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章 体育发展战略研究(1)
深化我国体育项目管理体制改革保持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
——试论单项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
人事司 葛峰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中发[2002]8号文件明确指出:“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改革和深化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势在必行,分期分批进行单项协会实体化改革”。因此,任何切实贯彻落实中央8号文件精神,深化体育管理体制和运动项目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之不断适应市场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保持我国体育事业可持续发展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本文试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对推进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可能性和改革的途径等方面加以探讨和研究。
一、我国体育项目管理体制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我国体育项目管理体制的发展基本经历了两个阶段。从建国初期到90年代初期,实行的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由国家各级体育行政部门管理国家的各项体育事务,其表现尤为突出是国家级体育行政部门对运动项目集权式管理,当时国家体委按项目群划分成若干个项目管理部门直接负责所管项目的训练和竞赛工作,训练局具体负责常设国家队的日常训练、人员及后勤保障工作。在此期间的1986年,原国家体委试图对足球等六个项目实施协会实体化改革,由于种种原因未取得进展,但为以后的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积累了经验。进入90年代,党的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政府机构改革的需要,原国家体委于1994年、1997年和1998年分三批成立了二十个事业性质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代行过去由机关业务部门直接管理运动项目的职能,与此同时,与国际(洲际)体育单项组织对应的国家级体育单项组织相应并入各相关的项目管理中心,由此形成了现行项目中心既管项目的长期发展规划、国家队训练竞赛的组织安排,又负责国家队各类人员的日常管理这样“一条龙”式的管理模式。
二、现行体育项目管理体制的主要问题
我国体育项目管理体制的变化过程是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和政府职能转变不断发展演变而来,现行体育项目管理体制在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特别是竞技运动水平的提高,推动体育社会化、产业化、深化政府管理部门职能转变等方面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其自身存在的内在问题也不断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
(一)政府部门宏观管理体育的职能不到位
长期以来,在计划经济体制的作用下,政府对国家的经济和各项社会事务宏观管理不够,微观管理过多。多年来,各级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领导者把运动成绩作为衡量领导者水平的唯一考核指标,因此,体育系统的一切工作以运动成绩为中心,忽略了体育事业的全面发展。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进步,经济不断发展,人民群众物质、精神生活的需求日益增加,体育工作的重心也须相应调整。由于长期受到计划经济体制的工作和思维模式的影响,管办不分的习惯做法难以摆脱。自项目中心直接管理项目以来,行政机关直接管理项目的机会少了,但间接管理项目的机会增加,同时,项目中心作为机关的附属物,更愿意利用机关的行政权力管理项目,由此造成政事不分、职责不清的现象。
(二)社会参与管理体育的机制不健全
经过20多年深化体育改革以及体育社会化发展的实践表明,体育社会化与市场经济的基本要求有着某种天然的联系,它反映了体育大众性和人民性的本质特征,也反映了体育必须有人民群众广泛参与的基本运行规律。随着竞赛市场的多元化,越来越多的企业家给运动项目捐赠资金,这表明他们既希望参与项目活动,赢得更大的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同时又希望对项目管理有更多的发言权。但由于现行项目管理模式带有强烈的官方色彩,非体育系统人员很难进入项目管理的决策层,即使是项目的单项协会也是如此。长此以往,社会对体育项目的参与和认可程度将有所下降。
(三)事业单位管理运动项目自身难以克服的问题
目前,国家级项目管理中心已达二十二个,它们分别管理着国家批准开展的98个运动项目,其中,有十二个项目中心管理着二个以上运动项目,最多的管理中心管理着十二个运动项目,由于受到国家对事业单位的建制、人员编制及经费的控制,项目中心不可能增加过多的管理人员,因此,导致部分项目管理中心整日忙于体育竞赛和活动,无暇顾及项目的长远规划。与此同时,我国开展的运动项目还在不断增加、竞赛活动日趋频繁、国际交流不断扩大,事业单位管理运动项目所暴露出来的问题愈加突出。
三、进一步深化我国体育管理体制和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必要性
