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科学发展观促进体育改革发展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3章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2)

一、中国体育外交史上的重大突破

(一)新中国体育外交史上的第一次突破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我国实行全面封锁,突破封锁成为新中国体育界的一项艰巨任务。1952年,中国首次应邀派出40人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在赫尔辛基举行的第十五届奥运会,这是五星红旗首次升起在奥林匹克运动会的赛场上。然而,奥运会上还是出现了“一中一台”两个中国问题。对此,中国向国际奥委会提出抗议,要求解决台湾问题。国际奥委会在1954年雅典全会上,以23票赞成、21票反对通过决议,接受中国奥委会,承认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地位。与此同时,在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美国人布伦戴奇为首的少数人的操纵下,继续保留台湾所谓的“中华奥委会”的会员资格,继续搞“两个中国”。为维护中国领土的统一和完整,中国奥委会在多次交涉没有结果的情况下,于1958年8月19日宣布断绝与国际奥委会的关系,并从1958年6月至8月间先后退出了15个国际单项体育组织。当时的中国国际奥委会委员也毅然辞去了在国际奥委会的委员职务。

在随后的20余年里,中国都无法参加许多国际体育比赛。

为冲破封锁、打破坚冰,中国体育界团结第三世界国家,开始了在体育外交史上的漫长而艰难的破冰之路。第一次突破是在1962年夏天。印度尼西亚举办第四届亚运会,拒绝了台湾以中华奥委会的名义参赛。为此,一些国际体育联合会取消了印度尼西亚的会员资格,禁止其参加奥运会。面对这样的现实,印尼总统苏加诺提议,举办新兴力量运动会。第一届新兴力量运动会于1962年9月在雅加达举行,来自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欧洲的48个国家的2404名运动员参加比赛,中国派出了一支新中国历史上最大的体育代表团参加了比赛。该届运动会,创造了几项世界纪录,产生一定的影响。之后,中国也承办了部分项目的新兴力量运动会。

(二)中国体育外交史上的第二次突破

中国体育外交史上的第二次突破,是被广为流传的“乒乓外交”。进入20世纪70年代初,中国和美国开始考虑改善两国关系。1971年3月28日~4月7日第31届世界乒乓球锦标赛在名古屋举行,尽管中日还未建交,“从争取日本中间分子,多做日本群众的工作出发”,中国仍决定派队赴日参赛。在名古屋,美国乒乓球队的队员在私下交谈中,向中方表达了希望能访华的愿望,这些情况直接反馈给了毛泽东主席。当本届世界锦标赛结束时,毛泽东主席决定立即邀请美国乒乓球队来北京访问。4月17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在人民大会堂接见了来自美国、加拿大、哥伦比亚和尼日利亚的乒乓球运动员。作为“乒乓外交”的硕果,1972年中国恢复了在联合国中的合法席位;1978年12月,中美发表《三个联合公报》,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立外交关系。1979年11月,国际奥委会以62票赞成、17票反对和2票弃权的通讯表决结果,通过了国际奥委会执委会于10月25日在日本名古屋做出的有关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合法席位的决议。决议同时允许台湾作为中国的一个地方性组织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占有席位,以“中国台北奥林匹克委员会”出现。国际奥委会的这一决定,最终扫清了中国重返奥林匹克大家庭的障碍。自此,中国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逐渐建立起良好的合作关系,中国开始活跃在世界体坛的舞台上,并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深入和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体育外交领域的影响力在不断增强。

(三)获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是中国体育外交的新突破

1990年,北京成功地举办了第11届亚运会。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承办的国际综合性体育大赛,又是在中国实行改革开放10年后的关键时期,它的成功举办意义重大。亚运会前夕,虽然我国改革开放已取得阶段性突破,但改革仍在摸索中艰难迈进,当时人们的思想还比较混乱,“左”倾思想的条条框框尚未完全打破。由于1989年的“政治风波”,我对外开放遇到阻力。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首先是冲破了西方敌对势力对中国正面形象的新闻封锁,一个坚持改革开放,勇于面对挑战的中国新形象展现在世人面前,中国的国际形象得到提升,我们对外开放的步伐由此加快。其次,北京亚运会的成功,增强了国民的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也使国民看到了开放带来的实惠,坚定了走改革开放道路的信心。与此同时,在体育领域,北京亚运会的成功举办,特别是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之后,坚定了中国体育界申办奥运会的决心,也激发了国民对办奥运会的热情。北京提出了举办2000年第27届夏季奥运会的申请,开始了中国申办奥运会的第一次尝试。尽管在1993年9月23日国际奥委会蒙特卡罗全会的表决中,北京以微弱的2票劣势输给悉尼,但这并没有影响中国参与国际奥林匹克事务的决心。1999年4月7日,中国向国际奥委会递交了北京市申办2008年夏季奥运会的报告。

