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章 敢想敢做驶向成功(2)
人的一生,守着什么岗位并不重要,可贵的是能给更多的人带来希望。
每个人处在特定的人生岗位上,都会有让人诱惑的“蛋糕”出现,这时,你可入鼻的只能是它的芳香,千万不可入口。一旦做了物质上的俘虏,你就会迷失方向,看不见给人生导航的“灯塔”。
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
吉尔·金蒙特对自己的信念改变了她整个生活的方向。1955年,18岁的金蒙特已是全美国最受人喜爱、最有名气的年轻滑雪运动员了,她的照片被用作《体育画报》杂志的封面。金蒙特踌躇满志,积极地为参加奥运会预选赛做准备,大家都认为她一定能成功。
她当时的生活目标就是得奥运会金牌。然而,1955年1月,一场悲剧使她的愿望成了泡影。在奥运会预选赛最后一轮比赛中,金蒙特沿着大雪覆盖的罗斯特利山坡开始下滑,没料到,这天的雪道特别滑,刚过几秒钟,便发生了一次意想不到的事故。她先是身子一歪,而后就失去了控制,像一匹脱缰的野马,直往下冲。她竭力挣扎着想摆正姿势,可无济于事,一个个的筋斗把她无情地推下山坡。在场的人都睁大眼紧张地注视着这一幕,心几乎提到了嗓子眼儿。
当她停下来时已昏迷了过去。人们立即把她送往医院抢救,虽然最终保住了性命,但她双肩以下的身体却永久性瘫痪了。金蒙特认识到活着的人只有两种选择:要么奋发向上,要么灰心丧气。她选择了奋发向上,因为她对自己的能力仍然坚信不疑。她千方百计使自己从失望的痛苦中摆脱出来,去从事一项有益于公众的事业,以建立自己的新生活。几年来,她整日和医院、手术室、理疗和轮椅打交道,病情时好时坏,但她从未放弃过对有意义的生活的不断追求。
历尽艰难,她学会了写字、打字、操纵轮椅、用特制汤匙进食。她在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选听了几门课程,想今后当一名教师。
想当教师,这可真有点不可思议,因为她既不会走路,又没受过师范训练。她向教育学院提出申请,但系主任、学校顾问和保健医生都认为她不适宜当教师。录用教师的标准之一是能上下楼梯走到教室,可她做不到。此时,金蒙特的信念就是要成为一名教师,任何困难都不能动摇她的决心。
1963年,她终于被华盛顿大学教育学院聘用。由于教学有方,她很快受到了学生们的尊敬和爱戴。她教那些对学习不感兴趣、上课心不在焉的学生很有办法。她向青年教师传授经验说:“这些学生也有感兴趣的东西,只不过和大多数人的不一样罢了。”
从1955年到现在,很多年过去了,金蒙特从未得过奥运会的金牌,但她的确得了一块金牌,那是为了表彰她的教学成绩而授予她的。
如果你希望主宰自己的人生,那么就必须好好掌握自己的信念。不论你说能或不能,你都算对。因为成功与失败这两种信念都有很大力量。
伟大和长远的目标
一个默默无闻的墨西哥移民,却胸怀大志,后来竟成为美国的财政部长。你能想象得到吗?
她是一个出身卑微的墨西哥姑娘,离婚出走来到美国,开始能找到什么活就做什么,拼命攒钱。后来开了一家小玉米饼店。不久,她经营的小玉米饼店铺发展成罗马纳墨西哥食品公司,这家公司后来成为美国最大的墨西哥食品批发商。
此后,这位勇敢的年轻妇女便将精力转移到提高她的美籍墨西哥同胞的地位上。她与伙伴们在一个小拖车里创办起他们的银行——泛美国民银行。之后,这位女英雄取得了更大的成就:她成为美国第34任财政部长。
伟大和长远的目标通常促使我们发挥自身最佳能力,激励我们努力工作,瞄准目标,全力以赴,直到取得成功。
做你自己想做的事
凯丝·达莱是一位公共汽车驾驶员的女儿,她想当歌星,但不幸的是她长得不好看,嘴巴太大,还长着暴牙。当她第一次在新泽西的一家夜总会里公开演唱时,一直想用上唇遮住牙齿。她企图让自己看起来显得高雅,结果却把自己弄得四不像。幸好,她有一位明智的友人,他直率地对她说:“看得出来你想掩饰什么,你觉得你的牙齿很难看。”“暴牙又怎么样?不要试图去掩饰它,张开嘴就唱,你越不以为然,听众就会越爱你。”
