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信国学大典·荀子
上QQ阅读APP看书,第一时间看更新

第1章 《荀子》导读(1)

开出一个人文世界

方世豪

一、荀子其人其书

荀子,名况,字卿,又称荀卿、孙卿,战国时赵国人,大约生于公元前三〇七年,卒于公元前二一三年左右。荀子生逢乱世,十五岁游学于齐,在稷下留居了较长时间。齐威王、宣王当政时期,招贤纳士,学者云集,是齐国最繁荣时期。到齐王时,开始衰败,学者离去,荀子到了楚国。到齐襄王时,稷下又再度兴盛,荀子又回到齐国,成为齐国最有名望的学者。荀子也曾经向秦昭王和赵孝成王推荐他的政治主张,但都没有被采用。后来到了楚国为官,到春申君死而免官。以后就一直著书立说,教学授徒,直至去世。

《荀子》一书流传至汉朝,经刘向整理,定为十二卷,三十二篇。到了唐朝,杨倞为《荀子》作注,定为二十卷,就是我们今天看见的《荀子》。《荀子》现在通行的是清代卢文弨校勘本,而清末王先谦撰《荀子集解》集清代学者之大成,是清代最著名注本。近人梁启雄作《荀子简释》是近代著名的注本。

二、荀学简史

荀子说自己的学问是继承孔子而来的,又常常把孔子和周公相提并论。这是因为荀子认为自己和孔子一样,是发扬周代的人文文化制度的,其重点和孟子不同。孟子也是继承孔子,但常说尧舜是创造人伦文化的人,所以重点是在人伦文化,而不是周公的制礼作乐。《荀子》书中有《尧问篇》,有荀子门人的记录,说荀子的善行,孔子也不能超过,为荀子辩护,认为荀子并非不如孔子。可见荀子门人并不认为荀子是继承孟子,而是直承周孔。

汉代传授五经的儒者,多数自认为是继承荀子,遥承荀子门户。例如:解释《诗经》的三家,《鲁诗》是传自浮丘伯,《韩诗》是传自韩婴,《毛诗》是传自毛亨。而《礼》传自后苍,《春秋左氏传》是传自张苍,《春秋谷梁传》是传自申公。这些儒者的师承,都可以上溯到荀子的弟子。这些说法可参考清代学者汪中的《荀卿子通论》。

汉代时,董仲舒已经质疑过孟子的性善论说法。刘向的《孙卿书录》就称赞荀子,又说董仲舒是大儒而写书称赞荀子。后来,王充也有质疑孟子的文章。由此可见,汉初时,荀子的地位在孟子之上。汉代只有扬雄曾以孟子自比,而反对道家墨家。

汉代也很少主张孟子的性善论。董仲舒说性是天生的气质,可以同时贯通善恶。扬雄说性,主张“善恶混”,都是综合孟子、荀子的主张而说的。王充主张性分三品,认为人性有善,有恶,有居中,也是由综合孟子和荀子的主张而进一步说。

经典方面,由汉至唐,儒者都很重视五经。五经有多种注释,但《孟子》就只有赵岐注一种,和《荀子》只有杨倞注一样,他们的学问都未曾受到当时的重视。

到了唐代,韩愈著《原道》,认为孟子是醇乎醇,而荀子是大醇而有小疵。这就是赞扬孟子而稍为贬抑荀子。但韩愈对性的主张就和汉代王充大约相同。

到了宋代初期,学者仍然是大多数把孟子、荀子和扬雄、文中子相提并论。但《宋元学案》的《安定学案》中,安定门人徐积,就开始有评论荀子的性恶论。苏轼的《荀卿论》更加认为李斯焚书坑儒的罪行,就是由于李斯的老师荀子主张性恶。二程更加大力斥责荀子的性恶论,二程说:“其学极偏驳,只一句性恶,大本已失。”这就是认为荀子的性恶已失去了儒学的大本。朱子的《近思录》也有引用二程的说法。由宋代到明代,学者大多数都认为孟子才是孔子的嫡传,荀子是杂学而已。