在全国人民和社会各界的支持下,在国际体育界朋友及友好人士的帮助下,2001年7月13日莫斯科时间22时11分(北京时间18时11分),国际奥委会在第112次全会上通过表决决定:

2008年第29届奥运会的主办权属于中国,属于北京。这是我国改革开放取得的又一大硕果,也是中国体育外交史上的新突破。

2008年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过程无疑会加速我国走向世界的步伐,加速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

二、国际体育合作与交流发展趋势

新时期体育外交工作,要求我们要用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在国际形势的发展和国际体育合作关系的发展变化中审视我们体育外交工作的历史任务,使我们的体育外事工作适应时代特征和时代发展要求。

(一)国际体育合作领域的多元化

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深入发展,国际体育合作越来越趋于多层次和跨领域的多元化合作。国际体育特别是奥林匹克运动在全球范围的普及和发展,使体育与经济、文化、科技、新闻等领域的合作越来越密切,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已成为世人瞩目的焦点,为各国、各地区在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领域加强合作与交流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和展示空间。国际体育合作已不仅仅是体育协会之间或国际体育组织与其会员组织间的合作,它已从体育领域的纵、横向型合作转变为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和跨区域的合作。

(二)国际体育合作的内容更加广泛

当前,国际局势正发生深刻的变化。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是人类的和平与发展仍面临着不容忽视的挑战。不公正、不合理的国际政治、经济旧秩序尚未根本改变,局部的战乱、紧张、动荡此起彼伏,南北差距进一步拉大。促进人类的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人民的共同呼声。国际社会在寻求建立新的政治格局的同时,不断寻求应对挑战的途径。体育以其特殊而无法替代的功能,受到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消除不利于和平与发展的各种因素,促进人类社会的和谐发展,成为体育与其他领域加强合作的一个重要主题。赋予国际体育合作以更加广泛的内容,是国际关系发展的必然趋势。第一届国际“体育与发展”大会于2003年2月在瑞士召开,这是国际社会以体育为平台,寻求国际间合作,以促进世界和平与发展新秩序的建立作出的新的尝试。该届大会在联合国倡导下,得到了包括国际奥委会、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及各大媒体的广泛支持。

(三)国际体育合作的形式多样化

在国际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中,国际体育合作形式的多样化趋势不会改变。世界文明、各国政治制度和社会发展阶段的多样性,决定了各国参与国际体育合作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也就决定了国际间体育合作形式的多样性。各国通过在各个层面上开展双边体育合作、承办或积极参与多边体育活动,或通过在重要国际体育组织中担任职务等形式,积极参与国际体育事务,加强国际间体育合作。但无论一个国家属于哪种文明、哪种政治制度或处于哪个社会发展阶段,都对多边体育合作给予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各国要求在国际组织中发挥作用的意识不断增强,推动了国际体育合作关系向多样化和民主化发展。

三、准确把握我国外交策略,顺应我国体育发展需要,开展对外合作与交流工作

(一)保持与主要体育大国稳定的合作与交流关系

世界体育大国主要包括美国、俄罗斯、德国、法国、澳大利亚等国家。他们在奥运会金牌数较多的大项上占有优势地位,而且在国际体育组织中的任职人数占有很大比例。例如,欧洲国家委员约占国际奥委会委员总数的45%,而占世界人口60%的亚洲,委员还不足20%。保持与西方主要体育大国的稳定合作关系,有利于我运动水平的提高,也有利于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维护我国利益。由于一个国家体育的兴盛,离不开经济、政治、科教、文化做支撑。西方的几个体育大国同时是国际政治、经济大国,稳定与体育大国的合作与交流关系,同时与我国稳定与大国关系的总体外交战略相一致。因此,我们在服务体育事业发展的同时,也服务于我国的外交战略。

(二)巩固周边友好国家体育合作关系

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有利的外部环境,也就是长期稳定的国际环境和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争取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首先是争取一个稳定、友好的周边环境。历史经验证明,周边形势的演变与我国利益息息相关。与周边国家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我们的国家安全、发展战略和社会稳定。鉴于此,中央始终高度重视周边外交,把周边外交放在外交全局中的首要位置。我国体育外交工作坚持从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出发,始终把巩固和加强与周边国家友好体育合作关系作为双边友好工作的重点加以落实。做好周边国家的友好工作,同时也会增强我国在亚洲和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影响力,从而服务于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由于我国周边国家情况复杂,国情不同,我们采取合作方式也有所不同,取得了一些好的经验。面对风云多变的国际局势,我们要不断总结新经验、及时研究新情况,开拓新的思路和合作方式,为营造良好的周边环境服务。

