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看体育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自序:我对读书学习的感悟

全国田径理论会准备出一本总结教学、训练、科研经验的书。研究会会长文超教授,我80年代初读硕士研究生时的老师,要求我也能撰文谈谈体会。对此,我颇感为难!一来,在老师面前,我永远是学生,岂敢在专家面前狂言经验?二来,自己虽也年过半百,在读书学习的道路上磕磕碰碰一路走来,回头细看,杂家一个,空空两手,何谈经验?我一再婉拒恩师而无效,深为遗憾!有恐再持己见会有抗师之嫌,只好恭敬不如从命,把自己的点滴体会整理并汇报如下。

感悟一:要“死”读书,不要读“死”书。

所谓“死”读书,是指:无论在什么地方,什么时候,不管是身处逆境,还是身处顺境,都要坚持不懈读书。

我父母都是四十年代参加革命的老同志,在1957年反右扩大化时遭遇冤屈,直到1979年才获得彻底的平反昭雪。因此,我一直是在逆境中长大成人的。在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极“左”年月,我高小毕业就被剥夺了上学的权利和机会。当时父母已被抓去“清理阶级队伍学习班”,刚满12岁的我和二哥、妹妹成了有父母但却没人照顾的“孤儿”。看着过去的同学们每天背着书包高高兴兴上学,而自己却流浪街头无所事事,心里有说不出的痛苦!为了不完全荒废自己的学业,我每天跑到街道上的店铺或到邮局,认真读完每天可以读到的报纸,还坚持写日记,然后偷偷送去给身陷囹圄的父母批改。就是这种方法,使我在两年之后,在远离父母的一间山村学校重新获得上学机会的时候,基本保持了与同龄孩子相近的文化水平。

因为自己是“黑五类”的后代,我在学校和许许多多的社会公众场合,是一个被人歧视的角色。我深知,只有通过自己的加陪努力,才可能改变人们和社会对自己的看法。因此,我百倍珍惜一切学习机会,抓紧一切可以利用的时间来学习。为了日后能有更好的人生出路,我从小就苦练体育。曾经练过游泳、田径、篮球,是学校、县甚至地区的代表队队员。一般练体育的人不太爱学习,但我不管训练多苦多累,一定要坚持完成当天的学习任务,做好每天的作业。外出比赛,缺课实属无奈。我只好在比赛、训练的日子里,见缝插针自学。回到学校后,主动找老师补课,尽可能不因为训练和比赛而耽误功课。

高中毕业,我响应伟大领袖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的号召,到了父母曾经接受“劳动改造”的林场,接受工人阶级的再教育。我当过普通林业工人,每天背朝天,脸朝地,汗流浃背地扬锄挥铲,育苗、除草、栽树、砍伐、搬运;当过森保员,每天冒着中毒的危险,培育或配制灭杀虫害的寄生虫菌、毒药,并把它运到山岭上向森林撒放;当过护林员,每天孤独地巡游在山野和林区之中,深入林区的乡村和农民之中,宣传国家的林业政策和法规,看护国家的树林,防止村民们的乱砍滥伐和人为的森林火灾。将近4年的知青生活,我坚持利用各种空余的时间,看书、学习、写日记,保持了良好的学习习惯。1977年夏天,国家恢复了高考制度,我正在地区篮球队集训,准备参加自治区第四届运动会。我一边参加集训,一边复习功课,并满怀信心参加了高考,以平均每科68分的考试成绩,名列当年全广西13000多体育考生的第一名。由于当时的招生制度的不规范,我以被重点大学录取的考分,进入了建系才3年的广西师范学院体育系(即现在的广西师范大学体育学院),成为了该系的首届本科生。

大学四年,组织对我极为关心和信任,我先后担任班长、年级长、系学生会主席、系团总支副书记,获得了上至共青团中央授予的“全国新长征突击手”,下至学院授予的“三好学生标兵”等18项荣誉,还当选了桂林市秀峰区和桂林市人大代表。当时可真是“报纸有我的事迹,电视有我的形象,广播有我的声音”,学院甚至还把我在桂林市街头见义勇为抓小偷的事迹编写了名为《刘江南擒贼》的剧本参加全国大学生文艺汇演并获得了优秀节目奖。我瞬时成为了整个学院,乃至全自治区大学生的一面旗帜。与上大学前受人歧视的社会地位相比,此时的我简直是从地下到了天上。但我不为所获的荣誉而自满,不为政治名声所飘然,始终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坚持认真学习、刻苦训练。大学的所有课程,除了武术术科一门为良好之外,其余均为优秀。1982年大学毕业,我服从组织的安排,留校担任政治辅导员、系共青团总支书记和学生党支部的工作。我以继续读书深造为新的追求,在繁重的工作之余,挤时间复习考研的各门功课。1983年秋季,留校后一年不到,我报考广州体育学院硕士研究生并获得成功,成为了广西师范学院体育系本科毕业的第一批硕士研究生。

