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把握说话深浅的分寸——逢人只说三分话(2)
《古今谭概》载:南朝宋的江夏王名叫刘义恭,本性酷爱古物,经常在朝臣当中普遍求取。有个叫何勖的侍中已经向义恭送去了古物,然而义恭仍然向他征求索取不止。何勖心里很不平,有一次出门在外,行在路上,看见了有人扔掉的拴狗的破项圈和一条破短裤,就令仆人捡起来。回府后他把二物放入装饰盒里,给义恭送了过去,并在信上写道:“承蒙大王多次登门向臣索取古物,现在奉上秦代李斯拴狗用的项圈,汉朝司马相如卖酒时穿过的短裤,望笑纳之。”
言不在直,达意则灵,语不在快,切理则明。庄话谐说,既可产生愉悦感,又可产生威慑力,正义与邪恶,赞赏与贬斥,尽显其中。
在当今,谁都希望自己有个高工资、高职务。可如果向老板公开提出加薪或升职要求,是不是有点太尴尬?一个青年打工者因为话说得好听而成功地获得了加薪奖励,他的说法值得一学。
他在一家外资企业打工,在较短的时间内,连续两次提出合理化建议,使生产成本分别下降30%和20%。外国老板非常高兴,对他说:“小伙子,好好干,我不会亏待你的。”
青年当然知道这句话可能意义重大,也可能不值一文。他想要点实在的,便轻松一笑,说:“我想你会把这句话放到我的薪水袋里。”洋老板会心一笑,爽快应道:“会的,一定会的。”不久他就获得了一个大红包和加薪奖励!
面对老板的鼓励,青年人如果不是这样俏皮,而是坐下来认真严肃地提出加薪要求,并摆出理由若干条,就会大煞风景,甚至适得其反。由此看来,庄话谐说,笑着说话,真是妙不可言。
正话反说
反其道而行之是一种说服别人达到办事目的的技巧之一,其特点就是被劝者原以为对方会怎么说,但实际上却正好相反,让听者自觉去领悟,从而接受你的劝说意见,按照你的意图办事。
有一次,东周楚国楚庄王十分喜爱的一匹马因长得太肥而死了。庄王命令全体大臣致哀,要用棺椁装殓,还要用大夫礼节隆重举行葬礼。文武百官纷纷劝他别这样做,楚王十分反感,下令说:“谁敢为葬马的事来劝说我,格杀勿论!”众大臣都惊惧得不敢说话了。
优孟听到这事,号啕大哭进入王宫。楚王问他为什么哭,优孟回答说:“我是为葬马的事情哭呢!那匹死去的马,是大王最心爱的。像楚国这样一个堂堂大国,却只以大夫的葬礼来办丧事,实在太轻慢了。一定要用国王的葬礼才像样呢!依我看来,要拿白玉做棺材,用红木做外盖,调集一大批士兵为其挖坟,发动全城男女来挑土。出丧时,要齐国、赵国的使节在前面陪送,鸣锣开道,让韩国、魏国的使节在后面护卫。还要建造一座祠庙,放上牌位,追封它为万户侯。”优孟称赞、礼颂楚庄王“贵马”精神的后面烘托出了劝谏的真意,讽刺楚王的昏庸举动,从而促使楚王改变了自己的决定。
有时候,有的话说得太明了,也就嫌深了。说明了和说深了都可能触及到对方的尴尬处,所以,为避免难堪,保全对方面子,有些明话可以采取暗说的方法。
春秋后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很喜欢打猎,让人养了很多老鹰和猎犬。有一次,负责养老鹰的烛邹不小心让一只老鹰逃跑了。齐景公大怒,要手下把烛邹杀掉。上大夫晏子听说后连忙说:“烛邹有三条大罪,不能轻饶了他。让我先数说他的罪状再杀吧!”景公点头称是。 晏子就当着齐景公的面,指着烛邹,扳着手指数说道:“烛邹,你替大王养鸟,却让鸟逃了,这是第一条大罪;你使大王为了一只鸟的缘故而要杀人,这是第二条大罪;杀了你,让天下诸侯都知道我们大王重鸟轻士,这是你的第三条大罪,不杀不行!大王,我说完了,请杀死他吧!”齐景公听着听着,听出了话中的味儿。停了半晌,才慢吞吞地说:“不要杀了,我已听懂你的话了。”晏子列举的三大罪状,实际上是说给齐景公听的,暗示他如果因此杀死烛邹会给齐国带来不好的影响,人人都能听明白,齐景公自然也不例外。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不少正话反说的例子。
德国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爱因斯坦的助手年轻、聪明、有才华,工作起来十分得力。他尊敬老师爱因斯坦,但对其他人却傲气十足。
一天,大科学家对助手说:“孩子,从今以后我该拜你为师了。”
年轻助手一听吓了一跳,连忙说:“爱因斯坦先生,我是非常尊敬您、崇拜您的,甚至超过对我亲生父亲的爱。如果我有什么不对的地方,请您尽管指教。”
爱因斯坦认真地说:“孩子,我所交往的这些科学家和教授,他们都是我的老师,而你却不把他们放在眼里。为了使你将来能够成为一个有点用处的人,所以我也应该拜你做我的‘老师’!”一席话使年轻人在受宠若惊中认识到了自己的过错。
正话反说一定要说得恰到好处,说到点子上,既要让当事人明白与字面相反的意义,又要让他改变主意,按着你的思路走下去。这种方法,针对性格固执的人有奇效,这种人一般都属万事通型,他不但固执,而且自以为是,善于狡辩。因此,在无法与其分清胜负的情况下,不妨试试正话反说之法。
实话虚说
人要实事求是,说话要实话实说,这应该是不错的,但有些情况下,实话虚说效果可能更好一些。
例如,有一个自助餐厅,环境古朴典雅,服务也不错,但每个餐位上贴着一张“私自打包,以一罚十”的小告示,却让人很不舒服——自助餐厅只能吃不能拿的规定是有道理的。但有道理和怎么说道理能让人接受,又是另一回事。那么,餐厅如果说“本店欢迎打包,但不包括各种菜肴、食品、酒水”,效果是否会好一些?