到了清代,戴震主张心知,凌廷堪主张礼,说法其实和荀子大约相同,但他们都没有说明是宗于荀子。而汪缙的《二录》、《三录》,主张归宗孟子作标准来衡量荀子。但书中仍然有采用荀子主张的地方。姚鼐著《李斯论》,驳斥苏轼的说法,不赞成把李斯的罪过归咎于荀子。钱大昕、郝懿行为荀子辩护,认为荀子之学,没有违反孔孟的主张。卢文弨、王念孙就对荀子的文章多做校注的工夫。汪中著《荀卿子通论》,综述了荀子承传经学的功劳,又为荀子作《荀子年表》。而到了清末,王先谦集合了卢文弨、王念孙等人的校注,撰《荀子集解》。书中前二卷是考证,当中也备录了由钱大昕、郝懿行到汪中等人的文章。清末时,章太炎著《国故论衡》,用佛家的唯识宗义理来讨论孟荀的人性论主张,认为孟子和荀子是各自得到偏向一面的人性意义。所以章太炎的说法有些类似汉代董仲舒、扬雄对孟子和荀子关于人性主张的评论。与章太炎同时,谭嗣同著《仁学》,一方面注重孟子所说的民贵主张,一方面斥责荀子的尊君、君统的主张,认为中国两千年来,君主专制制度都是受到荀子学说的流派而形成。这是荀子所始料不及的。

而民国以来,学者就常常提到荀子所主张的正名,和关于心和天的解释,因为可以用来和西方哲学思想比较,所以渐渐又觉得荀子学说有价值了,孟子和荀子的地位又大约相等了。这就是荀子之学的简史。

三、荀学在现代中国的意义

我在司徒华先生的书中,看到一个天堂与地狱的故事。

话说有一个人死了,灵魂在路上飘荡,心里想:这条路是上天堂,还是下地狱呢?他自己无法估计自己功过,不知应上天堂或下地狱。走了一会儿,看见一座金碧辉煌的宫殿,中门大开,守门人请他内进,带他去见宫殿主人。

主人招待很殷勤,对这人说:“这里有最华丽的房间,最舒适的床铺,最美味的食物,只要你说得出,就有佣人煮给你吃。这里有很多佣人侍候你,听你吩咐。你叫他们做什么就做什么。没有人打扰你,你什么也不用做。相信你从来没有试过这样的生活,你来这里住一下,试一试吧!”

这个人听了,很高兴,就住了下来。果然,宫殿里面的生活确是如此。想吃什么,有什么,要睡多久,就多久。但他渐渐不习惯,最不习惯的,是这里没有朋友。佣人只是为他做事,从来不说话。另一个不习惯是这里没有一本书,没有报刊。宫殿外的消息,一点也不知道,整个人好像离开了这个世界。不久,这个人寂寞得想死,好像在监狱中生活。

他忍无可忍,问了佣人:“我可不可以做一些事呢?”

佣人答:“不可以,这里不准做事的。”

这个人问:“我可不可以负责担水、烧饭、洗衣服呢?”

佣人答:“不可以,我不是说过,这里不准做事,只准吃喝玩乐吗?”

又过了一段时日,这个灵魂实在无法再忍受,走去见那宫殿主人,说:“我在这里无所事事,虽然生活无忧,但我不能够再留下了。我现在觉得,原来寂寞是最痛苦的。当初,我在这里确实觉得很快乐,无忧无虑,不用工作,好像在天堂一样。但现在,却觉得像在地狱一样。你可以给我一些工作做,令我不至于那么寂寞难受吗?”

宫殿主人说:“你想错了,这里不是天堂,而是地狱。地狱就是这样,就是寂寞,就是无事可做。在天堂才有事可以做,生活才有意思。”

这个灵魂说:“那么,我要离开这里,我情愿去那个有很多事做的地方!”

为什么这个灵魂不愿意留在这个天堂一样的地方?因为这里无事可做,没有朋友,没有沟通,生活没有意义。生活怎样才有意义?就是在人世间,做人间的事,有朋友,有沟通,生活才有意义。在人世间有很多事可以做,可以从事科学、文学、哲学、宗教、艺术、体育、经济、烹饪等各式各样的活动,这就是人文世界的活动。有这些活动,就是有人文世界,生活才有意义。所以,人文世界才是真正的人间天堂。

历史上,甚至今天,还常常有人用无事可做的天堂,来吸引人,甚至吸引了很多知识分子,由此而为世人带来灾祸。例如:有人以为一个财富完全平等的世界就是天堂,忽略了全幅人文世界的价值,一切都为经济服务,世上好像只有经济意义,只有物质的意义。这就是一个寂寞、空虚的天堂。所以,我们要重新确认,真正的天堂是全幅人文世界的开展。荀子所说的礼义,就是人文世界,就是人文统率各种文化而形成的道。

看荀学的意义,就要看荀学开展出的人文世界的意义了。

(一)荀子人文精神的来源

人文精神就是多元文化组织的基础。什么是人文精神呢?