从政工岗位重返业务之途,我更是铆足了干劲,以更大的学习热情,在知识的海洋里探索。1986年研究生毕业后留校在教研室任教,我比别人更加刻苦地学习和研究,在短暂的9年时间里,我先后撰写和发表了近百篇论文,参与编写或编著了多部教材和书本,主持或参与了多项国家、省(部)级科研课题,走完了从教师、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的任职历程,于1995年成为广东省高校体育专业第一个破格提升的教授。在同一时间里,我先后担任了田径教研室副主任、教务处副处长、科研处处长、学院党委办公室、学院办公室主任,学院副院长等不同岗位的管理工作。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处理业务和行政的关系,完成好繁重的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的任务,就应该有争分夺秒坚持学习的精神和行为。随后几年,我还先后考取了广东省高级管理人才出国进修班(是连续5年外派300名厅处级领导干部中唯一的体育口干部),到美国旧金山大学进修了一年的公共管理学;考取了华南师范大学教育心理学学科的博士研究生。出国进修回国后不久,我被组织调任广州市体育局局长至今,从院校到政府行政部门担任领导工作,涉及的人和事更广,任务更繁重,压力更大。但不管怎么样,我始终坚持边工作、边研究、边学习。

经广州市委同意,在我担任局长的同时,仍然可以兼任教授的工作。我从1992年起,一直担任广州体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导师,2008年,被华南师范大学聘任为博士导师。这些兼职教学工作,促使我始终保持学者的严谨治学的精神,在实践第一线工作的同时,继续深入地学习、研究体育专业和相关专业的理论,力求用先进的理论来指导实践。我先后到了美国春田学院、美国北依阿华大学、新加坡体育理事会、北京大学、北京体育大学、中山大学以及若干省、市、区体育局、事业单位、群众文化讲坛讲学,在奥林匹克科学大会、博鳌亚洲论坛、亚运会科学大会、亚洲体育科学大会、亚洲群众体育论坛、国际社会体育论坛、粤港澳体育产业论坛、全国体育发展战略研究会、中国体育科学大会、全国城市体育论坛等国内外学术论坛发表演讲。

所谓不要读“死“书,是指读书方法要灵活,不要呆板;要深刻领会,吃透精神,不要死记硬背;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敢于挑战权威,但不要自命权威;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盲从别人,生搬硬套。

由于自己的人生经历与一般的同龄人不尽相同,决定了自己的学习道路、方法也应与人不同。我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全日制地、毫无干扰地在课堂里接受完整的教育,我得用相对比别人更少的时间,去掌握和别人相同甚至更多的知识。因此,要切忌死记硬背,生搬硬套的读书方法,要在深刻领会的基础上,善于将别人的东西,书本的东西,用自己的思维方法将其整理、归纳、总结,用自己的语言生动表述。

在大学期间,我记得在武术专业理论考试时,全年级104人,我和另外一名同学得了满分。武术教研室张中尧教授在考试后的讲评中说道“两名同学得了满分,但情况却大为不同。吴灵同学(注:吴灵同学是我国第一个艺术体操硕士研究生,现在美国工作)的脑子像复印机,把正确的答案一字不漏地背了出来,就连标点符号也准确无误,所以我给了100分;另外一个是刘江南,他用自己的语言把正确的答案,全部改写了一遍,编写成朗朗上口、便于记忆的口诀,很有创意!所以我也给了100分。”。

读硕士研究生时,选题是非常困难的环节。在完成了基础课和专业课的学习后,掌握了一定的专业和基础课的知识,对本专业的教学、训练和科研情况有了初步的了解。这个时候,按照培养计划,要选择一个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又力所能及的课题进行研究,确实是一件难事!到图书馆一看,别人、前人的研究成果堆积如山!自己感兴趣并力所能及的问题,似乎早就被人研究了,而且都有了定论。这时确实是感到大脑空空不知从何下手!怎么办?我经过一番思考后认为,任何研究及其获得的成果,都是在一定的时空条件下,依赖于一定的主、客观要(元)素来实现的。毫无疑问,随着时空条件、主、客观要(元)素发生了变化,过去的、现有的研究和成果就完全可能落后于社会的发展。因此,后来的研究者,完全可能发现别人和前人的不足并超越别人和前人的研究水平!任何后来者,都希望自己在学术道路上“有突破”。“有突破”,听起来好像是一件非常难的事情,似乎要有新发明、新发现、新创造。其实不然!只要你的研究与别人的研究成果上有“一点不同”,而且这“一点不同”是站得住脚的,是有科学依据的,我认为这就是“有突破”。据此,我总结研究生的选题应该从三个方面着手:一是有新的发明、新的发现;二是用新的理论或多学科的理论,解答了别人只用传统理论或单一学科理论解释的某种现象;三是用先进的科研仪器检测或观察了别人只用常规方法检测或观察的现象。我的硕士研究生论文属于后两者,题目是“不同年龄阶段的青少年运动员短跑步频能力的研究”。我以神经生理学、运动心理学、运动生物力学、人体解剖学、运动训练学等学科理论为依据,自我设计了一个测试仪器,可以从不同的身体部位测试与短跑步频有关的10多个反映神经灵活性的指标,并结合受测者在实际跑步中的步频及身体形态、素质情况,对田径运动中短跑的步频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因为选题有一定的创意,我由此被共青团广东省委和省学联评为“开拓型学习的研究生”。

