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新时间:2025-01-02 10:14:47
封面
版权信息
作者简介
前言
1 乡村振兴战略概述
1.1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历史基础
1.1.1 第一阶段:城乡二元经济体制全面形成时期
1.1.2 第二阶段:改革开放初期
1.1.3 第三阶段:统筹城乡发展时期
1.1.4 第四阶段: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时期
1.2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和文化基础
1.2.1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理论渊源
1.2.2 乡村振兴战略形成的文化基础
1.3 乡村振兴战略的发展历程
1.3.1 开展乡村建设运动
1.3.2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1.3.3 提出乡村振兴战略
1.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
1.4.1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本质是回归并超越乡土中国
1.4.2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对近代以来的仁人志士的理想进行再实践、再创造
1.4.3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核心是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
1.4.4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有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1.4.5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让中国人的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上的有力抓手
2 乡村振兴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耦合关系
2.1 中国乡村旅游蓬勃发展
2.2 乡村旅游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
2.2.1 《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中有关乡村旅游的内容
2.2.2 《中华人民共和国乡村振兴促进法》中有关乡村旅游的内容
2.2.3 《“十四五”旅游业发展规划》中有关乡村旅游的内容
2.3 乡村振兴助推乡村旅游发展
2.3.1 有助于践行乡村旅游服务理念
2.3.2 有助于完善乡村旅游基础设施
2.3.3 有助于提升乡村旅游景观质量
2.3.4 有助于提高乡村旅游经济效益
2.3.5 有助于优化乡村旅游生态环境
2.4 乡村旅游为乡村振兴提供新动能
2.4.1 激活农村产业
2.4.2 促进农村居民就业
2.4.3 推动乡村文化建设
2.4.4 优化乡村生态环境
2.4.5 提升公共服务水平
3 乡村旅游资源概述
3.1 概念
3.1.1 旅游资源概念
3.1.2 乡村旅游资源概念
3.2 分类
3.2.1 旅游资源分类
3.2.2 乡村旅游资源分类
3.3 评价
3.3.1 旅游资源评价
3.3.2 乡村旅游资源评价
4 国内外乡村振兴模式分析
4.1 国外乡村振兴模式分析
4.1.1 因地制宜型——日本的造村运动
4.1.2 自主协同型——韩国的新村运动
4.1.3 循序渐进型——德国的村庄更新
4.1.4 精简集约型——荷兰的农地整理
4.1.5 生态环境型——瑞士的乡村建设
4.1.6 综合发展型——法国的农村改革
4.1.7 城乡共生型——美国的小城镇建设
4.1.8 伙伴协作型——加拿大的农村计划
4.1.9 创新技术型——新加坡的都市农业
4.2 国内乡村振兴模式分析
4.2.1 “三融合”发展——浙江德清模式
4.2.2 城乡一体化——湖南浔龙河生态模式
4.2.3 “七化”发展——山东寿光模式
4.2.4 田园综合体——河北迁西“花乡果巷”模式
4.2.5 抱团发展——辽宁盘锦模式
4.2.6 全产业链——四川崇州“天府粮仓”模式
4.2.7 农旅融合发展——贵州“三变”模式
4.2.8 “党建+”——安徽岳西模式
4.2.9 “五位一体”发展——河南孟津模式
4.3 对我国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启示
4.3.1 产业兴旺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4.3.2 延伸农业产业价值链是实现农业强、农民富的重要路径
4.3.3 构建“以城带乡”的城乡利益共同体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
4.3.4 完善适度偏向农村的政策体系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基本保障
5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与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1 我国乡村旅游资源的核心吸引力
5.1.1 乡村环境
5.1.2 乡村景观
5.1.3 农特产品
5.1.4 农耕体验
5.1.5 农味
5.1.6 乡土风情
5.1.7 地方文化
5.1.8 乡愁
5.1.9 浪漫田园
5.1.10 教育意义
5.2 我国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1 城市依托型:环城市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2 景区依托型:景区周边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3 产业依托型:特色庄园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4 历史文化依托型:古村古镇旅游发展模式
5.2.5 民俗依托型:乡村文化活化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6 创意主导型:传统民间艺术助推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5.2.7 科技依托型:现代科技引导乡村旅游发展模式
6 精准扶贫背景下的乡村旅游资源开发模式
6.1 产业融合模式
6.1.1 扶贫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