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理论新编教程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三节 国防动员

国防动员是国防活动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准备和实施战争的重要措施,它直接影响到战争的进程和结局,是关系国家安危的大事。纵观世界战争史,在历来战争中,谁无视战时动员工作,谁就会在战争中处于被动的不利局面,甚至一败涂地。而谁的战时动员工作做得好,做得充分,谁就能在战争中掌握主动权并赢得最后胜利。“革命战争是群众的战争,只有动员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只有依靠群众才能进行战争;动员了全国的老百姓,就造成了陷敌于灭顶之灾的汪洋大海,造成了弥补武器等缺陷的补救条件,造成了克服一切战争困难的前提。”——毛泽东

一、国防动员的含义与意义

(一)国防动员的基本含义

国防动员又称战争动员,是指国家或政治集团由平时状态转为战时状态,统一调动人力、物力和财力为战争服务所采取的措施,包括武装力量动员、国民经济动员、科学技术动员、人民防空动员和政治动员等。

1.国防动员主体

国防动员实施主体是国家(或政治集团),即国防动员是国家行为,是一种高度体现国家意志、维护国家利益,以国家的名义实施的行为,是国家职能的具体体现,是一个国家统治阶级政治目的的体现。

2.国防动员对象

国防动员对象是可以为战争服务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以及其他与战争相关的所有因素。

首先,动员的主要对象是人。在国防动员的所有因素中,人始终是主导战争的核心,不管是战争战略、战术的制定,还是武器装备的运用,以及对科技和信息化的运用程度,都是由人来决定的。因此,人的因素对战争的胜负具有决定性的作用。

其次是对物力资源的动员。武器、装备和其他物资的生产、储备、筹措、运输都是战争动员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谁掌握了战争信息的主动权,谁就能取得战争的最后胜利,而信息化战争对物力的依赖和要求更强、更高。

最后是对财力的动员。战争是国家综合国力的较量,是经济实力的竞争,必须靠强大的财力支撑,财力是战争赖以进行的重要物质基础,往往能决定战争的胜负。在现代战争背景下,战争对财力的依赖性大大增强。一个国家财政力量的强弱,对于国民经济动员能力的高低及其动员程度的消长,对于能否持续支撑战争,并最终取胜有重大意义。

(二)国防动员的意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特别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国防斗争成了国与国之间以综合国力为后盾、运用多种手段的综合较量。国防动员也随之扩展为对国家整体力量发挥战争效能的准备和实践,在现代国防斗争中的作用越来越显著。

国防动员的作用并不仅仅限于战时打赢战争,也包括威慑敌人,具有威慑与实战并举的双重功能。

1.动员是确定战略目标的重要依据

制定切实可行的战略目标必须考虑国家的战备动员能力。只有加强平时的动员准备,重视开发和储蓄战争潜力,增强战争实力,才能制定有效的战略目标,做到有的放矢,掌握战争的主动权,驾驭战争全局,最终克敌制胜。

2.动员是一种国民卫国决心的显示

动员的实施表明受侵略或受威胁一方不屈服的决心。这种卫国决心是国家的意志,也是一种民族精神的体现,它对外界的影响力往往超出物质的力量。因此,通过国防动员的一系列活动来彰显卫国的决心,在国家遭受威胁的情况下,有可能通过威慑性动员来消除威胁,使敌望而却步,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目的,从而避免或推迟战争。

