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南山律在家备览略编》例言
数年已来,欲于《南山律》中摭挈其为在家居士所应学者,辑为一部,名曰《南山律在家备览》。老病因循,卒未成就。今先辑略编,别以流通。虽文不具足,义未详释。而大途略备,即此亦可窥见广本之概致焉。
所云《南山律》者,唐道宣律师居终南山,后世因称其撰述曰《南山律》。南山以《法华》《涅槃》诸义,而释通《四分律》。贯摄两乘,囊包三藏,遗编杂集,攒聚成宗。其撰述最著者,为《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略云《事钞》),《四分律含注戒本疏》(释南山所集含注戒本,略云《戒疏》),《四分律随机羯磨疏》(释南山所集随机羯磨,略云《业疏》),世称为“南山三大部”。虽正被僧众学习,而亦兼明三归、五戒、八戒等。又法体持犯等诸义章,亦多通于五、八戒也。逮及北宋、元照律师居钱塘灵芝寺,中兴南山律宗。撰《资持记》以释《事钞》,撰《行宗记》以释《戒疏》,撰《济缘记》以释《业疏》。今辑《南山律在家备览》,即据已上诸书而为宗本,并采撷《南山拾毗尼义钞释门归敬仪》《灵芝芝苑遗编》等,以为辅助。是编兼收南山、灵芝二家撰述,而唯标《云南山律》者。以灵芝撰述皆依南山遗范,发扬光大,缵述相承,故唯标云《南山律》也。若尔,何以扶桑学者谓南山宗《唯识》,灵芝宗《法华》耶?答:是盖唯窥一斑,未及全豹也。南山三观,虽与《唯识》近似,然如戒体显立正义中云,是故行人常思此行即《摄律仪》等,又云今识前缘终归大乘等,如是诸文,实本《法华》开显之义,盖无可疑。惟冀学者虚怀澄心,于南山灵芝诸撰述等精密研寻,穷其幽奥。未可承袭扶桑旧说,轻致诽评。
南山撰述中引文,多以略称。其仅标律云或四分者,即《四分律》。十诵者,即《十诵律》。僧祇者,即《僧祇律》。《五分者》,即《五分律》。善见者,即《善见律毗婆娑》。母论者,即《毗尼母论》。了论者,即《二十二明了论》,或此论疏,多论或婆论者,即《萨婆多毗尼毗婆沙》。伽论者,即《萨婆多摩得勒伽》。五百问者,即《五百问论》。已上皆为律部重要之典籍。此外,如善生,即《优婆塞戒经》。智论,即《大智度论》。成论,即《成实论》等。其所引文,每与现今流传藏本稍有不同。或是古藏异本,或转录他师撰述中文,或为随宜删节,或以释义参入。恐后之学者于是致议,故预辨明以遮疑难。
南山、灵芝所释法相名义,颇有与常途异者。是或别有所据,或随宜会通。学者于此未可胶执成见,应善分别观之。
是编分为四篇:一宗体篇,二持犯篇,三忏悔篇,四别行篇。于篇中复分为门,再分为章、节、项、支、类、端、目,以示次第。其标分之名目,或依钞疏原文,或随宜酌定。
是编所录诸文,虽或加删节,而不失原文大意。于诸文末,注明出处。所指卷数,三大部及记据津刊会本,其他亦据津刊者言。录写诸文,皆于上下用“”记号,以示起讫。记号之中,若有双行小注,皆是原文(编者注:本次编排中,此类双行小注以()标注)。或须别附以说明者,则于记号之外,以小字另行书写。
南山之文古拙,而义赜隐。后之学者,未可畏难,浅尝辄止。宜应习览,自易贯通。
养疴山中,勉辑是篇。偶有疑义,无书可考。益以朽疾相寻,昏忘非一。舛讹脱略,应所未免。率为录出,且存草稿。重治校订,愿俟当来。
谨案例言之末,泉州所藏原稿附记云:“二十九年岁次寿星月日,辑录宗体篇竟,并识。沙门善梦,时年六十有一,居毗湖山中。”例言所谓养疴山中勉辑是篇者,即指《宗体篇》而言。其后续辑《持犯》《忏悔》《别行》三篇,一依宗体篇例。故大师写定原稿寄沪时,删此附记。兹仍依泉稿补识,俾可考见大师辑成是篇之时地。又原稿寄沪后未即印行,大师复就泉州藏稿,加以补正。故编校是书,参合沪、泉两稿,互相补充。并识于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