(三)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合作

中国是世界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我们与发展中国家的相互支持与合作是我们在国际上发挥作用的重要基础,是我国周边外交的延伸。江泽民在《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三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的讲话》中说:“如果说发展中国家在政治上的崛起是二十世纪下半叶国际局势演变的一大特征,那么它们在经济上的腾飞则将是二十一世纪世界新格局的重要标志。”近年来,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发达国家,极大的促进了发展中国家体育事业的发展。发展中国家作为一个整体,其政治经济实力和世界影响力都在增大,参与国际体育事务的意识和要求也在增强,对国际体育关系的发展将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巩固同发展中国家的体育合作,加强与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体育事务中的团结,符合我国利益,也有利于我国在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

(四)密切与国际奥委会等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关系

随着世界格局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各种国际体育组织在国际舞台上空前活跃,它们致力于发展与各国政府和民间团体,以及其它各领域国际组织的合作,对国际关系产生重大的影响,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国际奥委会。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已走过100多年的历史,“友谊、团结、公平竞争”的奥林匹克精神已深入民心,通过体育,教育青年为构建和平美好未来作出贡献的奥林匹克终极理想已广为传播。每四年一届的奥运会更是令世人瞩目。国际奥委会已成为当代最具影响力的国际组织之一,它为各国进行多层次、跨领域和全方位的合作搭起了一个巨大平台。加强并密切与包括国际奥委会等重要国际体育组织的合作,主动参与多边体育外交活动,积极在国际奥委会等重要国际体育组织中发挥作用,为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为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营造良好的国际氛围,是新时期体育外交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总之,新时期的体育外交工作有挑战,也有机遇。我们应坚持以服务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为终极目标,找准服务外交大局与服务体育事业发展的结合点,以体育为平台,突出重点,积极开展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多途径的对外交流与合作;抓住机遇,开拓创新,发挥体育外交优势,为国家建设和人民再立新功。

参考文献

鲁光、王鼎华等.《中国体坛大聚焦1949~1999》.1999年9月第一版.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32~158页

李肇星.“中国外交是全中国人民的外交”.《中国青年报》,2004年12月27日,星期一,A5版

早期历史——历尽沧桑 历史作证.中国奥委会网站,2004年3月10日

重返奥运——迂回抗争 重获尊重.中国奥委会网站,2004年3月10日

中国申办奥运足迹——两次申办 终成正果.中国奥委会网站,2004年3月10日

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

群体司 黄金

当前,我国正处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历史时期,以胡锦涛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在带领全党贯彻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过程中,又把“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作为党的一切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因此,在新的历史时期,把体育工作的立足点和出发点放在努力提高全民族的身体、健康、精神素质这个基点上,才能真正体现体育工作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才能把“代表中国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变成每个体育工作者的自觉行动。下面结合自己在党校的学习体会和所做的实际工作谈一谈群体工作在构建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几点体会。

一、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问题的提出

从我国的体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看,在95年颁布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中,二期工程分为两个发展阶段,一是巩固提高阶段(2001~2005年),二是全面推进发展阶段(2006~2010年)。在工作中根据实际情况又把第一阶段分为两个部分,从时间上看前一阶段的工作已基本结束。《纲要》第二期工程是在第一期工程达到预期目标的基础上进行的,主要目的和任务是再经过十年的努力,实现全民健身事业与国民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协调发展,全面提高国民身体素质,基本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和面向大众的体育服务体系。

党的十六大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一起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和理论武器,在报告中首次把健康素质与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并列,把形成比较完善的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与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并列,共同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在颁布《纲要》的基础之上,为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和理论基础。

二、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基本构架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定义和内容很多专家学者以及体育行政管理人员多有论述,笔者根据所做具体工作的情况,简述如下:

(一)群众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

公益性体育场地,是群众健身活动的条件,构建面向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首先是建设好公益性体育健身场地。近年来群众公益性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充分体现了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的精神,创新了“五个途径”和“四种模式”即:

在公园、广场、江河湖畔,修建了各具特色的体育主题公园、体育文化广场、居家工程、健身长廊和健身苑等,统称“全民健身路径”;主要在较为发达的大中城市试点建设相对规模、档次稍高的“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在欠发达地区援建经济实用的公共体育设施,称“雪炭工程”;利用各地区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建设有代表性的“全民健身景观工程”。

