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 田径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控制与检查
优异的运动成绩是运动员通过艰苦的训练所达到的训练水平在最佳竞技状态下的充分表现。创造比赛最佳竞技状态是一种极为复杂的工作。竞技状态除与训练水平有密切关系外,还受其它多种因素的影响,认识并控制这些因素对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有重要意义。现代竞技体育,人们特别重视对竞技状态形成与控制的研究。
一、训练水平与竞技状态
训练水平是竞技状态形成、保持和发展的基础。只有通过长期的、有计划的系统训练,促进训练水平不断提高,才能获得比赛阶段所需要的竞技状态。一般来说,运动员需经过大约200天的训练才能获得最佳竞技状态所要求的足够的身体能力和心理适应能力。
竞技状态是指运动员在比赛期表现训练水平的运动状态,是多种训练因素和非训练因素作用于人体后的良好综合反应。它是训练水平发展的结果,是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前提和条件。最佳竞技状态是竞技状态的最高阶段。在这一阶段,运动员会创造出当年的最优运动成绩。最佳竞技状态是一个较短的高级训练状态。这时,身体机能和心理机能都能发挥最高水平,神经肌肉的工作能力处于最适状态,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最高运动能力动员快,运动结束后恢复快,机体各系统处于一种高度的统一协调状态,都向着达到最佳效率的目标同步工作。因此,在最佳竞技状态阶段才能创造最高运动成绩。不同运动专项最佳竞技状态的生物学特征不同。(表1-3)
表1-3 不同代谢种类运动的最佳竞技状态特征
二、促进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因素
1. 机体的极限工作能力与快速恢复能力
这是任何高水平运动员都具备的两个共同特征。承担大运动量工作的能力是达到高水平运动成绩的基础。机体在训练和比赛中的工作效率和快速恢复能力,标志着运动员对训练和比赛的负荷或刺激有良好的适应能力。这是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根本因素。
2. 高度发展的运动协调能力
这主要是指运动员在大强度的训练中和紧张激烈的比赛中正确自如地完成技术和随机应变地运用战术的能力。技术发挥不完善或战术不合理,都意味着尚未掌握运动技能,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整体运动效果和运动水平的发挥。
3. 训练量和强度的调整
重大比赛前的调整阶段是促进和形成最佳竞技状态最关键的因素。赛前训练阶段必须根据超量恢复的原理,合理安排训练中量和强度的关系。控制训练强度,这是竞技状态发展和形成的直接因素。机体训练负荷的调整与超量恢复的关系参见图1-5。
图1-5 重大比赛前的正确的调整有助于超量补偿的形成
4. 疲劳的消除
训练和比赛后的恢复及机能能力的重新动员是促进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另一个重要因素。紧张的训练和比赛后没有有效的恢复措施,运动员的疲劳则会积累,会进一步发展成为过度疲劳,严重时导致身体的神经—心理衰竭。显然,在疲劳积累的状态下,不可能进入最佳竞技状态。不可能获得理想的运动成绩。
5. 神经系统的工作能力
训练和比赛效果归根结底是神经支配下肌肉收缩的结果。决定运动成绩的力量、速度和耐力都取决于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这种工作能力不仅仅有赖于运动员的训练水平,而且有赖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的高低。即使训练有素的运动员也只有当中枢神经系统处于良好的兴奋状态时,才有可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生理学的研究证明,神经细胞不能长时间一直保持高的工作能力而不疲劳。当负荷量使神经细胞的工作能力达到极限时,细胞对训练或比赛刺激的反应就要有所减弱。这种情况下,运动员的工作能力自然会由于细胞疲劳而显著降低。神经系统为保护自己免受进一步的刺激,神经细胞会反射性地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当然,运动员依靠自己的意志力也可以继续训练,但会导致严重的过度疲劳。这时,运动能力大大低于正常水平。这就是为什么要研究训练计划和赛前调整的原因。神经细胞的兴奋程度随比赛日期的临近而相应变化。(图1-6)
