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组装先进工艺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前言

“设计”和“工艺”是产品制造中相互紧密关联的两个核心技术。一个产品的设计完成,犹如一个婴儿由十月怀胎到一朝分娩,而工艺设计、实施和保障则是从婴幼儿、童年、少年、青年直到成为一个能自立于社会的成年人的漫长而复杂的阶段。任何高科技设计,无论理论如何先进、构思如何缜密、功能如何完善、性能如何出众,没有相应的工艺实施和保证,不仅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胜出,甚至会“出师未捷身先死”。

工艺是从技术到产品的桥梁,成熟的工艺是产品制造技术的灵魂,先进的工艺是企业核心竞争力。据统计,就对生产力发展、生产率提高的贡献来说,工艺占59%,劳动力占14%,资本占27%。制造业中关键工艺技术是严格保密的,甚至是花高价也买不到的。“只卖苹果不卖树,更不卖栽培工艺”是行业中心照不宣的潜规则,电子制造业更是如此。

当今我国电子制造产业还处于发展阶段,只有极少数大企业拥有自己的工艺研究机构,既是企业发展的需求、也是彰显实力的招牌,研究成果受到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大量的中小企业的一线工程师疲于应付生产中层出不穷的问题,工艺研究无从谈起;这种状况如果不能得到有效改善,将成为产业转型升级的软肋。在这种情况下,由设备和材料供应商进行的相关工艺研究就成为工艺发展和进步的重要源泉之一,特别是业界领先的那些供应商,为了增强自身设备和材料竞争力所进行的工艺研究,往往成为相关技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本书汇集了闻名全球的电子生产设备和技术方案供应商环球仪器公司(UIC)、得可公司(DEK)、维多利绍德公司(Vitronics Soltec),以及国内后起之秀的电子检测装备与技术公司日联科技(UNICOMP)和复蝶智能(Future)等企业的一部分相关工艺研究成果,同时介绍了正在探索和研发的部分未来制造工艺,对业内广大工艺技术人员和科研人员具有实际的借鉴性、启发性和参考性。

需要指出的是,本书不是系统阐述电子组装工艺技术的专著,而是当前一部分正在探索和发展的先进组装工艺研究成果,许多研究仅仅是工艺试验总结或阶段性成果,有些前瞻性的课题只是一种探究,对于有些想从这本书中直接找到解决工艺难题的答案,或者从书中获取研发先进电子工艺技术“奥秘”的读者,可能难以如愿。这一点可以理解但需要澄清,如同不可能要求参加一个技术培训班就成为该技术领域的高手一样,通过阅读一本工艺书不能期望直接解决形形色色的实际工艺问题。不同领域、不同企业、不同产品的工艺是千差万别的,但许多工艺原理、研究思路和试验方法是有章可循的,可以触类旁通。

当前我国企业正处于转型的关键时期,电子产业也不例外。当低成本劳动力优势不再的时候,当单纯靠组装加工维持增长越来越艰难的时候,当制造大量低质产品压价竞争越来越不灵的时候,当粗放型管理和技术已经走到尽头的时候,只有一条路,就是自主创新,技术升级,靠高质量、高效率创自己的品牌;在这个时期,非常需要了解、学习和采用业内先进工艺。本书大部分内容都是作者从事生产与工艺研究实践及教学培训工作的总结,如果能

本书是校企合作、共同推进电子组装行业技术发展的尝试之一,书中内容大部分来自环球仪器公司(UIC)、得可公司(DEK)、维多利绍德公司(Vitronics Soltec)及日联科技(UNICOMP)和复蝶智能(Future)等国内外一流企业,是团队合作的成果。作者衷心感谢合作企业技术工程师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特别感谢环球仪器公司原市场部经理朱英新先生、DEK公司全球电子组装部总监许亚频先生和应用工艺工程师李忆先生、维多利绍德公司上海代表处中国首席代表蔡节培先生,以及日联科技董事长刘骏先生等众多业界著名人士对编写本书和合作培养人才的支持。在本书编写过程中,得到清华大学基础工业训练中心,特别是SMT实验室领导和全体员工的支持和协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中参考了许多国内外多种媒体出版发行的文献资料和许多业界专家朋友技术讲座的资料,并引用了一些图表等数据资料,其中大多数都列入了参考文献,但是有些图片和资料经过多次传播已经找不到原作者与出处,在此特向所有本书引用的资料原作者表示敬意和感谢,同时也衷心感谢所有为本书编写提供资料和支持的业界专家和朋友们。

本书问世离不开电子工业出版社编辑们以及印刷厂等相关人员的努力和辛苦,特别感谢宋梅副编审和出版社团队高效的工作。

现代电子组装制造工艺是一门范围广泛,多学科交叉的先进制造工程技术,正处于快速发展和不断完善之中,加上作者水平与经验有限,书中错误和不足之处在所难免,热诚欢迎读者批评指正。

作者

2013年3月于清华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