党的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这一改革目标的确立,要求各项社会改革要与之相配套、相适应。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体育系统进行了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卓有成效的进展。但是,现行体育体制还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这就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继承和发扬原有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研究和探索新形势下体育发展的新路子和新模式,逐步建立和完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符合现代体育运动发展规律的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近年来,我国体育行政管理部门陆续组团对欧洲一些市场经济发达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进行了考察,其中一些国家的做法对我国体育体制改革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以瑞典为例,瑞典在北欧国家中是典型的小政府、大社会。瑞典的体育由内政部的一个处负责,但它不直接管理体育,而是每年通过划拨经费等手段对体育管理产生影响。而对体育进行具体管理的部门是体育联合会,该组织为非政府组织,它是国家各级体育组织与政府对话的唯一桥梁。与此相配套的运动项目管理单位是瑞典的各单项体育组织,它们是体育联合会会员。体育联合会会员对全国体育单项组织提供帮助,对一些规模较小的体育组织提供管理和经费方面的帮助。又如西班牙,西班牙体育的最高权力机构是西班牙最高体育理事会,它挂靠在教育部,该组织行使《西班牙体育法》所赋予的管理国家体育的职能。西班牙各单项体育组织作为民间社团法人组织,联合本项目俱乐部开展活动。各单项体育组织的成立须经最高体育理事会批准,并通过章程进行管理和注册登记。各单项体育组织在最高体育理事会的协助下,制定单项体育组织的章程,负责所管理项目的开展竞赛的组织人员的培养。各单项体育组织经费的60%~80%由最高体育理事会划拨。上述两个国家的体育管理体制有其共同点,这就是政府管理体育的部门很小,依法行使管理本国体育职能的非政府组织机构健全,单项体育组织按照章程规定自主管理运动项目。这种小政府、大社会的管理模式在很多国家,特别是西方国家比较普遍。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到,我国经济发展的客观形势、体育事业发展的必然要求以及国外发达国家体育管理的经验对我国体育项目体制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要结合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进一步实行体育工作政事分开、管办分离。另一方面,要继续深化体育运动项目管理体制改革。根据运动项目的不同性质、特点、发展状况和水平确定不同的管理方法,实行分类指导,保持我国的竞技体育水平持续、稳定的提高。
四、体育项目管理体制改革的突破口——项目协会实体化
(一)项目协会实体化的内涵
所谓“实体”,就是在经济上独立从事生产经营活动,实行经济核算、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在法律上,要依法设立,能承担民事责任;有自己的名称、组织机构和场所,有必要的财产或经费。同时,项目协会作为民间体育组织,它又具有体育自身的特点,就是我国《体育法》中所赋予的管理全国体育运动项目职能,因此,它必须具有代表性和权威性。由此,我们发现项目协会成为实体的标志应符合以下特征:第一、成为管理本项目的主体;第二、符合社团法人条件,能够独立承担民事责任;第三、形成依托社会、自我管理、自我发展的运行机制。所谓“实体化”是包含有过程的含义。体育体制改革是与国家的经济体制改革进程紧密相连的,在受到各种外部条件制约的情况下,实体化改革不可能一步到位。
(二)我国实行项目协会实体化的可行性分析
1.市场机制的形成,为项目协会提供了广阔的空间。随着我国市场机制不断完善,体育社会化程度不断加快,这就为体育进入市场、开发体育产业创造了有利的外部条件。体育无形资产的商业价值日益为人们所认识,这就为项目协会依托社会、自我发展提供了可能。
2.政府机构改革,为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提供了契机。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然要求我们的各级政府转变工作职能、精简工作机构和人员,把工作重点由过去的管办结合转为宏观管理、提供服务上来。政府机构改革的不断深化,为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提供了很好的契机。
3.体育事业的发展成就为项目协会实体化奠定了物质基础。建国55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26年来,我国体育事业取得了很大的发展,许多运动项目的技术水平稳定提高,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日益增多,各地体育项目俱乐部不断涌现。从训练场地设施到科研、医务都已成龙配套并具有一定规模。这些都为项目协会实体化提供了可以利用的组织和物质保证。
4.体育改革的实践为项目协会实体化提供了内在动力。近十几年,体育界在推进体育社会化、积极发挥项目协会作用、促进体育与经济结合等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和实践,与企业界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协会对项目管理、经营运作的能力不断加强,运动项目的可持续发展、技术水平的稳步提高仅仅靠体育部门自身的力量是难以实现的,必须依靠社会方方面面的力量,对现有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进行改革已成为项目管理者的普遍共识。
(三)推进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的工作进程
综观西方国家项目协会大多有一、二百年的发展历史,它们是自下而上,由小到大逐步成长、发育的,带有很强的民间色彩。在发展过程中,各种关系逐步调整、规范,从而形成了比较完善、运转有序的协会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国的项目协会绝大多数是由体育行政部门发起成立的,由于长期依靠行政的支持,协会自身没有很好的发育。在这种情况下,全面推进各运动项目实体化,不仅不符合我国现阶段的基本国情,另外也会动摇我国奥运争光的举国体制。因此,目前对奥运项目协会实行实体化改革条件尚不成熟。但是,从我国目前所开展的68个非奥运会项目看,有相当一批群众基础好、社会参与广、企业认可度高的项目,它们进入市场的条件已基本成熟,当前,应有计划地选择一部分项目实施协会实体化改革试点,不断摸索经验,为2008年前完成多数非奥运会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工作奠定基础。2008年奥运会后,开始着手对条件成熟的奥运会项目实施协会实体化改革,在我国达到小康社会的2020年前全面实现运动项目实体化改造任务。
(四)实施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工作需处理好的几个关系
