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不放弃一个学生(3)
三年级的张强同学学习成绩很不好,平时的表现也不太让老师喜欢。一天下午活动后,同学们都去操场做游戏了,只有他一个人呆在教室。班主任杨老师看到后,就上去问他怎么了。张强告诉老师,没有人愿意和他一起玩,所有人都怕他拖后腿。事后,杨老师了解到,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平时在家的时候张强的爸爸总是批评他。每次体育课的活动,他都不能很好地完成,体育老师也批评过他几次,所以他没有勇气参加体育活动。这造成了张强的自卑心理。张强为什么会如此的自卑?这与家长和老师的批评很有关系。为此,杨老师找到了张强的家长了解情况,与他们沟通,建议家长采用以表扬为主的教育方法。在家中,张强作业写得工整了,帮父母干一些力所能及的活后,他的父母都及时地给予表扬。在学校,杨老师也总是注意表扬他。比如说今天张强第一个完成练习,杨老师就会说:“今天你是班里的第一个完成练习的,速度可真快,如果能全对,那样老师就更为你感到高兴了,继续努力!”然后在表扬的同时指出其不足,并提出更高的目标。每次看他露出笑容,杨老师就知道他对自己有信心了。不到一个月时间,张强在校的表现就已经判若两人。以前总是不完成作业的他,现在不仅能积极地写作业,课外活动还能积极地参加。
[点评]
其实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应该以多一些赞美,少一些批评。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鼓励、唤醒和鼓舞。”
5.尊重学生
受到别人尊重,是人人都向往的一种情景。学生也不例外。学生是一个个有思想的生命,教师要培养他们成才,首先就应该尊重他们,无论是从思想上、情感上还是行为上。尊重他们的人格、个性和权利……有了尊重,师生之间才有平等的对话和沟通合作;有了尊重,学生才能健康快乐地成长。
任何一个心智正常的人都有被尊重的需求,这点对后进生来说更为重要。一个人只有受到尊重,才能发挥潜质,才可能做出惊人之举。
苏联著名教育学家马卡连柯在教育工作中十分尊重学生的人格。他从来不把失足青少年当作违法者或流浪儿看待,而是看做具有积极因素和发展潜能的人。在他看来,尊重人、信任人,是教育人的前提;只有从尊重人、信任人出发,才能采取合理的教育措施,才能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受过马卡连柯教育的谢苗·卡拉巴林,曾回忆了他在高尔基工学团当学生时马卡连柯如何尊重他、信任他的事,这一切使他走上了新生的历程。
案例精选
[描述]
那是高尔基工学团创办不久的一天,马卡连柯到监狱去领卡拉巴林。当马卡连柯和监狱长一起替卡拉巴林办理出狱手续时,马卡连柯亲切地要他暂时离开办公室。当时卡拉巴林对此并不理解。过了十年后,当卡拉巴林已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时,马卡连柯才告诉他说:“我当时之所以叫你走出监狱长的办公室,是为了使你看不见担保你出去的条子。因为这个手续,可能会侮辱你的人格。”卡拉巴林说:“马卡连柯在那时就注意到我的人格,其实那时我自己还不知道什么是人格。这是他对我的第一次温暖的、人道的接触。”在他俩从监狱去省人民教育厅的路上,卡拉巴林总是走在马卡连柯的前面,以表示自己不打算逃跑,而马卡连柯总是和他并肩而行,并跟他谈话,使他高兴。所谈的都是关于工学团的事,只字不提监狱的情况和有关他的过去。
有一次,卡拉巴林这样问马卡连柯:“请您直爽地告诉我,您相信我吗?”马卡连柯诚恳地回答说:“过去的事不必提了”,“相信”,“我知道你这个人是跟我一样的诚实”。马卡连柯还见诸行动,曾接连两次把带枪取巨款的重任委托给卡拉巴林去办理,这使这位学生深受感动。
[点评]
马卡连柯以尊重与信任的良药医治好了卡拉巴林那受伤的翅膀,使他懂得了人的尊严,认识了人的价值,从而信心满怀地飞翔在祖国的长空。后来,卡拉巴林终于成了自己老师马卡连柯的可靠继承者和得力助手。
卡拉巴林的变化历程说明了尊重和信任在教育中的力量。马卡连柯正是运用这一力量,激起了少年违法者和流浪儿童的自尊感,把他们从自暴、自弃、自卑、失望和堕落的深渊中解救出来,使他们重新燃起对生活的热爱、对前途追求的火光。
