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管理治心为上(1)
治物不如治人,治人不如治己,治己不如治身,治身不如治心,治其心者,治其一切……
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着丰富的“修心”思想精髓。在《管子·心术》中,就特别强调了人要重视心灵的修炼:“是故有道之君,其处也无知,其应物也若偶之,静因之道也。”意思是,有道君子内心要保持虚灵不昧,摒弃私欲成见,应因循客观事物,如明镜一样来反映事物。具体而言就是:“天曰虚,地曰静,乃不忒。洁其心,开其门,去私勿言,神明若存。”这就是说人的内心犹如一个房子,首先要打扫干净,客人才好进来。
心是每个人重要的资源,故善管者主要在于“管心”。
孔子的智慧在相当程度上引导了中国的管理之道,其中最关键的一点是首先强调管理自我,因为管理他人的前提是管好自己,而管好自己的根本是管好自己的心灵! 《四书·大学》中有谓: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老子在《道德经》中亦有同样主张治国先修己身心。
尼克松是我们极为熟悉的美国总统,是他打开了美中关系的大门。但这样一位大人物,却因为一个看来似乎很小的错误,而亲手毁掉了自己的政治前程。
1972年,尼克松在当了四年总统以后,进行连任的竞选。由于他在第一任期内政绩斐然,很得民心,而他的对手的阅历和声望都远难与他相匹敌,所以大多数政治评论家都预测他会以绝对的优势获得胜利。
尼克松真的竞选连任获胜了,但是却因为一件事情而“走麦城”了。
别看尼克松本人给大家的印象无畏,但实际却十分不自信,过去的几次失败使他曾经受过极大的打击,他走不出心理的阴影,极度害怕万一出现的失败。在这种潜意识的驱使下,他鬼使神差地干出了令他后悔终生的蠢事:他指派手下人潜入竞选对手的总部水门饭店,在对手的办公室中安装窃听器。
这一事件被人发现了,之后新闻界对此进行了穷追猛打。这时候的他,黔驴技穷,又连连阻碍调查,推卸责任,这一来引起了广大民众的极大不满,立法机构终于启动了对他进行了弹劾的程序。
善为人者能自为,善治人者能自治。人若不能领导自己,又岂能领导他人?若对自己都缺乏领导力,对他人的领导力又在哪里?就像著名的企业管理专家赫尔曼·西蒙所说的:“如果一个人不能管理好自己,他又怎么能够管理别人呢?”一个不重视自己心灵道德建设的人,又怎么能治理好国家呢?
尼克松的失败,不只是简单心理上的阴影导致他失去理智的天平。而在于他缺乏中国优秀文化中提到的“诚意、正心”方可“治国、平天下”的修养。
台湾星云法师在《老二哲学》一书中指出:西方管理学“都是学着去管事,去管人”,“对于如何‘管理’自己,‘管理’内心,就很少设立如此的课程了”。他认为:“最好的管理,其实是自己内心的管理。心治则身治,身治则一切皆治。”“所以,管理的妙诀,在于将自己的一颗心先管理好,让自己的心中有时间的观念,有空间的层次,有数字的统计,有做事的原则。尤其重要的是,让自己的心里有别人的存在,有大众的利益,能够将自己的心管理得慈悲柔和,将自己的心管理得人我一如,才算修满‘最高管理学’的学分。”
心的力量就是成功的力量
印度有一位国王想测验心的力量究竟有多大,于是派人到牢房里抓来一位被判死刑的大臣,并且对他说:“你已经被判死刑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一次机会,如果你能手捧着一碗油顶在头顶上,在城内的大街小巷绕行一周,且不洒落一滴油的话,我就赦免你的死罪。”
这位大臣在绝望之中,突然看到一线曙光,欢喜不已,于是小心翼翼地顶着一碗油,如履薄冰般地绕行于街巷。国王为了考验他是否用心专一,派人在街道各处布置了种种的奇观杂玩,并挑选了许多美女,在大臣经过的路旁奏着美妙的音乐,想分散他的注意力。可这位大臣目不斜视、心无旁鹜,对身边的一切好像视而不见,终于平安地回到宫中,当然,也没有洒出半点油。国王问他:“你在绕街时有没有听见什么声音?看见什么好玩的?”“没有啊!”“你难道没有听见悦耳的音乐,看见动人的美女吗?”“回禀大王!我确实什么也没有听见,什么也没有看到。”
这位大臣为了求得活命,全神贯注于头顶上的油,对身边的一切充耳不闻,视而不见。由于他的专心,因此保住了性命。
禅宗说:“心如国王能行令。心是身体的国王,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能够统帅行权,指挥一切,指示我们的眼耳鼻舌身意,产生感官、认知的种种作用。”
不可否认,对人的成功而言,“心”具有至高无上的“君主性”!
