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与模仿,循环罔替
上述的创新性管理和模仿性管理是静态的,如果只是基层领导干部管理个把下属,足够用了。但如果要管理一个组织则复杂得多,因为组织中的创新性任务和模仿性任务是循环罔替的。
最开始,任何工作任务都是创新性的,之后,随着知识的积累、管理环境的明朗,工作也开始有章可循,直到后来,工作任务总会演化成模仿性的。然而环境还会改变,技术还会升级,运作模式还会更新,随着规定动作的过时,人们面临新的考验,于是工作任务又重新回到创新性状态,周而复始。这个过程如图1.3所示。
图1.3 创新性与模仿性的循环
必读案例
市政工程公司的管控方式
创新性管理总是授权管理,模仿性管理总是集权管理。
某市政工程公司总经理,多年来一直对每个市政工程项目都采用经费包干的授权管控模式。总部除了两个财务人员外,基本上就是仓库和外派人员的临时落脚点。之所以如此,是因为总经理坚持认为每个工程项目都是不同的,因此不可能也没有必要采用集权管控方式。
事实上,并不是工程项目之间没有相通之处,只不过是该公司还不能发现总结而已。从乱象中找出规律,实现从授权到集权,从创新性管理到模仿性管理的过渡,是企事业单位进步的必经阶段。如果这家工程公司上不了这个台阶,就很难有发展后劲。
下面通过理想状态下一个虚拟企业的演化模型,说明组织创新性与模仿性的循环过程。读者千万不要一听模型就头痛,认为那是纯理论的玩意儿,既复杂也不实用。其实,模型不过是现实的卡通版本,是最简单直白的表述方式之一。在以后的章节中,这个模型还会被反复引用。
假设某企业只有一个业务单元,包含销售、设计和施工三个业务环节。对应创新性和模仿性的循环,这个企业会分为四个发展阶段,见图1.4。
图1.4 企业的四个发展阶段
在企业的起步时期,经营方式无章可循,属于“摸着石头过河”,三个业务环节都只能凭借自选动作完成任务。这是企业发展的第一阶段。
随着经验的积累,自选动作中的有效部分会被逐渐沉淀下来,比如在设计环节,既有自选动作,也有规定动作。当然,不同环节沉淀成规定动作的速度不同,在施工环节,全部操作动作都已经沉淀成规定动作。而销售环节还是一头雾水,一点规定动作都没有沉淀,完全指望自选动作的发挥。这就是企业发展的第二阶段。
在第三阶段,该企业的每个业务环节都已经沉淀成规定动作,通过后面的章节读者会发现,这是企业急速扩张的时期,属于“盛世”阶段。
在第四阶段,随着环境的变化,第三阶段的规定动作逐渐失效,业务的各个环节面对困境,需要寻找新的解决方案,这是“乱世”阶段。
于是,重新回到第一阶段,循环往复……
对于政府机关和事业单位,这个模型同样有效,只不过业务单元的划分方法会有不同。比如在医院,可能会以某种特定疾病的治疗作为基本业务单元,并从入院到出院划分成不同的业务环节。
与创新性工作任务和模仿性工作任务的循环相呼应,管理方式也有创新性管理和模仿性管理的循环,读者对此并不会陌生,比如,一国政党经常被分为左翼政党和右翼政党。在原始意义中,左翼政党通常指革命派,往往提倡创新性管理,而右翼政党是指保守势力,往往提倡模仿性管理。左右翼政党轮流执政,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管理从创新性到模仿性再到创新性的循环进化过程。
资料阅读
左派与右派
“左”、“右”的概念起源于法国大革命,1791年法国制宪会议辩论时,激进的革命派坐在左边,温和的保守派坐在右边。后来,人们便将革命派称为“左派”,将保守派称为“右派”。
创新性管理和模仿性管理无所谓谁好谁坏,只要与任务类型相配套,就是最有效的管理方式。
创新性管理和模仿性管理有很多别名,如“人治”和“法制”。
有一个错误概念极具传染性:“人治是不好的,法制是好的,所以管理必须从人治过渡到法制”。在这里,我们首先要明确到底什么是人治?什么是法制?所谓法制,望文生义,就是依据法律法规、规章制度管理,换句话讲,就是用规定动作去管理。法制属于模仿性管理。何为人治?在面对新环境、新任务时,没有章法可循,只能跟着“英明领袖”、“大海航行的舵手”、“牧羊人”,打到哪里算哪里,这就是人治。人治属于创新性管理。
既然创新性管理和模仿性管理没有好坏之分,人治与法制也就没有好坏之分,只是对待不同类型的任务,需要使用不同的管理方式罢了。人治自然要升级到法制,这是因为管理必然从创新性过渡到模仿性,但这并不是单方向的,法制也会过渡回人治。当工作任务从模仿性回归到创新性,管理方式也必然从模仿性管理回归到创新性管理。
选读案例
企业规模与治理方式
有读者以为只有小公司才会人治,大公司只会法制。其实,虽然公司越大规定动作就越多,法制成分也会增加,但是,大公司的规定动作的存在时间往往更长,也就更可能过时,所以越是大公司反而会越需要人治。
还有一种流行的概念,总认为欧美国家之所以比中国“先进”,是因为它们在法制方面做得更好,其实不然。首先,欧美国家的“先进”,是因为其产品先进,并不是管理先进。而产品先进是因为他们选择从事创新性的任务。从事创新性任务自然需要创新性管理方式,但这并不是说创新性管理就是先进的。中国选择生产模仿性产品,模仿性产品自然落后一拍,但是模仿性管理方式并不是落后的。