3.国防动员是打赢战争的前提条件

国防动员其实就是积蓄战争力量的过程,国防动员的实施就是转化战争潜力为实力,为打赢战争服务的过程。战争发起的一方,总是在战前做好一切准备后才开始进攻的。军队战略展开、军事工业紧急生产、部分民用工业向生产军事产品转移、物资储备、政治舆论宣传、外交攻势等一切战争准备活动往往在战前一段时间紧锣密鼓地加紧进行。这些战争准备活动的实质就是有计划地调动人力、物力、财力为战争服务。实行防御作战的一方,要在被动中夺取初期作战的主动,必须采取紧急措施,充分调动一切力量应付战争,如军队主力展开和扩编,武器装备和其他作战物资的供应,运力保障;保护军事基地、机场、港口、重要工业基地、大中城市和交通枢纽等重要目标的安全,以保护战争潜力,保持还击力量;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以及动员人民支持参加反侵略、反干涉战争,争取国际舆论支持等。这一切措施,都是组织和运用战争潜力的过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只强调本国现实战争力量的强大,而无视苏、美等国潜在的战争力量和强大的动员能力,悍然发动了太平洋战争,尽管取得了战争初期空前的胜利,但最终没有逃脱失败的厄运。当美国对日宣战后,美国于1942年每月征兵平均50万人,整个战争期间其动员兵力1400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0%,军工生产也直线上升,主要工业产品,如钢、铜、铝、石油、橡胶均有大幅增长。由于美国以强大的综合国力为基础,加上强有力的动员措施,保障了战争的需要。在现代战争中,如果没有强大的战争潜力支持是不堪设想的,同样如果没有强大的动员能力作保障,也是不可想象的。

4.动员是保障战时军需民用的根本措施

通过战前动员,才能对人力、物力、财力等军事所需进行重新分配和合理调用,才能统筹安排军需民用,重点保障军队所需要的供给和兵员,保障扩大军工生产所需要的财政力、劳动力、科技力和原材料等储备力量。

二、国防动员的分类和内容

(一)国防动员的基本类型

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对国防动员进行分类。按规模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按方式分为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按时间分为初期动员和持续动员。

1.总动员和局部动员

从动员的规模角度划分,可以将国家动员分为总动员和局部动员。我国目前的国防动员是按该种分类特色进行的划分。总动员又称全面动员,指国家采取紧急措施,在全国范围内的各个领域实施的战争动员。将全国范围的军事、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以及其他社会建设和社会生活各方面转入战时状态。局部动员是国家在部分地区或部门进行的动员,通常是动员部分武装力量和人力、物力、财力进入战时状态,主要是根据战争规模和国家的战略意图决定的。具有规模小、时间短、相对独立等特征。进行局部动员时,通常国家在总体上仍实行和平建设时期的政治、经济体制,仍把主要精力集中于经济建设。局部动员通常是与局部战争相适应的。局部战争是指在一定地区内,使用一定的武装力量进行的有限目的的战争。

历史上首次进行总动员的是法国。1793年,法国为反抗欧洲干涉军的进攻,将国家转入战时状态,统一调动国家的人力、物力、财力进行战争。两次世界大战,交战双方各主要国家普遍实行了全国的总动员,并且逐步建立和完善了总动员的体制。战后世界各国汲取两次世界大战动员的经验,都把总动员作为维护国家利益的重要制度,并对战时国家机构、社会组织、所有部门及全体国民及时转入战时状态为战争服务做了大量的理论研究和实际准备。

2.公开动员和秘密动员

公开动员是公开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争状态所实施的动员;秘密动员是在各种伪装措施掩护下隐蔽实施的动员。国防动员根据战略运用需要,可能公然实施,也可能秘而不宣,秘密进行。公开动员的特点在于政治号召力强,在较短时间内可以获取最大的战争动员效果,有时也可以作为一种姿态,宣而不战,达到威慑目的,起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秘密动员的特点在于,可以隐秘战争企图,出敌不意,打对方一个措手不及,从而掌握战争的主动权。不管是公开动员还是秘密动员,都仅仅是一种与敌斗争的手段而已,具体的运用要视战争策略的需要而定。

3.初期动员(或应急动员)和持续动员

现代战争,不仅在战争初期,而且在战争的中后期都需要投入与战争相适应的人力、物力、财力,只有梯次有序地转换战争潜力,合理分配利用各种战争资源,才能顺利、持续地支撑战争。战争初期动员是在战争爆发前后较短时间内所进行的动员;持续动员是在战争初期动员后所进行的中后期动员。有的国家把在临战前或遭到敌人突然袭击时所进行的动员称为应急动员。动员的全过程可分为平时的动员准备和战时的动员实施。在现代战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背景下,无论是进攻战略还是防御战略,既要重视持续动员,更要突出应急动员。