(二)全民健身各级组织网络

建设全民健身组织网络是构建面向群众性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一个重要部分。它包涵各级政府的全民健身领导协调机构、地方体协、人群体协、项目体协、行业体协和其他群众体育组织以及遍布城乡直接服务于亿万群众的体育指导站和晨、晚练点(站)。

从人员来看,今年有望启动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标准制度,开始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

(三)体育健身活动

民族特色和地方特色、广泛群众性的多样化体育活动体系是构建面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各地在实践中坚持“三个结合”原则,即:开展群众性体育健身活动,坚持大与小相结合,以小为主;集中与分散相结合,以分散为主;临时性与经常性相结合,以经常性为主。重点搞好“四类活动”即:品牌活动,特色活动,广场和公园活动,民族民间传统体育活动。强调抓好“三类指导”即:户外体育设施健身活动指导,健身站点的健身活动指导,盈利性体育场所的体育活动指导。

“五个亿万人群健身展示活动”、“全民健身周活动”、“全民健身展示大会”、“全国群众登山大会”、以及广东省“城乡百万群众健身行活动”、六个城市同时举行的“世界步行日”等活动构成全民健身活动的风景线。还有常年坚持并形成“品牌”的体育活动,如“长江三峡龙舟拉力赛”、“湖州全国极限运动会”、“贵阳风筝节”、“山地探险挑战赛”、“红色之旅”等活动。

(四)建立全民健身宣传工作和群众体育法规制度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需要通过各种媒体宣传树立大众健身意识,指导群众积极参与健身,掌握科学有效的健身方法和手段,引导消费者进行健康合理的体育消费。

群众体育法规制度是构建面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保障。在依法治国的时代里,群众体育法规制度在群众健身管理制度和程序,健身场馆器材的标准性和规范化,健身活动的合法性等方面均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五)全民健身服务业

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科学实用,具有合理的性价比的体育健身消费服务,是构建面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它由研制、生产、销售、服务等主要环节构成。

三、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实践与思考

(一)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作中的几点成绩

过去几年中群众体育工作取得一些成绩,是在党和国家的正确领导下,在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积极支持下,在各级体育部门尤其是广大群体工作者的艰苦努力下,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在与时俱进、改革创新精神的基础上取得的。

1.政府宏观调控,社会各方面积极参与,形成全民健身活动的坚实基础。全民健身事业是人民的事业,是一项提高全民族身体素质建设的系统工程,直接体现了我们党和政府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是各级政府必须高度重视和认真执行的重要工作。但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它又不可能而且也不应该成为政府部门一家的事情。随着社会经济和各项事业的全面发展,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不断提高,全民健身工作已经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关系到每一个组织、每一个单位、每一个家庭和每一个人的切身利益。因此,大力推行全民健身计划,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就必须坚持以政府主导与全社会广泛参与相结合,充分发挥全社会的力量,才能使这项社会公益事业永远充满生机与活力。

2.通过抓好“三个环节”,逐步形成人民群众开展体育健身“场地、组织和活动”网络。体育场地设施是群众从事体育健身活动的基本条件,体育组织是开展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保证,科学文明健康的体育活动是群众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紧紧抓好这三个环节,是群众体育工作亲民、便民、利民的最形象和最直接的体现,也是构建面向群众的多元化体育服务体系。由此形成了一个相互促动、相互关联、相互制约、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

3.着力“四个重点”和“五个”不同人群体育工作的协调发展。我们国家地域辽阔,农业人口众多,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社会经济发展不平衡,这是我们的基本国情。这种基本国情要求我们在开展群体工作中必须坚持实事求是,采取分类指导、突出重点的原则,切实保证最广大人民群众能享受到参与体育健身活动的权利,这既是我们发展体育运动的根本任务,更是我们党“执政为民”的必然要求。

4.积极遵循“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从而提高群众体育工作的水平和质量。

党中央强调指出,群众体育工作要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广大群众不参加体育活动,群众体育的功能就无从实现。而群众体育事业要实现持续、健康、快速发展,不搞基础设施建设,犹如空中楼阁,不可能健康持续的发展。因此,在过去的工作中充分肯定的一条就是强化建设意识,以建设促活动、促发展,坚持“活动与建设并举,重在建设”的原则,应该说取得了明显成效。

(二)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

群众体育事业,尤其是在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工作中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我们也必须清醒看到,我们的工作与《纲要》的要求,与党和人民对我们的期望、与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我们的工作还存在许多不足和问题。

首先,从总体看,虽然公益性体育设施建设发展很快,且具有一定的规模和数量,但现有体育场地设施远远不能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现有公共体育设施向社会开放的力度还很不够,尤其是教育部门的一些学校,由于管理、经费等原因,很多场馆资源未向社会开放;政府和社会共同兴建体育设施的格局还没有真正形成;健身路径大量建设之后,由于维修保养没有保障,一些路径占地闲置。

