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7 系统与知识
3.7.1 知识的含义与类型
知识是对信息进行深加工,经过逻辑或非逻辑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而形成的经验与理论。人们获得知识,会形成或改变他们对事物的认识,这要比仅仅获得信息更加深刻。
因此,知识是信息、经验、价值观与洞察力的组合,它能够对新内容进行评价和吸收。其中,因人而异的主观成分在经验知识中尤其突出。而个人的信念、价值观、眼界和知识有很大关系。
知识这个名词是我们在日常生活中经常使用的词语,但是要想对它做出一个众所公认的确切的定义还是很困难的。由于知识是一个内涵丰富、外延广泛的概念,对于知识的定义,不同学科有不同的说法。
中国国家科技领导小组办公室在《关于知识经济与国家基础设施的研究报告》中,对知识经济中的知识做出过定义:知识乃是经过人的思维整理过的信息、数据、形象、意象、价值标准以及社会的其他符号化产物,不仅包括科学技术知识(这是知识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还包括人文社会科学的知识,商业活动、日常生活和工作中的经验和知识,人们获取、运用和创造知识的知识,以及面临问题做出判断和提出解决方法的知识。
知识可以分为经验知识和理论知识两大类。
经验知识乃是人们在长期的劳动和生活中通过感官体验获得的有使用价值的知识,包括各种手工技艺、服务经验、生活经验、人际交往经验等。经验是人类在生产和生活中反复实践、逐渐感知和总结事物的形态与活动的技巧而获得的,大部分不是一学就会的,需要反复地慢慢体验。
理论知识是实践获得的感性材料通过归纳整理、抽象而形成概念与公理,再进一步进行逻辑演绎而形成的假说和原理。它不是由人的感官直接获得的,而是通过人的大脑对客观现象的间接反应,寻找对这些现象的解释而获得的知识。
知识又有个人知识与组织(群组、企业)知识两类。由于知识的产生来自人的实践与认识,知识是由个人产生的,离开个人,组织无法产生知识。但在经济活动中,组织也具有自己的知识,特别是表现为企业所掌握的技术、专利、生产和管理规程,有的已经嵌入到产品与服务之中。组织知识是将个人产生的知识与其他人交流而形成并结晶于组织的知识网络之中的。个人只能获得与产生专门领域的知识,而在创新活动中,需要综合各种知识将其转化为生产力,这就需要组织知识。
还有一种知识的分类法是经常使用的,就是把知识分成“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两类。
3.7.2 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
显性知识(或称“言传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在书籍、杂志、报纸、设计文件、图纸等载体中包含的就是这一类知识。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记录和表达的方式也越来越多,如文字、语言、数据、图形、图像、视频等,除了书刊、图纸外,磁带、磁盘、光盘、半导体存储器等都是新的物质载体。对一个企业来说,设计图纸、工艺文件、手册、管理规程、数据库与计算机程序等,都是宝贵的知识资源。这些资源由于可以用语言文字传递所以称之为言传型知识)、交流和保存,其作用和影响是比较明显的。由于这类知识可以编码输入计算机,所以也有人称之为可编码的知识。
隐性知识(或称“意会性知识”)由于包含了经验、技巧、诀窍,是要靠实践摸索和体验来获得的,可意会而不可言传(因此也称之为意会性知识)。国外喜欢引用哲学家波兰尼对这类知识的研究成果,他曾提出过一个基本原理:“我们所知道的总是比我们说出来的多。”其实早在2000多年前,我国解释《易经》的《易传》中就说过:“书不尽言,言不尽意”,也就是说,我们不可能把说得出来的都写出来,不可能把意会的东西都说出来。而这类说不出来的意会性的经验、体会就是隐性(意会性)的知识。但实际上人还具备一些连自己也没有觉察到的不可言传的知识,在特定的场合下,却能临场发挥出来。
有一些隐性(意会性)知识来源于个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通过形体动作或感官接受而获得的感觉与体验,例如人们掌握骑自行车和游泳就得靠亲身实践,过去手工作坊中师傅带徒弟进行打铁、绣花等工艺操作,徒弟也是在实际劳动中观察、模仿、体验而获得技艺的。还有体育和舞蹈动作,这些都是和形体动作有关的。另外一些是人们在处理实际问题时,通过直觉和感悟而获得的。这类知识具有很强的个人特性,包括人的价值观和眼界,很难甚至根本不能通过语言表达和传递。它在人类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其中有一些经过转化而能够独立表达和传授,就形成了显性知识了。但在转化过程中,一些富有个性的因素也就遗失掉了。另外一些是不能转化的,只有掌握这类知识的人才能亲自使用它。
如果我们把这两种知识加以对比,可以从下列三个方面来总结它们的特征。
(1)显性知识是可以用语言文字表达的,而隐性知识不能。
(2)显性知识可以共享,为许多人共有,而隐性知识只能为个人获得并持有。
(3)显性知识是由隐性知识转化而来的。
与前面说到的经验知识与理论知识联系起来看,理论知识都是显性知识,而在经验知识中,那些可以说得出来或写得出来的是显性的,而相当大部分则是隐性的。
过去总认为隐性知识仅仅是一种经验、一种感受,并不把它当做知识中的一种。只是在后来人们研究在创新活动时发现它的重要作用,开始把它作为知识的一大类型来加以研究。
3.7.3 系统中的知识
系统工程是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的,显然包含了大量的知识。这些知识不仅有显性知识,而且有隐性知识。人们常常是重视显性知识而忽视隐性知识,但实际上却不断地应用隐性知识。在生活实践中无论是获取显性知识还是应用显性知识的时候,也都在同时应用自己的经验、理解力、领悟力等隐性知识。在后面的几章里,我们会了解到,系统开发者在从委托者或者用户处了解系统的需求时,不仅需要获得显性知识,而且还得通过各种方式获取隐性知识。在系统的设计与开发阶段,使用的不仅是科学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的显性知识,而且需要应用开发者的经验、直觉、洞察力等隐性知识。
任何一项系统工程都带有创新特点,因此隐性知识中人的洞察力、预见性和创造力起到很关键的作用。人们常常是在不断、不自觉地运用它。如果能够自觉地把它和显性知识综合起来加以应用,将会大大提高工作的创新性。
知识本身的运用和发展也形成了一个系统,也需要应用系统工程的原理和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