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是一项重大的项目体制改革,涉及到许多方面的利益调整,因此理顺各方面关系是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改革中一项十分重要的内容。由于运动项目协会实体化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理顺各方面关系不可能一次完成,而是要随着改革的发展不断进行调整,这就要求在工作中正确把握实体协会与各方面的基本关系,按照改革的方向、目标和原则来处理和调整关系。从大的方面看,重点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
1.实体协会与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关系。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负有对全社会体育工作领导、协调、监督的管理职能,实体协会是负责本运动项目管理的社会体育组织,二者工作主体的性质、地位不同,各自工作的侧重点、工作方法及工作对象也不相同。它们不是直接的上下级领导关系,但可以通过制定体育政策、法规、发展规划,分配政府体育经费,审批协会重大活动计划,向协会派出工作人员等多种方法对协会工作进行指导和影响,以保证政府体育工作目标的实现。
在改革的过程中,体育行政管理部门要逐步把项目管理及有关权力下放给协会,改变过去那种“保姆”式的管理方法,减少直接行政干预,为协会营造一种宽松工作环境,不断树立协会的权威性,做到放而不乱。要不断改进体育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增强服务的意识,为协会自身的健康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保证作用。
2.实体协会与项目管理中心的关系。目前我国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只承担管理运动项目的训练、竞赛等业务活动,但不承担训练后勤保障任务的职能,这类中心与协会的职责、任务统一;另一种是既管理运动项目,同时又承担所管项目有关的后勤保障工作。两者比较,前者向协会实体化转变的过程相对容易,但能否保持运动成绩稳步提高,值得决策部门认真思考;后者的改革难度比前者更大,既要考虑项目的普及与提高,又要考虑项目管理中心的重新定位及发展与项目管理者之间的协调关系等因素,如何处理好这些关系是项目体制改革的一大难题。
3.国家级项目协会与地方项目协会的关系。从法律意义上讲,国家级体育单项组织和地方组织都是平等的社团组织,没有上下级隶属关系。地方体育协会作为全国性体育单项组织的团体会员,双方之间仅有业务指导和权利义务关系。国家级体育单项组织必须满足会员的需要、把为会员服务作为自己的首要目标。这就要求国家级项目协会在尊重地方协会的权利和利益基础上,注意通过民主的方式决定和处理项目的重大问题,在协会内部形成协商、协调、协作、协同的良好气氛,要坚持利益向下、利益共享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会员的积极性,使协会工作具有生机和活力。
新世纪给体育改革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江泽民同志在中共中央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上为我国在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画出了宏伟的蓝图,我们要抓住机遇、深化改革,积极探索一条符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体育发展规律的体育项目管理的新路子,为我国竞技体育可持续发展奠定组织保证。
对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科教司 谢燕歌
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从1987年在田径项目开始试点,到1992年全面推开,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的建设与实施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87~1990年为试点阶段,开始探索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路子、方法及制定规划;1991~1995年第一届全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会议之后,进入建立制度框架、逐步推广阶段;1995~1999年是逐渐完善制度,全面实施培训阶段。经过十多年的努力,在我国已经形成了一个以学历教育为基础,以教练员岗位培训为重点,包括各类短期培训和信息服务等多种形式的教练员培训体系,为提高教练员素质和教练员接受终生教育创造了条件。
在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迎接2008年奥运会的新形势下,体育事业正面临严峻挑战和发展机遇。教练员是发展体育事业特别是发展竞技体育的关键人才,在运动场上起主导作用。
教练员素质状况直接关系到运动员运动技术水平的提高和群众体育运动技能的掌握;关系到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的培养和精神文明的建设。为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新时期体育工作的意见》和全国人才会议精神,迎战2008年奥运会,开展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意义和作用越来越突出地显现出来。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必须走可持续发展之路,这不仅是培训工作本身发展的需要,也是实现竞技体育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
一、教练员岗位培训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注重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建设与管理体系的建立
此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注重制度建设,形成了教练员培训的一系列规章制度,体育总局和人事部都有关于教练员等级培训制度的规定,同时各项目管理中心和各单项协会依据总局的培训政策并结合本项目、本地区特点制定出有关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和规定。这些规章制度的建立,使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有章可循,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正确发展方向。