其次,各级行政管理部门注重搞活动搞形式的多,真正抓基本建设,调查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少。

第三,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队伍建设滞后,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的管理和健身工作还相对落后,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政策研究还不到位;培养措施和方法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指导群众科学健身的方法、手段不多;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质量不高、数量不足。全民健身服务体系中的科研人员少,研究水平不高。

第四,城市和农村,东西部地区间、经济发达地区和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立很不平衡。

第五,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拓展体育市场,更好地融入市场经济,融入社会发展更需进行深入研究。

(三)加快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措施

针对存在的问题,我们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当前首要解决的问题是:

1.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根本宗旨,把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落实到实际工作中。

全民健身服务体系的建立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要使体育工作,尤其群众体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坚持以人民群众为主体,以人民群众为目的,以人民群众为中心,以人民群众为基点;就是要想人民群众之所想,办人民群众之所需,解决好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就是要把群众体育办得更加亲民、便民、利民;就是要把人民满意、高兴作为工作的准则。同时,要树立关心群众体育,即关心群众,重视群众体育就是尊重群众的服务意识和服务观念。通过亲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参与进来;通过便民服务,让群众能够坚持下来;通过利民服务,能够让群众强健起来。以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为工作出发点,使科学健身成为崭新的社会风尚。

进入21世纪后,我国政治稳定,经济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态势,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稳步提高。在人民群众物质生活不断提高的同时,广大人民群众的体育文化需求也日益增长,我国的群众体育必须千方百计满足人民群众健身需求,真正做到代表人民大众的根本利益。

2.多渠道筹措资金,鼓励和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参与场地设施建设,重点解决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难题。

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健身需求与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矛盾,将是今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制约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的主要问题。在“五个解决途径”和“四种模式”上下功夫,不断探索有效解决群众健身场地设施不足的路子。“四种建设模式”要加大力度,创新机制,提高效益。利用现有条件,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学校体育场地大规模向外开放,显著提高公共体育设施的社会效益。据1995年调查,全国有65%的体育场地设施建在教育系统,有着很大的开发潜力。体育行政部门要采取有效措施,解决场地开放中的实际问题,包括对开放费用进行补贴。同时要对照《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要求,加强对公共体育设施的管理,显著提高公共体育设施向群众开放的使用率和服务质量。

充分利用自然环境,开发体育资源,加强城镇公园、绿地、广场的建设和城市改造中融入体育健身功能的工作。会同有关部门积极推进体育园林化和园林体育化进程,方便群众体育健身,一方面在公园、广场、绿地内机动设置体育设施,另一方面在其中融入体育健身、休闲、娱乐的功能,使之相互结合,相得益彰。

3.大力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积极培育体育市场。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已成为新形势下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普及群众体育活动的重要任务。同时发展全民健身服务业对扩大内需、促进就业和推动经济发展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现阶段是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时期,面临着良好的发展机遇。为把我国全民健身服务业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水平,我们要积极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完善发展的相关政策,为全民健身服务业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加快现有体育设施改造和改建,推动现有体育设施通过出租和转制开展全民健身服务活动,向群众提供优质的体育服务,积极推进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范体育市场秩序,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业标准管理体系。为促进体育服务业的健康发展,我们要通过制定和实施体育服务标准,规范市场竞争,完善市场管理。

4.加强宣传,提高群众正确的健康意识,加大培养“社会体育指导员”骨干队伍的力度,传播科学健身知识,积极组织开展群体活动。

江泽民同志曾经指出,群众体育工作是各项基层社会工作的基础,是确保全民族体质的根本。因此,“加强全民体育宣传工作,引导群众科学锻炼,使人民喜爱运动”是开展广泛群众体育活动的基础。

近几年随着报刊杂志、广播电视等多媒体,尤其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使信息得以在全社会广泛迅速的传播。我们要利用这些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对群众进行现代健康意识教育,在广大群众中大力普及科学、健康、文明。同时积极主动地开展揭批打着各种旗号的伪科学、反科学的封建迷信活动,尤其是针对“法轮功”的“歪理邪说”要给予无情的揭露和批驳,使广大人民群众接受正确的、科学的、现代的科学健身观念和方式。

建立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最终目的是国民体质普遍增强,而实现国民体质普遍增强需要广大人民的广泛参与,因此,通过宣传,使广大群众认识到体育活动的重要性,形成全民健身的舆论导向和全民健身意识。引导广大群众珍惜自己锻炼的权利,提高参与健身的自觉性,使体育健身逐步成为一种人人享有、人人参与、人人有责的社会性活动。

