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程与教学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1.3 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

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信息技术课程编订和发展的一个重要先决条件,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信息与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普及与推广,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面貌将会在现有基础上发生一些变革,呈现出以下一些发展趋势。

1.3.1 信息技术教育将逐步走向信息教育

随着全球信息化的高度显现,信息科学和技术的高度发展,信息资源越来越成为社会的表征性资源,基于信息技术的智能工具日益成为表征性的社会工具,信息产品越来越成为表征性的社会产品。社会所使用的资源、工具和产品的性质决定了世界范围内的信息社会普遍形成,在信息社会,劳动者是利用大规模信息网络这样一种先进的社会生产工具进行社会生产的,以培养劳动者的信息素养为目标的信息教育成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的必然结果。从本体论的视角出发,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体系是不断演进的。综观20世纪后期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的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我们可以比较清晰地得到这样一组关于学校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的连续图景:由计算机教育走向信息技术教育,再由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董玉琦,解月光,孙启林 主编。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295-297。可以说,信息技术教育起源于计算机教育,正在经历着信息技术教育,最终将走向信息教育,如图1-1所示。

图1-1 世界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历程示意图

如果更深一步研究某些国家和地区20世纪中后期学校课程的发展状况,我们还会发现:第一,除了上述主流的信息技术教育变迁过程外,其实更为广泛的起源在于图书馆教育;第二,技术教育可以视为信息技术教育的母体之一,如日本现行的初中课程中“信息与计算机”学习领域仍然是技术教育的一部分;第三,在信息技术教育与信息教育之间还存在着一个过渡阶段,即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英国和韩国是这种教育的典型代表。图1-2简要表示了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演进历程。

图1-2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演进模型

注:LE——图书馆教育;CE——计算机教育;TE——技术教育;ITE——信息技术教育;ICTE——信息与通信技术教育;IE——信息教育

1.3.2 信息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基础将是信息学科群

信息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内容建构应该基于STS的理念来把握(STS是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的缩写)。STS教育最早应用于科学教育领域,并一直备受推崇和重视。20世纪70年代初美国的一些学校就开始了以“科学、技术与生活”为题的课程研究。我们认为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体系在从计算机教育,经由信息技术教育走向信息教育的过程中其实是不断扩展的过程,即信息技术教育对应的信息技术包含了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而信息教育对应的信息学科群包含了信息技术。信息学科群可以从科学、技术和社会(即STS)的观点来考虑。如此,信息学科群包含了涉及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等方面的诸多学科和分支。

信息科学是以信息为主要研究对象,以信息的运动规律和应用方法为主要研究内容,以计算机等技术为主要研究工具,以扩展人类的信息功能为主要目标的一门新兴的综合性学科。

信息技术是研究信息的获取、传输和处理的技术,由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微电子技术结合而成,有时也叫做“现代信息技术”。也就是说,信息技术是利用计算机进行信息处理,利用现代电子通信技术从事信息采集、存储、加工、利用,以及相关产品制造、技术开发、信息服务的新学科。

信息社会学是研究信息社会流通以及信息与社会变化的相互关系和信息化社会结构的一门学科,也是研究信息学与社会学的一门横断学科。它以信息学理论为基础,探讨信息社会化的特点与发展规律和信息化社会结构的基本模式,以及信息对推动社会进步的作用与影响,即信息的广泛应用所引起的整个社会经济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等基本问题符福桓. 信息社会学[M]. 北京:海洋出版社,2000.1:2

我国高中阶段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正处于信息技术教育向信息教育的过渡阶段,今后一段时期内,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学科体系将会是以信息技术为主的信息学科群。在基于STS的视角思考信息技术课程内容的发展趋势时,至少有两点可以明确,即:(1)课程内容将由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与信息社会相关的内容构成,可能在不同时期三者比重会有所不同,但三者中任何一部分都不可或缺;(2)与信息科学、信息技术和信息社会相关的内容之间是联系起来的,不可以分割、断裂董玉琦, 解月光, 孙启林主编. 信息技术教育国际比较研究[M]. 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7

1.3.3 信息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将更加面向学生生活董玉琦.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体系化、方法论与发展方向[J]. 中国电化教育,2007.(3)8-12

