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电产品监管与风险控制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四、国内外风险管理发展概况

风险管理是项目策划的基本内容之一,风险管理的前提是接受不确定性的存在,并且构成相对于计划变更、结构改变和偶然事件的风险响应结构。有数种风险管理的定义,有代表性的是由Tumalaetal于1994年提出的,即风险管理发展过程的合理框架,这一过程包括风险辨识(Risk Identification)、风险评价(Risk Assessment)、风险处理(Risk evaluation)和风险监控(Risk Monitoring and Control)。

1.风险管理在国外的研究和发展

风险管理思想起源于中世纪的欧洲,却发展于20世纪的美国。由于风险研究总是在保险部门进行,风险管理的研究就局限于少数部门和行业。所以,风险管理在20世纪30 年代前没有形成系统的理论思想。1930年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所罗门·许布纳(Solomon Schbner)博士在美国管理协会的第一次保险问题会议上提出风险管理概念。1931年,由美国管理协会首先倡导风险管理,并在以后的若干年里,以学术会议及研究班等多种形式探讨和研究风险管理问题。1932年纽约保险经纪人协会宣告成立,由纽约几大公司组织,定期讨论有关风险管理理论和实践问题。该协会的成立标志着风险管理学科的兴起,风险管理问题得到了理论探讨和一些大企业或组织的初步实践。1937年美国成立保险经纪人协会,但此时风险管理主要还限于理论探讨,只有少部分大企业或组织开始试行。

20 世纪50 年代以前,绝大多数经济单位一直把保险作为唯一处置风险的方法,并且仅凭直觉和经验判断所面临的风险,即处理风险的方法是建立在对风险定性分析的基础上。概率统计、运筹学、计算机技术等的运用,使得对风险的分析发生了质的飞跃,为一个完整的风险管理理论体系的建立做好了最后的准备工作。

在20世纪50年代早期和中期,美国一些大公司发生的重大损失促使高层决策者认识到风险管理的重要性。自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技术至上的信仰受到挑战。当人们利用新的科学和技术知识来开发新的材料、工艺过程和产品时,也面临着技术是否会破坏生态平衡的问题。由于社会、法律、经济和技术的压力,风险管理运动在美国迅速开展起来。

1952年美国学者格拉尔在其调查报告《费用控制的新时期——风险管理》中首次提出并使用了“风险管理”一词,到了20世纪60年代,对风险管理的研究系统地开展起来了。而对于风险管理学系统研究的开始,以1963年梅尔与赫斯奇《企业的风险管理》和1964年威廉姆斯与汉斯《风险管理和保险》两本书的出版为标志。此后,对风险管理的研究逐步走向系统化、专业化,使风险管理成为管理科学中的一门独立学科。是学者们加速了风险管理的发展,还是商业实践激发了学者们的灵感,对这个问题仍存有一定的争执,然而,毫无疑问的是从1955~1964年,诞生了现代的学术性的和职业性的风险管理。这一时期认为风险管理是六大管理职能之一,这种观点来自亨利·法约尔(Henri Fayal),著名的法国管理理论学家。他很早就认为风险管理(也就是安全活动)是公司的基本活动之一。在他看来,安全活动的目标就是保护公司财产和员工的安全,使他们避免自然灾害的影响,避免发生罢工和重大犯罪事件,避免其他一切危害公司业务发展和公司的商业前途的社会因素和自然因素。风险管理好比是业主的眼睛,是国家的政策和军队。在风险管理的操作上,这时期主要表现为对保险的购买等相关工作上。

随着风险管理的兴起,风险管理的教育也逐渐普及。1960年,世界上第一门风险管理课程在美国一所大学的企业管理系中开出,到20世纪70年代中期,全美大多数大学工商管理学院均普遍开授风险管理课,而且传统的保险系纷纷改为风险管理与保险系,教学重点也相应地转移到风险管理方面。