把全民健身活动真正科学的开展起来,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是必需的。因此,随着《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的颁布和《社会体育指导员职业资格证书制度》的出台,培养一大批思想觉悟高,业务素质好,又能带领指导群众进行健身活动的骨干力量,并不断提高他们政策理论和业务知识是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怎样持续有效的提高“社会体育指导员”的素质,建立有效的绩效考评制度将是我们进一步研究和实践的重点。

为了进一步加快群众体育发展的步伐,增强体育健身的科学性,我国建立了并开展了“国民体质检测”系统的工作。作为开展群众体育的重要步骤,广大的群众体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这一工作机会,通过对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职业人员形态、机能、体能的测试和结果统计分析,为科学健身锻炼提供了科学依据。并根据不同层次、不同人群的健身需求,向群众传播系统的,有针对性的科学健身知识。

关于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思考

办公厅 刘宗绩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作出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决定指出:“要坚持最广泛最充分地调动一切积极因素,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不断增强全社会的创造活力,妥善协调各方面的利益关系,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群众工作。”根据决定要求,结合我国现行体育管理体制,即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在经济全球化、市场经济的浪潮中,在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实践中产生的不和谐、不适应的现状,思考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中国奥委会作为社团组织从国家体育总局机构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实体,将“一匹马变成三匹马”,让中国体育的大车跑得更快,充分发挥国家机关和社团组织在市场经济中的各自作用,推进体育管理体制创新,构建和谐体育社会具有现实意义。

一、历史回顾

翻开新中国体育史,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的现行体育管理体制的孕育、形成和发展的脉络清晰可见。

(一)孕育阶段

1949年10月26日,新中国刚刚诞生,中华全国体育总会(以下简称全国体总)筹备会就在北京举行,1952年6月20日全国体总在北京成立,毛泽东为成立大会题词:“发展体育运动,增强人民体质”,1952年7月25日全国体总组成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芬兰赫尔辛基举行的第15届奥运会。

1952年11月25日在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19次会议上,通过成立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中央体委),与全国体总“一个机构,两块牌子”的管理体制开始孕育。

1954年5月14日国际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国际奥委会)第49届会议确认全国体总作为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以下简称中国奥委会)的合法地位,全国体总对外代表中国奥委会。

1954年9月28日在全国人大一届一次会议上,将中央人民政府体育运动委员会更名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运动委员会(简称国家体委)。

1956年9月2日中国体育界以全国体总——中国奥委会参加第16届奥运会筹委会的名义发出《为邀请台湾省运动员参加全国选拔赛的通知书》、《关于台湾省运动员参加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队选拔赛的通知和办法》及《关于香港、澳门运动员参加中国奥林匹克运动队选拔赛的通知和办法》。

1956年11月6日全国体总——中国奥委会抗议国际奥委会中少数分子在第16届奥运会上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声明不参加第16届奥运会。

1958年8月19日全国体总——中国奥委会为反对国际体育界少数分子制造“两个中国”的阴谋,发表关于同国际奥委会断绝关系的声明,并退出国际游泳、田径、篮球、举重、射击、摔跤、自行车联合会及亚洲乒乓球联合会等8个国际体育组织。

该阶段孕育了国家体委、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的新中国体育管理体制。国家体委是国家管理体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是全国群众性体育组织——社会团体,这样的体育管理体制决定了政府高度集权、管办一体。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孕育出这样的体育管理体制是历史的必然,是新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也是国际斗争的需要。

(二)形成阶段

历史进入60年代,由于国际封锁和众所周知的文化大革命,我国体育界与大多数国际体育组织断绝了关系,直到70年代初,在体育界的艰苦努力下,靠“乒乓外交”打破了国际封锁。

1974年9月1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伊朗德黑兰举行的第7届亚运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的亚运会。

1979年9月8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墨西哥举行的第10届世界大学生运动会,这是新中国第一次参加世界大学生运动会。

1979年10月25日国际奥委会执委会在日本名古屋举行会议,作出了恢复中华人民共和国在国际奥委会中的合法权利的决议。

1980年2月12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美国普莱西德湖举行的第十三届冬季奥运会,这是新中国首次参加冬季奥运会。

1984年7月28日中国体育代表团参加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二十三届奥运会,实现金牌零的突破。

