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培训教材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第一章 休闲农业

第一节 休闲农业的概念、特点、功能

一、休闲农业的概念

(一)休闲农业概念

休闲农业是利用农业自然环境、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业经营、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家生活等资源,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等多项需求的农业经营活动。休闲农业也是以农业为基础,以休闲为目的,以服务为手段,以城市游客为目标,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形态。

休闲农业还是深度开发农业资源潜力,调整农业结构,改善农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的新途径。

(二)乡村旅游的概念

乡村旅游是指在乡村范围内,利用乡村自然环境、农林牧渔生产、民俗节庆、民族风情、农村文化、村落古镇、农家生活等资源,通过科学规划和开发设计,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度假、体验、娱乐、健身等多项需求的旅游经营活动。从广义的观点来看,乡村旅游既包括休闲农业、民俗旅游、民族风情旅游、休闲度假旅游、农家乐旅游,还包括乡村自然生态旅游、回归自然养生旅游。乡村旅游是一种区域性的综合性旅游,带有很强的地方性和乡土性,也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休闲农业的特点

我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融农业与旅游业于一体的一种新型的生产经营方式。在农业、旅游业以及生态等各方面和谐发展的目标下,它具有其自身非常显著的特点。

(一)休闲农业是发生在乡村地区

以乡村自然资源、农业资源、人文资源、民俗文化资源为休闲吸引物的休闲经营活动,乡村特色和乡土风情是休闲农业的突出特点。

(二)休闲农业的目标市场是城市

休闲旅游的游客大多来自经济发达的大中城市。城市是乡村的客源地,面向城市市场,为城市游客服务,是休闲农业的主要任务。

(三)休闲农业具有强烈的休闲性

到乡村休闲大多是利用双休日和节假日,是城市居民周期性调节生活方式的重要选择之一,是一种以休闲为目的的短途旅游。

(四)休闲农业的形式是自由性的

休闲者主要采取自我服务的组织形式,以单位、家庭和亲朋好友为主要团体形式,自己选定休闲地点和休闲路线,休闲的活动安排比较宽松。

(五)休闲农业具有参与性

休闲农业除了观光欣赏以外,还为游客提供实践和参与的机会,增加游客对农村的认识和对农村生活、生产的体验。

(六)休闲农业具有时空性

休闲的时间多为春、秋两季,由于有适宜的气候条件,是出游的旺季;而夏季和冬季,由于气温高低变化,是出游的淡季。在区域上,南方一年四季气候适宜,休闲旅游均旺;北方由于冬季寒冷,适宜开展冬季性休闲和民俗旅游。

(七)休闲农业更贴近自然

乡村自然环境优美,山好、水好、空气好,是城里人回归自然、感悟自然、融合自然的好去处。

三、休闲农业的功能

无论是传统农业还是休闲农业,生产是主要的基本功能。休闲农业企业的开发和运行都不能脱离农业生产这一主要功能,在这个基础上,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还具有其他一些重要功能。

(一)经济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优质、绿色、生态、安全、健康的农产品,满足游客对休闲食品的需要。

(二)游憩功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可以为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娱乐、度假等各种活动的场所和服务。

(三)社会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促进城乡交流,增进农村社会发展,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利于缩小城乡差距。

(四)教育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文化,学习农业知识、参与农业生产活动、感受农业景观的户外教学场所。

(五)环保功能

休闲农业可以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维护自然景观生态,提升环境品质,并为游客进行现场的环保教育。

(六)医疗功能

休闲农业园区景点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新鲜的空气、宁静的空间、生生不息的动植物、遍地绿色的草木以及随处的鸟语花香,是最适合调剂身心及养生保健的场所。

(七)文化功能

休闲农业、农村民俗文化、生活文化和产业文化相结合,可以为游客提供各种农村文化活动,促进农村文化发展。

第二节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历程

一、休闲农业发展阶段

我国休闲农业兴起于改革开放以后,开始是以观光为主的参观性农业休闲。20世纪90年代以后,开始发展观光与休闲相结合的休闲农业。进入21世纪,观光与休闲农业有了较快的发展。回顾我国休闲农业发展的过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早期兴起阶段(1980年~1990年)