在我的教学、科研生涯中,我喜欢对尚未定论的问题参与讨论,对在一定时空范围内别人和前人的一些观点多多思考,并补充自己的看法。我对“田径”概念和定义发表见解;对“田径技术原理的评定标准”有不同看法;对“短跑放松技术”有自己的观点。担负体育教学训练科研的管理岗位,我对“体育”的概念和定义,“高等院校体育教育的改革方向”,“体育教学的评估”,“体育人才培养的规格”等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自己的独特看法。

自担任广州市体育局长,走上政府行政部门领导工作岗位后,我将长期以来在院校学习、研究所积累的理论,紧密结合实际的工作情况,进一步深入探讨体育的本质特征,大胆地探索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大城市体育发展的途径。

—— 我提出了城市体育工作,应该在“深刻认识体育的本质,全面把握体育的功能,充分展示体育的价值”三个方面下工夫,为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我认为能否充分发挥体育对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除了在理论上要深刻认识体育的本质、功能和价值外,关键在于下面几点:第一,要找准发挥作用的“载体”,即“提升城市的形象”和“增强城市的竞争力”;第二,要赋予两者的时空内涵(即所在城市的时空定位);第三,根据准确定位的城市形象和竞争力的要求,确定体育发展的目标和任务;第四,紧密结合实际,探索实现目标的途径。

—— 我认为“体育是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满足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达到一定的社会或个人目的的社会文化现象”,“体育起源于劳动生产,成型于闲暇娱乐,发展于社会交往,壮大于功能发挥,成熟于价值体现,变异于利益追逐,回归于休闲娱乐”。这就是体育的本质及其起源、发展和未来。

—— 我认为应该从“体育的全面功能观(生物功能和社会功能);体育在不同时空条件下的主次功能观;体育在经济社会发展大格局中的独特功能观”三个层面去把握体育的功能。

—— 我认为体育在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价值在于“是提高国民体质,增强全民素质的重要手段;是精神文明建设、文化品位提升的重要载体;是反映经济社会发展综合实力,提高城市知名度的重要标志;是加强国际交流、增进友好合作的重要窗口;改变增长方式、促进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是关注民生,造福人民,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

—— 我认为政府体育行政部门三大业务工作的根本宗旨是“坚持人民体育为人民”,其基本定位是“群众体育是根本,竞技体育是标志,体育产业是保障”,其业绩的评价标准是科学发展观,即“全面、协调、可持续”三个要素。

——我认为应该从“增强群众体育意识,完善群众体育组织,建好群众体育设施,开展群众体育活动,凸显群众体育效果”五个方面把握群众体育的内涵和开展群众体育的工作。

——我认为应该从“提高运动水平、打造竞技品牌、建好业训体系、举办重大赛事”即“夺金牌、铸品牌、育人才、办打赛”四个方面把握竞技体育的内涵和发展竞技体育。

——我认为应该从“观念导引、战略规划、市场管理、提供服务、创新实践”五个方面去认识政府体育行政部门在发展体育产业中的定位和作用。

——我于2001年在“美国体育产业的调研及思考”一文中,提出了“体育既可以为国争光,也应该为国增利”的观点。后来,经过几年的实践,我结合体育行政工作的三大领域,将这一观点完善为“体育不仅能够强身健体(指群众体育),为国增光(指竞技体育),也应该为国增利(指体育产业)”。

——在广州申办2010年亚运会的进程中,作为发起人和实践者之一,我感悟并提出了“影响力就是生产力,主办权就是发展权”的观点,提出了“广州神州亚洲紧密相连,诚意实力潜力缺一不可”的申办策略。

——我总结广州市伟伦体育运动学校运动训练的实践经验,将体育后备人才成长体系归纳为“科学选材、系统学训、求实竞赛、及时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六个环节。