经过十多年的努力,现已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教练员岗位培训管理体系。在总局教练员岗位培训领导小组统一领导下,各项目管理中心都安排有中心领导分管及专人负责本中心所辖运动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从组织上保证了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发展。
(二)建立了“能力本位”的教学模式,教练员岗位培训基础建设已具规模
由于教练员岗位培训属于职业培训性质,是以学员能否适应岗位需要为标准,与传统学历教育有所区别,因此在教学内容、形式、方法及手段等方面有其自身特点和规律。2002年要求在岗位培训中建立“能力本位”教学模式,基层普遍反映收到了比较好的培训效果。十多年来,教练员岗位培训在教学内容上注重“三突出”原则,积极运用和推广案例教学;在教学安排上加大实践和讨论的时间;教学方法上注意改变教师满堂灌,采用启发式、专题报告等形式进行教学;考试采用笔试、口试、作业、论文、实践操作等综合方式,收到一定成效。
教材和教学大纲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和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向教练员传授知识、进行技能培训、保证培训质量的基础和依据,也是衡量教练员岗位培训是否规范化的一个标志。由于教练员岗位培训以提高教练员指导训练、指挥竞赛、管理队伍能力为重点,培训的目的、性质与传统学历教育和一般短训班不同,各项目管理中心依据不同的运动项目、不同的级别组织有关人员编写教材。截止2003年底,已有27个项目的教学大纲,20个项目的教材得到出版。
教师在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中起主导作用。承担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教师应该是既有深厚理论功底、了解有关运动项目规律、熟悉教学规律、具有讲解和应变等能力。各项目管理中心采用教练员、教师、科研人员和管理干部四结合的队伍,对教练员进行培训,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三)培养了一批教练员,培训工作持续稳定发展
从接受培训获得“合格证”的教练员人数看:据统计1999年至2003年底全国共举办374个教练员岗位培训班,7772名教练员获得合格证书;国家级班3个,培训341人;高级班74个,培训1584人;中级班141个,培训3253人;初级班156个,培训2594人。
从开展教练员培训的运动项目看:已开展的有田径、体操、游泳、跳水、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举重、摔跤(国际跤、中国跤)、柔道、击剑、射击、射箭、速滑、短道速滑、赛艇、皮划艇、武术(套路、散手)、自行车、艺体、技巧、网球、手球、曲棍球、棒球、垒球、拳击、帆船、帆板、滑水、蹼泳、海模、航模、跳伞、无线电测向、摩托艇、滑翔、摩托车、马术、现代五项、国际象棋、中国象棋、登山、攀岩以及保龄球等49个项目都开展了教练员培训,比“九五”期间增加了7个项目,从而也保证了稳定持续发展的局面。
经过十多年的建设与发展,目前我国体育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初步建立了一整套培训制度与管理体系,师资队伍和培训质量保障系统也具备了一定的基础。但是还存在着一些问题,如: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虽然已经建立,但良性循环运行机制尚未完全形成,培训尚未规范化、制度化;培训内容和方式有待改进;继续培训的力度还需加大;培训质量有待提高等。
二、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可持续发展”概念意指:“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它是伴随全球环境与经济发展问题的讨论而提出来的一个全新概念。这个概念一经提出就受到了世界各国的高度关注,其内在涵义也得到广泛的延伸。以至现代的综合发展观、协调发展观、人才发展观等新观念、新思想都与这一全新的概念发生了紧密的联系,使“可持续发展”不再是一种仅限于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理论,而成为一种对其他各项事业与工作发展都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战略思想。
随着国家岗位培训整体工作及其改革的不断推进,特别是新时期发展对岗位培训工作提出的各项新的要求,人们越来越深切地认识到,岗位培训工作是一个由多方面因素交织而成且相互影响的复杂系统。任何一个方面的因素与工作中落后和不足,都会影响到岗位培训工作的健康发展。所以,不断运用多种新的观念、新的方法综合协调做好教练员岗位培训方面的工作,使教练员岗位培训长盛不衰,真正通过岗位培训这个科学途径,借助多样化的培训形式督促教练员不间断地学习,保障教练员不断获得本领域的前沿知识和先进的职业技能,促进他们综合素质的不断提高,以适应体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同时帮助教练员获得相应级别的“资格证书”,实现逐步晋升的个人发展愿望,也就成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内涵。
三、对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可持续发展的思考
(一)明确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指导思想与目标
1.指导思想: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改革创新,切实提高教练员综合职业素质。
2.总体目标:要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符合竞技体育发展规律的,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和运行机制,为促进我国体育事业发展服务。
3.具体目标:不断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理顺管理体制;加速培训教学改革和教学大纲、教材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构建多层次“讲师团”;拓宽经费投入渠道,改善培训条件;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网络;推进教练员岗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国际化进程,扩大培训规模,拓宽培训覆盖面。