该阶段处于改革开放初期,靠近城市和景区的少数农村根据当地特有的休闲农业资源,自发地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农业观光休闲,举办荔枝节、桃花节、西瓜节等农业节庆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增加农民收入。如广东深圳市举办了荔枝节活动,吸引城市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并借此举办招商引资洽谈会,收到了良好效果。河北涞水县野山坡景区依托当地特有的自然资源,针对京津唐游客市场推出“观农家景、吃农家饭、住农家屋”等项休闲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农民脱贫致富。

(二)第二阶段:初期发展阶段(1990年~2000年)

该阶段正处在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时期,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和居民经济收入提高,消费结构开始改变,在解决温饱之后,有了观光、休闲、旅游的新要求。同时,农村产业结构需要优化调整,农民扩大就业,农民增收提到日程。在这样的背景下,靠近大中城市郊区的一些农村和农户利用当地特有农业资源环境和特色农产品,开办了以观光为主的观光休闲农业园和民俗户,开展采摘、钓鱼、种菜、野餐等多种旅游活动。如北京锦绣大地农业科技观光园、上海孙桥现代农业科技观光园、广州番禺区化龙农业大观园、河北北戴河集发生态农业观光园、江苏苏州西山现代农业示范园、四川成都郫县农家乐、福建武夷山观光茶园等。这些观光休闲农业园区,吸引了大批城市居民前来观光休闲,体验农业生产和农家生活,欣赏和感悟大自然。

(三)第三阶段:规范经营阶段(2000年至今)

该阶段处于我国人民生活由温饱型向全面小康型转变的阶段,人们的休闲旅游需求开始强烈,而且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 人们更加注重亲身的体验和参与,很多“体验休闲”“生态旅游”的项目融入农业旅游项目之中,极大地丰富了休闲农业旅游产品的内容。
  • 人们更加注重绿色消费,休闲农业项目的开发也逐渐与绿色、环保、健康、科技等主题紧密结合。
  • 人们更加注重文化内涵和科技知识性,农耕文化和农业科技性的旅游项目开始融入观光休闲农业园区。
  • 政府积极关注和支持,组织编制休闲农业发展规划,制订评定标准和管理条例,使休闲农业开始走向规范化管理,保证了休闲农业健康发展。
  • 休闲农业的功能由单一的观光功能开始拓宽为观光、休闲、娱乐、度假、体验、学习、健康等综合功能。

二、休闲农业发展现状与分布

(一)规模与结构

20世纪80年代,我国观光农业开始萌芽,经历了90年代的初期发展,到21世纪初,我国休闲农业已进入一个全面发展时期。休闲景点增多,规模扩大,功能拓宽,分布扩展,呈现出一个良好的发展新态势。2004年,为了推动全国观光农业的发展,国家旅游局对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进行了评选,选出203个农业旅游示范点。2005年,又进行了第二次评选,选出休闲农业旅游示范点156个。目前共评选出休闲农业示范点359个。其中:农业观光点112个,占31.20%;农业科技观光点60个,占16.71%;农业生态观光点56个,占15.60%;民俗文化点20个,占5.57%;休闲度假村(山庄)26个,占7.24%;古镇新村39个,占10.86%;农家乐18个,占5.01%;自然景区28个,占7.80%。

(二)地域分布

2004年和2005年评选出的359处休闲农业示范点遍布全国31个省市,其中,从中、东、西三大区域分布来看,东部地区195个,占54.32%;中部地区68个,占18.94%;西部地区96个,占26.74%。从省、市、区分布来看,最多的是山东55个,江苏43个,占辽宁34个,贵州18个,安徽、四川各17个,河北15个,浙江、广东各14个,山西13个,河南12个,广西11个,内蒙古、新疆各10个,黑龙江、重庆各9个,北京、甘肃各7个,湖北、云南各6个,江西、上海各5个,其余均在5个以下。