1986年3月5日全国体总常委会、中国奥委会执委会在北京召开联席会议,会议选举国家体委主任李梦华为全国体总主席和中国奥委会主席。

该阶段随着国际封锁被打破,国内文化大革命的结束,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发展道路,中国体育在国际体育舞台上全面亮相,打响了中国奥委会的牌子,以国家体委、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3家名义发表的文件、贺电频现媒体,标志着国家体委、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一个机构,三块牌子”高度集权的体育管理体制的形成。这是我国计划经济条件下产生的必然结果,国家用有限的资金努力地发展体育事业。

(三)发展阶段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遍了中华大地,随着我国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初见端倪。

1992年7月8日中国奥委会反兴奋剂委员会在北京成立。

1994年3月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相继成立了乒乓球、足球、网球、射击射箭、自行车摩托、水上、登山、武术、棋类、拳击、桥牌、冬季、航空无线电模型等运动管理中心和社会体育指导中心,这是国家体委实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的重大举措。

1995年3月2日国际游泳联合会秘书长沃纳来华了解广岛亚运会上我国7名游泳选手尿样呈阳性的兴奋剂问题,中国奥委会主席伍绍祖、中国奥委会副主席袁伟民会见并表明了态度。

1997年经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批准,国家体育总局根据体育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的要求,结合体育项目的特点和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相继调整、重组和成立了42个事业单位和运动管理中心。

1998年3月10日根据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国家体委改组为国家体育总局,进一步确认了国家体育总局与全国体总、中国奥委会组成“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的体育管理体制。

历史进入了新的世纪,市场经济的大潮无时无刻地冲击着我们的现行体制。体育市场的培育、体育产业的开发、体育无形资产的确定、保护和利用以及依法治体、依法行政的客观要求,作为国家管理体育的最高行政机关——国家体育总局,身份要确定、职责要明确、义务要承担,既姓公又姓群,不和谐音愈加突出。例如,我国运动员在国际大赛中发生了兴奋剂事件,国际上就鼓噪说是政府行为,理由是中国体育是“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的举国体制;又如,假球黑哨问题、足球俱乐部与中国足协(足球运动管理中心)在联赛中的纠纷问题等,司法介入的难点就在于,中国足协即国家体育总局足球运动管理中心以及他们组织的联赛、联赛中聘请的裁判员的身份难以确定;再如国家审计署公布的国家体育总局挪用中国奥委会资金的问题等等,都是我们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混淆了身份、混淆了职责、混淆了应尽的义务。

二、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市场经济国家的客观要求

以西方发达国家为代表的国外现代体育管理体制经历了100多年的演变历程。20世纪90年代以来,这些国家都在努力调整政府与体育社团、私人机构、企业等社会组织的关系。政府侧重宏观管理和政策投入,体育社团承担事务性工作,相互合作、相互协调的结合型体育管理体制是改革的趋势。

我国现在已进入市场经济国家的行列,建立市场经济体制,就是要使市场在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体育有市场、有产业,就要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是社团组织,他们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可以是自由搏击的弄潮儿,而作为国家管理体育事业最高行政机关的国家体育总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就要做到“有限和有效政府”。具体要求:一是政府只做该做的事;二是政府能够把该做的事做好;三是政府的行为要受到法律的约束;四是政府要廉政。小政府大社会、“有限和有效政府”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

我国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是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物,“一个机构,三块牌子”,将不同职能的政府机关和社团组织捆绑在一起,在市场经济体制下,不是形不成合力,就是相互抵消了内力。在体育界常听领导讲,我们今年政府财政给了几个亿,通过市场开发又拿到了几个亿,但是这个钱不好花,不能花。例如,国家体育总局为了改善体育工作者的住房条件,采取了集资建房的方式,中国奥委会市场开发的资金也在其中,应该说合情合理,因为体育工作者中大部分是中国奥委会的工作人员和教练员、运动员,我们是“一个机构,三块牌子”。但是,国家审计署还是向社会公布了国家体育总局挪用中国奥委会资金的问题。社会一片哗然,甚至惊动了国际奥委会,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这个例子告诫我们,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体总、中国奥委会三家身份不同,在市场经济体制下对三家的要求不同,各自起的作用也不同,捆绑在一起弊大于利。

三、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依法治国、依法行政的必然要求

依法治国是执政党治理国家的基本方针,其核心就是要解决国家权力依法运作的问题,从而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

依法治国首先要确认社会主体法人资格,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无疑是“姓公”,是国家管理体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作为全国群众性体育组织无疑是“姓群”,是社会团体。“一个机构,三块牌子”的体育管理体制,造成了“法人重叠”,混淆了社会主体身份、混淆了各自的职责、混淆了应尽的义务,在实际工作中往往因目标不同、利益诉求不一致,而产生矛盾或无所适从,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不利于依法治体、依法行政。