(二)不断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理顺管理体制
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是规范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法规性文件,是约束教练员、执教讲师、培训管理部门和承办单位行为的准则,具有强制性,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得以规范化实施的依据。
目前,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的基本框架与管理体系已经形成,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并与国际接轨的教练员岗位培训体制和运行机制尚未建立。面对我国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入WTO和迎战2008年奥运会的新形势,目前全国教练员岗位培训一套制度、一种模式的现状已不能适应教练员岗位培训社会化、国际化的要求。我们要在不断完善全国教练员培训制度的同时,加速建设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为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奠定基础。具有中国特色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将是在全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总政策指导下,由各运动项目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和管理办法构成。这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要求,实现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和国际化的需要。
完善教练员岗位培训制度,应体现既要加强政府统筹管理,又要注意适应市场经济体制规律,创建适应市场经济运行机制的培训制度,使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逐步由目前以行政推动为主向市场拉动为主的方向转化。其中,教练员岗位培训与教练员注册、晋升、使用相结合政策的制定与实施是关键。
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涉及面很广,关系到全国各地教练员及全国各级运动训练、教育等有关部门。要不断完善并理顺在国家体育总局统筹管理下,以各运动项目管理中心(或单项运动协会)为龙头,以各省区市体育局为基础,有关院校(或基地)为依托的教练员培训管理体系,充分调动中央、地方和有关部门的积极性,做好计划制定和督察工作。在2005年以前,国家体育总局将建立教练员岗位培训评估监督组织体系;各运动项目中心也要建立和完善本项目的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规章制度,同心协力,共同搞好教练员培训工作。
(三)加速岗位培训教学改革,不断提高培训质量
教练员岗位培训的质量与效果,直接影响着培训对教练员的吸引力和教练员的学习积极性,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发展的基础。目前,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的总体效果与现代职业教育改革要求和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目标存在较大差距,在不同程度上影响了教练员参加培训和主办单位的积极性,影响到培训工作的持续、健康发展。教育观念、教学改革、师资队伍建设滞后等,是当前影响我国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质量的主要问题。只有加速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改革的步伐,不断提高培训质量,才能保证岗位培训工作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
教练员岗位培训属于职业定向教育性质。首先要从传统学历教育的观念转到现代职业教育观念上来,以提高教练员综合职业能力为目标,推动培训教学改革向深层次发展。其次,要贯彻落实国家体育总局《关于深化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改革,探索建立“能力本位”教学模式的意见》的精神,把提高教练员职业道德摆在首位,贯穿于培训教学工作的始终;要依据《意见》精神加大对各运动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教学大纲、教材的编写和修订的力度,并对培训形式,教学内容、方法、手段及考核方式等进行改革创新;要启动培训远程教育试点,推动培训现代化进程;要加强教练员岗位培训师资的培养和管理,逐步从以“四结合”兼职讲师为主,发展到建立相对稳定的由国家、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多层次专职“讲师团”组成的培训师资队伍。
(四)积极拓宽培训经费筹措渠道,加强培训基地建设
经费是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基本保障。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现阶段教练员岗位培训的经费仍需继续坚持政府投入为主,集体、个人承担为辅,多渠道筹措资金相结合的办法。各级体育部门的教练员培训经费应单独立项,专款专用,以保证教练员培训基本经费的稳定来源。随着教练员岗位培训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国际化的进程,应逐步适当加大对教练员个人收费的比例。要积极提倡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根据自愿原则资助教练员培训,不断拓宽培训经费来源渠道,保障教练员岗位培训的顺利进行。
稳定的培训基地和良好的教学环境是开展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必备条件。要加强教练员培训基地建设,逐步完善评价体系,加大对岗位培训基地教学设施的投入,保证必备的培训设施,促进国家、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三级相互合作的教练员岗位培训基地网络的形成。
