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 现代农村社区
2.2.1 农村社区的含义
1.农村社区的形成
最早的人们以采集和游猎为主要的生存方式,过着居无定所的生活。这种群体生活的模式今天仍然能够在为数不多的残存下来的游牧部落中看到,他们辗转迁徙,维持生计。当人们的土地还无法长期支持种植和放牧时,这种生存方式是适应环境的比较有效的办法。
大约一万年前,在所谓的“新石器革命”时代,以农业为基础的长期定居村落开始出现。一些简单的农业技术大大增加了食物的供应,如谷物的种植和收割。一旦人们长期居留在某一个地方,他们就开始学习驯养动物。家养动物不但可以供人玩赏,充当守卫和拖拉重物,还增加了人类的食物供应。在这种新式的定居村落里,人们过着稳定的生活,吃得更饱,过得也更安全,也有了更多的闲暇。部分地区因为食物有限,早期定居点很少超过200人。这里的居民们关系密切,社区主要在血缘的基础上组织起来。世界各地都有考古学证据表明这样的村落确实存在过。几乎在所有的国家,包括美国,人们都可以发现与这些早期社区非常相似的村落:在一个小村里,每个人都可以从事耕作,几乎没有什么劳动分工,最早的农村社区就这样形成了。
小资料
神秘的翁丁原始村落
翁丁的“翁”为水,“丁”为接,翁丁,意为连接之水。该地有几条小河相互连接,以此得名。翁丁原始村落距县城30公里,属勐角乡管辖范围,共有98户人家,400多人。因为该村到目前为止还保留着许多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故而称之为原始村落。寨桩是佤家的一种图腾崇拜,一般位于寨中央的打歌场,代表着有人类在这里繁衍生息,最高的那杆是用龙竹制的幡杆,顶部有几圈竹篾做的饰物,上部故意插些刺刺的篾条头子,这既是饰物,又是避邪的物器,就像汉人用艾蒿避邪、桃树驱鬼、门神护家一样。篾圈下面,有一尺长的木船,代表着一帆风顺;木船下面,有一条木鱼,代表年年有余。有船就有水,有水就有鱼,这预示着全村风调雨顺、万事大吉。幡杆旁,是棵人高的木塔桩,雕刻极粗犷,全是用斧头砍凿成的;塔身被生石灰刷过,洁白如银;木塔上还刻了一些特殊的图案,有圆点、方块、三角块、条块,分别代表世上人间赖以生存的天地山川和一草一木。木塔幡杆旁,还有一个木桩,顶上钉了个木盆,这是赕佛用的木盆;杆脚下有个鹅卵石,代表着寨心。每逢节日吉庆,还要在竹竿上挂一条五尺长的白布幡,这又容纳了小乘佛教的礼俗。这时,家家户户都带着食物来供奉寨桩,寨桩周围堆满了食物,插满了许多祭鬼神的小三角旗,然后,全村老老少少围着寨桩载歌载舞共庆一年的丰收,乞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人畜兴旺等。因此,树有寨桩的广场既作为全寨祭神、祭鬼、举行宗教仪式的重要场所,又作为全村寨佳节聚会、歌舞欢庆的理想之地。翁丁的寨桩充分说明了佤家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追求,坚信自己的传说,寄托了一种美好的愿望,寄托着一种诚恳的期盼和追求。
思考:从佤家的传统习俗和信仰来思考早期农村社区的形成。
2.农村社区的含义
在美国早期历史上,“农村”一词指的是人口稀少、绝对面积不大、比较隔绝、以农业为主要经济基础,人民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中国社会学家杨开道在《农村社会学》提出:“农村”是一种以农业作为主要职业的地方共同社会,它里面有四种要素:第一是农民,第二是共同生活,第三是在同一区域里面,第四是农业为主要职业。这就是说,“农村”一词至少有三种各自独立的含义,即生态方面的含义、行业方面的含义、社会文化方面的含义。这三种含义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系。
根据以上三个含义,可以从三个方面来界定农村社区。一是生态方面。主要从人口要素来区分。美国联邦国家统计局把农村定义为“有广漠土地且居民少于2500人的地方”,我国在1963年规定设镇的标准为2500~3000人,其他国家的标准从200~30000人不等。二是行业方面。把主要从事初级活动,包括农业、林业、渔业和矿业这一类直接从自然界获取原材料的生产活动的居民聚居地划定为农村社区。三是社会文化方面。作为一种社会文化构成,农村社区居民间关系是一种和谐的、劳动分工不显著的、相互间主要为初级的面对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