(二)国防动员的基本内容

根据国防战略的布局和不同要求,战争动员的具体内容也有所不同。

1.武装力量动员

武装力量动员是国家将军队及其他武装组织由平时体制转为战时体制所采取的措施。通常包括解放军现役部队、武装警察部队、预备役部队、民兵和预备役人员,以及相应的武器装备和物资等动员。武装力量动员的主要做法如下。

一是扩编现役部队。扩编新建部队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对一部分现役部队进行扩编;二是组建新的作战部队。

二是征召预备役人员。重点是征召预备役军官和专业技术兵。

三是预备役部队调服现役。以少数现役军人为骨干,以预备役军官和士兵为基础进行编组,平时寓于民间,需要时可以整师、整团地转为现役部队。

四是将地方部队升级为野战部队,民兵升级为地方部队。

五是动员和组织民兵参军参战。

六是征用亟须物资。主要是运输工具和工程机械、医疗器械、修理设备等。

七是健全动员机构,加强组织领导。

2.国民经济动员

国家将经济部门、经济活动和相应的体制从平时状态转入战时状态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基础。目的是充分调动国家的经济能力,保障战争的需要。通常包括工业、农业、交通运输、财政金融、邮电通信、医疗卫生力量等方面的动员。

国民经济动员的做法主要有:建立有权威的国民经济动员机构,制定完善的国民经济动员法规和国民经济动员计划,统一领导,保证国民经济动员工作的实施,合理布局经济建设。重要经济部门,特别是军事工业和后方基地,按集中与分散、前沿与纵深、常备与后备相结合等原则进行建设,以提高生存能力,便于迅速、安全地实施动员,军事工业和民用工业相结合,军事工业平时既生产军品,也生产部分民用产品,民用企业中建有军品生产线,并制订动员计划,为战时转产军品、扩大军工生产的规模做好准备。储备战略物资和必要的武器装备,保证战争初期作战和扩大军工生产的需要。储备足够的粮食,保证战争初期军民的口粮;结合战时的需要,加强铁路、公路、港口、码头、机场和通信设施的建设,提高重要枢纽工程的防护能力,制订征用民间交通、通信工具的计划和措施,建立军事管理机构,以保证战时人员、物资的运输和不间断指挥。

3.科学技术动员

国家战时统一组织调整科学研究部门和专家、工程技术人员,从事战争需要的科学技术的开发和研究所采取的措施,是战争动员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任务是开发应用新兴科学技术,利用科研设施和成果研制先进的武器设备,为军队培养、输送专业技术人员,使军队在战争中保持科学技术和武器装备方面的优势。科学技术动员的广度和深度,对战争的进程和结局具有重大影响。

4.人民防空动员

国家战时发动和组织人民群众防备敌人空袭所采取的措施简称为人防动员,有的国家称为民防动员。其主要任务是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令,动员社会力量,进行防空设施建设,组建防空专业队伍,普及防空知识教育,组织隐蔽疏散,配合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目的是保护居民、经济设施及其他重要目标的安全,减少国家及人民群众生命财产的损失,保存战争潜力,为夺取战争胜利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5.国防交通动员

国防交通动员是指在全国或部分地区调集交通力量,全力保障战争需要的紧急行动,包括在平时制定完备的国防交通动员法规和计划,健全国防交通机构和机制,建立国防交通保障队伍,储备必要的国防交通物资和器材等。国防交通动员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是根据战争规模和作战需要,有计划地将平时国防交通领导机构迅速按方案扩编为战时交通运输指挥机构,政府交通运输部门随即转入战时体制。

二是根据作战保障需要,动员、征用社会运输力量,必要时对交通运输系统实行不同范围和不同形式的军事化管理。

三是动员、组织各交通保障队伍和交通保障物资器材迅速到位,遂行运输、抢修、防护任务。

四是根据统帅部的规定,做好对弃守地区的交通遮断准备,保障及时遮断。

6.政治动员

政治动员是国家从政治上、组织上和思想上发动人民和军队参加战争所采取的措施。其目的是激发全体军民的爱国热情,动员军队英勇作战,动员人民踊跃参军参战,努力增加生产,厉行节约,全力支援战争。

