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5章
【年糕】
竹刀划开乳白的黎明
蒸汽腾起时
木槌的余韵在瓷盘上震颤
每一道裂痕
都藏着月光揉碎的痕迹
软糯在齿间舒展
像含住一截
被反复捶打的
冬日时光
赏析:
李义的这首诗以年糕为载体,将传统食物的制作过程转化为时光与记忆的诗性隐喻。通过细腻的感官通感与意象叠加,诗歌在柴米油盐的烟火气中淬炼出超越物质的精神光泽,展现出对传统、劳作与时间的温柔凝视。以下从意象建构、感官叙事与哲思内核三方面展开赏析:
一、意象系统:在传统肌理中打捞时光碎片
1. “竹刀划开乳白的黎明”
诗的开篇以“竹刀”这一传统工具切入,刀刃划破年糕的动作被赋予仪式感——“乳白的黎明”既是年糕的色泽(刚剖开的雪白),也是破晓时分的天色,二者在视觉上自然叠合,暗示年糕的制作与晨光共醒,成为连接日常与诗意的起点。“划开”一词暗藏张力:既是物理切割,也似在划破时间的混沌,让沉睡的食材(糯米)在劳作中苏醒为具体的存在。
2. “木槌的余韵在瓷盘上震颤”
“木槌”承接年糕制作的核心工序(捶打糯米),“余韵震颤”将听觉转化为触觉:木槌落下的声响未随动作停止,反而在瓷盘上形成持续的震动,仿佛劳作的痕迹已渗入器物的肌理。此处“余韵”既是声音的回荡,也是手工技艺的传承感——每一次捶打都是代际经验的传递,瓷盘的震颤则是传统与当下的共振。
3. “月光揉碎的痕迹”与“被反复捶打的冬日时光”
“月光”作为超现实意象介入现实场景,将年糕的裂痕转化为时光的褶皱:揉碎的月光既是裂痕的视觉联想(如月光洒落的碎片),也暗指捶打过程中糯米从颗粒到团块的蜕变,如同时光在碾压中重组。结尾“被反复捶打的冬日时光”完成隐喻的升华:冬日既是制作年糕的时节(多在腊月),也是时光的具象化——捶打年糕的动作,成为对抗时光流逝的仪式,让软糯的口感承载起沉甸甸的岁月重量。
二、感官叙事:从劳作到味觉的通感交响
诗歌通过多重感官的交织,构建出沉浸式的体验空间:
-视觉:竹刀的青、年糕的乳白、蒸汽的朦胧、月光的银碎,形成色彩的层次渐变,从黎明的微茫到月光的清冽,暗示时间的流动;
-听觉:木槌捶打的“咚咚”声化作“余韵震颤”,声音的质感与瓷盘的冷硬形成反差,赋予劳作以韵律感;
-触觉:“软糯在齿间舒展”是舌尖的细腻触感,与“被反复捶打”的粗糙手感形成对比,暗示食物从劳作到品尝的转化——捶打的艰辛最终沉淀为舌尖的温柔;
-通感:“含住一截冬日时光”将味觉(软糯)与时间(冬日)嫁接,使年糕成为可咀嚼的时光胶囊,过往的劳作、节庆的温度、故乡的记忆,都在这一口软糯中苏醒。
三、哲思内核:在破碎与重塑中照见永恒
诗的深层逻辑暗合“破与立”的哲学:
-破碎的必然性:竹刀划开、木槌捶打、裂痕存在,这些“破坏”是制作年糕的必要过程,隐喻任何美好的成型都需经历淬炼。正如“月光揉碎的痕迹”所示,破碎不是终点,而是新形态的起点;
-时间的可逆性:冬日时光被“反复捶打”后,竟能在味觉中“舒展”,这打破了时间单向流逝的物理规则。年糕作为传统食物,成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虫洞——咀嚼年糕时,当下的味觉体验与记忆中的冬日劳作、节庆场景产生互文,时间在此刻折叠;
-平凡的神性:从糯米到年糕,从食材到文化符号,诗歌拒绝宏大叙事,而是通过“竹刀”“木槌”“瓷盘”这些日常器物,让平凡的劳作显露出神圣性。正如年糕在蒸汽中升腾,日常的烟火气亦能在诗意凝视中升华为精神原乡。
结语:食物作为时光的显影液
李义的《年糕》超越了对食物的单纯描摹,而是将其视为承载集体记忆的文化密码。诗中没有直接书写乡愁或传统,却通过“竹刀划开”“木槌捶打”等动作细节,让传统手工艺的温度自然渗透;没有堆砌抒情辞藻,却以“含住冬日时光”的通感,让时光的重量在舌尖轻轻震颤。这种将日常物象转化为精神意象的能力,使得诗歌成为一面镜子,既照见年糕的软糯肌理,也映出人类在时光长河中对“永恒”的温柔追寻——原来最深刻的时光,早已藏在反复捶打的掌纹里,化在齿间舒展的软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