——我提出应该从是否树立“正确的体育观,健康的生活观,科学的健身观”去衡量一个人的体育意识。

——我提出要解决体育场馆设施赛后利用的难题,必须从“规划的前瞻性、布局的合理性、建设的实用性、功能的多样性、管理的科学性、使用的效益性”等六个方面去规划、建设、管理、使用体育场馆设施的观点。

——我认真分析和正确认识当今体育改革与发展的趋势,提出了要以“有组织、有基地、有经费、有权威、有活动”为目标,推进单项体育协会的实体化改革,为最终实现体育的社会化目标打好基础。

——我从现代经济学对打造品牌的意义中得到启发,充分认识到打造运动项目品牌对提高现代化大都市形象的重要作用,结合体育运动的规律,提出了以“一流的运动技术水平,一流的群众普及程度,一流的人才培训基地,一流的国际大赛,一流的市场开发能力”打造广州体育运动品牌项目。

——我在处理广州职业足球危机时,提出了“尊重历史,面对现实,放眼未来,平稳发展”和“正视现实,深刻反思;吸取教训,正本清源;重整旗鼓,健康发展”的原则,并提出了处理好体育行政部门和足球俱乐部的“管”和“办”关系的工作方法,即“尽我所能,竭我全力,倾我真情”,使广州足球终于从“低谷”重新返回“高峰”。

——我借助经济学的理论,深刻把握现代体育发展的客观规律,紧密结合广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揭示了体育产业发展必备的6个条件,即:1.人口众多和生活富裕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2.居民的消费观念是体育产业发展的催化剂;3.体育氛围浓厚(包括体育人口的比例、人均体育设施的占有率)是体育产业发展助推器;4.发达的现代化服务业(包括交通、信息、金融、旅游、饮食、物流、医疗、治安)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最佳条件;5.地理优势(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的一小时经济圈)是体育产业发展的优良环境;6.市场经济体系和机制的建立和实施是体育产业发展的有力保障。

——我根据管理学的一般理论和实践的体会,总结了体育工作10个环节的基本方法:1.善于学习,领会实质;2.深入调查,把握实情;3.解放思想,转变观念;4.明确方向,确立目标;5.科学决策,制定规划;6.提高认识,统一思想;7.建章立制,规范行为;8.组织实施,扎实推进;9.加强评估,奖惩分明;10.不断总结,开拓进取。

——我将自己如何学习的体会总结归纳为:要“死”读书,不要读“死”书(所谓“死”读书:即是指无论何时何地,不管是身处何况,都要坚持不懈读书;所谓不要读“死”书,即是指读书方法要灵活,不要呆板,要深刻领会,不要死记硬背;要尊重权威但不迷信权威,要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不要盲从别人,生搬硬套);要“泛”读书,不要读“泛”书(所谓“泛”读书,即是要善于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充分开拓自己的理论视野,用各种学科知识充实自己。所谓不要读“泛”书,一是指读书不要泛滥,要根据实际需要,选读对自己有用的书,切忌多而无数,杂乱无章!二是指读书不要泛泛而读,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应该读有所获,读以致用);要“虚”读书,不要读“虚”书(所谓“虚”读书,是指要以谦虚的态度去读书学习。所谓不读“虚”书,是指读书学习要实实在在,实事求是,切忌图虚名,走过场)。

以上的观点,都不可能是书本上现有的,都是需要自己在认真读书,深刻领会别人和前人的知识、经验、体会、教训和成果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实际,充分发挥主观想象力,敢于解放思想,勇于开拓创新,善于付诸实践,才可能取得的结果,这就是不读“死”书的体现吧!

感悟二:要“泛”读书,不要读“泛”书。

所谓“泛”读书,即是指读书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广泛涉猎多学科的知识,充分开拓自己的理论视野,扩展自己的知识面,用各种学科知识充实自己的知识库。