凯丝·达莱接受了那人的建议,把暴牙的事抛诸脑后,从那次以后,她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观众身上。她开怀尽兴地演唱,后来成为电影及电台中走红的顶尖歌星,现在,别的歌星倒想来模仿她了。
只有保持自己的本色,把握自己苦心经营的目标,才有可能把自己的强项变成改变自己命运的手段。
敢于突破,成功在望
一次,一艘远洋海轮不幸触礁,沉没在汪洋大海里,幸存下来的九位船员拼死登上一座孤岛,才得以幸存下来。
但接下来的情形更加糟糕,岛上除了石头,还是石头,没有任何可以用来充饥的东西,更为要命的是,在烈日的曝晒下,每个人口渴得冒烟,水成为最珍贵的东西。
尽管四周是水——海水,可谁都知道,海水又苦又涩又咸,根本不能用来解渴。现在,九个人唯一的生存希望是老天爷下雨或别的过往船只发现他们。
等啊等,没有任何下雨的迹象,天际除了海水还是一望无边的海水,没有任何船只经过这个死一般寂静的岛。渐渐地,八个生存的船员支撑不下去了,他们纷纷渴死在孤岛。
当最后一位船员快要渴死的时候,他实在忍受不住地扑进海水里,“咕嘟咕嘟”地喝了一肚子。船员喝完海水,一点儿觉不出海水的苦涩味,相反觉得这海水又甘又甜,非常解渴。他想:也许这是自己渴死前的幻觉吧。便静静地躺在岛上,等着死神的降临。
他睡了一觉,醒来后发现自己还活着,船员非常奇怪,于是他每天靠喝这岛边的海水度日,终于等来了救援的船只。
人们化验这水发现,这儿由于有地下泉水的不断翻涌,所以海水实际上全是可口的泉水。
谁都知道“海水是咸的”,“根本不能饮用”,这是基本的“常识”。因此,八名船员被渴死了。是“环境”害死了他们,还是“经验”?
在恶劣的环境下,如果墨守成规,死神就很容易降临。只要敢于突破“经验”,才有生存和成功的希望!
把宏大的计划分成几段
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日本选手山田本一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
当时许多人都认为这个偶然跑到前面的矮个子选手是在故弄玄虚。马拉松赛是体力和耐力的运动,只要身体素质好又有耐力就有望夺冠,爆发力和速度都还在其次,说用智慧取胜确实有点勉强。
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谈经验。
山田本一性情木讷,不善言谈,回答的仍是上次那句话:用智慧战胜对手。这回记者在报纸上没再挖苦他,但对他所谓的智慧迷惑不解。
10年后,这个谜终于被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
“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倒了。”
分段实现大目标真可谓是经验之谈,这一思想甚至适应于所有的“行业”。
报纸上曾经报道一位拥有100万美元的富翁,原来却是一位乞丐。在我们心中难免怀疑:依靠人们施舍一分一毛的人,为何能拥有如此巨额的存款?事实上,这些存款并非凭空得来,而是由一点点小额存款累聚而成。一分到十元,到千元,到万元,到百万,就这么积聚而成。若想靠乞讨很快存满100万美元,那几乎是不可能的。
曾经有一位63岁的老人从纽约市步行到了佛罗里达州的迈阿密市。经过长途跋涉,克服了重重困难,她到达了迈阿密市。在那儿,有位记者采访了她。记者想知道,这路途中的艰难是否曾经吓倒过她?她是如何鼓起勇气,徒步旅行的?
老人答道:“走一步路是不需要勇气的,我所做的就是这样。我先走了一步,接着再走一步,然后再一步,我就到了这里。”
是的,做任何事,只要你迈出了第一步,然后再一步步地走下去,你就会逐渐靠近你的目的地。如果你知道你的具体的目的地,而且向它迈出了第一步,你便走上了成功之路!