一位一年级学生做错了一道题,老师罚她重做十遍。第二次她照旧出错,老师在全班点名批评,罚她做二十遍。第三次她又做错了,老师把她叫到讲台前,当众用红粉笔在她脸上画了两个叉。小女孩哭着说再也不愿上学了。这位老师对学生的要求无疑很“严”,但这种“严”有效果吗?我们看到,效果是相反的。
我们再来看看另一位教师是如何上课的。某日上课时,这位老师向学生们提出一个问题,要求同学们举手回答,她发现班里一位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也举起了手,心里很高兴,就让这位学生回答,可是他一个字也回答不上来。下课后,老师把这位学生叫到办公室,问他为什么不懂装懂,学生哭着说:“别人都举手,如果我不举,会让他们笑话的。”老师听了以后觉得十分感慨与愧疚,于是告诉这位学生,以后提问,如果他会就举右手,不会就悄悄举起左手。一段时间以后,这位学习较差、性格内向的孩子变得开朗起来,成绩有了很大的提高……
“悄悄举起你的左手”,这是一句多么温暖人心的提示,同学们都会回答问题,如果个别同学不会,必然会感到孤立,心理上会形成弱势,进而影响自信心的树立。这位老师给孩子更多的是要给予理解、关怀和尊重。
有位哲学家说过:“教育成功的秘密在于尊重学生。”这种尊重首先要将学生当做有思想、有个性的“完全平等的人”,而不仅仅是被管理的对象,倘若每一个老师真能做到这样。
尊重学生的自尊心不仅仅是给他一个所谓的面子,就能避免很多教育事故的发生更多的是要给予宽容和鼓励。如果那位老师对学生的人格有起码的尊重,他一定不会当众在一个小女孩的脸上打叉,给学生以人身侮辱。一个尊重学生的教师,会从学生的角度出发看问题。可见,大部分教育失误,并不在方法不当,而在于爱心和尊重不够。正如一位台湾女作家所说:“所有的真爱基于一份尊重,没有任何一个人有资格否认另一个人,每个人都有存在的价值。虽然我们有时很难不用自己的价值观去判断别人,但是一颗尊重的心,可以避免我们错得太多。”
尊重学生的自尊和人格,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的职责。爱心是有效教育的基础,而尊重则是爱心的自然流露和必然表现形式。没有尊重,教育就难以深入人心,取得应有的效果。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对智商在135以上的1628名超常儿童的成才教育作了追踪,30年后分析资料的结果表明:成就大小的明显差别不在于智力,而在于其个性品质,且主要反映在儿童对自己所持的自尊程度上。
因此,教师想要取得好的教育效果,除了应该尊重学生,更重要的还应该让学生懂得自尊,帮助学生建立自尊。自尊是一种自我认识,是对自己价值的判断,它意味着对自己的肯定和接受。自尊心强的人富有独立性,在对自己持肯定态度的同时对他人往往也能接受和信任。这一类人性格开朗,善于表达和交际,人际关系良好,富于创新,对所做的事充满信心,不畏挫折,不甘落后。这些优秀的心理品质,无疑会给学生今后的生活、工作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
但是我们应该如何做到尊重学生?
(1)尊重学生的人格
我们必须将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来看待,孩子们更希望老师将自己当成平等的“成人”来看。这就要教师要正视他的存在,理解他的愿望,看到他的努力,赞赏他的成就,并鼓励他敢于维护自己的合法权利。久而久之,学生就会为了维护自己的人格尊严,不去做有损于自己尊严的事。
某生是数学课代表,但是他进入初中后成绩下滑,失去了学习的信心,在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中数学成绩很不理想。班主任找他谈话。他作为课代表成绩却考得不理想,以为老师会批评他。但是老师看出了他需要别人的安慰、别人的指导、别人给他的信心。于是这个班主任就从他的爱好篮球说起,问他篮球怎么打得这么好。这个学生回答说因为兴趣,所以不管打多久都不觉得累,不管练习一个动作多少遍都不会觉得厌倦,而且还从电视上学习美国NBA球员的打球技巧。这个老师趁机告诉他,把他刚才所说话中的“篮球”都改为“学习”,那就是学习的方法,任何道理都是相通的。他说,老师是第一个赞成和鼓励他踢球的老师,他一定会努力。半学期过后,他的成绩有了明显的进步,还跟这个老师经常开玩笑说:“学习就好比篮球,其实很简单。”
这个例子说明,要取得良好的教育效果,首先要尊重学生的爱好和特长,保持他们学习、生活的信心,才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2)尊重学生的情感