1965年以后,在风险管理发展中一个重要的趋势是不再依赖传统的保险产品,而且工程安全创造的一些概念渗透到风险管理中。1970年后,在大公司中逐渐出现专职风险管理的职位,高风险环境中运作的组织通常有专职的风险管理者。

在20世纪70年代,风险管理的概念、原理和实践已从它的起源地美国传播到加拿大和欧洲、亚洲、拉丁美洲的一些国家。在欧洲,日内瓦协会协助建立了“欧洲风险和保险经济学家团体”。英国大学开设风险管理课程已有20多年历史。日本的一些大学也开设了风险管理课程。

在美国,1932 年创立的“美国大学保险学教师学会”于1961 年改为“美国风险与保险协会”,1950年创立的“全国购买者协会”于1975年正式命名为“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和美国风险与保险协会是美国最著名的两个全国性协会。

1978年日本风险管理协会宣告成立,英国也建立了工商企业风险管理与保险协会(AIRMIC)等。1983年美国风险与保险管理协会年会上,世界各国的专家学者云集纽约,共同讨论并通过了“101条风险管理准则”。该准则作为各国风险管理的一般标准,共分12部分,其中包括风险识别与衡量、风险控制、风险财务处理、索赔管理、职工福利、退休年金、国际风险管理、行政事务处理、保险单条款安排技巧、交流与管理哲学等。这些准则是欧美发达国家管理和保险环境的产物,标志着风险管理的发展到了一个新阶段。

1986年,由欧洲11个国家共同成立了“欧洲风险研究会”,进一步将风险研究扩大到国际交流范围。

从20世纪90年代至今,值得注意的有两点。第一是因衍生性金融商品使用不当引发的金融风暴以及后续市场上的反应。例如,“Baring Bank风暴”(英国,1995年)与股票指数期货有关;“Procter & Gamble风暴”(美国,1994年)与交换契约有关;“Yakult Honsha风暴”(日本,1998年)与股票指数衍生性商品有关。这些因衍生性金融商品使用不当引发的金融风暴,促使财务性风险管理有了进一步的发展,例如,G-30(The Group of Thirty)报告的产生以及GARP(Global Association of Risk Professionals)组织的成立。第二是保险理财与衍生性金融商品的整合。保险业本身的创新变革打破了保险市场与资本市场间的界限。财务再保险(Financial Reinsurance)与保险期货等均是明显的例证。新的财务风险评估工具—风险值(Value At Risk,VAR),使财务性风险管理又迈进新的里程。

美国学者克里斯蒂(Jams C.Cristy)在《风险管理基础》中指出:“风险管理是企业或组织为控制偶然损失的风险,以保全所得能力和资产所做的一切努力。”洛逊布朗在1972出版的《风险管理案例研究》中指出:风险管理是处理纯粹风险和决定最佳管理技术的一种方法。”理论上的研究主要基于系统理论和行为理论。

一些学者相继归纳了建筑业风险管理的主要技术,如概率分析、决策技术、敏感性分析、随机控制、Montecarlo模拟和风险金等,对于不同的项目应采用不同的风险管理技术。Lametal于2001年提出的模糊推理决策技术,用于大型复杂项目的风险决策;Tahetal于2000年提出的风险评估的模糊逻辑技术,用于大型工程项目的风险控制;Xu和Tiong于2001年提出的承包商报价策略的风险评估模型,可应用于承包商投标报价的决策分析;Hastak和Shaked于1999年提出的国际工程风险评估模型,从国家、建筑市场和项目三个层面的联系上,全面分析了国际工程项目风险管理的工作程序。

目前国外关于风险管理的研究呈现如下特点:

(1)多数风险研究仍然以定性研究为主,涉及定量研究仍然困难重重。

(2)国外多数风险研究仍然侧重于某一技术侧面,例如投标报价策略,项目决策分析、风险响应技术及国际工程的政治风险分析等。

(3)随着某些计算方法的日趋成熟和计算机的广泛应用,风险管理以定性研究为主的局面将被打破,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将是今后风险管理的发展方向。