(五)逐步扩大培训规模,拓宽培训覆盖面
教练员岗位培训是提高我国专职教练员综合职业素质的一种重要培训形式,它包括教练员上岗、晋升前的“等级培训”和上岗晋升后的继续培训两大类。为促使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应在有计划开展“等级培训”的基础上,大力开展继续培训。要继续贯彻“抓两头(高级和初级培训班),带中间(中级培训班)”,加强继续培训的方针。同时,要在不断提高培训质量的前提下,从初级班开始扩大规模,拓宽培训覆盖面,吸收社会有关方面的“兼职”教练员参加等级培训;在做好奥运项目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同时,积极开展非奥项目教练员的岗位培训工作,并吸收非体育系统教练员参加教练员岗位培训。继续培训可以采用短期、长期、脱产、函授、国内外进修或考察等多种形式。
(六)做好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1.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各级体育管理部门要加强领导、督促检查,并把它纳入竞技体育工作统筹安排,保证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持续、健康发展;要注意调动运动项目管理中心、省(自治区、直辖市)体育局和有关院校等各方面的积极性。
2.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要建立在规模与效益、数量与质量统一的基础上,以提高质量为前提,以“等级培训”为基础,以奥运会项目为重点,逐步扩大培训范围和改革培训形式。
3.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既要从我国教练员队伍和教练员培训工作的实际出发,以我为主,使其规范化、制度化、社会化,又要考虑有利于与国际教练员培训工作接轨,向国际化方向发展。
4.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既需要改革创新,又需要扎扎实实的工作。各级教练员岗位培训管理部门要切实加强规划和计划工作,采取有力措施促使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持续、健康的发展,为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做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国家体委科教司.国家体委教练员岗位培训法规性文件及资料选编[S],1989~1995
国家体育总局体科字[2000]83号.国家体育总局关于加强“十五”教练员培训工作的意见[S]
国家体育总局李富荣副局长在全国教练员培训工作会议上的报告[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0年专刊4~9
史康成.新形势下教练员岗位培训工作的创新与发展[J].中国体育教练员,2004年(1)12
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研究组.2001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M].北京:科学出版社
坚持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加强和改进体育新闻服务工作
宣传司 曹康
近年来,随着我国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体育越来越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关注和喜爱。体育新闻报道的内涵不断丰富,趣味性、娱乐性不断加强,体育已经成为人民群众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体育新闻作为新闻报道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深受百姓关注,因而是各媒体争夺受众市场的重要领域。媒体竞争日趋激烈,体育新闻服务工作越来越受到媒体的关注。全方位的媒体服务是体育宣传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巩固体育宣传阵地的必然需求。长期以来,由于种种原因,我国的体育新闻工作存在重管理、轻服务的意识问题,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本文将结合实际,本着科学发展观和创新精神,阐述加强和改进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一、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和作用
(一)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
体育新闻服务工作从大的方面来说,其主要内容是围绕信息源的提供与传递而产生的。体育工作过程中产生的各种信息是记者的主要需求。这种信息源的提供是服务的核心内容。主要包括:新闻发布服务、记者采访服务、电视转播服务。其中,新闻发布服务主要包括:发布新闻、接受采访、回答问题、同声传译、提供场地和技术支持等方面;记者采访服务主要包括:证件服务、交通服务、现场采访服务、资料和信息服务等;电视转播服务包括:信号提供、信号编辑、信号传输,以及相应的技术支持等。
(二)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重要作用
体育新闻服务工作是保障体育信息及时传达给广大受众的重要条件。正是这种通过媒体的体育信息传播,才成就了今天体育事业的巨大发展。它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随着社会主义体制的逐步完善,体育也从由政府一家办,发展为政府与社会一起办。企业的大量介入,使体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今天的体育事业无论是全民健身活动,还是高水平的体育竞赛,正是得益于这种新体制而蓬勃发展起来的。企业的介入,对体育新闻服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赞助者的要求不是一种简单的广告形式,而是一种有机的结合。如果处理不当,将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甚至影响到体育市场的发展。
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重要性的例证是雅典奥运会给我们提供的。由于赛前大会信息服务不到位,造成记者对组委会安全问题的大量负面报道,直接导致雅典旅游业收入损失数十亿欧元;由于新闻中心用于记者工作的互联网服务频频出现问题,也一度引起记者的一片骂声,差点葬送大家辛辛苦苦工作了七年的成果。尽管,雅典最后用自己的实力,向世人证明了这是一届最好的奥运会,但是之前的负面报道,给组委会造成了不小的损失。