由于中国历史上长期存在“重文轻武”观念的原因和社会对体育的误解,人们普遍存在“学体育不需要太多的文化”的观点,错误地认为“搞体育的人是四肢发达,头脑简单”,社会上普遍流行着“男学工,女学医,调皮捣蛋学体育”的看法。作为体育工作者,在我的读书、教学、训练、科研、管理的经历中,这种社会的偏见,严重地刺伤了我的自尊心,给我留下了深深的烙印。我读硕士研究生时,参加省学联组织的广州地区研究生联谊活动,别的院校的研究生问我们“体育也有研究生?你们研究什么呀?”。真是令人啼笑皆非!毕业留学工作后,我担任广州体育学院的科研处处长,参加教育厅召开的高校科研工作会议,一些名牌大学的科研处长好奇地问我:“你们学院的科研搞些什么东西?有省级以上的课题吗?”我感到了他对体育院校的蔑视!1999年,广东省委为了实施外向型发展战略,决定连续五年,从现任的中青年厅、处级领导干部中,每年选拔60名到美国、加拿大等发达国家学习公共管理学。经过努力,我通过英语考试,进入省委组织的高级管理人才出国培训班学习。同班的一位大学副校长对我说:“刘院长,我们真佩服你!你搞体育的也能考进这个班,真不简单啊!”我想,这就是他心目中的体育人?最让我感到伤心的莫过于一位教育局长对我的“安慰”!那是我到任广州市体育局长的第二天,我和我局的一位副局长,应邀参加市教育局和体育局联合举办的一个青少年网球比赛的颁奖仪式。当时参加活动的教育局的一位副局长问我:“刘局长,你们体育局有没有人写东西的?”我突然一愣并回答他:“有啊!我们局办公室有专门的人负责公文起草。”“哎呀!你们局送到我局会签的文件的水平太差了!错漏不少,就连标点符号也不对。”他说完后,看我的脸色不对头,过来拍拍我的肩头,说:“不过,刘局长,我理解你们,你们是搞体育的嘛!”听了他这番话,我真气得不行!恨不得当场反驳他!后来还是忍住了。但是他这番话,使我感到了作为一个体育工作者的莫大的耻辱和切肤之疼!以后,每次市体育局召开全系统干部职工大会,我都要反反复复地列举这一事例,谈我的感受,希望大家自重、自尊、自信、自省、自立!

众所周知,体育是一门综合学科,涉及多种学科的知识,有社会科学,也有自然科学,更有边缘科学。要把体育学好,除了学习和掌握好体育专业技术和知识外,还需要把相关的学科知识学好。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体育与各行各业的关系越来越紧密。要把体育的事情做好,必须跳出体育看体育,这就进一步要求我们不能光把学习的目光放在体育领域,而应扩展到一切与体育有关的领域。在小学、初中、高中阶段,我和同龄人一样,接受的是基础教育,所学的知识范围是没有多大的差别的,如有差别,也只是地区间的差别。

进入大学阶段,由于所学的专业不同,学习内容、知识范围、学科领域均由此产生了差别。应该承认,相对于其他发展历史更长,学科建设更成熟、社会应用更为广泛的专业,体育专业有着许多的先天不足。无论在学科建设还是在课程设置或者在教材内容的安排等方面,都有一定的差距。要改变这一现状,除了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外,作为体育专业的学生和体育工作者,应该自强不息,身体力行。我在本科时期就读的广西师范学院,于1973年建系,培养了四届工农兵学员。我们1977年参加高考,1978年春入学,成为了该系的首届本科学生。客观地说,当时的体育系缺乏如何办本科的经验和条件。我记得,大部分的教师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工农兵学员的教师,他们年轻并充满了朝气和干劲,但缺乏应有的本科教学经验。当时的教材,是从两年制专科的基础上临时编撰的。一本《体育卫生》包含了几乎所有自然学科课程的内容。课程的设置,也是在不断的探索中完善的,内容以技术课程为主,理论课程的设置少得不成比例。在这种情况下,如果仅满足于学好“课中书”,知识面肯定是十分狭窄的。当然,作为体育系的学生,我得首先尽力把“课中书”学好,但远远不能满足于此。我要求自己广泛学习各种课外的知识,到别的系科去听课,争取在学好体育专业的同时,掌握更多的其他学科的知识。经常到外语系去“偷料”,使我的英语比同专业同年级的同学具备更好的基础,这使我参加全院英语比赛,获得了二等奖(全院前14名,体育系唯一的一个),而政治、中文的知识则是从参加各种各样的名师、名人的演讲和报告中吸取到的。在本科毕业后的第一年,我以“初生牛犊不怕虎”的精神,和多名留校的同学参加其他院校的研究生考试。我除了各院校命题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获得了好成绩外,在全国统考的英语和政治两门课程中都获得了较好的成绩。我还清楚地记得,由于疏忽,我将政治试卷中的五道大题,只做了四道,漏做的题目的分值是15分。试后回来与同学对题时才发现,后悔莫及!这意味着一般的考生是从100分算分,我只能是从85分算起了,估计很难得到及格了!没想到政治课的成绩最后还得了75分。最后,我和另外一名同学一起,分别考上了广州和沈阳体育学院的硕士研究生。我认为,从大的方面说,这是当时广西师范学院体育系良好学风的反映,而从个人的因素看,这是“泛”读书的结果。

