、转、折、轻、重、缓、快十二种常势。用生动、形象的事物来类比要求技术动作姿势叫做以形喻势,即传统的“十二型”。
(一)动如涛:活动之势。运动中的气势要像江海的波涛那样激荡不已,滔滔不绝,做到势势连贯,动要有韵,富于节奏感而气势不断;动如珠走玉盘,仍有稳定感。
(二)静如岳:静止之势。当静止时要像高山那样巍峨矗立,任何力量都无法动摇。
(三)起如猿:起跳之势。要如猿猴般机灵、矫健、敏捷。
(四)落如鹊:降落之势。要像喜鹊登枝般轻稳、飘逸。
(五)立如鸡:单腿独立之势。要像雄鸡一腿支撑身体时那样威武、镇静、稳定。
(六)站如松:两腿站立之势。要像苍松那样挺拔、刚健,傲然富有生气,静中有势、静中寓动。
(七)转如轮:旋转之势。如车轮绕着轴心那样转动。因此,运动中的各种旋转动作必须掌握好轴与轮的关系,达到圆转的要求。
(八)折如弓:折叠之势。当躯体俯仰折叠扭拧时,要像弓那样含有一股反弹力,如弹簧一样内含一种旋转力和弹力,达到蓄力的要求。
(九)轻如叶:轻飘之势。动作宜轻时,要像树叶落地那样轻飘,毫无滞重之感。
(十)重如铁:沉重之势。当重之时. 要像钢铁砸地般沉重,富有渗透力。
(十一)缓如鹰:缓慢之势。要像雄鹰在空中盘旋那样神情专注,缓中有势,动中寓静,伺机待发。
(十三)快如风:快速之势。当动之时,如疾风扫叶,迅雷不及掩耳。但快易藏拙、毛糙,须急速有力而不僵、快而不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