所以,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好坏对体育赛事能否成功举办有直接的影响。
(三)体育新闻服务在国际上引起广泛重视
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曾有一句名言:“奥运会是否成功,关键要看媒体的评价;媒体说好,一般都是成功的”。一语道出媒体在奥运会中的巨大作用。而媒体的评价,最直接的就是新闻服务。目前,国际赛事中的体育新闻服务工作在组织、管理和要求上,都有一系列标准化的做法。为记者提供最大限度的采访便利;提供与采访报道直接有关的专业化服务,在举办世界大型赛事中越来越受到国际体育组织的重视;雇用各方面的专业人员来应对随着科技进步带来的变化和需求也成为人才流动的一种新的趋势;高新技术的全面运用,成为当今世界体育赛事服务工作中的一个新亮点;电视转播技术、摄影技术的全面数字化,文字稿件的数据化模式,以及同步的信息服务,移动通讯技术等全方位的运用,新闻服务人员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处处反映出社会进步所赋予体育新闻服务工作全新的时代特征。
二、我国体育新闻服务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分析
(一)我国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体育媒体蓬勃发展,记者队伍不断壮大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和体育事业的飞速发展,人民的物质文化水平及生活方式不断提高和改善,体育越来越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体育宣传阵地也随之不断扩大。据统计,近年来全国各类报纸从1978年的186种,发展到目前的2000多种,各类期刊达8000多种;广播电台由1980年的106座,发展到现在的1363座;电视台从1980年时的38座,发展到现在的923座,其中有线电视台从无到有,发展到今天的756座。而在这12353种报、刊、台中,绝大部分都有体育新闻;其中,从中央到地方有固定体育版面、体育频道、体育专题节目的各类报刊、电台、电视台已超过400个;全国共有专业体育报刊上百种,专职体育记者超过4000人。这些数字不仅仅反映出媒体和记者数量的变化,它预示着媒体记者对体育新闻服务工作新需求的增长。
2.服务配套工作不能适应发展要求
首先,组织者的运作不规范。目前国内竞赛新闻组织工作通常是按照以往的惯例和个人的习惯办理,行政干预大,随意性强,没有形成一种相对固定的模式。往往在媒体服务过程中重视生活方面的服务,而忽略新闻业务方面的服务。
其次,没有达到专业人员专业化操作的要求。过去我国曾经举办过得一些大型比赛的新闻服务工作人员,大部分是从党政宣传部门调来的临时人员,其中一部分人员缺乏基本的体育竞赛知识,也不了解体育新闻服务的特点和行为规范,在思维理念、工作方法和管理方式上,或多或少地渗透着过去计划经济时代落后的宣传方式的影子,难以满足国内赛事的要求,更谈不上适应国际体育赛事新闻服务工作的需要。
第三,在高新技术的全面运用方面,与发达国家比,在新闻服务内容,技术手段等方面,都存在较大差距。北京奥组委新闻宣传部、媒体运行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部门的工作人员和记者在考察了奥运会、世界杯足球赛和世界田径锦标赛等媒体服务组织工作之后,都深有感触,目前我们在媒体服务水平上与国际标准差距很大。
(二)影响我国体育新闻服务工作发展的因素及分析
首先,我国正处于由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时期,体育新闻服务的内容、方式、范围正处于探索、认识过程中;各级体育行政主管部门,对体育新闻服务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服务模式尚不清晰;目前的工作机制和体制都不能适应当前媒体服务工作的需要。
其次,我国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不发达,社会的主要矛盾,表现在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在体育新闻服务中表现为硬件设施和科技水平都不能很好地为媒体采访报道工作提供很好的支持。加上我们职能部门的有些领导干部思想不够解放,经验不够丰富,未能总结建立一套具有中国特色的体育新闻服务规范和模式,影响了体育新闻服务水平的提高和这项工作的发展。
三、关于加强和改进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建议与思考
(一)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勇于创新,提高做好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自觉性
体育新闻服务工作要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党的十六大报告精神有两个突出重点,一是解放思想,二是与时俱进,体育新闻服务工作也要突出这两个重点,坚持科学发展观,坚持创新,以人为本。我们要从广大媒体和记者的根本利益出发,最大限度地满足他们的工作要求和报道愿望。牢固树立服务的意识,把体育新闻服务工作作为我们加强与广大记者紧密联系的纽带。
(二)体育新闻服务工作必须适应体育的特点和要求
体育新闻服务工作要注重体育的特点。体育新闻服务工作具有时效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的特点,找出其普遍性和特殊性的东西,有助于我们做好服务工作。雅典奥运会期间,由于场馆分散,交通不便,给单枪匹马采访的记者带来了不便,往往是采访了这个项目,错过了那个项目,经常丢了西瓜,保了芝麻。作为为记者提供服务的职能部门,应通过定期召开通气会和专访的方式,集中为记者提供采访服务;也可鼓励记者进行自由组合,集团作战,构建信息平台,资源共享;甚至可借助数字技术,提供网络、短信的浏览和群发业务,全方位,多途径为记者提供服务。总之体育新闻服务工作要善于探索规律,找准切入点,千方百计做好服务工作。
(三)体育新闻服务工作必须立足于媒体