要收到“泛”读书的效果,必须正确处理好“精”与“泛”的关系。正如上所述,首先应该把“课中书”和“当前活”弄懂、弄通、弄深、弄透、弄精,才能进一步将其与其他相关的学科领域联想、扩展、融会贯通。我硕士研究生读的是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专业,主要研究田径。我认真听好每一堂课,做好每一个练习,完成好每一次作业,上好每一堂实习课。每完成一个单元课程的学习,自己必定做一个大作业。作业的内容包括了该项目的产生、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当前教学、训练、科研的热点,技术要点,教学、训练的方法与手段,学术观点的主要流派及我们可能研究的若干课题。作业的字数多达一万字以上。这种学习方法,使我的导师肖捷明教授、林守任教授和梁耀堂教授以及所有的任课教师大为赞赏,把这种方法推荐给后来的同专业的同学们。前两年,我突然收到了广州市民族宗教局霍处长给我寄来的挂号信,打开一看,有我20多年前就读硕士研究生时手写的一份作业,还有霍处长写给我的一封信。信中写到,“刘局长:我父亲霍富新教授因病已于半年前去世,在整理父亲的遗物时,我发现了一份学生作业,这就是1984到1985年期间,我父亲担任您研究生任课老师时,您交给我父亲的课程结束作业。这是他保存的唯一的一份学生作业,说明了他对您的看重!我想也许父亲的这份遗物对您会有特殊的意义,因此,特把它寄送回给您……”读着霍处长的来信,手拿着已经发黄的厚厚的作业,我仿佛回到了25年前的研究生生活,霍富新教授严谨治学,言传身教的情景浮现在我眼前,我对霍教授的去世感到震惊和深深的哀思!对他的教诲和期望感到无限的怀念和鞭策!是的,我在研究生学习期间,把看似简单的田径术科知识变复杂化了,使之更有学问了,把单调的运动技术问题变得生动化了,使之与社会生活的联系更为紧密了。我在对田径运动的问题学习研究有一定深度的基础上,善于“跳出田径看田径”,把田径与其他项目,与多种学科联系起来。正如前述,如果我研究短跑步频问题,仅限于田径本身的知识,不会应用先进的仪器和多学科的理论去研究探讨,就不可能达到一定的学术深度和广度。

我担任广州市体育局长后,更加意识到,要更好更快地发展体育事业,要改变社会一些人对体育的不正确的看法,要向社会正确地宣传体育,树立起一个新时期体育工作者应有的形象,就应该“跳出体育看体育”。要善于将体育事业与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的方方面面联系起来,将学校所获得的理论知识和实际工作情况紧密联系起来,将体育的专业知识和各学科领域的知识联系起来。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思考水平,展示自己的演讲能力和谈吐风格。实践充分证明,要成就任何事业,要成为真正的专家,必须具备高、精、尖、深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宽广、厚实而与时俱进的学科理论知识,以及将两者有机结合的能力。

我不可能是专家,也确实不是专家,这是真心话!一是自己缺乏高、精、尖、深的专业实践经验和宽广而厚实的学科理论知识的主观条件;二是自己缺乏努力使自己获得这些经验和知识应有的客观条件。由于工作需要和组织的安排,我几番变动自己的工作岗位,虽然始终没有离开体育领域,但毕竟在教学、训练、科研、行政管理不同层面和岗位上发生了变化,使我难以就某一领域、某一问题进行更为深入的、系统的实践和研究,因此,也难以取得应有的专业成绩。我先后专门研究了田径运动的教学、训练的问题,研究了高等体育专业教育、科研管理的问题,研究了普通高校体育教学的问题,研究了政府体育行政的问题。我本科学的是体育师范教育专业,所有体育项目都必须学习掌握,硕士研究生学的是体育教学训练理论与方法专业,出国进修学的是公共管理学,博士研究生学的是教育心理学。由此可见,我学的是多学科,干的是多岗位,的确是“泛”读书!难怪别人对我的“最高评价”是“刘江南,你一点都不像搞体育出身的”。

所谓不要读“泛“书,一是指读书不要泛滥,要根据实际需要,自身的主观能力和所具备的客观条件,选读对自己有用的书,切忌多而无数,杂乱无章!二是指读书不要泛泛而读,一知半解,似懂非懂,应该读有所获,读有所成!

大家知道,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各种书本和知识浩如烟海!而我们每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非常有限的。我们不可能读完一切可以看到的书,也不可能将所有的知识都装进自己的脑袋里。这就要求我们要有所选择地去确定自己应该读,也可以读的书。当然,这里说的“应该读”和“可以读”是根据自己在不同时期的学习、工作的需要和所具备的时空及物质条件来确定的。学生时代,我们的主要任务是学习知识,掌握方法,提高能力,打好基础,储备能量。这一阶段所具备的时间空间条件比任何阶段都要好。因此,除了认真学好本专业的课程外,应该尽可能多地去读书,以便涉猎更多学科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知识视野,打牢理论基础。参加工作后,我们面临的主要任务已经从学习转变为工作,即要善于把学生时代所学的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的实践当中。这个时候,我们所具备的专门用于学习的时间会大大减少,只能够紧密地结合工作的实际需要,有的放矢地选择读书学习的内容。譬如,我作为政府体育行政部门的领导,除了需要继续学习研究体育专业理论的知识外,还必须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知识,学习修身养性的知识,学习现代管理的知识,学习现代科学技术的知识,学习经济、社会、文化、法律等相关知识。