未来的战争,无论战争形式、规模和武器装备怎样变化,都改变不了战争是政治的继续,决定战争胜负的是人而不是物这些基本原理,政治动员仍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7.信息动员

信息动员是指为适应现代战争的需要,维护国家安全,保障战争对信息资源的需要,平时依托国家信息产业发展,坚持在国家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人才开发、信息装备制造和信息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贯彻国防功能,以提高战时信息领域平战转换和信息攻防能力而进行的一系列活动。信息动员内容相当广泛,主要包括信息基础设施动员、信息资源动员、信息人才动员、信息技术动员、信息产业动员等。加强信息动员建设对增强信息化战争的信息支撑能力十分重要,是打赢现代化战争的根本保障。

三、国防动员的原则和要求

(一)国防动员的原则

国防动员的原则是指国家在战时开展动员工作所遵循的总的方针和政策。国防动员的原则一般包括服从大局、长期准备;全面规划、统筹兼顾;军民结合、平战结合;严密组织、快速高效;因敌因势、协调灵活。

2010年2月26日,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三次会议审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动员法》,其中第四条规定:“国防动员坚持平战结合、军民结合、寓军于民的方针,遵循统一领导、全民参与、长期准备、重点建设、统筹兼顾、有序高效的原则。”

(二)国防动员的要求

现代战争是立体战争,规模大,范围广,突然性强,破坏性大,特别是核武器、化学武器和生物武器及高技术武器的出现和使用,使战争更加残酷,人员伤亡、物资消耗巨大。这一切对动员产生了深刻影响,带来了许多新的特点和要求,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速度要快

现代科技的飞速发展,使战争的突然性、突变性不断增强,战争进程大大缩短;情况突然、时间短促的应急动员成为现代战争动员的主要形式。为此,世界各国对以速度为标志内容的应急动员极为重视。为夺取战争主动权,要求军队组建、扩建和展开要快,人员物资的运输、补充要快,国民经济转入战时轨道要快,改组工业结构、扩大军工生产要快。第四次中东战争中,以色列在48小时内就征召了近30万预备役人员,相当于原有兵力的3倍。海湾战争中,布什总统签署“沙漠盾牌”命令仅5小时30分钟,著名的82空降师就登机飞往沙特。

2.数量要多

为了打赢战争,国防动员准备工作必须充分、全面,需动员大量人员、物资投入战争,如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国家33个,共15亿人口,动员总兵力7000余万人;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参战国家61个,共17亿人口,动员总兵力1.1亿人。1973年爆发的第四次中东战争只打了18天,阿、以双方亦动员大量人员、物资投入战争,埃及和叙利亚动员兵力116.5万人,动用坦克3550辆,飞机1011架,直升机190架,作战舰艇128艘;以色列动员兵力41.5万人,动用坦克1700辆,飞机690架,直升机84架,作战舰艇49艘。

3.质量要高

现代战争是信息化战争,这对国防动员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既要能够及时、有效地保障战争需要,又要尽可能地减少资源的占用和损耗,即实现国民经济动员“精确化”。因此,要加强信息化战争的需求预测研究,为国民经济动员准备提供及时、准确的需求信息,减小国民经济动员准备的盲目性;要组织和编制应付信息化战争的国民经济动员预案,为有针对性地开展国民经济动员准备工作提供依据;要经常开展国民经济动员演练,促进动员准备适应信息化战争需求。现代战争由于大量使用先进的武器装备,技术兵种增多,要求兵员具有较高的科学文化水平、专业知识和军事素养,以便能迅速掌握先进的武器装备。许多国家特别是一些军事大国,十分重视新兴科技的开发研究,建立完整的军事科研体系,集中大批的科研人员,从事先进武器装备的研制,如美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集中近4000名科学家,投入20亿美元研制原子弹。进入20世纪80年代后,其每年用于军事的科研经费占全国科研经费的50%以上。许多国家都强调在平时就做好应付各种战争的动员准备,加强战时的快速反应能力,既能适应局部战争,又能适应全面战争;既能适应常规战争,又能适应核战争;既能打速决战,又能打持久战。