在媒体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体育新闻服务工作要从媒体自身的特点出发,服务工作不能脱离实际。市场经济体制给体育运动的发展营造了空间,也为赖以生存的体育传媒引入了竞争机制。以雅典奥运会为例,早在一年前,国内众多媒体就看好雅典奥运会的影响力和其潜在的商机,为了扩大媒体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无论是通讯社还是电视、广播、报纸、互联网,甚至被称作第五媒体的手机短信业,都倾注了巨大的人力和财力,创造了国家派记者采访奥运会人数最多的纪录。媒体花这么多钱,派这么多记者,冒着没有证件不能采访的风险,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在众多媒体的竞争中,为自己赢得一个生存空间。作为体育新闻服务职能部门,这正是我们需要探索的。它一方面反映出体育记者队伍的不断壮大,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市场经济给新闻业带来的巨大繁荣。面对这样一个复杂的局面,我们的服务工作能否跟上,亟待研究。宣传离不开体育,体育同样离不开宣传,体育运动的发展需要媒体的支持,二者关系对立统一,处理好二者的关系,是做好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必然要求,服务工作要设身处地,要站在媒体的角度去审时度势,加强与媒体的互动,畅通主渠道,使之成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四)加强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制度建设
体育新闻服务工作要把制度建设贯穿其中。处理和解决问题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在为媒体服务过程中,制度建设尤为重要,这是我们职能部门管理与服务相结合的重要基础。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制度建设也是为了把服务工作有效地落到实处,同时也便于媒体、记者在接受服务过程中,对我们工作的行为规范、工作目标进行有效的监督。我们只有从实际出发,建立健全一整套贯穿于体育新闻服务工作方面的制度,并真正付诸实施,才能带动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全面推进,避免随意性和不规范的工作行为。
(五)创新是加强和改善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灵魂
创造性是指创新思想和表现,它是与时俱进的集中体现。正如江泽民同志所指出的:“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我们现在所处的时代是一个创新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的时代。时代在变,作为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职能部门,更应顺应时代潮流而变化,不能死抱住过去那些曾经是成功的经验和做法不放。
1.服务观念要创新
计划经济时代,在人们的脑海里没有“服务”这个概念,只有应该和不应该之分,特别是政府机构、职能部门,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边办事急死人,那边稳坐享清闲的现象普遍存在。时代发展了,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今天,作为职能部门,需要解放思想,转变观念,重新确立服务意识,只有意识超前,行动到位,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否则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就会被社会抛弃。
2.服务机制要创新
在我们的干部队伍中,还存在着一些本位主义、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思想,在计划经济的年代,这种思维方式僵化、工作方法保守,管、卡、压的官僚作风在一定范围内盛行。这种思想不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需要从根本上彻底抛弃这种落后的思想、观念和工作作风。
3.服务方式要创新
体育新闻服务工作首先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把改进服务过程中的热点、难点问题作为工作的重点。在服务内容上尽可能全面、周到、细致;在服务的方式上做到灵活多样。要研究和熟悉记者的工作特点和特殊要求,与他们做朋友;要把他们的工作当成自己的工作来做,记者工作的业绩直接反映出我们服务工作的成果,无论是记者的宣传报道还是我们所提供的服务支持,都是围绕做好体育新闻宣传工作这个大局,把我们的服务工作放在这个高度来考虑,一切矛盾和困难就会迎刃而解。
4.服务者自身建设要创新
服务者自身素质如何、能力如何,直接影响到体育新闻服务工作的效果。因此,职能部门领导干部队伍自身素质建设务必要提到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要进一步加强对职能部门专职干部的全面培训,努力使他们成为复合型、开放型、务实型的专门人才。当然、手段更新、方法创新更为重要。所以,只有解放思想,转变观念,不断适应新的形势、新的挑战,才能真正做到与时俱进,有所作为。
关于新时期体育外交工作的思考
外联司 皇甫红娜
在我国进入21世纪全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历史时期,我们党对外交和体育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决定》明确指出,在复杂多变的国际形式下,党要领导人民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为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作出贡献,必须正确应对国际局势,妥善处理国际事务和国际关系,争取良好的国际环境和周边环境。十六大报告把“积极推进卫生体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开展全民健身运动,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努力办好2008年奥运会”写进党的代表大会的文献中。新时期体育对外交流工作有着双重使命,它既是我国整体外交工作重要的组成部分,同时也是我国体育工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它既服务于国家的总体外交战略,又服务于体育事业的发展需要,而无论是我国的外交工作还是体育工作又都同时服务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因此,我们应认真研究历史、总结经验、把握当前、面向未来,以宽广的眼界观察世界,以与时俱进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做好新时期的体育对外交流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