在广泛阅读各有关书籍的时候,应该提倡带着问题去读书学习,提倡有的放矢去读书学习!为了解决问题而读书学习,我们才会集中精神,真正动脑,狠下工夫,学有所获!才能得到真正的知识和准确的信息,有些人读书不认真,学习不刻苦,马马虎虎,随随便便,泛泛而读。这样,得来的知识或信息不正确,不准确,不深刻,不牢靠,不长久,常常是一知半解,事倍功半。如果是当老师的,既误了自己,更会误人子弟!如果是当行政领导的,容易造成决策的失误,给国家带来损失。

三要“虚”读书,不要读“虚”书。

所谓“虚”读书,是指要以谦虚的态度去读书学习。虚怀若谷才能包容天下。大海比任何江河的地势都要低,所以才能海纳百川。“从无字句处读书”才能真正学到东西。

伟人毛泽东说过“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要使自己能够保持与时俱进,离不开不断的读书学习,要使自己永远保持读书学习的精神,必须永远意识到自己的不足,必须永远保持谦虚谨慎的态度。在党和国家的关心、培养下,我在受教育的历程中,虽然有过不愉快的经历,但总的来说,还是幸运的。我读完了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硕士--博士”的全部课程,还被作为高级管理人才选派到美国旧金山大学进修了公共管理学研究生课程。长期从事体育学习、研究和工作的经历使我深刻体会,体育事业是一项永无止境的事业。无论是从社会快速发展,各种知识更新期进一步缩短的角度,还是从自己面临的任务越来越繁重、遇到的新问题越来越多,需要的知识越来越广泛的角度,我都深深感觉到,要胜任当前的工作,就必须永远保持虚心学习和严谨治学的态度,不断地向群众学习,向专家学习,向一切有经验的人学习!

我读本科时,经常到别的系向不同专业的同学学习英语和写作知识;读硕士研究生时,跑到中山医科大学向生理学的名家请教关于人体生理神经问题,跑到华南师院向教育心理学教授请教普通心理现象问题,跑到广东省农业机械研究所向机械专家学习测试仪器的设计和制作问题;在同班同学当中,方军和小鲍同学的数学和电脑知识较好,我虚心向他们请教,在他们的帮助下学会和完成论文数据的处理和分析;读博士研究生时,我虽然已是教授,是大学的领导,但是我清楚地意识到,在班里,我还是普通的学生,在教育心理学专业,我还是新手。因此,我始终以谦虚学习的态度,向导师和所有任课教师学习,向有经验的同学请教。我被任命为广州市体育局长后,我深深感觉到自己缺乏政府行政领导的经历和经验,为了弥补自己这方面的不足,我下基层,向区(市)体育局长学习,到深圳,向同类城市体育局局长请教,到北京,向上级主管部门领导请示。

虽然,我的学历是研究生,学位是教育学博士,职称是教授,而且还受聘博士导师和到美国进修。但我深知,所有这些都是读书和学习经历的一种符号,它与实际的能力还不能等同。在市委宣布我任广州市体育局长的干部大会上,我向所有的与会者表示“文凭不等于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学位不等于有为,职称不等于称职,博导不等于驳不倒!”表明了自己必须在新的工作岗位上,虚心向一切有经验的人老老实实地学习和接受锻炼的态度。接着我利用3个月的时间,深入到机关处室、基层单位、各区(市)体育局、学校、相关行业等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分别与离退休老领导、职工,在职局级领导,各部门和单位负责人,民主党派人士和群众代表等100多人谈心,虚心向他们学习和请教。在此基础上,我利用现代管理学SWOT的观点,全面分析了广州体育的优势、劣势、危机和发展机遇,提出了“一,二,三,四,五”的广州体育事业发展的思路,即,“确立一个发展目标,贯彻两个文件,做强三大业务,抓住四个工作切入点,每年做好五件事关全局的大事”。六年来,全局干部、职工,按照这一发展思路,团结奋斗,扎实工作,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使广州体育事业的发展跃上了新的台阶。

