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序员2009精华本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融:越过冬天的鸿沟

█ 文/舒克

前不久,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在京发布了《第2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08年底,我国网民数达到2.98亿,较2007年增长41.9%,网民数字稳居世界第一。我国互联网普及率也以22.6%的比例首次超过21.9%的全球平均水平。

在我看来,这几个数字今年必定还会有更大幅度的增长。原因很简单:金融海啸引发的经济形势动荡,必然使得人们花费更多的时间待在家里,选择上网等成本相对更低、甚至是免费的消遣娱乐活动。

对于互联网的影响力,官方同样有清醒的认知。2月18日,国务院通过了电子信息产业调整振兴规划,明确提出未来三年振兴中国电子信息产业的目标:实现产业稳定增长,未来三年继续保持二倍于 GDP 增速的增长速度。“计算机和下一代互联网应用”作为即将上马的六大重点工程之一赫然在列。

然而,市场经济之中,要光等着政府拉把手,那可能真的是“等到花儿也谢了”。

怎么办?

眼前的经济形势使得很多公司生存举步维艰,生存和盈利能力本来就备受质疑的互联网公司无疑日子更为难过。回首全球经济一片萧条的20世纪30年代,许多成为创新先驱的新技术企业都是从那时起步的,比如惠普。面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很多公司在缩减创新需要的资金投入,风投也都捂住了腰包。然而20世纪30年代的专利研究和创新企业的成功经验表明:即使在经济面临严重衰退时,企业也应当继续创新,尤其是对于在发明之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实现商业化的技术。当不确定性消退、经济复苏之时,推迟这些投资的企业可能会眼睁睁地错过巨大的增长机会。以提出“创造性破坏”理论闻名于世的经济学大师约瑟夫·熊彼特(Joseph Schumpeter)强调了经济衰退的正面影响:业绩不佳的企业会被淘汰;资金从衰败的行业撤出,转而投向新兴行业;高素质的熟练工人也会向更有实力的雇主流动。历史经验证明,对于那些有资金、有想法的企业,经济衰退可以为它们提供巨大的战略机会。

图1 2000~2008年中国网民规模与增长率

对新技术的投资并不是可以立竿见影,马上收回成本,乃至获得高回报。硅谷的另一个摩尔——杰弗瑞·摩尔(Geoffery A. Moore)曾写过一本被誉为“高科技营销理论圣经”的书——《跨越鸿沟》(Crossing the Chasm),其中提出了“鸿沟理论 ”。该理论指出:高科技产品的最大的特点,也是市场营销最困难的地方,就是其“早期市场”(初期的小范围专业市场)与“大众市场”(中期的非专业大众市场)之间存在着“鸿沟”,能否顺利跨越“鸿沟”,决定了一个高科技产品的成败。鸿沟期是指产品吸引了早期接纳者后、赢得更多客户之前的那段间歇期。在硅谷这样的现象不断重复:新的技术出现,获得风险投资的支持,大量的媒体报道,然而最终这些新技术却失败了。这些新技术、新产品就是掉进了鸿沟,实际上每个新技术都会经历鸿沟,关键在于采取适当的策略“跨越鸿沟”。这个时期是个“令人极度绝望的时期”,大多数失败的产品都是在鸿沟结束了其整个生命周期。因此,投资人必须要独具慧眼,看清形势,而想靠互联网安身立命的各路高手们也应当弄清楚2009年中什么将会成为众人关注的新热点,哪些地方又暗藏着令后来者艳羡不已的黄金和钻石。

在开放平台上流动

放眼2008年的互联网业界,SNS无疑是最令人侧目的名词。一时间,人人张口闭口“六度分割”理论,哪个互联网公司的老总如果不提 SNS 战略,恐怕不会见到董事会的什么好脸色。而风投也格外青睐这个领域,51.com获巨人5000万美元,更不用说校内融得软银的4.3个亿了。殊不知,这已经是SNS在国内的第三波浪潮了。所谓“前浪死在沙滩上”,第一波的 SNS 网站到现在所剩无几。有心的话,可以去问问经常上开心网的人:“你听说过‘ 友友觅’么?”

