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4-25 18:16:30
封面
版权信息
内容简介
作者简介
文前
前言
美国革命与雷纳尔关于“美洲退化”的例外
一 对英属北美殖民地的“偏爱”
二 美利坚人的“退化”例外
三 逃离欧洲专制暴政的“避难所”
四 对美国革命及其意义的观察
五 余论
美国建国精英的知识、眼界和政治取向
一 革命精英的知识结构
二 历史意识和世界眼光
三 绅士共和主义者
四 结语
联邦实施法的制定与重建政治的困境(1870—1872)
一 第十五条宪法修正案的批准及联邦实施法制定的背景
二 第一部联邦实施法的制定
三 黑人选举权、华人选举权与《1870年归化法》的制定
四 其他三部实施法的制定(1871—1872)
五 实施法制定中的“权力”与“权利”困境
美国主流工会保守主义传统的起源、发展与僵化:一个思路
一 文献回顾
二 早期工匠对美国政治制度的认同
三 工匠意识形态的资产阶级性质和早期劳工运动的特点
四 内战后美国劳工运动中两种势力的博弈
五 20世纪初美国劳工保守主义传统的僵化
六 余论
文化能否成为软实力:关于美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历史考察
一 美国对外文化输出的历史轨迹
二 关于对外文化输出目标的争论
三 美国对外文化输出的效果
四 结束语
从白宫到市政厅:20世纪美国联邦政府城市政策综述
一 患难与共:联邦政府城市政策的缘起
二 从“新城市边疆”到“伟大社会”:20世纪60年代联邦政府与地方政府的密切互动
三 “新联邦主义”:从尼克松到布什,联邦与城市渐行渐远
四 “第三条道路”:克林顿政府对城市政策的新选择
五 结论
原子能的国际管制与冷战的起源(1946—1949)
一 原子能的国内管制和1946年《美国原子能法》
二 美国对国际管制原子能的构想与西方垄断政策的确立
三 国际管制原子能的美国方案:从《艾奇逊—利连撒尔报告》到《巴鲁克计划》
四 美苏有关国际管制原子能的斗争及其影响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模式的嬗变(1949—1989)
一 冷战模式:以中国为“潜在目标”的文化接触
二 大众交流模式:中美双边关系的润滑剂
三 文化帝国主义模式:全球化背景下的美国对华文化外交
四 美国对华文化外交的内在逻辑与得失评价
20世纪50年代美国对中国隐蔽的宣传战
一
二
三
四
五
核武器、古巴导弹危机与美苏关系
“新瓶旧酒”:毒品与中苏美“冷战的新战场”(1963—1973)
一 “摭拾美帝唾余”:《真理报》的造谣
二 “日益威胁世界的红色毒品”
三 美国与“中苏冷战的新战场”
四 中国的回应与国际社会对“苏式宣传”的质疑
结语
美国大都市区的空间蔓延与农地保护
一 大都市区的蔓延对农地的侵占
二 农地开发对美国农业生产的危害
三 民间组织的农地保护措施
四 州政府和地方政府的农地保护措施
五 联邦立法尝试和农地保护争论
六 联邦政府的农地保护立法
美国制造业城市转型对黑人就业的负面影响
一 美国制造业城市的双重转型
二 制造业城市产业结构转型与黑人的技能错位
三 制造业城市空间结构转型与黑人的空间错位
黑人回迁与美国南部种族隔离新模式
一 黑人回迁与亚特兰大
二 黑人郊区化与居住隔离
三 郊区公立学校中的种族隔离
当代美国阶级隔离趋势的分析
一 阶级隔离趋势的加剧
二 贫富两极化的趋势和影响
三 大都市区经济活动的结构性变迁及其区位隔离
四 维护私有财产的政策及其隔离效应
五 隔离之下的恶性循环
六 结语
美国学术界对“牛仔贡献”的贬褒之争
一 阿瑟顿贬抑牛仔
二 塞德曼褒扬牛仔
三 评论与再论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