图1-6 赛前、赛中和赛后中枢神经系统兴奋程度的变化
合理的训练安排,可使最佳竞技状态出现在重大比赛期,否则,最佳竞技状态会提前或推迟出现。
6. 达到竞技高峰的次数
竞赛期出现的竞技高峰次数对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有重要影响。企图为每一次比赛都创造竞技高峰是不可能的,在这种情况下只会产生神经疲劳和抑制性反应。所以,制定正确的参赛计划,合理地安排比赛活动十分重要。国外研究指出,通过7~10次准备性和适应性比赛,完全可以为重大比赛最高竞技状态的形成做好准备。(图1-7)
三、判断最佳竞技状态的方法
最佳技状态的判断方法,是教练员和运动员十分关注的研究课题,尚在不断地探索和完善,目前常用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类:
图1-7 比赛日程安排及竞技状态和最佳竞技状态曲线
1. 训练检查法
该方法将前一年个人的最好成绩作为基点(100%),把运动员的成绩水平划分为四个区段。第一区段称为好成绩区段,运动员的成绩不低于上一年度最好成绩的2%;第二区段为中等成绩区段,不低于去年最好成绩的2~3.5%;第三区段为差成绩区段,低于前一年最好成绩的3~5%;第四区段是劣成绩区段,低于前一年最好成绩的5%以上。据此,如果运动员达到的成绩在第一区段,说明机体对训练的适应已经完成,那么就可以认为他已进入竞技状态,从这点开始,可以顺利达到最佳竞技状态,获得优异成绩。
2. 机能状态监测法
该方法主要是采用生理、生化、医学、生物力学等方面的精确仪器。建立评定指标和指标评价体系,确定运动员的机能状态,从而判断竞技状态的形成与否。常用的方法主要有:运动后尿的分析法;运动后或安静时的心电、脑电、肌电分析法;有氧与无氧工作能力测定法;力量测试法等。
这些专门性的测试应由专业人员进行。要把每个比赛阶段所获得的数据,与其各个训练阶段的数据进行比较,作为评价的依据。如果测试结果良好,则说明运动员正处于良好训练状态。
3. 主观经验评定法
该方法主要是根据教练员对运动员的了解和直观观察,对运动竞技状态作出判断。例如,运动员训练的积极性和承受训练负荷后的身体反应表现,以及运动员的精神状态——兴奋、乐观、良好的食欲和睡眠,生活中协调的人事关系等。教练员的职责不仅仅是训练,而且还应使运动员在心理上达到最佳状态。要帮助运动员处理好各种非训练因素(国事、家庭、工作、队内矛盾等等)对良好心理状态形成的干扰。同时,教练员在比赛期的言行也会对运动员的心理特征产生巨大影响。
经验评定法是教练员多年训练经验的高度概括,有极大实用价值。训练实践中应努力完善经验评定法,使之与先进的现代科技监测方法相结合,准确地判断运动员的竞技状态。
四、影响最佳竞技状态形成的非训练因素
(一)与比赛组织有关的因素
参加比赛的教练员和运动员都希望大会对竞赛组织安排都能尽如人意,创造一个理想的、规范的比赛环境和比赛条件。但是,实际上由于自然条件、设备条件、裁判水平、观众的“敌对情绪”,以及许多人为的干扰因素都会使比赛过程中出现多种多样预料不到的问题,从而影响运动员最佳竞技状态的出现和训练水平的发挥。解决这些问题的唯一方法是采用模拟训练,让运动员在各种不利,甚至是恶劣的自然和人为的条件下进行比赛训练。提高运动员对意外情况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应变能力,是运动员获得最佳竞技状态的重要措施。
(二)与运动员自身状态有关的因素
教练员对运动员的监测与直接控制是有限的,只有运动员自觉地严格要求自己,才能保证训练效果的连续性和有效性,这是形成竞技状态基础的基础。运动员对体育事业的追求,个人的思想行为及生活方式都直接影响着训练的效果和进程。自由散漫的生活方式、睡眠不足、酗酒、吸烟、思想颓废、缺乏进取精神,对婚姻、教练员、同事或前途不满等因素都会对训练和比赛态度产生消极影响,都会对训练状态产生不利影响,同时也降低机体的恢复速度和工作能力,影响竞技状态的形成和发展。
(三)教练员的训练与指导艺术
训练计划安排不合理,会造成神系统“疲劳”或机能紊乱,不利于最佳竞技状态的形成。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比赛阶段较长,重大比赛时则不可能形成良好的竞技状态。
竞赛期不注意保持一定的训练量和运动能力的重新动员,不仅会降低运动员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能力,甚至可能导致运动损伤,出现过度训练。教练员的知识、态度、行为以及对自己感情和失败情绪的控制,都会影响运动员的比赛状态。因此,提高教练员的教练艺术,专业理论水平和自我修养,处理好教练员与运动员的关系,是指导运动员按计划训练和形成最佳竞技状态的不可忽视的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