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章 深入虎穴
曾志诚为加快行军的速速,下令将较重的辎重全部丢弃,只留武器及干粮,轻装出发,比之前的速度增加了二成。
在行至丛林之前,曾志诚收到前方探子回报没发现了蒙古军队的踪迹。曾志诚从探子的口中得知蒙古残军总计人马尚有两万余人,曾在前方短暂停留。
曾志诚带领的士兵听到蒙古军尚有两万余人,不禁倒抽一口凉气,敌众我寡,想要取胜,除非援兵赶到。
曾志诚心道:“蒙古军骁勇善战,忽必烈治军严明,经历大败,身边还能有如此多的士兵跟随,果真了得。虽然敌众我寡,胜率甚小,若然此刻惧敌返回,定然让贾似道、陈宜中等人小视。”但又不想强迫众将士跟着自己,便道:“众位将士,方才大家应该听到了,蒙古残军现在尚有两万人马,大大多于我军。我知道此战获胜的几率甚小。因此在此宣布,想要回去的士兵现在可以自己回去了,任何人不得阻拦。半刻钟之后,我将带领剩下的士兵继续追敌。现在大家可以做出自己的选择了。”
众人听了曾志诚的话,议论纷纷,犹豫不决,赵劲华见状,朗声道:“众位将士,听我一句。此战虽然凶多吉少,但不入虎穴焉得虎子,想要取得大业绩,大成就,须得将生死置之度外,若是贪生怕死,一辈子只能是个庸庸碌碌的小人物。蒙古贼军虽然人多,但曾将军武艺超群,谋术过人,我相信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定然能够擒得忽必烈,为我大宋立下不世奇功!加官进爵,光耀门楣!在此一举!”说罢振臂高呼“生擒忽必烈”。
曾志诚见赵劲华讲的慷慨激昂,引得众将士欢呼雀跃,心道:“这小子嘴皮子功夫还不错,我方才还在担心大部分士兵会离开队伍,现在看来,情况大好!”
半刻钟过后,曾志诚令赵劲华清点人数,见还有四千三百余人,对着众人道:“留下的众位将士定然已经生死抛在一边了,都是我大宋的好男儿!兵贵神速,现在蒙军定然不会想到,会有人在追赶他们,行军的速度不会很快,我们现在加快速度追上去,杀他们个措手不及!”言罢,领将士急速追赶蒙军。
此时夜色已深,丛林之中高大的树木将天空的月色及星光皆遮住,漆黑一片,曾志诚下令士兵砍了一些树干,点燃猛火油来照亮前进的道路。此时众人都已饿极,但为了能追上蒙军,只得在行进的途中啃食干粮。
大约又行进了一刻钟,赵劲华忽然指着前方道:“曾将军,前方有人!”曾志诚借着火把望前方看去,果然看到一队人马,看装束打扮的确是蒙古人,便带领人马杀了过去,杀了一阵,才发现这只是一小股走散的蒙古兵,大约有两百名。见宋军来势汹汹杀过来,吓得胆战心惊,举手投降。曾志诚不忍心杀他们,收缴了他们的武器,让他们回家好生畜牧,不得再入伍投军。
曾志诚带领人马继续前行,在大约行了一个时辰之后终于发现了大量蒙古军活动的踪迹。曾志诚未免打草惊蛇,命令所有骑士下马,并且熄灭火把,小心前行。
曾志诚望前方望去,见前方一大片草地上,燃着一团一团的篝火,知敌人就在前方了。当先抽剑杀进去,将四五个手握长枪的巡逻守卫刺倒在地。其身后的士兵,紧接着将其他守卫解决掉,之后向篝火之处杀过去。
忽必烈听到动静,觉得不对劲,连忙唤兀良合台前去查看。兀良合台带领一队人马来至营寨前,正与曾志诚带领的宋军相遇。两队厮杀开来,腥腥的血气瞬间充斥在整个丛林之中。
忽必烈听到喊杀之声,不知道多少宋军来袭,一边唤唆都曾派人马前去支援兀良合台,一边带着武艺高强的亲兵策马前行。
曾志诚、赵劲华两人领着一直精兵,冲杀一阵,已成功避开兀良合台及唆都的围堵,杀进了中军帐前。曾志诚望着中军帐,心想忽必烈乃当世枭雄,智谋超群,知道中军帐定是虚设。于是便忽略过去。
赵劲华与曾志诚意见相合,知道忽必烈定然已经逃离营寨,跟在曾志诚身后寻路前行。但身后有几个宋兵立功心切,杀进帐中,反跌进蒙军提前设置好的陷阱之中。
蓦地响起一阵马嘶之音,赵劲华对马颇有研究,听此马的叫声高亢洪亮,知此马乃是千里良驹,十有八九乃是忽必烈所驾驭的汗血宝马。对曾志诚使了个眼色,循声追去。
两人带领属下飞速急进之中,正前方迎来一队蒙古弓箭手。弓箭手见是宋军,立即放箭攻击。曾志诚、赵劲华身手敏捷,躲过密如雨下的箭矢,冲进弓箭手之中。此刻两人心中只有抓住前方逃命的忽必烈这一个想法,因此出手毫不留情,刺向的全部是蒙军的心脏或者脖颈处,一招致命,威势震退了其他弓箭手。
曾、赵两人越过阻碍,直追前方的蒙古军,眼看前方几百名士兵铁桶一般护卫着一个衣着黄袍的身高八尺的男子,猜测定然是忽必烈无疑了。于是领着士兵杀进去。
赵劲华为曾志诚做掩护,吸引了覃澄的注意力。忽必烈身边只剩下几十名蒙古勇士了。曾志诚提剑杀进去,只见寒光上下闪动,随即血花飞扬,哀声连连。
忽必烈见曾志诚剑术卓绝,心知不妙,想通过逃离的方式存活已是很难,便朗声向曾志诚道:“这位将军,你剑法高明,胆识过人,定是非凡之辈。恕本王眼拙,不知道将军是哪位名将的后人。”
曾志诚见忽必烈随身处危难之中,却有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气概,心下暗暗赞叹,一边挥动着手中的剑,摒除身前的障碍,一边道:“王爷,在下并非什么名门之后,只不过是武林中的小角色,投身行伍没多久,王爷不识得,再也正常不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