其次,国内组织的主要管理缺陷并不是法制还不够好。中国社会的规定动作比哪个国家都多,到处都是条条框框。中国有着几千年的法制传统,法家文化在秦始皇的时代就已经锻造成型。国内组织的主要管理缺陷在于这样两点:第一是总混淆人治和法制,该人治的时候法制,该法制的时候又去人治,总是用管工人的法子管发明家,又用管发明家的法子管工人,完全是错位的。第二是国内组织尤其不懂人治,无法通过有效的创新性管理,让明白人站出来制定规则,也无法将“台柱子”的独门秘技转化为公共知识。
在中国,早已经习惯谁官大谁说了算,而不是谁有天分谁说了算。大官是执行规则的高手,并不是制定规则的高手,于是经常演化成“糊涂人定政策,明白人执行”的闹剧。好的法律、法规、制度如同科学发现,需要天才们发现制定,可能很长时间才会产生一个。烂的法律、法规、制度任何人都可以制定,所以铺天盖地,导致整个组织就像是一部运行了过多病毒的计算机,运行缓慢且不断死机。
创新性管理和模仿性管理还有其他称呼,政府部门比较熟悉的叫法是“市场机制”和“计划体制”。
与人治和法制的概念相类似,市场机制与计划体制的概念也时常被误读。个别部门总以为,计划体制就是不好的、效率低的;推向市场就是好的,就是效率高的。其实,计划体制属于模仿性管理,而推向市场属于创新性管理,并没有好坏之分。有本事管,计划就好;没本事管,市场就好。能管该管的时候,还推向市场,就是不好的。有了“看得见的手”,就没有必要再使用“看不见的手”。
选读案例
“看病难、看病贵”中的管理错位
我国政府为了解决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花了大力气成立乡镇卫生院,以期维护一方水土的平安。卫生部门基于“自由市场竞争是提高医疗机构服务水平、降低价格的灵丹妙药”这一理念,将乡镇卫生院推向市场。但是对这些新成立的乡镇卫生院而言,推向市场就像是“政府大撒把”和“医院自生自灭”的代名词。
长久以来,老百姓总认为,医疗机构大批购进医疗设备,是“逼”着患者做各种昂贵的检查,从而谋取暴利。其实,医疗技术发展到今天,完全靠个人经验确诊的做法早已过时。有医疗设备支持的低级医师肯定会比没有设备支持的高级医师更出色,医疗设备是“医疗规定动作”的更好载体。更何况,现在医患关系非常紧张,医生仅凭经验诊断病情要冒极大的风险。于是,各家医院为了招揽病人,只好拼设备,造成医疗成本激增。规模小的医院,在“全”的方面拼不过大医院,只能拼“特色”,于是产生了一个怪现象:乡镇卫生院由于设备拼不过县人民医院,患者门可罗雀,为了在市场竞争中维持一息空间,只能在夹缝里求生存,逐渐演化成“眼科”或者“骨科”一类的专科特色医院。老百姓看病还是要到县城去,这显然不是国家投资建立乡镇卫生院的初衷,徒然浪费了大笔的资金却没有收到预期的社会效益。
要彻底改变这种现状,就要转换观念,从当初的事事依赖“市场竞争”,转而逐步采用“计划体制”,从放权重回到集权,从创新性管理重回到模仿性管理。
选读案例
失控的房地产价格
为了响应中央政府的号召控制房价,某地方政府一方面将土地拍卖给开发商,另一方面又要在拍卖过程中限定土地拍卖价格,结果自相矛盾,经常流拍。促使房地产价格飚升的原因见仁见智,但管理理念错位的影响却总被忽视。将房地产用地这类在中国稀缺的衣食住行类基本生活资源简单推向市场,只会导致投机倒把和囤积居奇。炒明星、炒股票、炒新闻都可以,但炒稀缺的基本生活资源则不可以。春运高峰时倒卖几张火车票的黄牛党尚且要被抓捕示众,更何况倒卖房地产?既然要控制,就应该采用计划体制,而不能再一味地推向市场。
如果回归土地计划管理的思路,那么一些早已“过时”的管理手段又会成为时髦。比如,政府可以像过去发行粮票一样发行“房票”,居民需根据“房票面额”购买相应面积的住房。凡是想超标准购房的买主,必须先从别人手中购买房地产用地使用权。
再如,可以将住房价格分为土地使用费和建筑物价格两个部分。我国商业房地产用地都是公有的,即使是农村集体所有的土地,也要先通过政府征地拆迁变为公有性质,然后才能转化为商业住宅用地。既然是公有的,就已经为计划管理铺平了道路。所以土地使用费,包括定价、收费方式都可以是政府计划好的,要有专人负责,而不是拍卖出去大赚一笔后就大撒把不管,任由地产商和炒房客中间加价。老百姓买房子的时候,只需要支付给开发商上层建筑物的费用,土地使用费不应交给开发商,而是应该按照租用期,逐年直接缴纳给政府,相当于“房产税”。地方政府完全可以借此将一次性财政收入转化成长期财政收入,形成新时期的“盐铁专卖”政策。地方政府在选择开发商时,也就可以不再采用“拍卖”方式,不是谁的土地拍价高就用谁,而是谁的建筑物价格低,质量好,信誉高就用谁。这就相当于政府帮老百姓“团购”住宅,其运作方式可以部分借鉴社会医疗保险经办机构。
总之,中国房地产业的乱象,根源不是土地公有,也不是土地财政。问题出在管理方式错位,本来应该模仿性管理的房产用地,错用了创新性管理方式,导致了稀缺的基本生活资源被少数人垄断,房地产业乱象丛生。目前,各地政府正在推广的公租房制度,倒是可以看做是房产用地从创新性管理到模仿性管理的理性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