其实类似艺术化的沟通方式在不少场合已经出现了。例如,在不少绿地周围都有“小草青青,踏之何忍”、“小草向您微笑,请您呵护成长”等诸如此类的告示,就是再莽撞、粗心的人,还踩得下脚吗?但是如果改成“进入草地,一律罚款”,效果未必就一定好——难道你不应该从中得到一点启发,使自己的讲话更艺术、更含蓄、更人性,从而更容易被对方接受吗?
实话虚说,不但是社会生活的需要,其实也是一种语言的艺术手段。所谓语言艺术其实是一种真真假假的艺术,许多艺术化的语言就是一种修辞式的假话,也就是“实话虚说”。 例如,民国时的1944年《春秋》杂志(第一卷第八期)中有一句话:“周瘦鹃先生的千金周玲小姐,执教集芙中小学,《紫罗兰》月刊上常有她的作品,只是至今还没有把我喜欢读的一篇写出来。”(陶岚影《闲话:小姐作家》)这是“虚说”,委婉含蓄,不伤人。如果“实说”,那就是:“……至今没有一篇我喜欢的作品。”这“实说”,具有刺激性,肯定让人受不了。
东汉太祖曹操在选择继承人的问题上曾犹豫不决,他征求谋士贾栩的意见,怕贾栩有顾虑,于是就摒除其他人,在这个只有他们俩的场合,贾栩依然是沉默不语。曹操说:“我跟你商量事情,问你话,你却不回答,这是怎么回事?”贾栩说:“对不起,主公,我刚才走神了,想别的事情了。”曹操问:“你刚才想的是什么?”贾栩说:“我刚才在想袁绍父子和刘表父子的事情。” 曹操哈哈大笑,太子的事情就这样决定了,传给长子曹丕,才子文人曹植被淘汰出局。贾栩的实话采用的是虚说的形式表达出来的。
日常生活中,如果只会实话实说,一味地时时、处处、事事都实话实说,生活肯定会一团糟。只有善于实话虚说,才能够享受生活,和谐地与他人相处。
比如当你去拜访朋友时,主人热情地拿出水果、零食招待你。如果你直言道:“不吃不吃,我从来都不喜欢吃零食的,再说我也刚刚吃完饭,肚子饱得很,哪有胃口吃这些东西啊!”这样不仅让主人扫兴,还会伤害主人的自尊心。但如果表达含蓄一点,效果就完全不一样了:“谢谢,多新鲜的水果啊,多香的糕点。可惜我刚刚吃完饭,没有胃口吃了,真是太遗憾了。”主人听了这样的话,心里无疑会很受用,而你也表达出了自己所要表达的含义。
说话不一定要直来直去,委婉含蓄地表达,不仅让人容易接受,还能深得人心。春风袭人的语言,人人都爱听。
话不说满
客家有句俗谚:“人情留一线,日后好见面。” 生活中很多尴尬就是因为话说得太绝造成的。凡事多些考虑,留有余地,就能给自己留条后路。这在外交辞令中是见得最多的。每个外交部发言人都不会说绝对的话,要么是“可能,也许”,要么是含糊其词,以便一旦有变故,可以有回旋余地。话不说绝对是一个人老练成熟的标准。
某公司新研发了一个项目,老板将此事交给了下属小张,问他:“有没有问题?”
他拍着胸脯回答说:“没问题,放心吧!”
过了三天,没有任何动静。老板问他进度如何,他才老实说:“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
虽然老板同意他继续努力,但对他拍胸脯的信誓旦旦已经开始反感。
人人都讨厌空话、大话连篇的人,吹得天花乱坠,实际行动却不见几分,难免让人觉得你华而不实,难以信任。不如低调一点,做的比说的多,多干活儿少说话,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的价值。当然,也有人话说得很满,而且也做得到,但毕竟谦虚一些能留给人美好的印象,一味拍胸脯,总是让人觉得你不够稳重。何况,凡事总有意外使事情产生变化,这些意外并不是人人能预料的,话不要说得太满,就是为了容纳这个“意外”。
在做事的时候,对别人的请托可以答应接受,但最好不要“保证”,应代以“我尽量”、“我试试看”的字眼;上级交办的事当然要接受,但不要说“保证没问题”,应代以“应该没问题,我全力以赴”之类的字眼,这是为了万一自己做不到所留的后路,而这样说也无损你的诚意,反而更显出你的谨慎,别人会因此更信赖你,即便事没做好,也不会太责怪你。
话不说满也表现在不要对他人太早下评断上,像“这个人完蛋了”、“这个人一辈子没出息”之类,浪子还有回头的时候,人一辈子很长,变化还很多,你怎么能凭主观的推测就评定别人的一生?
无论何时,说话的时候都要提醒自己,给自己留有余地,使自己可进可退,这好比在战场上一样,有了牢固的后方,进可攻,退可守。自己处于主动的地位。这样虽然不能保证自己一定会战无不胜,但至少可以保证自己不会败得一塌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