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恒温
哺乳动物是恒温动物:能在外界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和调节自身温度。为了实现体温恒定,它们能够产生并保存热量,也可以排出过高的热量。在两种极端的环境下保持热量平衡是一个持续的挑战,在这种情况下它们会进行多种活动,比如休息或奔跑。

清凉的耳朵
生活在沙漠地区恶劣气候中的耳郭狐,它大大的耳朵能散热,从而降低体温。

气候变化
越来越短的冬天使黄腹土拨鼠较早地从冬眠中醒来。


饮食
为了保持温度恒定,体温调节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因此,饮食至关重要。所有哺乳动物都需要摄入足够的营养来保证它们的新陈代谢。
对此,每一种动物都有自己的方式。一些动物对饮食要求极高,另一些动物则是机会主义者,可以在多种环境下生存。


科学家们认为,地球上首先出现的哺乳动物是掠食者,在不断的进化过程中,摄入所需营养的方式也变得多种多样。如今有肉食动物、草食动物、杂食动物,甚至在同一群体中还有专门分工,使得每个物种都有自己特定的生态位。比如,有一些草食动物只吃水果,另一些则偏爱树枝和树叶,或只吃牧草。它们的不同之处不仅表现在饮食上,不同的饮食习惯意味着其消化系统有不同的解剖学特征。肉食动物的消化系统较为简单,因为蛋白质、脂质和矿物质不需要专门处理。对它们来说,消化纤维素和含有植物细胞内壁的结构性碳水化合物就成问题了。这种高营养物质很难消化,因此,草食动物有分成不同室的胃,在胃中有用来促进纤维新陈代谢的细菌和其他微生物。此外,动物的体重和所需的食物量之间也有关系。体形越小,新陈代谢系统的需求就越多,相对应地,所需要吃下的食物量也越大。
专门的牙齿
牙齿上有牙冠,上面覆盖着一层坚硬的珐琅质,还有深深扎在牙槽里的牙根。大多数情况下,牙齿被分为四组(切牙、尖牙、前磨牙、磨牙),但在一些物种中,并不是四组牙齿都有,比如海豚或犰狳,还有一些动物连一颗牙齿也没有。
切牙的功能是咬住食物,把食物啃下来、切成块。尖牙的主要任务是撕碎食物,因此,很多食草动物没有尖牙。前磨牙和磨牙又短又平,用来研磨和磨碎食物。但在一些动物群中,比如食肉动物,磨牙组边缘锋利,可用来切断食物。
哺乳动物通常有两副牙齿:第一副为乳牙,随后换成恒牙。恒牙和乳牙在形状和功能上都不同。恒牙不能替换,它们是一副耐用的牙齿。牙齿的生长和形态能为我们提供大量信息,从而知道一只哺乳动物的生活方式和饮食习惯。这对哺乳纲动物的系统研究也非常重要。
近亲
尽管在今天看来哺乳动物特征各异,但是它们都是从一群被命名为兽孔目的爬行动物演变而来的。兽孔目出现在古生代晚期,现已灭绝,只留下犬齿兽这一后代。犬齿兽属于合弓纲,是哺乳动物的直系祖先。犬齿兽在大约 1.95亿年前开始活跃。可以控制体内温度的能力是它存活下来的决定因素。恐龙在6500 万年前灭绝,小型哺乳动物避免了同恐龙的竞争及被掠食,它们得以生存、繁衍、演变。