第三节 休闲农业发展背景条件分析

一、休闲农业发展背景

我国政府十分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2004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上海时指出“要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生态旅游,促进农民增收”。2005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吴仪在全国旅游工作会议上指出“旅游业发展要有新思路,要把旅游业与解决‘三农’问题结合起来,积极开发农村休闲旅游资源,大力发展农业旅游”。2006年,我国“十一五”发展规划也提出,在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要发展休闲农业。所有这些对发展我国休闲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又是一个乡村大国,发展休闲农业具有四大优势:

  • 我国乡村自然景观多样、优美,生态环境好。
  • 农业历史悠久,农业景观类型多样,地区差异显著。既有南方的水乡农业景观,又有北方平原的旱作农业景观;既有沿海发达地区及大城市郊区的农业景观,又有西北干旱区的绿洲农业和草原牧业景观。
  • 民族文化和民俗文化丰富。中国农村特色的农耕文化、民俗风情、田园生活、乡村风貌、农果品尝、文化娱乐等人为景观,开发潜力大。
  • 随着城市化发展,到乡村旅游的城里人会越来越多,有巨大的客源市场。农业和农村分布着全国70%以上的休闲农业资源,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产业,对拓展农业功能、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建设现代农业具有重要的作用;对培育新型农民、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增加农民收入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中国发展休闲农业的条件优越,内容丰富,潜力巨大,前景十分广阔。中国未来不仅应是旅游大国、旅游强国,而且也应成为休闲农业大国、休闲农业强国。展望未来,具有中国特色的休闲农业将会在中国大地上蓬勃发展、壮大,成为具有生命力的乡村新型产业。

二、休闲农业发展目标

促进休闲农业发展,必须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总体要求,因地制宜,科学规划,突出特色,着力完善基础条件,强化公共服务,提升发展水平,丰富休闲农业产品,形成政府引导、农民主体、社会推动、充满活力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发展新局面,有力地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国民经济的发展。

发展休闲农业,要坚持与新农村建设相结合,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促进农村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全面提升;坚持以农为本,不脱离农民,不脱离乡土,不脱离当地资源条件,不脱离发展阶段,紧紧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村风情风貌开发休闲旅游产品;坚持可持续发展,突出自然生态,体现乡土气息,培植现代文明,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和感染力;坚持开发和保护并举,注重做好农村生态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避免盲目发展、低层次竞争造成的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

发展休闲农业的总体目标是:构建结构合理、特色明显、服务良好、发展规范的休闲农业新格局,基本满足城乡居民休闲度假和观光旅游需求。到2010年,培育100个优势明显、管理规范、农民广泛参与的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重点县、1000个重点乡(镇)、10000个重点村,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年接待客人超过5亿人(次),农民从中直接获益超过1600亿元,年均新增直接就业35万人、间接就业150万人,从业农民年均收入增长10%以上。

第四节 休闲农业发展模式和类型

一、田园农业模式

田园农业旅游模式以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活动和特色农产品为旅游吸引物,开发农业游、林果游、花卉游、渔业游、牧业游等不同特色的主题旅游活动,满足游客体验农业、回归自然的心理需求。主要类型有:

(一)田园农业游

以大田农业为重点,开发欣赏田园风光、观看农业生产活动、品尝和购买绿色食品、学习农业技术知识等休闲活动,以达到了解和体验农业为目的。如上海孙桥现代农业观光园、北京顺义“三高”农业观光园等。

(二)园林观光游

以果林和园林为重点,开发采摘、观景、赏花、踏青、购买果品等旅游活动,让游客观看绿色景观,亲近美好自然。如四川泸州张坝桂园林等。

(三)农业科技游

以现代农业科技园区为重点,开发观看园区高新农业技术、温室大棚内设施农业和生态农业,使游客增长现代农业知识。如北京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等。

(四)参与体验游

通过参加农业生产活动,与农民同吃、同住、同劳动。让游客接触实际的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特殊的乡土气息。

二、科普教育模式

利用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生态园、农业产品展览馆、农业博览园或博物馆,为游客提供了解农业历史、学习农业技术、增长农业知识的旅游活动。主要类型有:

(一)农业科技教育基地

在农业科研基地的基础上,利用科研设施作景点,以高新农业技术为教材,向农业工作者和中小学生进行农业技术教育,形成集农业生产、科技示范、科研教育为一体的新型科教农业园。如北京昌平区小汤山现代农业科技园、陕西杨凌全国农业科技农业观光园等。

(二)观光休闲教育农业园

利用当地农业园区的资源环境、现代农业设施、农业经营活动、农业生产过程、优质农产品等,开展农业观光、参与体验,DIY教育活动。如广东高明蔼雯教育农庄。

(三)少儿教育农业基地

利用当地农业种植、畜牧、饲养、农耕文化、农业技术等,让中小学生参与休闲农业活动,接受农业技术知识的教育。

(四)农业博览园

利用当地农业技术、农业生产过程、农业产品、农业文化进行展示,让游客参观。如沈阳市农业博览园、山东寿光生态农业博览园等。

三、农家乐模式

农民利用自家庭院、自己生产的农产品及周围的田园风光、自然景点,以低廉的价格吸引游客前来吃、住、玩、游、娱、购物等旅游活动。

(一)农业观光农家乐

利用田园农业生产及农家生活等,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和体验。如四川成都龙泉驿红砂村农家乐、湖南益阳花乡农家乐等。

(二)民俗文化农家乐

利用当地民俗文化,吸引游客前来观赏、娱乐、休闲。如贵州郎德上塞的民俗风情农家乐。

(三)民居型农家乐

利用当地古村落和民居住宅,吸引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如广西阳朔特色民居农家乐。

(四)休闲娱乐农家乐

以优美的环境、齐全的设施、舒适的服务,为游客提供吃、住、玩等旅游活动。如四川成都郫县农科村农家乐。

(五)食宿接待农家乐

以舒适、卫生、安全的居住环境和可口的特色食品,吸引游客前来休闲旅游。如江西景德镇的农家旅馆、四川成都乡林酒店等。

(六)农事参与农家乐

以农业生产活动和农业工艺技术,吸引游客前来观光休闲。

四、民俗风情模式

以农村风土人情、民俗文化为旅游吸引物,突出农耕文化、乡土文化和民俗文化特色,开发农耕展示、民间技艺、时令民俗、节庆活动、民间歌舞等旅游活动,增加乡村休闲的文化内涵。主要类型有:

(一)农耕文化游

利用农耕技艺、农耕用具、农耕节气、农产品加工活动等开展农业文化旅游。如新疆吐鲁番坎儿井民俗园。

(二)民俗文化游

利用居住民俗、服饰民俗、饮食民俗、礼仪民俗、节令民俗、游艺民俗等,开展民俗文化游。如山东日照任家台民俗村。

(三)乡土文化游

利用民俗歌舞、民间技艺、民间戏剧、民间表演等,开展乡土文化游。如湖南怀化荆坪古文化村。

(四)民族文化游

利用民族风俗、民族习惯、民族村落、民族歌舞、民族节日、民族宗教等,开展民族文化游。如内蒙古呼伦贝尔金帐汗旅游部落。

五、村落乡镇模式

以古村镇宅院建筑和新农村建设格局为休闲吸引物,开发观光旅游。主要类型有:

(一)古民居和古宅院游

大多数是利用明、清两代村镇建筑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王家大院和乔家大院,福建闽南土楼等。

(二)民族村寨游

利用民族特色的村寨发展观光旅游。如云南瑞丽傣族自然村、红河哈尼族民俗村等。(三)古镇建筑游

利用古镇房屋建筑、民居、街道、店铺、古寺庙、园林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山西平遥、云南丽江、浙江南浔、安徽徽州镇等。

(四)新村风貌游

利用现代农村建筑、民居庭院、街道格局、村庄绿化、工农企业来发展观光旅游。如北京韩村河、江苏华西村、河南南街等。

六、休闲度假模式

依托自然优美的乡野风景、舒适怡人的清新气候、独特的地热温泉、环保生态的绿色空间,结合周围的田园景观和民俗文化,兴建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为游客提供休憩、度假、娱乐、餐饮、健身等服务。主要类型有:

(一)休闲度假村

以山水、森林、温泉为依托,以齐全、高档的设施和优质服务,为游客提供休闲、度假旅游。如广东梅州雁南飞茶田度假村。

(二)休闲农庄

以优越的自然环境、独特的田园景观、丰富的农业产品、优惠的餐饮和住宿,为游客提供休闲、观光旅游。如湖北武汉谦森岛庄园。

(三)乡村酒店

以餐饮、住宿为主,配合周围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游客提供休闲旅游。如四川郫县友爱镇农科村乡村酒店。

七、回归自然模式

利用农村优美的自然景观、奇异的山水、绿色森林等资源,发展登山、观山、赏景、森林浴、滑雪、滑水等休闲活动,让游客感悟大自然、亲近大自然、回归大自然。主要类型有:水上乐园、露宿营地等。

第五节 休闲农业发展对策

我国休闲农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科学化重视不够;档次不高,品位偏低;管理不够规范,服务水平不高;服务人员缺少培训,素质不高;政府扶持力度不够等问题。为解决这些问题,促进休闲农业健康、稳定、持续发展,必须采取如下对策:

一、提高认识,加强领导

  • 要认识休闲农业是推动农业转型,促进农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建设新农村的有效途径。
  • 要认识开发农业多功能的必要性,在发展农业、开发生产功能的同时,还应开发农业的生活功能和生态功能。
  • 要重视农耕文化、民俗文化和农家文化的挖掘和保护。
  • 要认识到发展休闲农业,可以带动住宿、运输、餐饮、商业等服务业发展,扩大农民就地就业。
  • 要认识发展休闲农业对推动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的作用。认识提高了,就会自觉地、积极地领导和支持休闲农业的发展。

二、搞好科学规划,突出乡村特色

规划是发展的龙头,是指导发展的科学依据。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首先要制订科学的发展规划,制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规划。

  • 坚持科学发展观,贯彻“开发与保护相结合、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结合、近期与远期相结合、因地制宜、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原则”。
  • 认真调查和分析本地区的区位条件、资源优势、市场客源及周围环境条件,明确区域功能定位,制订发展方向和发展目标,构建主导产业,树立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品牌。
  • 重视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突出乡村特色,增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
  • 重视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防止对生态环境和景观的破坏性开发,强化对原生态环境的保护。
  • 密切结合当前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做好新农村建设规划,促进农村社会经济全面发展。

三、加强规范化管理,提高服务水平

  • 要建立和完善领导体制,充分发挥旅游、农业、土地、文化、交通等各部门的作用,分工负责,协调管理。
  • 制订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标准,从资源、环境、市场、服务、交通、效益等多方面进行规范管理。
  • 建立各种规章制度,从项目审批、人员上岗、安全和卫生保障、价格制订、经营管理、接待服务等各方面都按规章办事。
  • 要加强人员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业务能力及服务水平。
  • 根据规范标准,定期进行评估,实行优者奖励和支持制度。

四、拓宽投资渠道,完善基础设施

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应该采取多元化投资方式,首先是政府要加大投资力度,特别是区域性基础设施应作为投资的重点。各银行和农村信用社也应把支持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作为信贷支农重点。同时,也可以吸引国内和国外企业或公司的资金,以股份制或合资经营等方式进行经营。完善基础设施主要是搞好乡村交通、通信、供水、供电、环境治理、安全保障等,并规范住宿设施、饮食设施、卫生设施、安全设施等建设标准要求,做到设施齐全、标准规范、健康发展。

五、加大宣传,促进营销

为扩大游客市场,要增加营销投入,利用各种宣传媒体,如广播、电视、报纸等进行宣传促销。利用农村节庆假日,组织观光旅游,举办展览会和科普培训等活动进行宣传。加强与旅行社及周边景点、景区的合作,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市场,以吸引更多的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