四、体育管理体制改革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需要

2008年北京奥运会已进入了倒计时,“新北京、新奥运”,举办一届历史上最出色的奥运会是我们向全世界的庄严承诺。

中央8号文件指出要“利用筹备2008年奥运会的有利时机,充分发挥国家体育总局、中华全国体育总会和中国奥委会的作用。要根据我国的国情,吸取国外的成功经验,逐步理顺各级体育组织之间的关系,分工合作,形成新时期有利于体育事业发展的政治架构和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运作方式”。

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在奥运会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承担着不同的义务,但实际上是“一套人马”在工作。北京奥组委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工作人员将达到4000人,并且要广泛招募志愿者。然而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只是“一套人马”,工作人员编制只有180人。在奥运会的筹备期间,我们的公务员已经在超负荷运转了,中国奥委会的工作量大大增加,外事公务员整天忙于事务性工作,这样长期下去一定会影响工作效率。解决的办法就是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依照中央8号文件精神,走实体化道路,以2008年北京举办奥运会为契机,组建强有力的班子,调动一切积极因素,分工负责,齐心协力办奥运,为体育事业培养、锻炼和储存一批人才。

五、改革思考

建立在国家体育总局指导下的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分工负责,产权明晰、身份确定、职责明确、管办分离、互相监督的政府指导型体育管理体制,是改革思考的主题。

政府指导型体育管理体制是指:政府设置专门的体育管理行政机构,对全国的体育事业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在体育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实施、监督以及体育资源的配置上起主要作用,政府侧重宏观管理和政策投入,体育社团组织承担事务性工作,管办分离,以管促办。

(一)国家体育总局

国家体育总局作为国务院直属机构是国家管理体育事业的最高行政机关,对全国的体育事业进行全面监控和管理,在体育政策和法规的制定、实施、监督以及体育资源的配置上起主要作用。具体讲,就是围绕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计划,指导、协调、监督、仲裁体育社团组织(包括全国体总、中国奥委会、全国各单项体育协会、各行业体协、学生体联、全国性的体育俱乐部以及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协会组织等)在发展体育事业中产生的各种关系、矛盾和问题。例如,在中超联赛中,足球职业俱乐部与中国足协的矛盾,国家体育总局就应行政作为。另外国家体育总局从办体育赛事的事务性工作中脱离出来后,一定要注重体育资源特别是体育人力资源的开发利用。例如对运动员、教练员、裁判员的教育培养、资格认定、等级考试等,使他们真正成为一种职业,在社会立足。

(二)中华全国体育总会(简称全国体总)

全国体总是全国群众性的体育组织,是党和政府联系体育工作者的纽带,是党和政府发展体育事业的助手,是依法成立的非营利性的社团法人。随着全国体总的实体化,全国各单项体育协会也应逐步的实体化。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职业化水平较高的单项体育协会应该摘掉管理中心的牌子,率先走协会实体化的道路,在国家体育总局的指导下、在全国体总的领导下,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发展体育事业。全国体总实体化后,应承担起全运会、全国城市运动会、全国体育大会的组织和事务性工作。

(三)中国奥林匹克委员会(简称中国奥委会)

中国奥委会是以发展体育和推动奥林匹克运动为任务的全国群众性体育组织,它在活动中遵守国际奥委会的奥林匹克宪章。其宗旨是在全中国领土上宣传和发展奥林匹克运动及其理想。其任务是协调奥林匹克项目,在青年中发展体育运动,以促进他们在德育、智育、体育三方面全面发展;协助其他全国性体育组织举办全国综合性比赛活动;唯有中国奥委会有权报名参加奥运会和冬季奥运会、亚运会和冬季亚运会。为此目的,中国奥委会将在有关单项运动协会的合作之下,选拔运动员组成中国奥林匹克代表团,并为该团提供必要的费用和体育器材。

(四)三者关系

国家体育总局、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围绕“全民健身和奥运争光计划”,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开展工作。国家体育总局有指导和监督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工作的职能,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要贯彻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各项体育政策,并分工承担国家体育总局大量的事务性工作。形象地讲,就是由国家体育总局这匹马驾辕,全国体总和中国奥委会这两匹马拉套,奔着同一个方向,齐心协力让中国体育这架大车飞奔。

中央8号文件指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要明确政府和社会的事权划分,实行管办分离,把不应由政府行使的职能转移给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中介组织”。

我国体育事业经过55年的发展,取得了辉煌的成绩,“举国体制”功不可没。今天,我们提出改革现行的体育管理体制,就是为了建立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充分发挥各方力量的、集全国之力再创辉煌的真正的举国体制。这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精髓——“与时俱进”对中国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