4.范围要广

随着战争规模的发展,动员范围也随之扩展到军事、政治、经济、科学技术、文化教育、外交等各个领域,无论是工业还是农业,人力还是物力、财力,生产资料还是生活资料,都成为动员的对象。

5.隐蔽安全

信息化战争的战场空间扩大、日趋透明,与之相适应的,国防动员也要走向隐形化,以保证国防动员的隐蔽安全。在机械化战争中,国防经济动员依托战略后方的地形、建筑物、山洞或防护手段等,能够较好地保证安全。在信息化战争中,高技术侦察手段使国民经济动员活动的隐蔽性大大减小,远程精确制导武器的大量使用使国民经济动员对象的“静态”安全系数大大降低。因此,国民经济动员要加强重要生产能力的储备,尤其要做好关键技术设备、重要原材料及技术资料的储备,增强重要武器装备和特殊军需物资生产技术的扩展,以及生产能力的扩张,从“动态”中提高国民经济动员的生存能力。要重视国民经济动员重要目标的防护准备,利用新技术和新方法,对重要经济目标进行严密伪装,避免重点、关键动员目标遭受突袭打击,增强隐蔽安全性,确保国防动员顺利开展。

四、国防动员的准备与实施

(一)动员准备

平时的动员准备是战时动员实施的基础。做好动员准备以积蓄强大的经济实力和后备力量,不仅对战时实施快速动员,夺取战争胜利具有重要意义,还可以起到遏制战争、威慑敌人的作用。世界许多国家都十分重视平时的动员准备,动员准备的着眼点和所实行的方针政策虽不尽一致,但基本做法大体相同。

1.建立健全完善的动员体制

根据该国情况,普遍建立健全动员机构和法规、制度,明确动员的权限和职责,完善动员机制,提高动员能力,以便战时能迅速把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

2.制订动员计划

依据国家的战略计划和综合国力,制订周密的动员计划,主要内容包括动员的任务、程序、时限、范围和要求,以及完成动员所采取的措施等。

3.实行常备军和后备力量相结合的制度

在减少国家常备军数量,提高其质量的同时,大力加强后备力量建设,健全预备役制度,储备大量训练有素的后备兵员,重点储备技术兵员。有些国家还组建预备役部队,并不断改善其武器装备和加强军事训练,以提高战斗力。

4.加强人民防空建设

制订和完善人民防空法规和各种防空动员计划,包括人口、物资疏散,工业搬迁计划和重要目标防护,以及抢修预案等;加强防空设施建设,储备必要的物资和防空器材;对人民进行防空知识教育,提高防空意识;组建防空专业队伍,进行必要的防空演习和训练。

5.提高国民经济动员能力

按照军民结合、平战结合的原则合理布局生产力,提高经济战时的生存能力;民用工业和军事工业相结合,储备扩大战时军工的生产能力;储备一定数量的武器装备和战略物资,保证战争初期军队作战和军工生产的需要;加强交通运输网路和通信保障系统的建设,保证战时人员、物资运输和不间断作战指挥的需要。

6.发展先进的军事科学技术

建立平战结合的科技动员基础,加强科研设施建设,培养和造就一支精干的军事科研队伍,开发研制新式武器装备;储备具有国防科研能力的人才、设备、工艺和技术,平时为经济建设服务,战时为战争服务。

7.做好资源调查

对人力、工业、农业、科技等各种资源,以及一切可以动员的战争潜力进行深入调查;对工程机械、通信器材、医疗设备、修理工具,以及飞机、车船和机场、港口、码头等进行登记统计,以便为平时制订动员计划提供依据,为战时实施动员奠定基础。

8.加强国防教育

通过不断教育,提高全民的国防观念,激发爱国热情,使之积极支持和参加国防建设;教育广大青年平时积极应征服兵役,参加民兵、预备役训练,战时踊跃参军参战,支援前线。

(二)动员实施

动员的实施过程实质上是将战争潜力转化为战争实力的过程。由于不同时期各国的军事、政治、经济等情况不同,动员的范围、规模和方式也有差异,但实施动员的基本方法大体相同。