用唐君毅先生的解释,人文,就是一切人的思想、人的学术、人的文化,一切文化都是人的文化,都是由人创造的。所以一切文化精神都是人文精神。但这样说好像没有什么特别意思,没有对照,人文精神的意思就显不出来。因为除了人文思想、人文精神之外,还有反人文的思想。本来人文的思想不必特别提出来说的,但因为每个时期都有反人文精神的存在,所以每个时期都要提倡发扬人文精神。

中国人文精神发展的第一阶段,是孔子以前的时期。这时期的中国人文精神是表现在具体的日常生活上。这时期其实并没有很多人文学术思想。但中国人文精神的根源就在这时期确定下来。中国后来的人文思想,包括荀子的人文思想,都是由这时期的中国人心灵中孕育出来的。中国的人文精神,和西方的人文主义不同,并不是和神本、物本相对。所以人文精神不是没有宗教信仰,不是不重视自然。中国人文精神重视的,是要看人对宗教性的天、帝和对自然物的态度。这种形态和西方的形态是不同的。

唐先生认为人对自然物的态度,简单说,可以有三种:第一种是利用厚生的态度,第二种是欣赏或表现人情感德性审美的艺术态度,第三种是视自然物为客观对象,人对客观对象有好奇、惊讶,要求对对象加以了解的态度。第三种态度可以产生出纯粹客观的自然思想,这就是西方古希腊的科学、自然哲学的开始。这种态度的思想是直接倾向自然,趋向忘记人自己的。

中国古代既缺乏纯自然的思想,也缺乏死后世界、神界的思想,所以中国文化的本源就是人文中心的文化。这种人文文化在周朝时具体形成。“周尚文”,就是说到周朝才有人文的文制,就是礼乐制度。中国古人发明器物,表示古人能够首先控制到自然物,这是实用方面而言。但到了周朝,有了礼乐制度之后,器物就渐渐礼乐化,变成礼的器物和乐的器物,变成用来表现人情意、德性的工具。器物世界也增加了审美艺术的人文意义。周代以前,比较重视祭祀鬼神,表示中国人要求和神灵协调,礼乐的作用是要令神人关系和谐。但到了周朝,礼乐的意义就偏重于人的伦理关系,用来协调人与人之间的秩序。荀子肯定的礼乐文化,就是周朝发展出来的人文文化。

根据唐君毅先生的意见,中国人对这种人文精神的自觉,是春秋以后由孔子开始的。春秋以前人文精神自觉到什么程度,是不确定的。但西周时期这种礼乐文化是一种生命力极其健康、充盛,又文雅有度的文化。西周时期,人的精神和内心德性都是直接表现在文化生活之中的,而自觉反省的思想是不需要的。真正对中国人文中心思想有自觉反省,能够说到人文精神的价值和意义的人,就是孔子。孔子开出了先秦儒家的人文思想。由孔子到孟子,再到荀子,是中国儒家人文思想自觉形成的时期。所以荀子要做的,是继承孔子的使命,就是要重建中国传统的人文中心文化。

(1)孔子的努力

春秋时期的时代问题是周朝势力衰落,夷狄势力兴起。周朝贵族堕落、无礼,士人、庶人逐渐要求提高社会地位,礼乐传统崩坏了。即是说,中国传统人文世界内部开始崩坏,而外面世界的夷狄势力又形成威胁。要解决这个时代问题,孔子作为知识分子,他一方面很佩服周公的制礼作乐,建立人文世界,一方面又佩服管仲的尊王攘夷,令中国人不至于披发左衽。孔子又要求当时的士人,即知识分子,要负起保护和重建中国人文世界的责任。士,本来是武士,武士的责任是保卫社稷。

孔子认为当时礼乐制度崩坏是因为人僭越礼乐,所以孔子要人知道礼乐之本。礼乐之本就是人内心的仁德,所谓:“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孔子重视文,不是说重视礼乐的仪文,而是重视成就礼乐仪文的德性。这德性就是文之质。孔子重视文之质,重视德性,就是想挽救当时文制的毛病。所以在“人文”两字之中,孔子是重视人多于表现在外的礼乐仪文。孔子要人自觉自己内在的、人之所以为人的德性,令人自己先成为能够被礼乐仪文依附的质地,才能成就真正有意义的礼乐仪文。这才是孔子一生讲学的精神所在,也是孔子人文思想的核心所在。孔子在整个周朝传统的礼乐人文世界的底层,发现了一个人的纯内心德性的世界。这个世界就是人文世界的基础。孔子和他的弟子亲身实践,以德性互相勉励,孔子师门就已形成一个人格世界。孔子和弟子反省讨论德性问题,讨论人格世界如何形成,后来的儒者,包括孟子、荀子、宋明理学家等,也加入讨论德性和人格问题。这些讨论形成的智慧,又会形成一个人文思想的世界。这个儒学的人文思想世界,意义和价值很广远,比孔子上论古人、作《春秋》、对时人作褒贬的活动,又更进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