《光明日报》2006年8月5日报道,“杨岳认为,网瘾现象是新形势下产生的问题,无论是互联网普及程度较高的发达国家,还是互联网渗透率比较低的发展中国家,网瘾现象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美国的网瘾比例为6%,我国香港青少年网瘾的比例为14%,韩国比例是11.2%”。“国内的网瘾问题有多严重?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我国1.23亿网民中,18岁以下的未成年网民占了14.9%,达1833万人。2005年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发布的《中国青少年网瘾数据报告》显示,青少年中有网瘾的比例高达13.2%,另外有13%的青少年存在网瘾倾向。其中,以13~17岁的青少年比例最高,达17.1%。如果按此计算,目前1833万未成年网民中,仅13~17岁这一年龄段就有近313万人沉迷网络难以自拔,另外还有300多万人有严重的网瘾倾向”。

信息技术课程正处于这样一种社会背景之下,上述现象也正是当前青少年面向信息化的生活写照的一个侧影。有家长指责信息技术课程只是教会学生上网,而学生上网的主要活动又是游戏和聊天。更有甚者把由于网瘾导致的厌学、退学、犯罪等问题也归罪于信息技术课程。在分析这些现象产生的原因之时,我们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信息技术课程对学生实际生活的关照的确不够,甚至有时几乎是没有的。如果一门课程对学生当前的发展不能带来积极的现实意义,而是一味强调对学生未来具有多么美好的价值的话,社会各界就会怀疑、指责甚至会放弃这样的课程。

信息技术课程如何面向学生的实际生活将成为今后一段时期内信息教育研究领域的研究内容。第一,课程学习一定要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而不是孤立的学习课程内容。如生态化的主题教学设计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较好的实效。通过学习,学生能够体验到利用学习成果的确可以解决生活中的一些问题;第二,把一些网络问题同信息伦理与信息法规的学习结合起来。当前的网络问题的确不少,如垃圾邮件、网络赌博、网络色情、网瘾、网恋、网婚、网络诈骗……对此,信息技术课程不能回避,必须正面应对;第三,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文化品位。学生是未来信息社会的主人,信息技术课程承担着信息文化建设的重任。信息文化将是信息社会的主流文化,而主流文化在相当大的程度上影响着个人、组织和社会的发展。如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应该能够理解缩小数字鸿沟对于社会和谐发展的作用,自觉意识到课程深远的文化意义。

1.3.4 信息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研究的发展

在STS视角下审视未来信息教育阶段信息技术课程的建设与实施,需要进一步对信息技术课程做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

1.信息技术课程价值研究,以正确处理信息技术课程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之间的关系。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今天,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逐步趋于完善,社会上关于信息技术教育的认识逐步趋于认同,新生代教师与学生的信息素养较之信息技术教育初期已经有了较大提高,这时,社会中关于信息技术课程的存在价值有了各种异议。有人说,整合以后就不用单独开设信息技术课了,今天开信息技术课程为了将来不开信息技术课。实际上,从计算机到信息技术课程一直发展现在,这么几十年的历史对世界产生这么大的影响,它的文化价值,显然是个无尽的宝藏李艺教授访谈. 王世军, 硕士毕业论文。任何课程中一定蕴涵文化。但如果我们的研究人员、一线教师没有课程文化意识就难以悟出其中的文化内涵,也就难以在教学中实现文化渗透。我们认为,信息技术作为技术的一个分支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而不是游离于文化,更不是与文化对立的,信息技术具有文化属性,所以信息技术课程是具有文化教育意义的董玉琦. 信息技术课程研究: 体系化、方法论与发展方向. 中国电化教育, 2007(3)8-10

2.小学—初中—高中系统连贯的信息技术课程建设研究。2003年4月颁发的“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是伴随着高中阶段的课程改革而研制的,并未相应研制初中和小学阶段的课程标准或指导纲要。随着小学、初中信息技术必修课逐渐普遍地开设,以学生信息技术教育“零起点”水平为前提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指导纲要(试行)》已难以指导小学和初中的信息技术教育。在以提高学生信息素养的总体培养目标下,今后一段时期内,小初高一贯制的信息技术课程研制将成为信息教育领域的主要研究内容之一。

[学习活动建议]

1.通过文献阅读,学习我国各个时期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或课程标准,梳理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脉络,并用概念图的方式表示出来。

2.通过自主学习和同伴互助,对我国未来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做出预测,并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和汇报。

[思考与讨论]

1.讨论我国各个阶段信息技术课程实施的区别与联系。

2.思考未来我国信息技术课程的发展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