(1)国家发布动员令,宣布进入战时状态,实行战时管制,建立健全战时领导指挥机构,实施各项动员计划,落实各项动员措施。

(2)运用广播、电视、报刊、文艺等宣传工具,对全体军民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发爱国热情,动员参军参战,努力生产,厉行节约,为夺取战争胜利贡献力量,并争取友好国家的同情和支持。

(3)按战时编制将现役部队补充满员,预备役部队转为现役部队;征召预备役士兵和军官,组建、扩建新的部队;加强民兵、预备役人员的临战训练,以保证补充扩大军队。

(4)将国民经济各部门迅速转入战时轨道,重新分配人力、物力、财力,统筹安排军需民用;调整经济建设布局,搬迁重要工厂、企业和战略物资;改变产业、产品结构,实施工业转产,扩大军工生产,保障战争需要。

(5)将交通运输部门迅速转入战时体制,利用交通运输线、设施和运输工具,保障军队兵员和武器装备、作战物资的运输,并完成居民疏散、工厂搬迁,以及其他人员、物资的前送后运任务。

(6)统一组织科研部门、科研人员,利用科研设施和科研成果,开拓新的军事科研领域,加速研制新式武器装备。

(7)按照预定计划疏散城市居民,健全警报系统,加强安全防护措施;组织人民防空专业队伍,进行抢修、抢险,保护重要目标和交通运输线;配合军队防空作战,消除空袭后果。

五、国防教育

国防教育是一个历史的范畴,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为适应社会的一定需要而产生的。纵观我国历代王朝兴盛衰落的历史,只要注重国防建设和国防教育,崇尚武备,居安思危,民族就能团结、统一,人民安居乐业,国家安宁富强,经济蓬勃发展。反之,则民族分裂,外族侵扰,民不聊生以致最终国破家亡。

2001年4月28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国防教育法》正式颁布实施,标志着中国国防教育事业走上了法制化轨道。2001年8月31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每年9月的第三个星期六为全民国防教育日。全民国防教育日为全民参与国防教育活动提供了一个大众化、社会化的载体,是推动全民国防教育深入持久开展的有效形式。

(一)国防教育的含义、宗旨及对象

1.国防教育的含义

国防教育是国家为增强公民的国防意识,提高公民的国防行为能力而进行的教育,是国防建设和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国防建设的成败,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国防意识的强弱。一个全民国防意识不强的国家,是不可能建立一个强大的国防的。

2.国防教育的宗旨

国防教育旨在增强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国防观念,树立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振奋以民族自尊心、民族自信心和民族自豪感为基础的国防精神,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掌握基本的国防知识和必要的军事技能;增强自觉履行国防义务的积极性。国防教育在国家发布动员令后,进一步转化为战时政治动员。巨大的精神力量在军事上可以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在经济上可以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

3.国防教育的对象

国防教育的对象是一个国家的全体公民。国防教育是维系国家安全的重要内容,开展国防教育有利于增强综合国力,接受国防教育是法律赋予每个公民的神圣义务和职责。开展国防教育是加速国防现代化和落实战时兵员动员的重要措施,也是全面培养人才的一种好形式。

当前,我国全民国防意识的现状与国防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还有很多不相适应的地方。一是部分公民受长期和平环境的影响,国防意识有所淡化,片面认为无仗可打,滋长了和平麻痹思想,丧失必要的防卫观念和尚武精神。这种观念和精神一旦失去,整个国家和民族就会成为纸壁沙墙。二是部分公民受经济利益的驱使,弱化了国防建设的责任。三是部分公民受传统观念的制约,僵化了国防建设的认识。片面认为国防就是传统的守疆卫土,把国防仅仅视为军人或有关国防部门的事,而光靠某个公民、群体或某级职能机关及军队的国防意识作支撑是远远不够的,必须以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主旋律,增强人们建设、发展、献身国防的自觉性。四是大多数公民对信息化战争条件下的国防建设新要求知之甚少,尤其对科技国防、心理国防重视不够、研究不深等。如此种种,制约和影响了国防现代化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新形势下,只有大力培养全民国防意识,把广大公民的国防意识升华为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才能为建设现代化国防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可靠的智力保障。