举重者练习举重,通常是先从他们举得动的重量开始,经过一段时间后,才慢慢增加重量。优秀的拳击经理人,都是为他的拳师先安排较易对付的对手,而后逐渐使他和较强的对手交锋。聪明的人为了要达成主目标,常会设定“次目标”,这样会比较易于完成主目标。许多人会因目标过于远大,或理想太过崇高而最终放弃,这是很可惜的。若设定“次目标”便可较快获得令人满意的成绩,能逐步完成“次目标”,心理上的压力也会随之减小,主目标总有一天也能完成。
行动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有一位名叫西尔维亚的美国女孩,她的父亲是波士顿有名的整形外科医生,母亲在一家声誉很高的大学担任教授。她的家庭对她有很大的帮助和支持,她完全有机会实现自己的理想。她从念中学的时候起,就一直梦寐以求想当电视节目的主持人。她觉得自己具有这方面的才干,因为每当她和别人相处时,即使是生人也都愿意亲近她并和她长谈。她知道怎样从人家嘴里“掏出心里话”。她的朋友们称她是他们的“亲密的随身精神医生”。她自己常说:“只要有人愿给我一次上电视的机会,我相信我一定能成功。”
但是,她为达到这个理想而做了些什么呢?其实什么也没有!她在等待奇迹出现,希望一下子就当上电视节目的主持人。
西尔维亚不切实际地期待着,结果什么奇迹也没有出现。
谁也不会请一个毫无经验的人去担任电视节目主持人。而且节目的主管也没有兴趣跑到外面去搜寻天才,都是别人去找他们。
另一个名叫辛迪的女孩却实现了西尔维亚的理想,成了著名的电视节目主持人。辛迪之所以会成功,就是因为她知道,“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一切成功都要靠自己的努力去争取。她不像西尔维亚那样有可靠的经济来源,所以没有白白地等待机会出现。她白天去做工,晚上在大学的舞台艺术系上夜校。毕业之后,她开始谋职,跑遍了洛杉矶每一个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是,每个地方的经理对她的答复都差不多:“不是已经有几年经验的人,我们不会雇用的。”
但是,她不愿意退缩,也没有等待机会,而是走出去寻找机会。她一连几个月仔细阅读广播电视方面的杂志,最后终于看到一则招聘广告:北达科他州有一家很小的电视台招聘一名预报天气的女孩子。
辛迪是加州人,不喜欢北方。但是,有没有阳光,是不是下雨都没有关系,她希望找到一份和电视有关的职业,干什么都行!她抓住这个工作机会,动身到北达科他州。
辛迪在那里工作了两年,最后在洛杉矶的电视台找到了一份工作。又过了五年,她终于得到提升,成为她梦想已久的节目主持人。
为什么西尔维亚失败了,而辛迪却如愿以偿呢?
西尔维亚那种失败者的思路和辛迪的成功者的观点正好背道而驰。分歧点就是:西尔维亚在10年当中,一直停留在幻想上,坐等机会;而辛迪则是采取行动,最后,终于实现了理想。
只有幻想而不采取行动的人,永远不会成功。行动是实现理想的唯一途径。
脚踏实地行动
美国汽车工业巨头福特曾经特别欣赏一位年轻人的才能,他想帮助这个年轻人实现自己的梦想。可这位年轻人的梦想却把福特吓了一跳:他一生最大的愿望就是赚到10000亿美元——超过福特现有财产的100倍。
福特问他:“你要那么多钱做什么?”
年轻人迟疑了一会儿,说:“老实讲,我也不知道,但我觉着只有那样才算是成功。”
福特说:“一个人果真拥有那么多钱,将会威胁整个世界,我看你还是先别考虑这件事吧。”
5年后的一天,年轻人告诉福特,他想创办一所大学,他已经有了10万美元,还缺少10万。福特这时开始帮助他,他们再没有提过那10000亿美元的事。
经过8年的努力,年轻人成功了,他就是著名的伊利诺斯大学的创始人本·伊利诺斯。
理想不同于妄想和幻想,目标要切实可行,行动要脚踏实地。这样,你离你的理想就不远了。
只有刻苦学习才能成功
史蒂芬·斯皮尔伯格在36岁时就成为世界上最成功的制片人。17岁那年他参观环球制片厂时,先偷偷摸摸地观看了一场电影的现场拍摄,再与剪辑部的经理长谈了一个小时。第二天,他穿了套西装,提起他老爸的公文包,里头塞了一块三明治,再次来到摄影现场,装成那里的工作人员,以避开大门守卫。然后他利用整个夏天去认识各位导演、编剧、剪辑,终日流连于他梦寐以求的世界里。从与别人的交谈中学习、观察,并挖掘出越来越多关于电影制作的灵感来。
终于在20岁那年,他成为正式的电影工作者。他在环球制片厂放映了一部自己拍的片子,因而签订了一份7年的合同,导演了一部电视连续剧。他的梦想终于实现了。
应该随时学习,学习一切;应该集中全力,以求知道得更多。这些由努力学习而得来的知识,便成了我们的产业。
创造学诞生记
1938年,只有高中文化程度的奥斯本当上了记者,他是一位有心人。
他用了整整一个星期,对各种报刊进行比较研究。星期一他到报社对主编说:“主编先生,我有一个想法。广告是报纸的生命线,我们无法与各大报纸竞争大广告,而小工厂、小商店做不起大广告,我们何不创造一种收费低廉的小广告,以满足这一层次的工商业者的需要?”这就是现在报纸广泛采用的一条一条的分类广告。
奥斯本坚持发挥自己“神思遐想”的长处,坚持每天提一条创造性的建议。仅仅两年,就使这张小报成为一个实力雄厚的报业托拉斯,他本人也由于获得众多专利,成为拥有巨资股份的副董事长,并于1941年出版了《思维的方法》一书,开创了“创造学”。
创造力是在对已有的知识经验的分析综合的基础上,进行想象,加工构思,以新的方式解决前人未曾解决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