关于心理能量的巨大,孙中山先生可谓论述到了极致:“夫国者人之积也,人者心之器也,而国事者一人群心理之现象也。是故政治之隆污,系乎人心之振靡。吾心信其可行,则移山填海之难,终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则反掌折枝之易,亦无收效之期也。”孙中山先生透过国事、政治现象,发现人心是源头,一切行为都是在心理的支配下产生的,因而得出结论:“物质之力量小,精神之力量大”;革命取得成功,“精神能力实居其九,物质能力仅得其一”。
心学的集大成者王阳明,一生荆棘丛生,多次受人打击陷害,却总能在险象环生的人生旅途中,做学问、带兵打仗、做官都卓有成效,其重要的成功因素便在于他体悟到了心力的伟大,能够以自心之是非为是非,而不以孔子之是非为是非,所以,“虽遇颠风逆浪”,仍然“可免没溺之患”。
在商界,众多成功的企业家们也用他们非凡的成就向我们印证了“心”对于成就事业的巨大力量。
比尔·盖茨是信息时代最伟大的人物之一。他曾宣称:“我宁肯做荒坡上的橡树,也不愿做绿野中的小草——小草千人一面,毫无个性;橡树伟岸挺拔,昂首天穹。”
还在上中学时,比尔·盖茨就对阅读富兰克林、罗斯福、拿破仑、爱迪生等科学家、政治家、军事家、发明家的生平传记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经常像伟人那样思考与行动。并且,他对生命的价值以及如何面对生命进行认真的思考。有一天,他突然认识到生命的短暂性和一次性,于是,在日记里写下了这样一段著名的话:“人生是一次盛大的赴约。生命是一场正在焚烧的大火。一个人所能去做的,就是竭尽全力要从这场大火中去抢救点什么东西出来。”
正因为有了这样的感悟,他就有了一种珍惜生命的强烈意识。所以,当他意识到信息时代时代的到来时,便毅然在学完大学第一学期之后就开始休学创业,最终让自己创办的微软公司成了信息革命的领头羊。
比尔·盖茨当时上的是美国最著名的哈佛大学,学的又是美国最走俏的法学,他的举措,绝非一般人可以做得到。是什么导致了他有这种非凡的举动呢?如果遇到同样的情况,又有几个人能够下这样大的决心呢?
迈出这一步需要超凡的气度和心力,集中体现出非凡的勇气和决断。而在他创业之后的举动,更体现了非凡的心力,印证了“心力”的效应。
微软创立初期,其主打产品为MS-DOS系统。为了打开局面,他决定向电脑界最著名的IBM公司提供产品。当时参与竞争的当然不止他一家,还有一些更优秀的、产品比他更好的机构。但是,微软愿意以最优惠的条件向IBM公司提供产品。尽管这样做影响了不少的利益,但是由于与IBM公司联系在一起,这一产品很快走向市场并为微软提供了很好的回报。
MS-DOS系统被誉为一头健壮的“现金牛”。它占据了80%-90%的个人电脑市场。它随着每一台电脑的出售而售出,无需支付多少开发费和广告费,所以当时的销售利润,差不多等于净利润。
然而,这一健壮的“现金牛”,却被比尔·盖茨“毙”了,它不再上市销售。
为什么要这样做呢?比尔·盖茨认为,虽然自己的产品占领市场,但竞争激烈,不小心就会被人赶上,于是,他要学会主动“消灭自己”。于是,他开发了新的软件“Windows”,代替了原有的MS-DOS系统,而且将其推向全世界,此后又不断翻新,通过不断向自己“清算”,保持自己在个人计算机软件领域的霸主地位。
终于,其创办的微软公司成为世界上最著名的软件公司之一。
“人生就是一场大火”是一种最重要的生命智慧,而比尔·盖茨将这一生命智慧付诸实践,舍弃最诱人的大学而直接创业,体现出了最大的“心上功夫”。
一般管理者总是有一个畅销产品就紧抓不放,而比尔·盖茨却勇于自己淘汰自己。于是,微软超越了微软,比尔·盖茨超越了比尔·盖茨!这种不断自我更新、实现超越的能力,难道体现的不更是超凡的“心上功夫”吗?
比尔·盖茨的经历,给我们以深刻的启示:心路即勇路!
心到何处,路到何处;
心有多高,路就有多远;
心有多大,事业就有多大;
心的力量就是成功的力量!
心的境界决定管理的境界
早在1954年,彼得·德鲁克大师就在其杰作《管理实践》一书中提出:每个人都是管理者,管理的本质就是“自我管理”。实际上,德鲁克“管理”的概念,其实就是指“心”的管理功能,只有发挥“心”的管理功能,才是“管理”的真正“原点”。
德鲁克以人作为管理的中心(以人为本),又把人的管理中心“圈定”在“人心”(以心为本)。而“心”是如何发挥管理功能的?德鲁克认为:第一,“心”要思考“使命”;第二,“心”要根据“使命”制定“目标”;第三,“心”要按“目标”组织“资源”;第四,“心”与“行”合一,把“资源”变成“结果”。这就是德鲁克所说的,“心”作为“器官”的“管理”功能。在他看来,领导要靠“心”,指挥要靠“心”,决策还是要靠“心”。“心”具有一种普遍的管理职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