运动训练学、青少年业余训练,我早在本科、硕士研究生阶段都进行过系统的学习,但缺乏实践的经验。我到广州市体育局任职后,在与体育职业技术学院(刚到任的时候,该学院还是中专)的教练、教师交谈时,得到了很大的启发,我对青少年体育后备人才的成长过程,有了深刻的认识。教练、老师和管理者从该学校的训练、教学的长期实践经验中,提出的“选好苗子”、“训练和教学的结合”、“要加强科学和医务监督”、“要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参加各种比赛”、“要善于向省和国家输送人才”、“要注意和国家、省队保持良好关系”、“要关心和爱护优秀运动员,让他们有好的出路”等等带有规律性的观点,我对此进行了理性思考和系统的归纳,总结了广州竞技体育优秀后备人才成长的“一条龙”的科学体系,这就是“科学选材、系统学训、求实竞赛、及时输送、紧密跟踪、妥善安置”。广州市体育工作有一个特点,就是在重大决策的时候,高度重视专家和群众的意见。我们拨出专款,派出专职人员,加强对广州体育科学学会的建设。每年由体育局委托学会就重大改革的若干课题进行专题研究,每年召开一届体育科学大会,广泛吸纳来自各方对广州体育事业发展的宝贵意见。我经常在不同的场合反复强调“我们对体育科学学会和专家们的意见,不是装门面,做摆设,而是真尊重,真相信,真采纳”!正因为如此,使得广州市体育局出台的重大决策更加切合实际和体育的发展规律。这几年,广州市体育局委托或聘请广州地区高校、科研机构的专家、教授主持或参与的重大科研课题有10多项。如“关于广州市竞技体育优势项目布局的研究”、“广州市单项体育协会实体化改革研究”、“广州市公共体育场馆经营管理体制改革的研究”、“发达国家强势体育文化进入中国面临的问题和对策研究”等等。

所谓不读“虚”书,是指读书学习要实实在在,实事求是,“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这为知也”,千万不要图虚名,走过场。

现在社会上有一种很不好的风气,就是“读书混文凭,考试找枪手,文章靠抄袭,著书靠拼凑”。面对这种一害个人,二害社会的不良风气,作为崇尚真理,热爱读书,尊重事实,追求进步的人,一定要全力抵制,严格自律!

最近几年,我先后被一些院校聘请为硕士、博士研究生毕业论文评审委员会的委员或主席,接触了不少的研究生论文。实事求是地说,与老一辈的研究生相比,现在的研究生的知识面更宽广了,采用的方法和技术更先进了,理论思维更加活跃了。但是,有一些研究生的科研基础不够扎实,方法不够严谨,理论功底不够深厚,答辩准备不够充分。不客气地说,不管是硕士还是博士,有些毕业论文,的确令人不敢恭维,漏洞百出,空洞无物,甚至文理不通!

我给我的研究生讲授科研方法课,除了讲授一般的科学研究的方法和程序外,我更多的是讲我们过去读研究生时论文选题的烦恼,寻找和设计科研仪器的苦衷,实地调查和采集数据的困难,数据统计分析的疑惑,论文成文的艰辛,准备答辩的细致。我特别提到了,为了在论文答辩中能应对答辩委员的提问,确保论文答辩能顺利通过,我不知道花费了多少时间和精力。我把自己将近20000字的论文,反反复复地阅读,几乎是到了倒背如流的地步。从中找出了100道题目作为答辩委员可能提问的问题,然后,自己用文字一一进行了模拟的回答,并逐字逐句地把它们强记于脑。基于如此充分和细致的准备,我在论文答辩会上,面对各位委员的提问,从容不迫,对答如流,获得了一致好评。

1999年11月到2000年11月,我在广州体育学院副院长的工作岗位上,通过了英语四级的考试,被广东省委作为高级管理人才选送到美国学习公共管理学。按要求,每个学员在学完必修的六门管理学课程的基础上,必须选择一项与自己管理岗位相关的课题进行研究并写出调研报告。经过艰苦的努力,我六门课程顺利通过,接着我选择了“美国体育产业”作为调研对象。为了完成这一课题的任务,我克服了自己英文水平尚未达到顺利交流的客观困难,查阅了大量的文献资料,实地考察了大量的不同类型的体育组织,拜访和请教了许多体育领域的专家、教授,拜访了许多俱乐部经理、体育经纪人,咨询了许多普通的健身者和体育爱好者,掌握了大量的第一手材料。在些基础上,我针对美国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结合自己长期以来对体育研究的体会,深入分析体育的本质、功能、价值和实现途径,写出了5万余字的“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概况的调研和思考”考察报告,其中包括了“美国体育产业的概貌、对美国体育产业几个主要特征的分析、影响美国体育产业发展若干因素的分析、对广东省体育产业基本状况的简析、从美国体育产业发展情况调研得到的启示”等问题,第一次提出了“体育不仅能够为国争光,而且能够为国增利”的观点。由于学习目的明确,态度认真,治学严谨,方法得当,使我大有所获,开阔了世界眼界,拓展了知识视野,提高了学术水平。我的调研报告,被专家们评为当年60名出国进修学员中仅有的5篇优秀论文之一。

我谨以此文代为本书之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