学生的情感有时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很不能理解,但是对学生来说却是合理的。学生的情感世界本来与成人的世界就很不同。我们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地强求学生和我们想的一样。做教师,就是要能够变换角色,了解学生的喜怒哀乐,摸到学生情感变化的脉搏。一个教师曾讲过如下案例。
案例精选
[描述]
以前,不知什么原因,我们班的差生有一个嗜好,那就是以三五成群地合伙欺负老师为乐。如果一个差生犯错误被老师逮到了,其他的学生就帮着该生做伪证,伪证被戳穿就合伙立即进行狡辩,狡辩不成就大哭不止……弄得大家以为他们受到了莫大的委屈。谈起老师被他们欺负的经历,他们个个眉飞色舞,津津乐道。开学第一天,我就与学生约法一章:互相保证不伤害对方。学生没坚持两天就旧病复发,开始欺负我了。我在尊重他们的基础上与他们唇枪舌战了整整四节课,才将欺负我的十个人的思想工作做通,但还有一个同学还在与我诡辩。我没有吃午饭,连续作战到下午四点,终于取得了胜利。从此以后,他们开始尊重我了,也开始听我的话了,合伙欺负老师的现象也越来越少了。
[点评]
学生往往很重感情,你如果伤害了他,他就会远离你。学生的感情是纯洁的,不能随意践踏。教师如果都能够尊重他们的感情,正确引导他们,你的教育就能成功。反之,你的教育就注定失败。
(3)要尊重学生的需求
学生的需求表现在许多方面,学习上需要你的辅导,和同学发生矛盾需要你帮助解决,他的努力希望老师能够看到,特别是学生需要得到老师的关注与爱……有很多时候,学习吃力的学生由于害怕老师而不敢问问题。我们应该千方百计营造出一种和谐宽松的课堂氛围,让学生没有顾忌地提出问题。
(4)要尊重学生的创造
创新思维是学生最富生命力的思想火花,怎样才能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呢?在教育教学中,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发散思维和逆向思维,鼓励学生与众不同、标新立异和突发奇想,少对学生说“别”、“不要”,要欣赏学生的“淘气”,不要把“听话”作为优点来强化。很多心理学专家都指出,创造型的学生一般都是不顺从、不驯服的。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鼓励学生提出与我们看法不同的意见。
学生将来的命运掌握在老师的手中。但愿我们的老师尊重学生、理解学生。
在这里需要加深理解尊重的内涵。
某杂志上题为《新课改中的精彩对白》如下案例子。
案例精选
[描述]
“高峰同学,请你把这段课文读给大家听一听,好吗?”一节公开课上,执教老师满脸笑容地看着一个胖乎乎的男同学。
“老师,现在我不想读!”小男孩不顾听课老师在场,大胆地表达了自己的意愿。
“你有权保持沉默!”执教老师笑容依然,“我们会耐心等待,以后再欣赏你的精彩表现。”
果然,在后半节课中,这位学生主动请求,以自己精彩的朗读获得了听课师生热烈的掌声。——摘自《新课改中的精彩对白》
[点评]
尊重不等于让学生随心所欲。尊重学生,并不是说学生喜欢怎样,教师就让他怎样,由着他们的性子来。尊重不是顺从放纵,也不是简单地给学生面子。学生的“不”并非都能像那节公开课上那样迅速完美地找到答案,它需要我们老师更多地在课下单独与学生沟通交流,打开学生的心结。而教育学生遵守规则,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更是尊重学生的更深层次表现。
所以,作为教师,在教育实践中,更应该擦亮自己的窗子——眼睛和心灵的窗子,那样,才会有更多束尊重的阳光从擦亮的窗子照进来,照进学生的心中,照亮他们成长的历程。
6.爱学生是教师的天职
作为教师,每天都要和学生打交道。“亲其师,才信其道”,只有让学生喜欢你,从心里接纳、佩服你,你的教育、教学效果才会更好。如果将教育学生比做雕刻一块块的璞玉,总结起来,教师一般抱着三种心态:一种是当做负担,抱怨石料的质地不纯正,工具用着不顺手,最后的作品总是令人不满意。另一种是当做一种糊口的职业,每天捧着良心过日子,觉得自己怎么做都是付出。还有一种,时刻拿着这块玉把玩、端详,找到最佳切入点下刀,最后感觉每块雕刻后的玉都是自己一生唯一的作品,将爱和关心都倾注到作品上。完成以后就是自己的孩子,虽有瑕疵也是个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