(二)国防教育的内容

国防教育的内容包括国防理论教育、国防精神教育、国防法规教育、国防知识教育和国防技能教育等。

1.国防理论教育

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军事理论、毛泽东军事思想、邓小平新时期军队建设思想、江泽民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胡锦涛同志关于国防和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学习我国国防政策和军事战略,了解国防建设、国防斗争特别是信息化战争的理论,提高国防理论素养和组织、参加国防建设的能力。

2.国防精神教育

国防精神教育是国防教育的中心内容,主要包括爱国主义精神教育、尚武精神教育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三个方面。

3.国防知识教育

学习国家领土、领海、领空和海洋权益知识,学习信息化战争知识、军事高科技知识、国防经济知识,了解人民军队的性质、宗旨和任务,了解我国的国防领导体制、武装力量体制、兵役制度和国防动员体制,掌握基本的国防常识。

4.国防历史教育

学习我国古代、近代和现代国防与战争历史,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革命英雄主义教育,着重使公民了解中华民族为国家统一、独立、富强而浴血奋战的历程,了解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和人民军队在中国革命各个历史阶段所建立的功勋,了解革命先烈、民族英雄和仁人志士的高尚品格和光辉事迹,激发爱国之心、报国之志。

5.国防法规教育

学习《宪法》的有关条款,学习《国防法》、《兵役法》、《国防教育法》、《军事设施保护法》等国防法律法规,使公民明确国防义务与权利,增强履行国防职责、关心支持国防和军队建设的自觉性。

6.国防形势与任务教育

针对国际国内形势,进行反对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教育,讲清国家安全所面临的战略环境,明确国防建设与国防斗争的任务,增强公民的忧患意识。

7.国防技能教育

组织开展学生军训和群众性的国防体育活动,使公民了解掌握防空袭、核生化武器防护、战场救护、轻武器使用、单兵和分队战术技术等军事技能,强健体魄,磨炼意志,不断提高身体素质和国防技能。

(三)学校的国防教育

教育是实现新时期人才战略的关键环节。学校的国防教育是全民国防教育的基础。必须依照《国防法》、《兵役法》和《国防教育法》的规定,在高中及大学进行国防教育。我国政府已成立了专门的学生军训领导机构,制定了统一的教学大纲,颁发了有关法规。军事课程已列入高校必修课体系,相应的军事科学教研队伍不断加强。学校国防教育的成果对全民国防教育产生了良好的示范和辐射作用,成为全民国防教育的重要基础。

我国高校在校学生近两千万,是未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骨干力量,在高校进行军事科学的教育和研究,对学生成长和国防事业发展的意义非同一般。高校国防教育也是培养高素质军事人才和预备役军官的有效途径,如美国军队中的高素质技术人才和指挥人才中有40%来自地方高校的大学生。在我国,老一辈国防科技人才也大多是地方高校培养出来的优秀毕业生。

(四)国防精神

国防精神是一种社会意识,是人类在长期的国防实践和斗争中产生的。中华民族自古就有“御敌图存,尚武卫国”和“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传统美德,这也是我国早期的国防精神。在建立新中国的伟大斗争中,这一精神得到进一步发扬,并扎根于中国无产阶级斗争的实践中。

国防精神是一种群体意识,凝聚诸多情感、风气和心理等因素,它以维护民族和国家利益为标志,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内容,其他内容均围绕这一主旨而存在。爱国主义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支柱,是国防精神的精髓。这是因为它对于一个主权国家的公民来说,具有一种伟大的凝聚力和向心力,既可在军事上转化为强大的战斗力,又可在经济上转化为巨大的生产力。国防精神所包含的内容是多方面的,其中主要有爱国主义精神、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民族自强精神、爱军习武精神和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