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代十国(写给孩子的资治通鉴)
上QQ阅读APP看本书,新人免费读10天
设备和账号都新为新人

一 反唐顺唐,全忠不忠

唐朝末年,政局混乱,以王仙芝、黄巢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席卷各地,唐朝政权岌岌可危。当时,黄巢手下有一名得力干将,名叫朱温。他表现英勇,屡立战功,率领起义军打了不少胜仗。然而,随着唐朝各地军队不断反击,起义军逐渐显露疲态。

朱温领命攻打河中地区,却被驻守的唐将王重荣打败,他多次向黄巢请求派兵支援,却迟迟等不到回复。与此同时,黄巢在其他地方的军队也节节败退,唐朝的军队势不可当。朱温开始慌了:眼看前线吃紧,援军迟迟不到,再这么拖下去,我好不容易带起来的队伍岂不是要完?没了兵权,我还有什么未来可言?此时,朱温手下的部将们也都看清了形势,纷纷劝他归顺唐朝。

眼前的困境,耳边的鼓动,使得朱温追随黄巢的心发生了动摇。既然援军不到,我又何必跟着黄巢送死呢?想到这里,朱温下定决心,归顺大唐。经过一番谋划,朱温伺机杀死了黄巢派来的监军,献出同州,归顺了王重荣。李儇知道朱温归顺后,十分高兴,封朱温做大将军,并赐名“全忠”。

随后,朱全忠听从唐朝指挥,对黄巢的军队穷追猛打。由于战功显著,朱全忠得到了朝廷的封赏。尝到甜头的朱全忠在后来的平叛中越发卖力,颇得朝廷器重。随着势力越来越大,朱全忠的野心也与日俱增。他在各方混战中不断扩大自己的地盘,逐渐成了当时颇具威胁的一方势力。

公元 900 年,宦官刘季述等人发动政变,囚禁了当时的皇帝唐昭宗李晔(),并假传圣旨命年幼的太子继位。刘季述很清楚,囚禁皇帝是大逆不道的事,仅凭自己的身份、实力难以服众,如果不找一个靠山,恐怕性命难保。思来想去,他认为实力强大且野心勃勃的朱全忠是最佳的人选,于是便派养子刘希度前去拜见朱全忠。

刘希度一见到朱全忠,便悲痛万分地说:“朱将军,京城的事想必您已经知道了,家父这么做也是迫不得已啊!要不是皇帝想除掉家父,家父也不会做出这样的事来,希望您能够理解。”说到这里,刘希度顿了顿,接着说:“如今皇室已衰,唐朝的江山社稷正需要像您这样的人来拯救。只要您愿意,唐朝的江山就是您的了,家父愿意助您一臂之力!”朱全忠听到这些话,心里十分高兴,但是他明白,谋朝篡位需要谨慎行事,不然很容易招致其他势力的讨伐。于是,他不露声色地说:“此事还需从长计议,你暂且住下,容我想一想吧。”

一面是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一面是对其他藩镇的顾忌,朱全忠实在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正在犹豫不决之际,一名手下站出来,厉声说道:“刘季述不过是一个宦官罢了,竟然敢废黜天子!您如果不铲除他,以后如何号令诸侯呢?况且幼主登基,朝政大权可就被宦官掌握了啊!”朱全忠听了,这才恍然大悟,立刻带人剿灭了乱臣贼子,拥立李晔复位。

李晔虽然做回了皇帝,可权力已经大不如前,没过多久,便被军阀李茂贞劫持到了凤翔。为了能够把李晔控制在自己手中,朱全忠与李茂贞明争暗斗,多次交锋,终于迎回了李晔。李晔感激涕零,以为朱全忠当真是忠臣良将、护国柱石,他哪里知道,朱全忠和李茂贞一样,不过是为了控制他而已。

公元 904 年,朱全忠派手下入宫面见李晔,对李晔说:“启奏陛下,李茂贞等人的大军已经逼近京师,为保陛下龙体安康,我朝江山无恙,请陛下即刻迁都洛阳,事不宜迟。”李晔听到这个消息大吃一惊,不知如何是好,他心里明白,朱全忠这是要控制自己。去,就变成了朱全忠手中的棋子;不去,又会落到李茂贞的手中。正在犹豫之时,李晔震惊地发现,文武百官已经被朱全忠的手下敦促着东行了。接下来的几天,就连士人百姓也都被驱赶着向东迁移,整个长安一片哀号。

李晔见此情形,自知无力反抗,只能带着手下向东都洛阳行进。当他到达华州时,百姓们得知皇帝来了,立刻高呼万岁。面对此情此景,李晔忍不住泪流满面:我哪里还算得上是皇帝啊,既无权力,也无自由,不过是一个木偶,任由朱全忠摆布罢了。想到这里,李晔万分伤心地摆摆手,对百姓们说:“不要再喊万岁了,我已经不再是你们的君主了……”

二月,李晔到达陕州,由于洛阳尚未建好,只好暂居陕州。朱全忠觐见李晔时,皇后哭着对朱全忠说:“从此以后,我们夫妇二人就托付给您了。”就这样,朱全忠软禁了皇帝。

“昭昭有唐,天俾万国。”昔日繁盛无双的大唐王朝终究还是走到了穷途末路。这是一个令人哀叹的时代,山河破碎,身世浮沉,没有人知道明天会怎样,未来将如何。历史寂寂无声,滚滚而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