没有办法,市场就是这么残酷,尤其是在一日千里的互联网行业。也许你今天看到某个人还在新浪科技的视频采访上大谈什么“风投”、“云计算”,明天却在公司HR的面试中得见他的真容。

SNS的第三波虽然火爆,可是开心之余,很多人都在深思:难道就只能在上面“买卖朋友”、“停车收费”么?现实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复杂多变,百十来人的SNS公司又能琢磨出来多少应用?何况每个应用还有开发、测试、维护的成本……与其自己想破了头,倒不如把部分主动权交到广大开发者和用户手里,与他们共同分利。弄明白这个道理之后,以 OpenAPI 为代表的开放平台也就诞生了。

校内自2008年7月发布了第一版的开放平台之后,取得了不错的成效。在接受《程序员》杂志专访时,千橡互动副总裁、校内负责人许朝军介绍说:“经过这半年多的努力,现在已经有很多很好的应用出来,有一个叫‘开心农场’的应用非常火,每天有100多万人在用。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扶持第三方开发者和开发团队,让他们赚钱。另外我们通过平台的流量、收费通道等等一些商业模式的探索,让第三方开发者越来越多。在我们的开放平台上,校内计划旗下要有10个左右具有很强的技术实力、有很好的产品设计能力的团队或者公司。将来我们还计划将平台上好的产品推向海外,目前正在解决一些基础的问题,比如支付、税务、语言等等。不过可以确定的是:开放平台,我们肯定要做5到10年。”

同时,许朝军还透露:“作为国内第四大手机服务站点,校内将会开放手机的平台。”其实,SNS 以及互联网服务与手机的融合早已被业界视为必然趋势。这一点,Opera 软件公司中国区总经理宋麟先生也对《程序员》杂志表示认同。在 CNNIC的报告中,手机上网网民规模达到11760万人,较2007年增长了133%,每天多次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占到了34%;同时,在上网设备所占百分比中,手机占39.5%,已超过笔记本电脑的27.8%。报告同时指出:在2008年,交友社区类移动互联网应用取得了显著的市场突破。虽然资费是目前影响移动互联网应用的主要因素,但随着3G普及带来的资费降低,相信这将不再成为障碍。宋麟先生认为:3G 牌照发放之后,尽管基础网络设施建设上还需要相当长的一段时间才能够普及,它却从观念上带来转变的契机。越来越多的手机厂商、服务提供商和运营商都开始把丰富手机上的应用和服务作为焦点,这势必有助于在网络基础建设完善之前就大大提高业界整体的发展水平。

不过,开放平台是否能够真正解决用户的问题?Tim O’reilly的那句话弦犹在耳:“如果开放平台能做的只是让开发者更容易地把应用从一个社交网络移植到另一个社交网络……这对于网络的真正主体——用户——根本没有意义。我们从没想过要在很多社交网络上用相同的应用。我们真正需要的:是我使用的应用能够使用多个社交网络的数据。”

正是看到用户对这一点的迫切要求,同时也出于争夺用户的需要,Facebook 于去年底正式推出Facebook Connect,允许用户从站外访问Facebook 的用户数据。同时Google 发布了Friends Connect,而 MySpace.com 则有自己的 DataAvailability 计划。至于国内的SNS网站方面,许朝军介绍说:校内将于2009年第二季度公布自己的Connect计划。在他看来:“对于国内的Web 2.0网站来说, Connect 计划能够形成多赢的局面,会形成互联网新一轮的爆发。”

然而,希望国内的SNS 不要像Facebook 那样随意变更用户条款。在2月早些时候,Facebook 删除了其服务条款中一条允许用户在许可到期前,在任何时间要求删除其信息并终止对 Facebook的使用许可的规定。取而代之的,是一条新的许可,声称Facebook在一个账户注销后,可以继续拥有保存和使用用户信息。有研究者指出:这一新条款意味着“任何你上传至 Facebook的内容将被Facebook无条件任意使用,直到永远。”在众多用户千夫所指、极力反对的浪潮之下,Facebook在18日称它将撤销之前对用户数据使用条款的变更。

安全第一

其实 Facebook 独霸互联网的野心从一开始就没有停过。就像这次Facebook Connect 的推出,很多互联网观察人士估计,此举也许意在进一步压迫业界开放、统一的安全认证标准OpenID,甚而使得Facebook Connect成为互联网统一单点登录的事实标准。由此,有人引申出这样的预测:当 Facebook Connect 遍及互联网后,由于某一次安全漏洞,使得互联网的安全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中之重。

事实也确实如此,随着人们在互联网上的暴露的信息量越来越大,这些信息与人自身以及生活环境的联系程度也越来越高,以互联网为基础的商务活动之规模正在不断攀升,人们也就越来越希望看到一个安全、放心的互联网。

众所周知,Web 2.0相关技术数不胜数,而这些技术是否存在漏洞也让人们担心。为了统一协调、解决安全方面的问题,全球财富500强企业成立了“安全企业2.0论坛”(TheSecure Enterprise 2.0 Forum)意图,以安全的方式使用Web 2.0技术从事商业活动。不久前,该论坛发布了名为“Web 2.0顶级安全威胁”的行业报告,其中指出了8项最危险的安全漏洞,包括:

● 验证控制不足(InsufficientAuthentication Controls)

● 跨站点脚本(Cross SiteScripting,简称XSS)

● 伪造跨站点访问请求(CrossSite Request Forgery,简称CSRF)

● 钓鱼网站(Phishing)

● 信息泄露(Information Leakage)

● 注入漏洞(Injection Flaws)

● 信息完整性(Information Integrity)

● 反自动化能力不足(InsufficientAnti-automation)

相应问题,使得互联网安全咨询成为了一个新的热门职业。

“生活流”与“智能家庭”

曾有人说:在不久的未来,互联网网络接入就会像我们每天呼吸的空气,你根本意识不到它的存在;需要什么信息、希望分享什么信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得到。比特形式的虚拟生活与原子形式的真实生活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这就是“Life Stream”——“生活流”。在国外,Life Stream体现为Twitter、FriendFeed ;国内,豆瓣上你的朋友都看了什么书和电影,校内或开心上他们自己修改的状况或是一句话博客,这都是“生活流”。目前来说,更多的网站还是将用户的“生活空间”限制在本网站之内,前面提到的一系列

形形色色的“Connect”计划正是为了突破网站的限制。至于最后能够做到什么程度,这要看几大巨头是否愿意为了更长远的利益而彼此妥协,一起发展。

其实能够突破,实现融合的不仅仅限于电脑和手机。一直以来,人们都在梦想“智能家庭”的出现,各种“智能家电”既可以信息统一,又能做到分散控制。这样的美好前景让每个人都如坠梦中。然而技术上的限制,使得类似的幻想遥遥无期。不过,几项技术的出现,让我们在2009年看到了希望之光。

首先是“云计算”。2009年,市场的形式使得人们将更注重如何缩减成本,提高产出。革命性的“云计算”技术适逢其时。不必再进行大批前期投入,按需计算的模式,让创业者的每一分钱都能花在刀刃上。恐怕连Amazon 自己都想不到,3年前AWS的推出,让他们自己从一个在线零售商,转变成为 IT 服务提供商。而以AWS和EC2为代表的云计算技术,成为新一代真正具有革命性的技术。回到国内来看,《程序员》杂志得到校内许朝军提供的独家消息:校内目前正在招兵买马,研发自己的云计算平台,预计校内在年内的服务器数目将增加到10000台,提供类似于AmazonAWS的一系列存储和计算服务。

在数据存储方面,SSD固态硬盘正逐渐成为主流,这与闪存价格的不断下降和存储容量的不断提升是分不开的。这种 SSD 固态硬盘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移动,而且数据保护不受电源控制,能适应于各种环境,且可以制成多种外观,正适用于家庭环境。

使用各种数码产品,需要频繁充电总是令人挠头;更不要提各种家电屁股后面拖着的长长的尾巴了,没有它们,这些电器便形同虚设。然而,2008年8月,Intel 成功向外界展示了无线充电系统,成功地用1米开外的电源点亮了一个60瓦的电灯泡。也许不久之后,每家每户只要在自家墙上安装一个发射器,所有的家用电器就都可以实现无线充电。

有了上述三项技术,再结合日益成熟的无线网络,谁还能说“智能家庭”遥不可及呢?

图2 “Web 2.0”关键字在Google Trends中的搜索变化趋势

让我们去养猪吧

科技博客 TechCrunch报道,曾经风靡一时的“Web 2.0”概念正逐渐降温,到2011年几乎将被彻底淡忘。我想:这是因为以Web 为平台的应用已经无处不在,我们每天的衣食住行都将与其紧密结合在一起。哦,对了,不仅仅是我们,还有那一万头从饲料来源、日常护理,乃至最后的屠宰都处于互联网监控的、可爱的小猪崽儿们。

作为服务业的互联网产业,属于第三产业。如果仔细深入研究传统的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二产业——工业,发掘其中的巨大潜力,再以互联网为支点、信息技术为杠杆,去撬动、融合传统产业,即使仅仅是其微不足道的一角,能够做到的人必将为自己赢得难以估计的财富。

丁磊此次通过互联网把养猪的整个流程和数据全部公开,融入公众一起参与、分享、改进,使生产模式更为高效,用他的话讲,这算是“借鉴开源的思维方式养猪”。他已经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我们做出了榜样。最后,我想引用这位网易一哥的一句话:“互联网仅仅是一个工具,是一个信息交流和传播的工具,通过互联网这个平台可以做很多不同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