2.风险管理在我国的研究和发展

我国在20世纪80年代以前对风险管理的研究几乎是空白,随着改革开放的兴起与逐步深入,我国的理论界才逐步由“引进”风险管理思想转变为自己综合深入研究风险问题的诸多方面。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风险管理技术在国内一些典型学科中得以成功运用。随着我国各界风险意识的提高,各行业逐渐建立了风险管理制度,在学术理论界风险管理也是研究的热点之一。但风险管理技术在国内普遍被应用于金融业和保险业领域,普遍应用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在世界经济一体化形势下,我国机电产品的进出口量也逐年增加,因此在检验检疫监管中必须重视提高自身的风险管理水平,这一点应充分受到重视。

风险管理在我国的研究与发展大致经历了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1980~1982年,称之为“引进阶段”。改革开放以后,为了向西方学习经济管理的理论和方法,我国的理论工作者从1980年开始向国内介绍包括“决策论”在内的一系列理论方法。有关文章在说明决策包括肯定性条件下的决策和非肯定性条件下的决策之后,指出“至于究竟采用哪种决策方法,要取决于决策者对待风险(承担损失和收益)的态度与魄力”,从而首次出现了风险一词。而后,一些文献进一步介绍了风险问题作为其组成部分的决策理论和决策理论学派的形成,以及风险决策的方法——贝叶斯法和决策树法,初步介绍了西方国家企业或组织风险管理的办法。

第二阶段:1983~1985年,称之为“消化吸收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除了继续介绍西方企业或组织如何进行风险决策的方法外,又开始介绍西方的风险企业和风险企业家,并开始具体研究我国的风险问题,提出了风险定义、分类,第一次提出“经营风险”,还总结推广了企业进行市场风险预测和运用风险分析方法于经营管理的做法和经验。

第三阶段:1986~1996年,称之为“综合深入阶段”。在这一阶段中,除了继续总结和推广如何运用风险分析的经验外,开始研究风险问题的更多方面,如企业家的风险心理素质、经营者风险补偿的定量分析、设立企业或组织风险基金的必要性和实行风险抵押的经验、风险机制和法律机制的配套运用、汇率风险的避免、科技进步与风险等。有的文章综合分析了经济风险,提出了风险强度、风险系数、风险收入、风险成本、风险补偿、风险临界点、风险报酬、经营风险有限性、风险责任、风险利益机制等一系列新的概念。在这一时期,各界对风险的概念和分类展开了讨论,总结了衡量风险大小、风险数量分析的方法,初步概括了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从不同部门或领域分别研究了避免或消除风险的方法问题,提出了风险股票、风险责任经营制的设想。

第四阶段:1997年到现在,称之为“技术高速发展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由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为契机,中国金融风险问题研究受到人们的高度重视,从研究金融风险出发,一大批与世界同步的风险管理理论和技术在中国得到介绍和应用。诸如估值理论、资产组合理论、资产定价理论、套期保值理论、期权定价理论、实物期权理论等成为热门话题。同时,各种自然科学的前沿理论和工程技术,比如波浪理论、遗传算法、人工智能也在风险管理中找到了用武之地。

从以上的研究趋势可以看出,风险理论研究正向新的阶段发展,但还缺乏系统性。在经营风险管理的研究中,大多是零星研究,主要着重在理论上和数理分析模型上,而对风险管理在实践中的应用研究还不够,对风险管理的基本内容作系统研究还不够。由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经济发展进程上的差异,中国的企业风险管理无论是在风险管理意识的形成和增强、风险管理产生的物质基础方面,还是在风险管理产生的社会基础、理论基础和科学管理思想方面,都与市场发展程度较高的国家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这就更需要大家的共同努力,以尽快缩短这一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